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入兴贵闲,回到初心,滋养内在小孩

自我的养育之道是回到初心,滋养我的‘内在小孩’,因为她才是我创作的主角,创意的源泉。可是伴随着学习、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她被压抑在多重社交面具下,已经快要窒息了。一定要花时间与她独处,尤其是在我感到抑郁、耗竭的时候,只有下足功夫宠爱她、滋养她、解放她,才能保持写作的活力,修复童年的创伤。

入兴贵闲

除了自由书写和检查分析之外,你每周至少要腾出2小时的时间,进行一次入兴贵闲的练习。

“入兴贵闲”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的一句“是以四序纷回,而入兴贵闲。”意思是虽然外在的物象变化纷繁,但是作者要写出有质地的文字,却贵在内心的闲静。

我提出“入兴贵闲”的观点,基于两点认识。

第一点:“兴”是指向潜意识的。作品的诞生主要依托于潜意识,中国文学的辉煌起点、人类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的主要写作技巧“赋比兴”中的“兴”,就是直接指向潜意识的。“兴”是起的意思。给作品起调、起情,称为“起兴”。起兴的内容与诗歌的内容几乎全无联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是说起兴这种表现手法,是先说另一事物来引起所要吟咏的事物。如《诗经》首篇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前两句雎鸠鸟互相唱鸣的“关关”之声起兴,引出后两句男追女的爱情桥段。起兴的文字与后面作品要表达的内容没有关系,那么起兴的目的,我认为正是与潜意识连通,让潜意识流动起来。

“兴”从两方面激活潜意识,一是声音,二是情绪。比如“关关雎鸠”与“君子好逑”,在内容上似乎没有联系,但是真正的联系在声音上,在由声音透露的情绪和情感上。作者先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投射于听到的雎鸠鸟的“关关”叫声和由叫声幻想出的鸟儿互相和鸣的亲昵情感上,然后再引出君子求淑女的爱情桥段来吟咏。

第二点:“闲”是进入潜意识最重要的状态。什么是闲?“闲”是会意字,本意指栅栏,“门里面有个木”,只要立在那里不动,就实现了功能,所以“闲”是指“无事”,与“忙”相对;或者放着不用,比如有点闲钱;与正事无关,比如说几句闲话;或者安静、清静,比如你羡慕某人活得闲适、闲逸。

在我的书《让文字在指尖流淌:写作心理自疗课》的41—46页,我介绍了“闲”,以及“闲”与“无聊”“无用”“虚静”“养气”的关系。在勤奋写作上,有一个悖论,就是你必须认真地让自己闲着,无所事事、悠悠荡荡、流连自然、游戏爱玩。实际上做“入兴贵闲”的练习,是在减少文字对你的影响,放松理性的控制,让潜意识去完成更有价值的工作。

“入兴贵闲”的具体做法是:

一个人独处,将自己与他人的接触减至最少,独自行动,不说话,不阅读,不看电视,不玩微信等;找点乐呵的事情去做。找什么呢?最好找你小时候非常渴望,感觉比较奢侈,没能实现的事情。长大成人的你现在满足小时候的愿望,不为别的,只为自己幼稚地快乐着。也许是蹲在树下看蚂蚁,也许是一个人去海边,也许是烤面包、做蛋糕,也许是吃巧克力攒糖纸,你放飞自己去做,彻底弥补童年的遗憾。

做这个练习的难度很大,你几乎做不下去,因为让自己主动处于“闲”的状态,一个人待两小时,不许看手机,也不许阅读文字,你可能就要疯掉了,一阵一阵地焦虑不自在,强烈地想要摆脱练习。其实说实话,我觉得你根本无法完成这个练习。你做练习的时间,很容易被其他事情侵占。要想不半途而废,就要深入了解为什么这个练习非常重要。

生活在被文字重重包围的世界中,你对文字司空见惯、难以逃避。你时常不假思索地用活动和文字填满沉默空间,让自己听不到内心的声音。尝试与文字隔离,很快你就会发现自己在以令人吃惊的频率使用文字:你在内心默默地告诉一个熟人想对他说的话;你审核自己的内心并给自己提一些建议;你滔滔不绝地为自己辩解,大段地进行内心独白;你试图记住一首诗或歌词,甚至认真地构思起一个故事的情节等。

我要求你回避阅读,是想把你推回自我内心的静寂之中。你会发现通过进入无字的状态,有意识地拒绝说话和阅读,自己反而获得了更多的文字。就像《道德经》所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因此“有”带给人便利,而“无”才是最大的作用。

“入兴贵闲”帮你主动留白一个无字的空间,以便创造一个文字丰沛的空间。在这个空间,潜意识的情感、思想、记忆,如活水般通畅地流动起来。从你内心涌动出来的文字,会把一块块阻塞思绪的淤泥推向一旁,进而排除出去。

另外,进行没有功利心的“入兴贵闲”,也是写作治疗的固本之道。我们已经介绍过的几大工具中,自由书写帮助你让堵在心口的话流淌出来,通过语言进行心灵的排泄;检查分析帮助你思考分析,看清自我,找到对自我最有价值的事情;而入兴贵闲则帮助你内在放松,滋养你的内在小孩。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这个小孩是害羞的,不懂得社会规则,但是“内在小孩”是创作的主角,是你的创意源泉。创作本质上是游戏,你的“内在小孩”喜爱游戏,可是伴随着学习、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她被压抑在坚硬的社交面具下,已经快要窒息了。你必须花时间与她独处,下足功夫让她去玩乐,宠爱她、滋养她、解放她,才能保持写作的活力,并且修复曾经的童年创伤。

心灵成长说到底就是内在小孩的成长和壮大。你要有点自我分裂,分成一个现在成年后的“我”,和小小的没有长大的“我”。没有长大的“我”是“内在小孩”,成年后的“我”像温柔的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和喜爱幼小的、没有长大的“我”。做“入兴贵闲”的练习,不需要你花很多钱,但是要花时间,全心全意地陪伴你的内在小孩,就像父母陪伴自己的孩子一样。花时间跟孩子一起做游戏,而不是花钱买玩具,才是父母最难得的奉献。

总之,每周花两小时独自一个人待着,去做一些与文字无关的事情,好好宠爱你的内在小孩,尤其在你感觉抑郁、耗竭的时候,更要有意识地去做“入兴贵闲”的练习。它能帮助你听到自己被压抑的真实声音,找回自己的直觉,信任初始的意念,而不是第二、第三个念头,有效克服你怀疑自己内在声音和真实感受的习惯,重新找回对自身感受的信赖。

为情而造文

写作治疗的根基和血脉传承于中国古典文化,我本人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接受了中国最优秀的古典文学教育,这样的受训背景,使我在进行心理治疗实践时,每每意识到古人对于写作的心理疗愈功效的深刻思想。正是从这些思想中,我确立了写作治疗的核心——为情而造文。

早在战国时期,《管子》就有“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的说法,意思是要平息怒气,什么都比不上诗歌;要除去忧愁,什么也比不上音乐。这里的“乐”指音乐,诗既包含读诗,也包含写诗。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情感在心中萌动了,就会用语言来表达,如果感觉语言还表达得不够,就会感叹,感叹也不足以表达,就歌唱起来,歌唱还不够,就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所以内心情感的宣泄,首先靠语言表达,而语言表达无外乎说和写两种形式。

从这些不难看出,古人把“抒情”置于写作的核心位置。中国文学的起点《诗经》,正是世界上第一部抒情诗集。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提到“诗缘情而绮靡”,认为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写作学的巨著中更是提出“为情而造文”的观点,认为《诗经》的产生,正是“为情而造文”,是诗人心中蓄积了愤懑不平之气,因而吟唱出来,用以讽劝那些在上位的人。而后代辞赋家之流,胸中本没有感情郁结,却随意施展夸张文饰的手法,是“为文而造情”,是为了创作才造作感情。

中国文学的传承是“抒情”,作者是为了抒发内心郁积的各种情感而写作的。宋代的陆游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这与“愤怒出诗人”的说法无二。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详细述说了写作为什么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此重要:“予生忧患之中,处落魄之境,自幼至长,自长至老,总无一刻舒眉。惟于制曲填词之顷,非但郁藉以舒,愠为之解,且尝僭作两间最乐之人,觉富贵荣华,其受用不过如此。未有真境之为所欲为,能出环境纵横之上者。”

“抒情”是中国写作从古至今的传统。有人把“写作治疗”和另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叙事治疗”混为一谈。二者的差别,首先就在于写作治疗的核心在于抒情,而叙事治疗延续了《荷马史诗》的叙事传统,强调“故事叙说”,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治疗。

讲故事就意味着有人说故事,有人听故事,发生在二人或者多人之间,所以叙事治疗是家庭治疗的一个流派,实属当然。而当我们写作时,写的行为发生在一人身上。你独自写着,记录下自我内心流淌出来的思绪,你的文字首先是给自己看的,可以给他人看,也可以不给。所以写作治疗更偏重于自我疗愈。

另外,讲故事给别人听,需要故事符合逻辑,以便于听众能够听懂。而写东西给自己看,抒发出自我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从“抒情”这个原点出发,中国的写作治疗必定在许多概念和形式上不同于西方的“叙事治疗”,需要发展本土的观点和方法,走自己的道路。我在汉语世界探索写作治疗,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但是距离发掘出中华文化最核心的特征,与现代性和心理疗愈的目标相整合,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今生不知能走多远,但是我知道这是我一生的志业,余生必会竭尽全力践行之。

写作疗愈身心的历史

尽管中国古人留下了灿烂的思想,但是要成为在心理治疗临床上有效的概念和实操,依然必须借鉴西方的写作和心理学发展经验,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去全新地整合与消化。为此,我和写作班学员崔勤勤一起翻译梳理了国外写作治疗的发展情况。

写作是一门古老的手艺。自古以来,人类就不断通过这门手艺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发现生活的意义、探索自我的真相并进行心灵的疗愈。最早以文字进行身心疗愈的是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据说他们把文字写在一种草纸上,然后溶解在溶液里让病人喝下,相信可以快速起到治疗的效果。第一个有记载的诗歌治疗师,是公元1世纪一位叫作索拉努斯的古罗马医师,他把悲剧开给患有躁狂症的病人,把喜剧开给抑郁的病人。在小说和散文这些文体诞生之前,写诗歌就等同于写作。古希腊人的医药之神阿波罗,同时也是诗歌之神,可见古希腊人认识到,医药和写作是彼此相关的。

历史上,无数的诗人、作家以及哲学家,都认识到了写作的治疗作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探讨了“宣泄”对情感的治疗作用。他认为写作具有情感宣泄的作用,而情感获得宣泄,会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我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感觉良好。我忘却所有生活的烦恼、所有生活的痛苦,我被思想层层包围,幸福无比。假如我停笔几天,我很快就会得病,手足无措,顿生烦恼,头重脚轻而不堪负担。”

1751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建立了美国的第一所医院——宾夕法尼亚医院。他为精神病人引入了很多辅助治疗,包括写作和出版他们的诗篇。写诗是病人们的治疗活动之一,他们把诗作发表在富兰克林办的报纸上。

我认为把写作运用在心理治疗上,始于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提出著名的“文艺升华论”,认为艺术家把压抑的性能量移置到更加高远并且为社会文化所认可的目标上,比如写一本书、画一幅画等,这是一种能量的宣泄与释放,是性本能这种能量的升华。

除了提出“文艺升华”的理论外,弗洛伊德更是首位将写作治疗运用于实践的人。心理治疗实际上包括“治疗他人”和“治疗自己”两部分,因为心理治疗师首先也是人,要不断地了解自我、治疗自我,才能更好地去治疗他人。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这种与来访者谈话的方式,实施治疗他人的工作,同时,还进行他自己的“自我分析”,对自己展开心理治疗。在1897年7月7日那天,41岁的弗洛伊德于父亲去世几个月后,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此后42年一天不断,直到1939年去世。运用“自我分析”,弗洛伊德不但疗愈了自己的丧父之痛,并且一生著述等身,精神分析的开山之作《梦的解析》,便精选自他的自我分析文字。

弗洛伊德的传记作者欧内斯特·琼斯说:“可以这么说,《梦的解析》是从他的‘自我分析’中精选出来的。父亲去世后的几个月里,悲伤的情绪一直笼罩着他……他说他当时强迫自己去写那本书以求从悲伤的情绪中挣脱出来。”看来,弗洛伊德最初每天书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走出悲伤,获得心灵的安宁。这一点印证了亚里士多德“写作能宣泄情绪”的观点。因而,我认为,弗洛伊德是第一个在心理意义上运用“写作治疗”的人。他用谈话对来访者进行治疗,用写作对自我进行治疗。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卡伦·霍妮,写了一本《自我分析》的书,把自我分析分解为“自由联想记录”和“检查分析”两个步骤,大力倡导这种“先书写后分析”的心理疗愈方法。

除了精神分析师把写作引入心理治疗外,很多心理学家也以让来访者记录下自己的梦境、写日记、写信等方式,辅助临床治疗。最著名的对写作的治疗作用进行系统观察和量化研究的,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詹姆斯·彭尼贝克(James Pennebaker),他首次提出了书面情感暴露的范式,给一系列关于书写表达的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1986年,彭尼贝克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研究书写情绪对身体健康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书写情绪和压力可以提高艾滋病、哮喘和关节炎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另一项由他主持的研究显示,压抑负面的、跟创伤有关的想法会对人的免疫功能带来危害,相比而言,那些书写出创伤的人就没那么常去医院。自从30多年前彭尼贝克提出表达性书写这一方法后,涌现的几百项研究证明了它在以下方面有效:减少压力,提升睡眠质量,调节免疫系统,治疗慢性疾病,治疗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提升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提升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提升社会适应力,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感……

彭尼贝克在其撰写的经典作品《书写的疗愈力量》 一书中,对此做了介绍,表明了写下关于创伤事件最深层的想法和感受会改善心境、带来更加积极的态度,并且能够促进健康。彭尼贝克还在1999年提出,表达性书写的最优写作条件是“匿名性”和“为自我而写作”。他认为一个人写作的时候,如果心里想着读者,就会影响表达和对事件的理解。而每天20分钟“为自我而写作”,可以治愈很多疾病。

另外,彭尼贝克的同事罗杰·布斯(Roger Booth)博士也发现,写作可以使乙肝疫苗产生更强的抗体反应。《美国医学协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写作的生理疗效的开创性研究报告。这个研究由雪城大学的约书亚·史密斯(Joshua Smyth)博士所带领,研究中107名哮喘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连续3天每天书写20分钟,其中70人书写他们生活中最有压力的事件,其余的写情感中立的日常计划。在经历了这样的写作练习4个月之后,70位书写压力的病人,相比于37位对照组的病人,在客观的临床评估中状况更好。此外,那些书写压力的病人中改善的更多,恶化的更少。“因此,写作帮助病人变得更好,防止他们的情况恶化。”史密斯说。在一项关注亚裔乳腺癌幸存者的研究中,美国休斯敦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将治疗中的恐惧情绪和诊断的益处写下来,能帮助乳腺癌患者康复。“癌症病人就像伊拉克战争后的老兵,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症状。很多时候,得到确诊的癌症患者面临极大的情感创伤。进入治疗后他们会失落、抑郁、焦虑,不知如何面对未来。研究表明,当患者写下他们最深的恐惧和乳腺癌诊断的好处,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会受益。”休斯敦大学文化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说。

为了进一步探索写作对创伤的疗愈作用,“阿姆斯特丹写作计划”的研究人员用量化研究的方式,发现了仪式性的写作,特别是书信写作对处理创伤事件的好处。在研究中,治疗师就书写的主题、方式、频率、所花的时间,以及书写的地点给出精确的指导。其中一位研究者兰格在家庭治疗中应用写作治疗,并通过案例研究的范式,展示了写作这种有力又友好的治疗方式,如何让人在书写中面对自我,进而带来认知的改变。

与美国注重临床量化实证的研究方式不同,在英国,将写作应用于心理治疗的发展,更加侧重质性研究。英国“文学艺术与个人发展协会”将写作定义为创意写作,而不是报告性的写作或者治疗笔记,协会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将自传性和表达性的写作与个人发展和疗愈联系起来。

吉丽·博尔顿(Gillie Bolton)是英国写作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她主要在健康领域工作,并且有教授创意写作的背景,曾经主持伦敦国王大学的写作治疗项目,并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开展用写作治疗进行的内省式练习。她本人一直是写作治疗的实践者,从小就通过写作来治疗自己的抑郁问题,还在丈夫的建议下写了自己的自传,写完后又用诗歌的形式重写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她感到自己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疗愈。1999年,她出版《创意写作的治疗潜力:书写自己》(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Creative Writing:Writing Myself)这本书,讲述了自己跟不同的团体和个人进行写作治疗的过程中,参与者反馈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了好处。

博尔顿强调,最重要的是让人探索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探索的领域,很多时候人们在书写中,就会看到自己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当被记者问到为何不去找治疗师时,她说:“我不能像信任一张纸那样去信任一个治疗师。文字写在纸上可以重读重写,但是说过的话是覆水难收的。写在纸上就不一样,你并不一定要跟人分享,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把它烧掉。”

通过以上介绍,你不难发现写作治疗确实有助人获得力量、强壮身心的作用。我希望你动动手,写起来,亲身感受写作治疗的魅力,让这种最经济有效的心理疗愈方式,好好地为你所用。

写作治疗处理情绪五个步骤

写作在心理疗愈方面的作用,首推它有益于情感表达。我们说“为情而造文”,写作的根本动力就是巨大的情绪能量,因为有了情绪,人无法安宁,才要借助写作来表达。没有情绪则不会有写作。所以对于一个写作者而言,情绪没有好坏,所有情绪都是推动写作的能量。我们欢迎情绪,接纳并珍视各种情绪。我们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如何最有效地使用情绪能量。

我把运用写作处理情绪,总结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 :书写表达。把情绪写出来。把情绪带到表面,是你处理情绪的第一步。被强烈的情绪控制时,谈不上理性分析,你只能先表达情绪,但是不用试图去解决情绪。

第二步 :看见理解。当你用文字把情绪表达出来后,就看到了它们,情绪无所谓好坏,都是你的一部分,所以接纳这些情绪的存在,去探索在这些情绪背后你真实的需要是什么,即“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情绪感受”。

比如你跟恋人约会,对方迟到了一小时让你空等,你告诉自己:“他(她)工作很忙,路上交通拥堵,我等一会儿没有关系,我觉得没什么。”然而你的实际感受是非常愤怒。这个时候,你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愤怒,把愤怒带到书面上,看到愤怒,接纳愤怒,然后去理解你想把对方撕成碎片的愤怒背后,更真实的需要是希望被对方重视、希望被爱的需要。

第三步 :反观自我。反思相关的过往情感经历,成长过程中类似的记忆。

第四步 :接纳处理。接纳自己的情绪,寻求途径,以最利己利人的方法去处理引发情绪的相关事件。

第五步 :引向写作。情绪是推动写作的能量,“愤怒出诗人”,把你的情绪能量引向创作,转化为创意过程和可见的作品。

学员习作:《我的愤怒》

作者 小邹

我的愤怒就像是我未诞生的孩子,它的心跳连着我的心跳,它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呼吸,我很难说清楚,它长什么样,鼻子怎样、眼睛如何、胖或瘦、高或矮、白皮肤还是黑皮肤,毕竟我还未曾见过它。

我不确定我是否有勇气深爱它,也不确定是否有信心养育它,因为我也恰似一个孩子。万一我的愤怒比我高大,比我勇猛,我又拿什么去滋养和培育它?万一我的愤怒需要爱,需要力量,我又拿什么去喂养和给予它?毕竟我也恰似一个孩子,正好它要的,就是我缺的。

既然如此,我就只好假装未曾感知到它、未曾孕育过它,我躲着它,期盼它慢点长,渴求它再孕育个十百千年而不长大。

可笑的是,我骗不了自己,每当我的手不经意间触碰到我的小腹,我就能确切地感知到它,清清楚楚,不容置疑,它的生命就在那里,无声无息,却铿锵有力。

我也不可能不去猜想,倘若再孕育个十百千年,出来的到底是婴儿还是妖儿。

我陷入了沉思……

我决定去哄哄它,我决定去看看它,我决定去承认它,我决定去爱它。

我开始上胎教课,知晓了孩子是如何孕育和成长;我开始算日子,看它什么时候能瓜熟蒂落;我开始准备衣物,以确保它的降生不至于让我手足无措……

而当我去做这些的时候,我的心开始变得柔软,变得坚定,变得有力量,我不再焦虑它长什么样,不再担忧它会出什么状况。

因为我深信,既然我是它的母亲,我孕育了它,上天自然就给了我母亲的能量,让我足以应付所有。

我坦然了,释怀了,转身回望镜子里的自己,欣喜地发觉,我已然长大,不再是个小孩。我笑了,轻抚着我的愤怒,喃喃说:“孩子,谢谢你。” MmHxjfQh+OCfsvSMJtwNhjj5O8UFD3RurOjdivI0+AlrcMX/+2XEWrjdxmk6SMw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