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生态圈的政策建议

高水平、国际化的智库既是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标志,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为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工作是建立一套治理完善、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中国特色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创造出不同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切磋争鸣、平等讨论,有利于智库发挥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智库生态环境。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生态圈

1. 深刻认识构建智库生态圈的意义

智库生态系统又称为智库生态圈。作为一个新概念,它借鉴并延伸了生物圈—产业生态圈的丰富内涵。作为生产思想产品的供给系统,智库生态圈的圈层及链环结构有很强的特殊性。 它是一个跨地域空间的、由一些竞争力较强的核心组织和紧密关联的行业多维网络体系形成的特定环境的总和 。多维网络主要是指内外结合支撑和涵养智库生存发展并输出能量的社会系统,它包括可持续的研究创新能力、社会智力资源共享平台、公共政策和社会化服务保障、通畅的信息获得和交互渠道、思想产品的产权保护和成果分享机制等。

构建智库生态圈的关键,在于通过需求市场的选择和智库间的理性竞争推动其合理分工和专业协作,促进行业资源共享和效率优化,实现智库结构多元化、思想产品专业化,使各类智库在错位发展中形成共存、共创、共赢的发展局面。

智库生态圈是一种跨越区域、行业限制,覆盖不同社会属性特征的高级社会系统,因而它不能单纯依靠丛林法则去自我生成。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生态圈,需要国家布局和市场选择相结合,进行必要的规划和顶层设计。

2. 各类智库应在国家布局和市场选择中找准自己的生态位

智库生态圈是多样性和专业性的统一。像生物圈的原理一样,它由竞争和选择而形成相辅相依的“智库相”。多样性是指各类智库主体要实现有机融合,专业性是指不同性质的智库必须错位发展。

智库生态的多样性包括智库类型多样性、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良性的智库生态圈,首先表现为各类智库在数量、结构、空间分布、功能分工和资源占用上较为合理,相辅相依并保持平衡稳定。目前我国的智库类型已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军队、媒体和自由研究者智库都得到迅速发展。在功能上,这些智库分别承担着通过研究工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产业和企业服务的责任,也有一些智库在加强公众影响、促进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结构上,因功能不同,我国智库实际上已形成了高、中、低端共存的状态。同时,其还可以分为体制内外、综合与专业、战略性及应用性、研究型和传播型等多数类型。在不同的圈层中,智库间也有着能量供给与需求的链环关系。

为此,我国智库在多样性发展方面,要体现“兼容并蓄”的原则,鼓励不同的智库都能充分发挥研究方式、表达方式和视角多样化的特点,使其在国家治理上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能畅通民意渠道;在国际交流中,既能坚守国家利益,又能获得理解和认同。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智库体系功效的最大化。同时,对智库中的一些不同观点、不同声音的存在,也要持有包容的态度,这一问题处理得好,可以有效通过智库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

专业化是指不同类型的智库要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围绕自己熟悉的领域和业务专长做精做优,开展研究与交流工作,形成独特而不重叠、有序而又合理的智库共存生态。例如,同是开展国际交流工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着重于搭建中美、中日、中欧的智库“二轨”平台和开展综合性交流活动,而人大重阳研究院则侧重于G20、绿色金融等领域的交流和研究;同是开展国家战略与安全问题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专注于国际问题和“一带一路”研究,南海研究院侧重于南海问题,杭州城市学研究中心专注于城市化问题研究等,都充分体现了智库生态圈多样性与专业性的统一。

3. 在智库发展的总体规划与重点布局中应体现国家战略和意志

智库存在的意义在于资政启民,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核心智库在为国家和政党的长远利益服务时,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向“双中高”,要全面参与全球治理,都必须鼓励那些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智库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宣介中国主张,在外交和国内外政经舞台上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这些主要为国家核心利益服务的智库,就是智库生态圈结构中的核心组织。形成这些核心组织并使之能发挥好作用,需要国家的统筹布局和规划。从国情出发,我国此类核心智库的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的建立,进一步把国家对智库的引导和支持工作纳入更高水平的轨道。

目前重点应做好两件事: 一是改善智库在重点研究领域的布局 。为避免智库在国家重要战略领域同质化的过度竞争,需突出一些重点智库主要业务方向和研究专长。如在国家战略、公共外交、国家安全、宏观经济、改革、创新、开放、金融、高科技、社会治理、能源、民生等领域,国家应引导一些智库进行长期定向研究,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覆盖和深度的研究布局,提升研究的针对性和精确度。 二是制定智库业发展规划 。明确智库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政策,赋予各类智库平等的市场地位,加强党的领导、政府有效监管和行业自律,防止内外利益集团渗透及控制。对智库在国际舞台如何开展交流活动,也要有总体规划,如建立的中美智库间经济对话机制就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4. 完善政策分析市场,实现思想品供需对接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智库竞争,主要表现在谁能用自己的思想产品影响政府决策上,思想产品市场不同于物质产品市场,但其规律有相通之处,智库的市场地位和相互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建立一个讲求公平和效率的政策分析市场。在政策分析市场中,智库是供给方,产品是政策思想和专业建议,政府、媒体和公众是思想品的需求者和消费者。思想品的供需双方应加强互动,决策部门主动打开公共需求的“闸门”,接上智库产品供给的“活水”。

第一,充分发挥智库在重大决策过程中的咨询作用,使智库参与政 府政策研究制度化 。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制度、政府购买政策咨询服务制度、政策绩效评估制度。政府将“断”与“谋”适当分离,将智库参与作为必不可缺的一环纳入政策制定和公共决策的过程,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第二,构建政策分析研究供需交流平台,使智库了解政府对公共政策研究的需求 。政府及时向智库和社会发布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意向,构建政策开放讨论的社会化网络,释放政策研究需求信息,促进决策者、研究者和公众多方有效积极互动,引导智库发挥己之所长,对重大政策进行跟踪研究并使之不断深化。

第三,建立研究成果多层次输出渠道,使智库的思想产品为国为民所用 。政府要畅通与智库沟通的管道,建立择优选用机制,引导智库通过思想产品供给、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和研究成果社会共享等方式发挥作用。鼓励决策者到智库发表重要演讲,鼓励智库通过公共传播手段对政策进行解读,引导社会舆论,提升政府公共政策的社会共识度。

第四,形成政府政策测试机制,使智库参与决策程序化 。通过调查研究、意见征集、方案设计等方式,让智库充分介入政策制定的前端程序;通过敏感性分析,第三方评估、试错测验等方式,对政策实施状况进行中期评价,发现政策漏洞,提出修订意见;通过预期绩效考察、宏观效果分析、社会反馈等方式,对政策提出后期完善和调整意见。

5. 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要构建涵养和支撑智库生存发展的多维网络体系,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制度环境。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智库应发挥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要发挥好这些功能,一方面智库要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国家责任感,另一方面要抓紧克服智库管理体制机制仍存在的一些“卡脖子”问题。当前,智库研究人员在参加国际交流、研究报酬获得、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知识产权保护、智库评价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刚性约束和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建议首先解决最突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放开智库参加国际交流的限制 。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功能,简化智库在外事活动管理、中外专家对话、举办或参加国际会议等方面的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出台有利于智库开展业务的出访经费、出访时限、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的政策。 第二,落实科研激励支持政策 。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对《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细化,并对落实情况组织督查。审计机关应按照新的管理办法和规定,开展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和财政资金的审计监督。 第三,出台智库评价制度 。智库评价制度包括对智库科研人员的评价和对智库的评价。鉴于资政类成果与学术研究成果存在区别,应建立智库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系统,以体现资政类成果的针对性、务实性、可操作性等特征。制定智库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对智库的科学评价,激励智库健康发展、提升智库总体发展水平。智库评价不宜排名,即便排名也不应排出次序,可以灵活处理为等级或梯队,避免造成智库为获得评价排名而扭曲智库本身发展目标和路径的现象出现。评价周期以2~3年为宜,避免评价过于频繁,由智库协会或智库联合会组织评价事宜。确立智库评价指标体系。整个评价分为综合评价、分类型评价、分领域评价三个部分,同时每期评出突出贡献奖、智库新人奖。智库影响力综合评价,包括决策核心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四个一级指标,分别设置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6. 组建智库行业协会促进协同发展

通过行业自律提高智库生态圈的自我净化能力,组建智库行业协会,搭建智库间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同行共治、同行评价引导智库规范发展,发挥互相监督功能,监督智库对其研究成果负责,提高其严肃性和科学性。通过行业协会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加强合作,做好成果统计和智库评价,加强思想产品的产权保护和成果分享。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建共享的智库信息化平台,实现智库间对重大战略项目共同探讨研究、知识资源共享。在不同的战略领域内聚集数十个顶尖智库,避免重复研究,有效组织分工,及时沟通信息,赶超国际同行。

7. 实施智库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和“旋转门”制度

建设新型智库的关键是人才,智库高端人才的培养和流动至关重要。 第一,实施智库高端人才培养计划 。国家从全局发展高度,实施阶段性、接续性、针对性的智库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单列的人才培养项目,纳入国家十二项重大人才培养工程。 第二,建立智库“旋转门”制度 。打破人才体制内外流动限制,搭建政府官员到智库交流的新通道,准备提升的官员到智库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项目,强化战略意识。在政府中设立固定职位给智库学者,如把政策研究室要职提供给智库学者;副局级调研员的职位可由智库学者担任,及时向政府输送人才,增进智库与政府沟通。

8. 构建智库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

构建智库多元化可持续资金保障机制。 第一,完善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 。政府设计长期重大课题,为智库重要项目提供过程支持和成果购买。以项目支持等竞争性方式取代财政拨款。 第二,税收减免支持政策 。对社会智库投资人实行减、免税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智库按非营利法人看待,放宽对智库接受社会捐赠的渠道限制,出台鼓励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对智库捐赠的税收减免政策。 第三,实行智库基金制 。鼓励智库拓展基金融资渠道,激发社会资本的合作热情。引导智库探索资金自我循环和增值的良性发展规律,为智库研究获得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

(二)智库内部生态环境建设

最佳的模式是拥有体制外智库的灵活性,同时与政府构建良好的关系,提高决策影响力。

1. 融资运营机制改革,建立智库“金融蓄水池”

具有复合化融资能力,储备智库“金融蓄水池”,通过金融运作进行保值、增值,确保智库成为“百年老店”。建立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支持性经费相结合的资金来源,研究任务和经费预算市场化转型,落实公益捐赠制度,鼓励有志于投入智库建设的基金给予政策扶植与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捐赠资助智库建设。

2. 制定智库长期发展规划

运行优秀的智库都会有自己明确的组织定位,并由此确定开展工作的领域、服务对象、价值立场以及所能发挥的作用。智库在自身的发展规划中,必须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和研究主攻方向,并在这些主攻方向上深耕,做成此领域的品牌和权威。研究课题组织从选题、立项、成果表现形式、公共传播等一系列环节都有较强的系统性。智库选题一般兼顾长期跟踪领域与近期热点研究并接受委托课题项目。但无论是哪种,都会有严格的体系对成果质量进行层层把关。

3. 实施优秀研究员培养计划

无论智库本身定位是综合性智库,还是专业性智库,智库中的研究人员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信息追踪、大量调研、与学术同行的交流、与决策部门的沟通,提高专业素养和建言的有效性。高端智库必须要有一批在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通过明星研究员计划,重点培养智库内部的核心骨干研究力量。

坚持人才为先,凝聚一流研究队伍。按照政治素质好、学术造诣高、社会影响大、事业心和责任感强的要求,选好首席专家,加强研究团队。实行“小机构大网络”,专职与兼职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形成开放、竞争、流动的人才格局。

4. 打造符合智库发展规律的人员结构

成功智库的人员结构是由杰出的创始人、优秀的管理者、知名研究人员、大量科研助理和行政辅助人员共同构成的。

杰出的创始人 。国内外成功的智库通常都有一个杰出的创始人。杰出的创始人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各自的机构打造成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智库。

具备研究能力、组织管理和与政府沟通能力的优秀管理者 。智库领导者是智库企业家,领导者应该由具备研究能力与研究管理能力的“两栖型”人才充任,专业业务能力是衡量是否能够胜任智库领导者的重要指标。领导者必须同时具备研究管理能力,智库领导者最重要的任务是筹资,领导者还必须代表智库与政府保持密切良好的关系。

具有学术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智库学者 。智库有没有影响力,取决于研究人员的声誉、经验和能力,智库必须要有自己常驻的知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除了学术能力与政策经验,优秀的智库研究人员还应该具备出众的沟通能力。社会智库与高校、体制内智库不同,具有经费的压力,不可能和高校、社会科学院一样让学者长期只关注一个问题的研究,智库学者要同时具有政策研究领域经验和项目管理的能力,智库学者应与所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建立联络,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小中心+大外围+大网络”的模式,智库才能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在接到任务的时候,可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研究团队,短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成果。

大量的科研辅助人员 。国内很多智库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教授、研究员等有职称职务的人较多,而在国外的智库中,这些人的比例是非常少的。美国的智库一般是一个教授配十个左右的助手,这样搭配更有利于分工,大牌教授的职责是判断,组织助手来行动。而国内智库中很多教授缺乏助手,时间精力被分散,智力核心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由学术带头人和科研辅助人员构成,科研辅助人员要具备研究能力,可以做大量文献资料收集、项目组沟通、调研安排、数据处理等科研辅助工作。

围绕智库研究提供强有力服务与保障的非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和非研究人员应各占一半,非研究人员主要负责筹资、国际交流工作、纯粹行政工作。行政工作围绕智库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与保障,创造让科研人员专心研究的环境,科研辅助和行政人员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氛围。让研究人员的精力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专心做研究。

5. 把明确研究方向和提高研究质量作为生命线

国际上一些智库“百年老店”之所以享有较高的声誉,就在于这些机构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专注于关键的研究领域,坚持走专业化的路子,同时着力在提升研究质量上下功夫,高度重视研究成果的质量,视质量为智库立足之本,不断推出有影响、有价值的创新产品。创造高质量思想产品,首先要善于判断国际国内大势,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其次要重实情、讲真话,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最后要善于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本质。

6. 建立智库人才激励机制

智库具有一般社会组织不具有的规律性特征。作为思想品的生产主体,研究人员是智库最核心的资产和财富,而对研究人员的管理、监督、激励和评价,必须体现思想品生产的要求和特点。美国智库之所以形成了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就在于尊重和适应了现代社会思想品生产的规律。

适度提高智库研究人员薪资福利,吸引人才。智库在充分考虑人员工作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多样化、差异化的激励方式,建立包括荣誉、奖金、时间和研究自主权等在内的奖励体系。按照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价格给予智库研究人员合理的报酬。进一步保障研究人员的待遇,提高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防止科研骨干和业务骨干流失。

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推出一批代表国内一流水平和中国形象的领军人才;要“不拘一格”,以开放的思维选拔启用青年才俊、复合型人才,着力培育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完善青年人才的进修、培训和选拔制度,推动队伍的年轻化,优化人才结构。

7. 改进产品推广策略,提升智库影响力

积极、主动、多样化地实施产品推介战略。第一,要重视产品的推广,在智库内部要设立专项资金、确定专门机构与人员来负责研究和实施产品推广。将智库产品推广设定为智库运行的核心业务之一。第二,变被动输送产品为主动向政府推销。这包括利用期刊、报纸、学术会议、座谈会等方式反复宣传政策建议,形成连续性、交叉性沟通网络,从而推动政府接受建议。这就意味着智库不仅能够主动地回应政府的咨询需要,而且能够通过专业性方式制造需要。第三,智库应该注重对社会精英和大众的传播,通过扩大出版物赠送范围、撰写简明读物,参加公共活动,参与大众传媒等方式积极将自身的观点进行传播。这就有可能形成舆论氛围,从而推动政策建议被政府关注与接受。第四,善于运用互联网方式扩大知识产品影响。通过网站、电子期刊、微博、微信等方式降低受众阅读成本,扩大受众人群。总之,智库应当利用多种手段,在多个层面主动出击,积极谋求知识产品的现实转化和影响力拓展。

(执笔人:张瑾) rrHVmi8f44Smtw87YM5CPFDkJX1lNNggIpeB9aZsUKyskBPuXDtaRIRiUqGAyGC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