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引进的战略及成效

20世纪50年代,中国向苏联引进技术是由当时特定的国内、国际环境所决定的。中国国内百废待兴,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各项事业几乎都处于瘫痪状态,这一时期急需恢复生产、稳定政权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所有希望只能寄托于苏联“老大哥”。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边倒”的政策 ,中国在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向苏联学习。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互助的战略联盟,都非常重视社会主义阵营这个政治“大家庭”内部的政治利益和价值观。中苏两国政府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确定了技术转移的主要内容、形式、原则及交换条件等。

一、技术引进的主要特点

1.技术引进以政治联盟为基础,重点发展国防重工业

二战结束之后,世界上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和竞争的局面。苏联要扩大自己的阵营就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合作,为这些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受到了苏联共产党的影响,中共就是要走苏共走过的道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他们坚信“社会主义一定比资本主义先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我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中共和苏共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上的一致,为两国的合作奠定了重要的意识形态基础。中国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为了自身的切实利益,要求与苏联缔结一个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新条约。苏联方面为了保障远东地区的安全且考虑到自己的战略利益,同意与我国签订新的条约。1950年2月,苏联同我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中苏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不久,双方还签订了秘密的补充协定,双方建立起了政治和军事同盟关系。在此之后,中苏两国又陆续签订了由苏联帮助中国建设和改造50个企业的协定、专家协定和贸易协定、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以及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能和原子能的协定。同时,我国与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类似的合约。根据协定,苏联及东欧国家为我国提供了技术设备、技术资料、技术人才及资金等方面全方位的、无私的援助。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工业化水平很低,农业经济仍占绝大比重。只有在东北地区拥有一定的重工业基础,东南沿海拥有轻工业和某些重工业,手工业生产在全国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到1951年11月,手工业产值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20%,农民所需的工业品中,手工业占80%左右。 当时的工业品产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见表2-1。

表2-1 1949年中国、美国、印度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比较

资料来源:张柏春,等.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1.

由表2-1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的巨大差距,即便是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当时,煤、油、电供应紧张,钢铁和基本的化学原料、建筑材料等产品数量不足,机械工业处于起步阶段,基本的生活用品供应不足。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三十五条指出:“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动力工业、机器制造业、电器工业和主要化学工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因此,中央政府恢复和发展国营工业,包括与国防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同时鼓励民营工业的发展,并将重点发展重工业作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技术引进实际执行合同按照消耗的外汇计算,仅电力工业、机电工业(包括军事工业)、冶金工业就超过75.4%;按照签订的成套设备引进合同来统计,这三个行业在总共423项中就占了293项。1952年,纺织、食品两个轻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1.6%,到1962年,机电、冶金、化学、能源等重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0.2%、10.1%、11.1%和10.3%,而纺织和食品工业的产值比重下降到29.3%,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上升到53.5%和35.5%。 由表2-2可以看出,通过引进技术,“一五”期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显著。

表2-2 中国“一五”期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8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220-229.

2.以成套设备引进为主,伴随软技术的引进及人才交流

新中国成立时,由于我国工业和技术基础极其薄弱,所以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以重大基础项目的援助及成套设备引进为主,同时伴随着派遣专家、提供技术资料、人员培训等方面的交流。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我国与苏联签订引进成套设备合同304项,与东欧国家签订引进成套设备合同116项,并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签订引进单项设备合同164项(见表2-3),实际消耗外汇总额27亿美元。按照实际消耗的外汇金额计算,成套设备引进消耗的外汇占总金额的89.3%,单项技术设备与生产线引进消耗外汇占9.7%,技术资料、图纸与技术合作合同消耗的外汇占1%。 在最后形成的156项工程中,以能源、冶金、化工、机械、军工、轻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引进方式都是成套设备引进。同时,苏方要派专家帮助企业选址、编制设计任务书、协助企业的施工设计和设备的安装调试等,苏方还向中方提交了企业、车间及个别装置的设计和产品图纸、工艺过程及组织生产所必需的相关技术资料。到1957年,中方已得到苏联提供的3 646种资料(见表2-4)。在相互提供技术资料时,采取的是相互支援的优惠办法,不按专利对待,仅收取复制资料的成本费用。苏联技术向中国成功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1950—1958年,我国派遣了14 798名留学生到苏联学习,派出1 500多名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学者到苏联了解科技成就和生产经验。1958年,两国政府签订了122项协定,进行了全面的科学技术合作,项目涉及众多科学技术领域,以技术科学为主,覆盖16个领域,包括122个项目,600多个课题。

表2-3 20世纪50年代中国从苏联、东欧引进设备统计

资料来源:彭敏.当代中国的基础建设.上卷[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53.

表2-4 1949—1957年中苏两国交换技术资料统计

资料来源:张柏春.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12(3):62.

3.首次引进管理模式

建国初期,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国家各部门的设立缺乏了解,在制订“一五”计划之前,派代表团到苏联参观学习,并参考苏联模式,建立起一套管理经济的组织机构。中央模仿苏联模式,通过中央的部委推行政企不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和资源调拨制度。1949年以前,中国的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研究开发能力十分薄弱,而且科研机构很少,规模也很小。新中国成立后,参考苏联的经验,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开发体制,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中国“一五”计划的制订得到了苏方的大力支持,在工业建设、计划管理、金融、统计等方面,基本照搬了苏联的做法。苏联帮助中方搞出了一个有计划按比例建设的轮廓。 企业派出大量领导干部、管理人员、技术干部、技术工人等到苏联学习(见表2-5),苏方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制订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实习计划。在学习期间,实习生基本掌握了从苏联引进的全套制造技术和管理方法,回国后担任了领导、工程师、技师等职务,起到了骨干作用。按照苏联模式,我国还兴建了一批高等院校、技术学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而且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完全采用苏联的模式。

表2-5 1950—1960年在苏联学习的中国人数量

二、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综观这一时期装备制造业技术引进的情况,应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较系统、较完整且效果较好的一次技术转移。由于以重工业引进为主,尤其是以装备制造业的技术为主,填补了我国基础建设的不足,使中国初步具备了大量生产机械设备、钢铁、有色金属、玻璃等产品的能力,提高了电力、煤炭等资源的开发供应能力,为其他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同时,又引进了以前没有又急需的技术,包括核技术、火箭技术、计算机、自动化设备、精密仪器等高精尖技术,从而奠定了我国现代技术与工业的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建立和发展了从事技术研究、开发、设计的院所机构,重点发展了工科院校和相关专业,初步形成了从企业生产应用到研发、设计和人才培养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和工业体系。同时,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为进一步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这一时期,技术引进工作能够如此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引进硬技术的同时注重了软技术的引进及人才的培养,并将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与国内设计试制及研发新产品结合起来,从而较快地掌握了一大批先进技术装备和重大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

当然,这一时期技术引进工作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第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使得企业只关心如何完成生产,职工则端起了“铁饭碗”、吃起了“大锅饭”,致使企业失去了自主创新的活力,而且不注重产品质量,造成了很多浪费,这一陋习至今仍在国有企业中产生着影响。第二,科学院、研究所、设计所、大学和企业各有分工,相互独立,技术研发与生产分离,致使科研成果不能及时地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而企业只重视生产,研发能力十分薄弱,研究机构又不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科技工作缺少面向经济建设的活力,造成科技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第三,面对苏联的援助,一些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产生了依赖心理,只想依靠已有的方法、设备和专家的帮助来完成任务,这对于形成自主的技术能力、发挥潜能和创造力都是不利的。 p6/QlXrtWWxakPiITyzp/y/3gJkNLSGnR5qMTfRgeM62lzENbJauSThF51t4SR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