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目前尚无相关国际组织正式定义,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它的正式出现,见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由于装备制造业范围广、门类多、产品杂、技术性强、服务面宽,涵盖了主机产品、维修配件和服务等领域,而我国的产业分类标准与国际产业分类标准(ICIS)及国际贸易分类标准(SITC)还不统一。为了使对“装备制造业”的界定尽量与国际标准相接近,以便适应我国加入WTO的形势,原国家计委界定“装备制造业”的范围主要是国际工业分类标准——ISIC中的38个大类,即ISIC 38,包括金属产品、机器与设备制造。具体来说,我国所界定的“装备制造业”,相当于国际产业分类标准的“除电气外的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科学、测量、控制、光学设备制造业”。关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名称上虽然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表述,但是其作为研究对象的内涵以及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影响却是基本一致的。

装备制造业是奠定工业强国地位的基石。新中国在经历了70年发展后,已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全球第四大装备制造业大国。这些装备制造业大国也都是当今世界的工业大国、经济强国,它们的崛起和腾飞几乎都凭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曲折发展历程高度体现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别于他国的中国特色。正因如此,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制造业出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下,学术界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大为加强。但是,由于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覆盖时段超过一个世纪,涉及面广,包含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造技术、公共政策、国家安全与战略等多个方面,目前尚未见有学者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演变历史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

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起步和发展不同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前期成长主要是依靠战略性的技术转移而完成的。这个技术转移过程包括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本土化消化吸收和再进行地区性的转移等几个方面。落后国家主要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继而进行跟踪、模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新中国的情况属于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成功案例中比较典型的一例。但任何一个国家在进行技术引进和创新工作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一个摸索学习的过程。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创新发展经历了几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回顾这些起伏波动的历史是史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体系中的核心。从一般意义上讲,中国装备制造业存在四个主要的地域板块: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传统基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基地,西部地区则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东部沿海是最早引进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业进行民族工业开创的地区,西部装备制造业自一开始就具有显著的国防化特征,历经数十年发展均以国防科技工业为先导。其间经过“156项工程”建设和“三线建设”,国家抽调东北、华东等老工业基地的一批骨干企业,重点布局在四川、重庆、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以技术转移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等形式,构筑了西部地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为开发西部和加强国防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东部装备制造业的西迁和移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特色的工业发展模式。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历史研究需要我们从实践经验中提炼思想、建言献策,为打造中国新一代的装备制造业贡献力量。 ZeqkZmn+IQDttnaj9jEPLkuIXPUn9svQYW/IfH0pUTfazWDKAIJHzcbbAuVQRv2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