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才就业生态不断演进,就业门槛从对人才体力、身体素质的要求加快演变为对知识、技术能力的要求;就业领域在机械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不断拓展,新旧岗位不断更迭,就业方式打破物理空间、时间约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见图2-4)。
图2-4 就业生态不断演进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量传统行业+数字化+互联网化的“跨界”合作模式应运而生,传统行业的大规模转型,产生了大量既要具备行业业务能力,又要掌握数字技术行业应用的复合性就业需求。对于未来人才流动模式和特征,要有充足的科学判断和应对举措,随着数字经济、网络技术和高速铁路三大因素的交织影响,未来将对我国人才流动和引进形成比较显著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未来数十年内,2/3的工作岗位将因技能含量低而被取代。 波士顿咨询在《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中预测,到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6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渗透率达到48%,总就业容量达到4.15亿,同时55%~77%的就业易在未来因技能含量低而被新技术所取代。 这所带来的启示是两方面:一是人才的就业及流动模式将发生新的变化,也意味着人才的引进应有新的举措;二是人才引进重在高层次人才,对于中低技能人才将被新技术予以取代。
之所以要对未来人才需求和就业模式进行论述和判断,总的来看,目前各地利用户籍政策与货币补贴等方式吸引人才流动的短期效应明显,但如果没有配套的中长期政策,人才也将难以留存和成长。对广西而言,发展新兴产业应避免盲目“追逐风口”,需将人才流动置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价值链分工中去考虑,寻找比较优势,发掘当地优势产业的转型机会,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尊重企业和个人在人才流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拆除妨碍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以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数字经济对人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势在必行。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应该摒弃“唯学历论”,既要有战略眼光与长远机制,培育基础研发创新人才,又要面向市场,树立“动态发展”的人才理念,提供“多元成才机遇”,让不同类型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除了传统的学校及培训机构,互联网平台可以在终身学习体系中扮演更为重要的作用,知识付费平台的碎片化学习、在线教育平台的系统性学习、线上社区的知识经验分享等,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动力,涵盖不同的学习需求。政府及传统教育机构应积极利用新型学习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成长机会,从“抢人才”到“育人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体系,走出人才引进、培养和人才发展环境营造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