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模式

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苗寨做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并明确提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原则。从此,十八洞村成了全国新一轮扶贫工作的摇篮,全国的精准扶贫从这里出发。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模式包含党建扶贫、驻村干部扶贫、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多种模式,多种扶贫模式的有效配合,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6年实现全村脱贫。

(一)党建扶贫模式

为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花垣县第一时间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其他6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职能部门和排碧乡党委政府负责人为成员,党建扶贫列在所有扶贫模式中的首要地位。具体来说,县委派出了一支精准扶贫工作队和一位驻村的第一支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认真探索十八洞“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同时,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加强基础组织”、“增强内生动力”。逐步以驻村帮扶工作队、村支两委(村支部和村委会)和青年民兵突击队建设为载体,以转变观念、提升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为方向,以精准识别为基础,以引导协助多项扶贫模式为重点,形成了“党建先行,增强内生动力”的经验。十八洞村党建扶贫模式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党建工作为核心,打造扶贫队伍。一是精选驻村帮扶工作队。2014年1月,花垣县委组建成立十八洞精准扶贫工作队,长年驻村开展工作。工作队进村挨家串户访贫问苦,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发挥了扶贫“火车头”的作用。二是加强村支部和村委会建设。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召开选举大会,推选年轻有为的大学生村官担任村支书,推选致富能手担任村主任、村支两委成员,同时配备建制专干为村主干,增配9名村主干助理,并发动党员干部带头,筑牢了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三是组建青年民兵突击队。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把村里20多名在家的年轻人组织起来,组建“十八洞村青年民兵突击队”,帮助村里欠缺劳力的农户编竹篾条、糊泥巴墙、铺青石板,使全村“五改”工程稳步推进。

第二,党建扶贫保障多项扶贫模式。如在产业扶贫方面,十八洞村村支两委鼓励村民成立生产合作社,提高生产效率和村民收入。如花垣县苗汉子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营方式,已发展野生蔬菜种植基地110亩。以股份合作方式成立的猕猴桃辐射基地,显著促进了当地猕猴桃产业的发展,猕猴桃种植规模已达到1000亩,其中在十八洞村境内流转100亩土地建设精品猕猴桃示范基地,农户按入股比例获取股份收益。在基础设施与旅游扶贫方面,十八洞村将村落改造与民俗文化相融合,推进改造、改厨、改厕、改浴、改圈“五改”工程,对传统苗族村落进行改建,并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既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第三,党建扶贫保障民生。十八洞村由4个自然寨组成,最初存在凝聚力不强的问题。为此,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从组织文化活动入手,仅2014年便组织大小活动10多次,以此打破村寨界限,提高全村凝聚力与亲和力。在保障民生方面,由于利润低、成本高,造成参与企业较少,党建扶贫模式在十八洞村的通信、教育、医疗等方面建设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2014年十八洞村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进一步促进了苗族文化的挖掘和发扬。在教育方面,以村委会和村支部为领导,维修和改造竹子小学、排谷美小学,实行村小分级分班教学,建立健全学区教师交流机制,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此外,十八洞村建成两个村卫生室,使村民得到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二)驻村干部扶贫

干部驻村帮扶工程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驻村帮扶制度也叫“驻村制”或“包村制”,是指上级政府对行政村配备专职干部,负责推动中央相关政策在基层的执行与落实的一种工作机制。 自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探访十八洞村后,花垣县政府派遣了一个驻村帮扶小组对十八洞村进行扶贫帮扶工作,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成功使十八洞村的贫困村民摆脱“等、要、靠”的落后思想,创造一条可复制的自我脱贫之路。十八洞村驻村干部扶贫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推动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的开展。所谓精准识别,就是按照统一标准,通过规范的方法和流程,识别出真正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为扶贫开发瞄准对象提供科学依据。 作为精准扶贫的发源地,花垣县以十八洞村为试点,提出了从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到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精准改善安居环境、精准提供民生服务和精准创新扶贫模式的“五个精准”理念,其中精准识别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在“五个精准”理念的指导下,十八洞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助制定《十八洞村精准识别贫困户工作办法》,提出“七步法”和“九不评”的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标准。“七步法”是指第一步,户主申请或群众推荐;第二步,群众投票识别,即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群众大会投票识别并当场公布结果;第三步,三级会审,即由村民代表、村支两委成员、乡党委政府代表及县扶贫工作队三级会审;第四步,公告公示,将会审结果在村里张榜公示不少于7天;第五步,乡镇审核;第六步,县级审批;第七步,入户登记,即对识别出的贫困对象进行建档立卡。“九不评”是指在城镇购有商品房的不评,违反计生政策的不评,打牌赌博成性的不评,不务正业的不评,不赡养老人的不评,阻挠公益事业建设的不评,全家外出打工的不评,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拥有经营性加工厂的不评。在“七步法”和“九不评”精准识别标准的指导下,2014年3月十八洞村识别贫困对象136户、54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5%。

第二,充分调动村民扶贫脱贫积极性,逐步改变原有“等、靠、要”的观念。最初花垣县组建6人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准备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新模式时,便有村民甚至村干部准备回村“分钱”,但发现并没有直接发放扶贫资金,村民便没有了积极性。随后对工作队的各项扶贫工作都没有响应,更有村民阻拦工程实施,体现村民的小农意识和“等、靠、要”思想。因此,扶贫项目首先要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探索出“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采用村民民主评议制度,从发展致富产业、支持公益事业等6个方面对每位村民进行打分,并当场公布打分结果,再根据结果给每家每户贴“星级牌”,最高五颗星,而之前阻挠施工的村民只有两颗星 。此后,原有阻碍施工的村民一改之前不积极、不配合的态度,主动积极参加村里各项公益事业,协助村支两委展开扶贫工作。扶贫先扶志,通过广泛激励村民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打造出“团结一心、克服困难、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精神”。

第三,着力解决村民关注的切身问题。由于十八洞村山高路远、穷乡僻壤,人力资本水平较低,2013年十八洞村40岁以上的单身男青年有近40人,大龄男性村民的婚姻问题成为村民关注的切身问题。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代表团,仍不忘关心男青年“脱单”问题。精准扶贫实施后,工作队想方设法帮忙解决大龄青年结婚难题,2015年12月底,工作队组织举行首场相亲大会,最终5对青年牵手成功。经过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提高至2015年的3580元,同时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到201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313元时,十八洞村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也有20多位单身青年成功解决婚姻问题。

(三)基础设施扶贫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广为传颂的谚语恰当地说明了基础设施建设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2011年至2012年,在各项扶贫措施的支持下,十八洞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进村公路、水渠、村部大楼等基础设施的建成,着实改变了十八洞村的面貌。然而,随着扶贫工作队的到期撤离,全村仍然普遍贫困。

虽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已经展开,却由于缺乏合理规划产生种种问题——许多单位都表示要积极参与十八洞村的建设,钢筋混凝土堆得到处都是,各个部门为了争夺地盘而吵闹不休。陪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的十八洞村时任村主任施金通发觉局面混乱,于是向花垣县县委建议派一支工作队来抓扶贫。

工作队进驻后制定《十八洞村2014―2016年精准扶贫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决定十八洞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搞大拆大建,而是要结合十八洞村实际,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的建设总原则,愿景是建设成为中国最美农村。随后,村干部与当地百姓一起,脚踏实地,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其中,拓宽村道4.8公里,全村225户房前屋后铺上了青石板,家家通上自来水、户户用上放心电。破木屋变成青瓦房,还砌上了颇具苗乡特色的泥巴墙,冬暖夏凉。同时,新建村级游客服务中心、观景台、千米游步道。升级改造村小学和卫生室,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站、村级金融服务站,无线网络覆盖全村,村居面貌焕然一新。

在这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改善中,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力求做到全方位的精准。十八洞村是一个纯苗族村落,民族文化元素在房屋改造、改厨、改厕、改浴、改圈等“五改”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建筑特色上,力求展现民族文化,做到修旧如旧;房屋以木板房,甚至是原来的竹篱笆房为主,但房屋里面,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清一色的青石板路,既方便雨雪天行走,又让游人于细微处领略原味苗寨。

在改善基本的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后,十八洞村便开始以旅游为中心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该项目由2015年成立的花垣县苗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担,负责古苗河大峡谷景区、紫霞湖旅游度假区和全县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的规划、管理、开发建设等。旅游项目资金来源于中央、省、专项资金和县财政及招商引资、银行贷款。十八洞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经济价值高,社会效益好,符合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划及产业、土地、环保、节能等相关要求规定。

以“五改”工程为主要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治理,为十八洞村发展多种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旅游业的发展铺平道路。

(四)产业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只有扶出产业,才算扶贫扶到家”。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开发,逐渐建立以猕猴桃、烤烟、蔬菜等为主的种植业,扶持以湘西黄牛、生猪、山羊、稻田养鱼为主的养殖业,推广以苗绣为主的手工艺加工业,发展以农家乐、红色旅游为主的乡村旅游胜地,启动以“旱涝保收”为主的劳务经济。

1.以猕猴桃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

作为原产中国的落叶藤本植物,猕猴桃不仅是富含营养的鲜美果品,同时也是利润可观的经济作物。然而猕猴桃并不是十八洞村当地的特产,将猕猴桃引入十八洞村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当地的耕种条件十分有限。人均耕地不足1亩,且耕地分布特别分散,难以实施产业化和规模化种植。但如果不进行大规模种植,就无法跳出原有的低效率农业模式。于是,通过四处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等,特别是赴蒲江猕猴桃基地实地调研之后,十八洞村当地干部决定“跳出十八洞建设十八洞产业”,决心要将猕猴桃种植作为精准扶贫的产业引入十八洞村。

十八洞村把目光瞄准猕猴桃项目,但却面临土地的制约。十八洞村敢想敢干,在位于邻近的道二乡花垣县农业科技示范园流转了1000亩土地,用于发展猕猴桃产业。花垣县有关部门还找到武汉植物园,希望得到中科院猕猴桃研究团队的科技支撑。就这样,武汉植物园不仅将黄肉猕猴桃新品种“金梅”的繁殖开发权授予十八洞村,其核心团队成员也承担起面向当地种植户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的重任。团队成员每个月都要赴现场手把手向果农传授,再加上运用即时通信手段进行实时在线指导,为种植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

为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花垣县十八洞村采取“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的股份制形式和“财政扶贫资金+企业出资”的投入方式来支持猕猴桃项目推广。即由花垣县苗汉子合作社出资306万元,排碧乡十八洞村村民以国扶资金帮扶形式出资234万元,十八洞村村委会以国扶资金支持村集体形式出资60万元,共同组建成立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十八洞村的股份由十八洞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两部分组成,合作社由村民出资组建,入社资金贫困人口按可享受的政策扶持资金入股,542人共162.6万元,占总股本的27.1%;非贫困人口按政策扶持资金共59.55万元入股,占总股本的9.9%;村集体经济占总股本的12%。

十八洞村在花垣县道二乡建设1000亩精品猕猴桃示范基地,带领土地资源稀少的村民,走出十八洞村,开启异地治穷脱贫,创新股份制扶贫新模式。该猕猴桃基地自2014年9月2日开建后,苗汉子合作社、十八洞村苗汉子果业公司先后投资1600多万元,投入劳动力上万人,于2014年12月底完成规划设计、土地流转等一系列工程。此外,烟草、蔬菜、水果、油茶的种植也基本采取合作社的模式,为十八洞村村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以肉兔、湘西黄牛为主的养殖业

针对劳动力不足、文化水平低、管理能力差的贫困户,十八洞村重点发展以肉兔、湘西黄牛为主的养殖业,以股份合作模式在全村发展这些产业,并将此作为全村农户短期产业进行发展。十八洞村通过选取养殖基地,建立湘西黄牛合作社和肉兔养殖专业合作社,致力于将养殖业发展成为全村继猕猴桃产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例如,湘西黄牛养殖业,采取散户和大户相结合模式,支持重点养牛户,与当地大型养殖企业德农牧业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一个合作社为10户,村民以承包的山地入股,由两户能人带动经营,经测算每个农户一年毛收入可达3万元。

同时,先进便捷的互联网技术也在十八洞村的养殖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湖南盘古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借力“互联网+”,推进十八洞村传统农业产品与电子商务叠加发展,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苗家十八洞”品牌;整合资源要素,推进十八洞村生态农业和特色小村建设;完善培训平台,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引领作用。此外,十八洞村制定《十八洞电商精准扶贫示范项目规划(2016—2020)》,推广可复制的精准扶贫“湘西模式”,用互联网思维,公司经营,农户养殖和种植,以平台运作的优势推进品牌推广和新农村创新型建设。截至2016年10月,盘古电商为十八洞村培训电商操作人才17人,种植传统稻“富赛”200亩,稻化鱼养殖120亩,养殖湘西黄牛278头,家庭放养土鸡1034羽,土著黑猪存栏320余头,全村50多户贫困户养起生猪、黄牛、山羊,2016年全年,全村仅腊肉外销一项就创收10万元以上。

电商背景下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但更加牢固,而且可以进一步延伸,不但可以拓展市场,更能延展产业链,使十八洞村的贫困现状得到有效而持续的改变。

3.以苗绣为主的手工艺加工业

苗绣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一项手工细活,花团锦簇,精美绝伦。苗绣服装、围巾、屏风等绣品工艺精细、色彩清新,让人过目不忘。2014年初,州政府召开十八洞村苗绣发展专题协调会议,确定由州妇联牵头,民族、扶贫开发等相关部门给予资金和项目支持的工作协调机制,为抓好苗绣产业的实施,省、州、县妇联三级联动,在十八洞村成功探索出一条农村妇女在家门口灵活实现就业的精准扶贫之路。

为此,专门建立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明确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合作社一经成立后就有90多名妇女一起参加了该社。与种植业和养殖业类似,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合作社积极对接公司推介苗绣品,先后与花垣五新苗绣、金田苗绣、湘西指尖生花等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由公司提供原材料和绣样、合作社农户负责织绣加工,最后,再由公司根据每件绣品的质量负责收购,付给社员织绣加工费。根据质量,每个绣品的加工费为20~30元。合作社与花垣五新苗绣等几家公司签订近百万元的订单合同,累计回收苗绣半成品9000余件,付给合作社农户加工费30多万元。同时,合作社还不定期举办苗绣培训班,分别邀请苗绣传承人进村授艺,参训村民有上千人次以上。部分村民还远赴贵州松桃,向当地的苗绣大师取经学习。合作社中的熟练绣工每人每月平均能领到工资1500多元。

4.以农家乐等为主的旅游产业

十八洞村属纯苗聚居区,苗族风情浓厚,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旅游资源丰富。在自然景观方面,十八洞村具有莲台山林场、黄马岩、乌龙一线天、背儿山、擎天柱等风景点,特别是十八溶洞,洞洞相连,洞内景观奇特,神态各异,巧夺天工,被誉为“亚洲第一奇洞”,十八洞村也因此而得名。十八洞村森林覆盖率达到78%,林区自然景观得到充分保留,外加辖区内瀑布纵横,使十八洞村在发展旅游业方面获得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此外,十八洞村还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独特的苗家饮食,苗族风情浓郁,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十八洞村拥有苗绣、蜡染、花带、古花蚕丝织布等文化旅游产品;有十八洞腊肉、酸鱼、酸肉、野菜等多种绿色食品;有上刀梯、踩哗口、巴代、定鸡等苗族绝技,有“过苗年”、“赶秋节”、“山歌传情”等民族文化活动。每到春节,十八洞村便有抢狮、接龙、打苗鼓等传统习俗;每逢赶秋节,则会组织西瓜节、舞龙、上刀梯、椎牛、唱苗歌等活动。

十八洞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极具特色的苗族文化底蕴使本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尚未开发前,就有不少旅游爱好者前往探险,早就是一处极具潜力的旅游地点。但是十八洞村并未将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收入,主要原因在于交通条件差、文化闭塞以及观念落后。为充分运用十八洞村的旅游资源,打造具有苗家特色的休闲旅游产业,发挥旅游经济发展对全村脱贫致富的积极作用,十八洞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致力于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势、特色民俗民风、特色建筑和习近平总书记走访调研的影响力,将十八洞村打造成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和农家乐、乡村旅游胜地。通过致力于改善本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实现本村通水、通电、通路的基础上,专为游客修建游客步道,完成梨子寨仿古式停车场、800多米游道、观景台、村大门升级改造等工程建设。基础设施的改善,本地特色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十八洞村旅游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十八洞村旅游扶贫模式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第一,对本村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详细规划。十八洞村邀请四川省来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帮助本村进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制定《花垣县十八洞村旅游扶贫规划》(以下简称《旅游扶贫规划》)帮助解决十八洞村乡村旅游的规划创新问题,并荣获“全国旅游扶贫规划示范成果”。《旅游扶贫规划》指出,十八洞村旅游规划要遵循“绿色生态、乐享自然”的理念。在旅游产品开发中,以乐享自然为核心,让游客充分享受村寨的自然山水格局和建筑形态,体验苗家原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传扬苗乡的农耕原乡文化遗产;在乡村风貌整治与景观节点提升中,用自然的手法来保持村寨原有的乡村性,避免城市化的规划设计打破乡村的原乡氛围,同时在发展农、林业时注重农林产业的景观化;在农村污水处理上,突破以往传统的处理方式,巧妙利用地形打造生态微循环系统,将污水处理技术与湿地循环系统结合起来,将排污点与景观节点结合起来,形成多个生态景观节点,提升村寨环境景观。此外,按照“一寨一品,差异发展”的原则,构建“云雾梨花”、“山乡翠竹”、“田园唱响”、“桃园山谷”等品牌形象,打造包含4个主题村寨(梨子寨——全国精准扶贫学习地、竹子寨——苗乡文化体验地、飞虫寨——中华苗医养生地、当戎寨——中国首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村落)、2个生态公园(十八洞峡谷公园和云杉漫步森林公园)、1条景观廊道(十八洞山水立体景观廊道)、8个营地(星空营地、自驾车营地、森林营地、帐篷营地等)、10多个节庆活动、30多项户外活动和10多项室内活动的旅游产品 。2016年底十八洞村引入首旅集团北京华龙旅游实业发展总公司、北京消费宝公司等知名旅游企业进村投资,以十八洞村为龙头连接周边10个村打造“蚩尤部落”大景区,力争三年内完成国家4A景区的创建工作。

经过3年多的持续努力,十八洞村旅游产业获得重大发展,2016年以苗家特色为主要资源的休闲旅游吸引了20多万游客,多年沉寂的小山村焕发勃勃生机。在此基础上,十八洞村对未来乡村旅游进行了建设规划,比如要沿着十八洞村建设一条全长为12公里的自行车、越野车、徒步赛道;规划开发夯街峡谷、森林公园、树上宾馆等,形成完备的旅游体系。

第二,鼓励村民开农家乐脱贫致富。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始之前,前来参观十八洞村的游客或考察团连基本的吃饭、住宿都存在问题,严重制约了十八洞村旅游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扶贫干部动员本地村民依托当地建筑与饮食文化特色,利用自住地开农家乐。如十八洞村第一家农家乐“巧媳妇”,是在外地打工的孔铭英返乡创业的结果,“巧媳妇”农家乐现在每天可接待200多人。收入的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孔铭英一家的生活条件,也带动村民开农家乐致富的热情,2016年十八洞村陆续开了7家农家乐,每天最多可接待400~500人就餐,年收入均在四五万元,为发展乡村旅游迈出重要一步。此外,借助“五改”工程,十八洞村致力于打造宜游村寨环境,并荣获“第三批全国宜居镇村”称号。

第三,将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产业相结合。十八洞村拥有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民俗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通过引导十八洞村利用居民大院开发旅游购物,将苗绣、蜡染、花带、古花蚕丝织布等传统手工艺制作与旅游购物相结合,可以开发成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本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以苗绣为例,苗绣作为我国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2014年,扶贫工作队组织本村妇女注册成立“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多个公司展开合作。经过三年多的发展,苗绣产品已成为十八洞村旅游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十八洞村精美的苗绣服饰、屏风等产品,先后参加文博会、赶秋节等活动20多次。2015年5月,十八洞村的苗绣成了深圳第十一届国际文博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供不应求,“富贵花开”、“凤求凰”、“喜鹊闹梅”3幅壁挂被顾客以7000元的价格买下。同时,十八洞村的种植和养殖业产品,如十八洞腊肉、酸鱼、酸肉、野菜、苞谷烧等,也多样化地加入到旅游产品当中。

第四,创新旅游扶贫新模式。在传统旅游扶贫模式的基础上,十八洞村开创造性地开发出多种旅游扶贫新模式。十八洞村推行“113”工程,即向全村每户人家发放10棵冬桃树苗、10棵黄桃树苗、300条稻花鱼苗。树苗和鱼苗以及相关培训均由扶贫工作队提供,老百姓负责在自留地种植和养殖。初步看来,“113”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扶贫模式,但十八洞村的创新之处在于将“113”工程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参与“113”工程的村民所收获的桃子并非用于售卖,所售卖的是桃树的采摘权,外来游客以418元/棵的价格认领桃树(300元给种植桃树的农户,118元作为村里管理平台费用),桃树果实在认购年限中可以随便摘取,认购桃树的游客还会收到十八洞村“荣誉村民”证书,能够享受免费停车、免费观光和很多旅游景区的半价优惠。2016年十八洞村销售4060棵桃树采摘权,贫困群众获益169.7万元。十八洞村以“113”工程为措施,将扶贫措施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既为农户带来可观的收入,也直接带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育扶贫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时,提出精准扶贫要做实三件事:一是发展生产要实事求是,二是要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三是下一代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十八洞村通过引入多项教育扶贫措施,与多方教育机构进行合作,提高村民思想觉悟、技术水平与学生受教育水平。

第一,改善学生受教育环境,增加学生受教育机会。十八洞村依托边城爱心协会、县关工委等社会组织,解决了2000多名贫困留守儿童的就学、救助问题。如与湖南省君子文化研究会合作的湖南省少年君子文化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在2016年开始实施,少年君子文化教育精准扶贫工程精心实施“五个一”子项目:由湘西籍著名运动员、奥运冠军龙清泉率100名少年儿童倡议宣誓,省会长沙100名爱心人士与100名贫困儿童结对帮扶、由著名教育家刘孝听举办首期100名干部教师志愿者“文化教育脱贫”培训、湖南省新成立的少年君子基金募集100万元励志扶智奖励基金并精准实施。该项目初步计划用3~10年为贫困地区培养一大批有抱负、有责任、有道德、有爱心、有文化、有素养、有能力、有作为的新一代农村建设中坚力量,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将贫困地区建设成美丽富饶的新家园。 此外,为保障学生上学安全,不走山路,十八洞村扶贫工作组曾先后26次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进村主道建设项目、落实资金,最终修建成一条长1公里、宽达6米的进村主路,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花垣通村第一路”。

第二,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在保障当地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基础上,十八洞村还针对农户精准开展多项培训,解决“技力”问题。如瞄准农业技术短板,开展党员干部“学一技,联一户,解一难”、“田间课堂”、“远教课堂”等技术培训活动,按照“1+1”或“1+N”模式,全县138个机关事业单位、18个乡镇的干部与3300余户贫困户结成技术帮联,使每一户贫困户都有一个联系人帮扶,做到“农户不脱贫、帮扶不脱钩”。 9MSrJhSnCsKpOELyXttoPyVdL61Hz772SmmJ+rVEDpq+3GHxudlpNDOFN7cJju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