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交易是一个孤独的职业,我们每天都会面临着市场中起起落落、输输赢赢的结果,由此带来的心理、心态上的跌宕起伏在所难免。强大的内心世界怎么来?肯定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看多了、盈亏次数多了、交易时间长了,面对意外事件,你的心理波动就会小很多,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麻木了。在我看来,强大和麻木很多情况下只有一墙之隔。
高晓松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人生不是一个故事,人生是一个事故”。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平淡的,事故发生的次数不会太多,相对偶然。而对一个市场交易员来说,几乎每一天都可能发生事故,甚至一天之内都有可能发生好几次。刚刚还是阳光灿烂,转瞬间就阴云密布,天堂地狱往往在一念之间。所以,金融投机确实是一个很刺激的工作,也可以说它是一个很精彩的工作。
我做了20多年交易,过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你可能觉得这很没有意思,也可能觉得这很有意思。对我来说,无论有没有意思,都会这样继续下去。人生就像一趟不可能回头的列车,你坐上了以后,某种程度上你就不由自主了。
回头看来,像我这样天性散漫,不太喜欢受约束的个性,其实并不适合做股票、期货投机这一行。不过,世界上的事情总有两面性,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和市场交易冲突巨大,我经历的故事就比一般人曲折,体会到的痛苦和沮丧更大一些,因此不得不对投资和人生比别人要多一些思考,也就多了一些感悟。
有人说,经历是一种财富。我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要么自欺欺人,要么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当然,假如说这句话是一条真理,那我很高兴,因为我有很多“财富”。
生命既然是一趟单程车,那么坐上去以后,再徒劳挣扎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中国有句老话,“既来之,则安之”。我还是想想怎么样能够在车厢里做一点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反正平平常常也是一辈子,上天入地也是一辈子。
十多年前,我写了一本《十年一梦》,算是对自己投资人生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或者交代。又过了这么多年,难免又发生了很多故事或者说事故,我想还是得给自己一个说法,所以有了写这本书的冲动。
那本书讲故事多一些,而这本书更多的是我对投机交易的思考和总结,所以读起来不会太轻松、太有趣。
人生确实很怪异,想当初刚迈入市场时,我和大多数投资者一样,都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把市场想象成一个取款机,赚钱几乎可以信手拈来。
侯门一入深似海,进了赌场以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本来投资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求财。然而,玩着玩着竟然走上了求道、悟道之路。我不仅仅是一个交易员、操盘手,还成了一个研究投资市场的探索者、思想者。也许这个行业就是这样,为了求财,你必须求道,你要成为一个投资家,你必须是一个投资思想家。
我总觉得,投资类的书肯定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在金融市场中用钱堆出来的。我不敢说这本书有多少智慧,但是,如果有一点的话,那么就是用一点钱买来的,有不少的话,就是用不少钱买来的。
我想从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自己在交易生涯中的一些思考和观点,因为原来学的是哲学,标题有些怪异,你就将就着看看吧。
一、我思故我在
西方哲学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大多数哲学家认为是从本体论走向认识论的过程。本体论是古代哲学的根本课题,它要解决的是世界万物的统一性根据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种多样、变化无常的现象后面起支配作用的最为根本的原因和原理。
一般说来,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是从本体论到认识论这个过程中的分水岭。
康德认为,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本身,我们的感性或理性认识能力围绕着事物展开。实际上人们如何认识事物呢?康德认为事物在进入我们的认识领域时就被我们的认识能力进行了建构,比如说时空概念就是人头脑中本来就有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在时空之中,就像我们的头脑中带了一副时空的眼镜,所以事物呈现什么样子是受我们头脑中有什么认识框架所决定的。康德把哲学从追求世界本质转到了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理解什么,限制了知识的范围。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康德哲学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哲学对我的投资生涯影响很大。
在没有接受康德哲学以前,我认为投资成功的关键就是寻找到市场价格运动背后的规律,只要你找到了市场运动的规律,赚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在市场交易中赚到钱,肯定是别人发现了规律,而你没有发现。所以,你在投资市场努力的方向很明确,寻找到打开市场运动奥秘的钥匙。
2000年前后,正是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强烈启发,我才发现自己走错了路。因为在康德看来,我们只能认识世界的现象,世界的本质不可知,甚至世界背后根本就没有本质。知识是主体通过理知、概念主动构建和创造的。所以,康德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
如果这个思想是合理的,那么,我原来投资思维的模式就是错误的,面对不确定性、混沌的市场,我永远不可能寻求到市场运动背后的规律,我必须自己创立一套观察市场、理解市场的理论,通过“人为市场立法”,才能给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提供依据。
正是在康德哲学的引导下,我才走上了构建自身投资哲学和交易体系的道路。提出了自己的投资哲学——投资的理论、模型、假设决定市场观察和操作。
哲学确实是观察世界的角度学,角度一变,世界就变了。我对市场交易的认识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不可能找到百战百胜、完美的市场交易理论,必须放弃寻找“投资圣杯”的努力。
二是意识到在市场中我们确实很渺小,我们就是井底之蛙中的青蛙,就是瞎子摸象中的瞎子,我们看到的天,我们摸到的感觉就是真实的世界和市场。只能把精力集中在建立自己的投资标准,确定自己的能力圈,在自己的能力圈内活动。
二、多则惑,少则得
既然我提出了投资的理论、模型、假设决定市场观察和操作,那么,在金融市场要投资成功,我们选择自己的投资理论就变得至关重要。
但是,市场中有各门各派的投资理论、技术,为了更好地观察市场、理解市场,提高我们交易的质量,应该怎么做才是最聪明的呢?
兼收并蓄,综合各派理论的优点,从多个角度、多个思路分析、把握市场运动,似乎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市场走势,为我们的交易决策提供更加可靠、准确的依据。
然后,当我尝试这样一种思路理解、操作时,我立刻发现了极为尴尬的情况。面对同一个市场,面对同一个市场价格,不同的理论、技术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有的看涨,有的看跌,理论之间相互冲突矛盾,我一下子跌入了混乱的深渊,在市场交易中陷入了无所适从的境地。
显然,此路不通。打个比方,可能我们更容易理解:比如做一道菜,每一样食材本身都很好,但当你把牛肉、羊肉、带鱼、豆腐、黄瓜等东西全部都煮在一起,绝对就不好吃了。每一样食材分开做一道菜,干干净净、明明白白,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实践和逻辑都给我明确的方向和答案。我不能试图打造全天候作战系统,只能选择一套理论、技术作为我交易的根据。“多则惑,少则得”。
但是,人性追求完美的期望是那么强大,我立刻感觉到任何理论都只能解释市场的部分运动,大多数情况它都无能为力。市场每天都在波动,而且有时候波动幅度巨大。但是,如果我想要长期投资成功,只要我的理论、模型、系统没有信号,很多时候我就什么也不能干,只能坐在电脑屏幕前无奈地看着市场行情起起落落。
还有一点也令人沮丧,即使我只选择、信奉一套理论工具,也有巨大的遗憾。我在接受它的优点的同时,必须同时承受它的缺点。打个比方,你娶了一个很漂亮的老婆,娶回家后发现,她身上有你原来没有发现,你很不喜欢的毛病,自私、自负、懒惰等等,这时候你怎么办?要么你离婚,重新娶一个,难道下一个就完美了吗?不可能。要么你将就着过下去,享受她的优点的同时,也包容她的弱点。
投机市场的选择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的内心也就释然了。单纯的眼睛看到的是单纯的世界,复杂的眼睛看到的是混乱的世界。与其在市场交易中像个无头苍蝇那样瞎做,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得不到,还不如相信一套简单的理论工具,看不懂的不做,只做自己能够把握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而言,有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我觉得增加一个字更好,“哀莫大于心不死”。
当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原来心存侥幸、不愿止损、不愿强制性风险管理的心理障碍就慢慢消解了。
我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讲到:“所谓的交易境界,指的是投机者在洞悉了技术层面的局限性以后,有了自己的投资哲学和思想体系,通过构建相对合理的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方法,在交易世界放弃完美,进退有序,淡定从容的心境。所以,交易绩效的稳定,并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放弃的学问。”
三、道在伦常日用间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中国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圣人,而圣人并不需要有上天入地的超能力,也不需要有腾云驾雾的法术。道不远人,圣人也生活在现实世界,也要吃喝拉撒,也有七情六欲,但一般人生活在无明状态,只是本能习惯性地活着,而圣人有觉解,心安理得,自觉自愿地生活,这两种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有人认为,投资交易是为了赚钱,目的只是为了获得财富自由。所以,生活是生活,交易是交易。这两者并没有必然关系。
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我认为,交易员在市场中买进卖出的行为背后是有一种精神力量的。日本人一向追求“剑禅合一”的境界,按照我的理解,这种境界在投资市场指的是:一种技术工具如果要发挥出巨大的威力,背后应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
那么,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和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态度、内心精神状态没有关系吗?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我理解指的应该是一个人的胆量、勇气、正气需要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培养、积累。
很多人把投资比作是一场战争,我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战争是会血肉横飞、会死人的,你想过这种场面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中,曾经有一个蛋炒饭的故事,讲的是某位战士因为警觉性不够,在防空信号发出后漫不经心,依然在吃蛋炒饭,结果遭到美军飞机轰炸的悲剧。
所以,如果交易和战争两者真有相似之处的话,战争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态度,投机者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态度。
我平时经常和我的交易员谈到,投机者对待交易的态度应该和日常生活中的态度一致。一个人平时就习惯率性而动,天马行空,难道在交易时不会体现出来吗?
我在训练交易员时曾经归纳出六个字:收心、守心、修心。修心讲的就是日常具体事情中修炼自己的心性。
交易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接受过程,更是一场投机者品性的修炼。林广茂先生在《大道至简,得之不易》这篇文章中讲得非常深刻:
“佛学就像物理学,有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理论物理学家通过逻辑公式推导出物理学定理,而实验物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之。佛学的大师、高僧通过学习明白众生皆有佛性的道理,而佛通过自身证明之,证得即为佛。佛学又不像物理学,实验物理学家只要证明了,全人类就都可以用了。而佛学别人证明的是别人的,每个人都要通过自身去证得,没人可以替代。在之前的博客中提到过,如果只是看过,明白,就能懂得,做到,那和尚修成佛陀岂不是和上大学一样简单?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从事的行业更接近佛学的修行,别人的规矩原则,是别人的,即使告诉你,也还需要你自己去领悟去证得。”
作为一个投机客,需要在点点滴滴的事情上磨炼自己的个性、气质、精神,而不是简单地了解市场、了解交易,如此方能在诡谲多变的市场交易中气定神闲,胸有成竹。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读论语的目的是在改变人的气质。
巴菲特说:“一个在小事情上无法节制的人同样在大事情上无法节制。”
这就是我为什么用“道在伦常日用间”这个题目的原因。
四、相信才是力量
在我看来,交易员和苦行僧也差不多,为了取得投资成功,我们必须像虔诚的宗教徒一样信任我们的投资哲学、投资理论、投资方法。并为此自我节制、自我磨炼,如此方能在市场操作中达到“稳、准、狠、快”的思考和行动。知道不是力量,相信才是力量。
我在去年接受中国证券报的采访中曾经说到过这样一段话:
“市场多空观点上的差异,实际上反映的是背后看盘的人观点、信仰不同。信仰具有排他性,有信仰的人,他的观点是单纯的,他的意志是坚定的,从生活习惯到为人处世都具有一致性。他遇到选择也不会迷惑。宗教信仰不一定科学,但是有信仰的人,他的人生之路会因此而发生变化。而知识就不一样,单纯具有知识的人仍然容易陷入矛盾和纠结中,容易在市场交易中迷失方向。”
按照我的理解,投机客是“行者”、“忍者”而非“学者”、“智者”,行动而非说话,实践而非理论,是一个职业投机者的本质特征之一。某种意义上说,流行的科班教育体系过于强调智性训练,师生关系过分疏离,似乎并不适合职业投机者的素质培养。中国古代琴棋书画以及民间手艺、武术的学习中,强调师承,强调师父带徒弟的心传法门,可能是培养职业投机客可以借鉴的模式之一。
投资人生是一条艰难的路,需要经历一次茫茫荒野上的艰辛跋涉。我的投资生命旅程,能够走到今天的格局,固然有自己努力的成分,有幸运女神的眷顾,更得益于无数朋友的帮助。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国内期货理论家胡俞越教授,著名投资思想家、银河证券的丁圣元先生,著名投资家林广茂先生,著名投资家纪翔先生,云南著名投资高手、我的朋友徐俊先生,等等,他们的帮助让我在投资人生路上的探索增添了巨大的力量。
青泽
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