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中国绿色发展的内涵和主要特征

一、绿色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发展的目的是要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环境承载力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即需要同时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扰动,使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必需扰动降到最低,确保自然环境拥有持续的恢复力。在生态学中,“扰动”(Disturbance)是指由于环境条件暂时性的改变,引起的生态系统明显变化。如果环境条件的暂时性改变得到终止、回复,则在自我修复能力下,生态系统已经发生的变化有可能得到复原;如果环境条件的暂时性改变发展为永久性改变,这一扰动就发展为永久性的生态破坏。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看,扰动即是指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空间需求规模和速率的暂时性增大,引起的自然生态环境显著变化。如果这一扰动的规模和速率回复原有正常水平或者更低,则自然生态环境有可能恢复原有良好状态,如过度毁林开垦造成的生态系统退化,可以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如果扰动已经无法撤回,则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无法再恢复,如人类为了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效率组建了城市,其土地上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就不再可能恢复。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扰动包括两部分,一方面,资源节约要求在一切生产和生活中尽量减少对物质资源的利用,减少对自然界的一次扰动,即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原有风貌的影响;另一方面,环境友好要求尽量减少废弃物的过程性和终端排放,控制对于自然界的二次扰动,即减少社会经济系统把从自然界获得的资源加工转化后的副产品排放到自然界,再一次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风貌。这表明,绿色发展是与过去粗放式发展相对立的精细化发展模式,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指导,物质资源消耗少、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负面影响小,依靠理念和技术创新,在生态环境承载力下最大、优质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的发展模式。

(一)绿色发展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各区域之间的发展要和谐。从全球尺度来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因此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应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从国家尺度来看,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不同,应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区域的发展规划,维护各区域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二是生产建设要与生态保护和谐。需要根据各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确定各区域的生产建设规划,不能为了创造财富,就片面地开发土地。国家不同区域的功能不同,要有上海的创业中心、广东的世界工厂,也要有安吉的绿水青山。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要融入经济发展当中。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

(二)绿色发展是物质消耗减量化的发展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减少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界的净扰动,这就要求对人类活动消耗的物质资源做到精细化管理。在减少物质资源消耗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要求社会生产和消费符合“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循环化(Recycle)。绿色发展中的3R原则的范围包括了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在一切生产和生活中应当尽量减少对物质资源的利用,减少对自然界的一次扰动,同时尽量减少废弃物的过程性和终端排放,控制对自然界的二次扰动,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自然界状态恢复的不确定性,使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的需求相协调。

(三)绿色发展是高效率的发展

绿色发展既然要减少物质消耗,又要最大、优质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就必须是高效率的发展,要做到对物质资源的精细化利用。高效率既体现在物质利用的高效率,也体现在满足人的需求的高效率。物质利用的高效率主要是通过各种科技手段,使一定量的物质得到最大化利用,使生产所需的物质的量得到最大化的削减。高效率满足人的需求主要是通过各种科技、管理手段,使人的需求在尽量少的社会物质资源总消耗的状态下得到满足,例如共享经济。

(四)绿色发展是低排放的发展

绿色发展除了对物质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外,还应当尽量减少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做到对生产生活废弃物的精细化排放控制。由于不同地理单元的环境容量不同,在对生产和生活布局时,就应当结合地理、气候等特征,考虑最终废弃物产生情况进行规划,对于穷尽经济可负担的技术手段后剩余的废弃物,应结合气象、水文等条件,有组织地排放。随着科技进步,污染末端治理的能力将不断提高,经济成本降低,人类社会将逐渐趋近无废社会。

(五)绿色发展要依靠理念和技术创新实现

如上所述,无论是物质消耗减量化,还是物质消耗和利用的高效率,或是末端污染治理的低排放,技术创新在其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整个物质资源利用的末端,当废弃物排放不可避免时,技术手段起着为绿色发展兜底的作用。

绿色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依靠理念创新来实现。绿色发展本身就是一种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理念,精细化发展也是理念。绿色发展是总体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行动的前提,精细化发展是对行动的具体指导。在这些理念下,如何更好地组织社会生产和生活,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手段来满足绿色发展需求,如何根据绿色发展要求提出新的技术发展思路,这些就需要具体行动理念的创新。

(六)绿色发展要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内优质满足人的合理需求

绿色发展并不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停止一切可能影响生态系统、排放污染物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绿色发展要维护生态环境,不断使生态资本增值,但也要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要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一种每个人的需求、一切人的需求与自然的需求相和谐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固然要通过实践绿色发展理念来实现,而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应当以绿色发展的理念进行引导,形成适度消费、不过分依赖物质消费的社会需求,并以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社会生产来满足人的这些合理需求。不尊重自然、突破生态环境阈值的需求,就是不合理的需求,不属于绿色发展要满足的对象。

二、绿色发展体系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定位及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而“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也就是说,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与其他理念一起,统领、贯穿并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绿色发展体系与其他五个体系并行,具有独立性和针对性,专门用于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相关问题,如图1-2所示;但同时,绿色发展体系又与其他体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图1-2 现代化经济体系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必须实现产业发展的绿色化。绿色发展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产业发展也要体现绿色发展的要求。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使得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另一方面,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应当以物质资源消耗的减量化、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为准绳,以基于生态环境容量制定的环境标准作为导向和约束条件,通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之绿色化,同时发展新的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以及发达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级装备制造业以及门类齐全、迅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以及产业本身的绿色化。产业体系绿色化重在实体经济绿色化,要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和技术创新为保障,金融等虚拟经济要为实体经济绿色化提供支持,实现绿色产业技术进步在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得到提高、绿色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从而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打下物质基础,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合理消费需求。同时,产业体系的空间布局也需要绿色化,即打造国土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要素密集程度较大、生态容量适度的生产力布局结构。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必须有利于绿色产品提高竞争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主要特征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和政府的“两只手”都要起作用,这是我国发展的优势所在。一方面,必须将环境要素纳入成本,采用市场手段进行调控,市场准入要根据绿色发展要求,按照环境标准设置绿色门槛;要加大对国外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投融资的市场开放力度;要对绿色技术、绿色产品进行标识,便利消费者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应建立更有效率的政府服务体系以及更加安全有效的宏观调控与政策协调机制,从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的角度出发,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整现行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等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容。

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必须确保人民公平享有生态环境产品和服务。生态环境产品和服务是个人的货币化收入买不来的,国家一方面应当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的普遍提高,另一方面也应当通过再分配体系调节区域收入差异,尤其是对生态环境涵养地区、资源输出地区、受环境污染影响较大的地区民众进行必要支持,提高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能力及意愿,最终实现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公平享有。为实现相对科学、合理、可量化的分配,国家应指导地方尽快完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摸清自然资源“家底”,细致管控生态环境质量,应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可以更有效率、更公平地对不同生态价值地区的民众进行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

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必须将环境容量和环境质量作为重大经济政策和产业布局的先决条件。城乡区域发展必须从二元割裂走向一体融合,打破行政区划和层级障碍,注重横向衔接和有机联系,实现主体功能区划、生态红线、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等“多规合一”,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筑生态边界与秩序,一方面使生态红线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在地区、城乡之间进行必要的社会资源均等化、产业布局优化,落实城乡生态协调、京津冀区域协调、长江经济带协调等战略,带动人口疏解,缓解环境容量压力。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必须以最小的生态环境扰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绿色发展体系需要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保证在一切生产和生活中,通过物质消耗减量化、高效率、低排放以及理念和技术创新,以对自然界的最小扰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使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的需求相协调。

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必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环境治理大背景下确保我国和世界的绿色发展。我国应当在国际规则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动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协调联动发展,推动在各国平等发展、贡献生态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前提下的物质资源全球有效配置。从我国的角度来看,可考虑利用我国日益增加的进口,鼓励全球其他国家利用本国优势资源,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工艺,生产最有利于全球优化配置资源的产品;同时也需要考虑我国的出口产品是否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在我国资源紧张、环境问题突出的国情下,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减少这些出口对我国自身的资源、环境影响,也贡献于全球的资源有效配置和环境整体改善。

三、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体系主要内容

绿色发展是反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精细化发展模式,既需要将其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贯穿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体建设、一体推进中,也要根据自身发展规律,构建起以精细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发展体系,才能确保绿色发展有思路、有方案、有抓手、能实现。构建绿色发展体系,需要以绿色发展目标责任制度为导向,以绿色发展制度为保障,以绿色供给模式和绿色消费模式为两大基本支柱,以现代化绿色清洁低碳能源系统、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系统和区域城乡绿色协调发展机制为三大关键支撑,形成生产生活循环链接,资源、生产、消费相匹配相适应的有机整体,如图1-3所示。

图1-3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构成

(一)建立绿色发展目标责任制度

绿色发展的价值观需要通过实践来落实。为了指导实践,尤其是对于相对新生事物的系统性的实践,构建目标责任体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绿色发展的目标体系是要设立绿色发展需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对发展的目标导向。目标体系中应该包括物质资源消耗总量指标、物质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以及发展水平指标等。绿色发展的责任体系是要设立促进绿色发展所需的过程性和手段性目标,督促形成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责任体系中应该包括绿色产业指标、绿色生活和消费指标、绿色能源指标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指标等。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指标应当设置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具体目标,以确保绿色发展整体逐步推进。

(二)构建绿色供给模式

构建绿色供给模式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低端、不绿色的供给,扩大有效、中高端和绿色的供给,增加供给结构对绿色消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构建绿色供给模式既包括广义的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即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包括狭义的针对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助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生活绿色化的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的重点是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革,其本质是激活传统产业的绿色产品需求,实现清洁高效生产,包括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同时,从整个制造业系统看,需要调整产品结构、管理结构、装备结构,强化优质产品制造功能、能源高效转换功能、废弃物处理—消纳及再资源化功能。

共享经济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个新兴表现形式,其本质是整合闲置的各种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使其便利地得到高效利用,满足人的精细化消费需求。该产业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减少物质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思想,是符合绿色发展需求的,因此应当纳入绿色发展产业体系。

现阶段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产业,应当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支持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三)构建绿色消费模式

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的基本思想是提高消费层次,增加绿色消费比重,把追求物品拥有提升到追求服务满足,把功能消费和分享经济作为提高生活质量的目标,增强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互动,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能够满足按需生产的要求。构建现代绿色消费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强化宣传教育,营造绿色消费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②扩大绿色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积极实施创新驱动,鼓励企业加大绿色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投入;③规范产品市场,加快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创新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虚假标识等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绿色产品市场环境;④完善推广机制,建立并推行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统计报表制度,完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加大财税激励,加强绿色债券、基金、信贷等金融扶持;⑤公共机构率先垂范,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要率先垂范,优先采购和使用绿色产品,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等

(四)构建现代化绿色清洁低碳能源系统

构建现代化绿色清洁低碳能源系统要以保障安全为出发点。立足国内,推动能源供应多元化,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全面提升能源国际合作质量和水平,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构建广泛利益共同体,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以节约优先为方针。坚持“开源”“节流”并重,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彻底改变粗放型能源消费方式,科学管控劣质低效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双优化,推进能源梯级利用、循环利用和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降低社会用能成本。

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坚持能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切实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障生态安全。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能源资源开发布局,推动能源集中式和分布式开发并举,坚持优存量和拓增量并重。

以主动创新为动力。加快能源科技创新步伐,推动能源技术从被动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变,着力突破重大关键能源技术,加快建设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增强需求侧响应能力,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智能互动。

(五)构建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系统

构建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系统,就是要“变废为宝”,加大废弃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某一个产业、企业的废弃物,对于另一个产业、企业而言就是生产资料,应将这些产业、企业组织在一起,从而减少社会生产系统的废弃物排放。

(六)建立区域城乡绿色协调发展机制

建立区域城乡绿色协调发展机制,首先,要遵循主体功能区建设这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要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作用,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加快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创新国家空间发展模式夯实基础

其次,各地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所在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放在区域、流域、全国高质量发展“一盘棋”中,研究提出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新目标新举措;各大中小城市在明确自我发展定位和方向时要立足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定位和方向,找到自己错位发展的重点方向,解决好同质化发展的问题

最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七)建立绿色发展的制度

绿色发展的理念和目标要依靠具体实践来落实,而实践需要有必要的绿色发展制度来保障。绿色发展的制度应当包括:①法律法规,例如保护生态环境质量的法律法规、绿色市场准入法律法规、环境质量标准、绿色产品与服务标准等;②决策治理和监督等行政政策,例如绿色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信息透明度,生态环境监察、督察等;③经济政策,例如生态转移支付、资源和生态环境税、排放权限额交易、鼓励绿色投融资等;④绿色市场体系,如构建多层次、跨区域的绿色交易市场体系,促进绿色发展的价格、税收及信用体系,以及绿色市场负面清单等市场管理制度;⑤科技和创新转化政策,例如设立科技研发专项、促进绿色科技创新转化便利化等;⑥宣传教育政策,例如支持绿色发展理论研究、将绿色发展纳入教育体系等。 RDHnNGwg4ozqgv0I8jtUSm9hrQJ+J17sk3M60pc+S3oo3UjPxJ5vSNQIMJWDlel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