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5章

老房子才是家

多年以后,当我回家看望老房子,即使只是远远望见,内心那根乡愁的心弦也瞬间被拨动,心灵被一瞥间的景象强烈叩击。那些在我的回忆中曾经出现过无数次的地名,变成鲜活的景物,曾经住过的街道、进出的商店和住所,都令你强烈地触景生情,无论多么普通的地名,对我都有别样的意义。

我在14岁的时候,第一次回到故乡,也就是我父亲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槐店因紧靠沙颍河而水路发达,上可达周口、漯河,下可达界首、阜阳,是汉民和回民交杂的居住地,因而我的亲戚当中既有汉民也有回民。因为父母在本省最大的医院工作,在我自幼的记忆中,隔三岔五就有老家的亲戚,以及亲戚的亲戚甚至邻居,来找父母帮助看病求医。

每次亲戚来,总会给我带些那个年代珍贵的鸡蛋糕、水果罐头等礼物,并且一个街坊、一处宅子地向我介绍家乡变化,热忱邀请我务必回乡玩耍。可是因为在我出生之前,祖父母都已亡故,大伯、二伯和四叔都参加革命工作离开了家乡,所以父亲对于回乡这件事情,十分缺乏热情。家乡是什么样子的?我既因为听了很多介绍而感到熟悉,又因为从来没有去过而觉得陌生。直到14岁那年的暑假,父亲出差顺路,终于带我回了一趟老家。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城市的生活环境,接触到中国乡村的生活。

回乡的记忆,最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我在家族当中辈分很高,来人跟我打招呼,无论年龄大小,轻则叫我姑姑,重则叫我姑奶奶,更有叫我太姑奶奶的。金庸的《笑傲江湖》里,满头白发的绿竹翁叫青春少女任盈盈“姑姑”,没有见到任盈盈真面目的令狐冲于是恭恭敬敬地叫任盈盈“婆婆”,年纪轻轻就被人叫“婆婆”,这种感受我是懂的。

我记得有个年纪比我大两三岁的女孩子,在父母的命令下走到我的面前,涨红了脸,扭扭捏捏地叫我“姑奶奶”。我一把抓住她的胳膊说:“不用这么叫,咱们姐妹相称好了。”话音未落,周围响起一片成年人的反对之声:“那怎么可以!”“不能坏了规矩!”“姑奶奶您别跟小辈客气!”吓得我一个14岁的少女花容失色,不敢乱说话了。

第二个深刻的记忆,是见到许许多多黄姓的人,他们跟我有各种关系,各宗各支,五服之内、五服之外,血亲、姻亲等,我完全搞不清楚这些身份背景,不能梳理出来我与对方复杂的关系脉络。这令我感觉世界好像是一片乱糟糟的,我的内心感受到失控和崩溃。

这两年父亲修好家谱,我查阅黄氏家族排序:“门玄事生言,至秉闻德天,田禄克成礼,兴家敬祖先。”父亲黄波田属于“田”字辈,他的侄子是“禄”字辈,孙子是“克”字辈。原来遇到一个人,不管他年纪有多大,只要知道名字,就知道了辈分;知道了辈分,就知道他应该叫我什么,这么简单明白!我内心的崩溃感瞬间变成条理分明的秩序感。

回乡寻根田野调查

这几天看到一则新闻《女星首次回乡祭祖:村民立彩旗一路敲锣打鼓放烟花迎入宗祠》,说2019年新年伊始,某女星于1月3日10点左右,在妈妈的陪同下抵达江西吉安的井冈山机场。据接机的亲戚透露,这位女星此行是为回乡祭祖,这也是她首次回江西老家祭祖。村民为欢迎她回乡祭祖也做了充足准备,道路两边都打扫得很干净并插上彩旗,并有专人负责燃放烟花爆竹欢迎,气氛相当热烈。

这则新闻让我想起国内一位互联网大佬,成功之后回到故乡,只要本村的长者叫他一声,就送一万元现金的故事。就像项羽那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衣锦还乡是人性。发大财、做大官或者当上了明星的人,总要想办法回趟故乡,把动静搞得比较大,激发起村民热烈欢迎的气氛。

我们写家族回忆录的作者,可能既不富也不贵,然而这一章中你的写作工作,也是回趟故乡,寻根探亲。祭祖也许是你要完成的事项之一,但是你的返乡,不需要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实际上迎接你的,估计会是静悄悄的黎明和故乡的风。

返乡最重要的,是去进行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社会学的基本方法,调查者走出书斋,去实地进行直接观察,它的研究手段主要是观察和访谈,以取得第一手的原始资料。而在作家这里,则也有“走进生活,体验生活”的惯例。

你的家族回忆录写到这个时候,已经写出了很多自己的回忆,梳理出许多家人成长的脉络,记起一些听说而不确切的家族故事。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掌握的资料太少,有欠缺需要进一步补充,尤其在画了家谱图之后,你更加感觉到去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的必要性。所以要回趟家乡,安静地走访亲戚,好奇地倾听故事,眼见为实地收集物证,包括老照片、奖状、证件、证书、票据、书信和家传的物件等,然后用收集到的资料,扩充你的回忆录写作。

如果父母还在家乡生活,你这次返乡回家,等于回到原生家庭,甚至是回到童年成长的老房子里。也许你和父母有一些隔阂,家并不是你宁静的港湾,而是你一想起来就难受的地方,你不能理解自己的家庭和亲戚为什么是这样子的,那么返乡进行田野调查,除了纵览家族历史全貌,解决你的写作问题,更能帮助你重新思考自我和家庭,解决心理困惑,改善你与家人的关系。

回忆录《家在云之南》的作者熊景明,常年组织香港中文大学的“民间历史”项目,致力于收集普通人的传记和回忆录。她来深圳做讲座时谈到,很多大学生因为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家族故事的田野调查,才回家跟父母交谈,但是这些认为“我们家就这样,跟父母没什么好说的”的年轻人,后来在完成作业时,“简直做了一场深度的心理治疗”。

你现在要去探索、寻找和发现一个真实、完整的家族故事。返乡与家人相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访谈,了解你的父母、长辈与亲人的故事。完整版的家族故事,对家族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永远需要。它会帮你看到关于家族的视觉盲区,那些曾经让你烦心的情绪得到安抚,你不再慌乱和盲目,会在家族这张大网中感受到自我的归属,拥有更充沛的生命力量。看懂家族的故事,就看懂了你自己:你从何处而来?家族指引你将去向何方?你需要的是什么?现在该做什么?

如何与拒绝你的家人沟通

“我很肯定我写不出我们家族的回忆录,因为我对我们家族的事情知之甚少。我妈很少和我说,我爸基本不跟我说家族的那些事,就因为我是个女儿,这都是拜我们那个小地方重男轻女的陈腐思想所赐。再说我和我爸爸的感情也很疏远,我们之间的交流很有限。而我也不会主动去问,就算我追问了,也不会有任何一个长辈愿意告诉我,就因为我是个女孩。所以对于家族回忆录我基本没有什么可以写的。”

这是我们家族回忆录写作小组中一位学员的话。她觉得自己肯定写不出家族回忆录,一则因为是个女孩,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由于重男轻女思想,长辈只热衷于告诉男孩家族故事,而不愿意跟女孩讲述;二则因为她跟爸爸感情疏远,交流有限,不会去主动问爸爸这些事情。其实,回忆录呈现的是作者自己关于家族的回忆,并不是只有男人有回忆而女人没有,回忆是一个人内在的珍贵资源,无论外界条件多么恶劣,再重男轻女的家庭和文化,都不可能夺走一个女人的回忆,所以是男是女,并不能决定你是否能写出回忆录。而要破解“没有人愿意跟我讲家族故事”的困难,就牵涉到了你的访谈技巧。

就算是男生,回乡跟亲人进行访谈,也会遇到很多障碍。对方一听说你要询问某件陈年往事,可能马上态度非常警觉,很有戒备、疑虑,比较防御,会觉得你是不是要翻旧账、争对错、挑是非;或者觉得你突然一副正式的嘴脸,这种正式让人好不习惯;也或者那些事件中埋藏了很大的情绪,他们因为有心理创伤而不愿意谈及。所以访谈是在考验你与现实生活发生关系的能力,不能急躁,要控制节奏与话题深度,比如可以先说好这次访谈一个小时,到时间就结束,让对方有更强的掌控感,来慢慢推进访谈。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回到故乡进行田野调查,收集资料,你首先需要用眼睛多看,观察周围的一切,看你的访谈对象有哪些行为、动作等。此外,进行语言交谈,你还要掌握以下访谈技巧。

要有两个自我

进行访谈时,你有两个自我的角色,访谈的过程是两个角色的争夺,也是在两个自我之间摆荡的过程。一个是家族中的自我,你是某人的女儿或者儿子、侄女或者外孙女等,无论是在你的父系家族还是母系家族中,你总有一个角色位置,这个位置在你的家谱图中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你需要扮演这个角色,该叫人的时候就叫人,该干活的时候就勤快干活。

另一个自我,是写回忆录的作者。作者的自我在观察和觉察。观察是对访谈对象言语和非言语的观察和记录,觉察是觉察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你要尽量把自己从家族中抽离,滤去惯常的对家人的反应,尤其是情绪反应,不要一听对方说什么就炸锅,情绪冲上头脑,什么事实也不看,什么意图也不听了。

在觉察自我的时候,你要关注自己的那些自由联想、身体感受和情绪体验,它们表现出什么对家人的期待,以及希望对方改变的愿望?我们对亲人都抱有期待,回乡访谈原本的目的,是为写作家族回忆录收集素材,但是除此之外,你可能还暗暗带有各种期待,比如期待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和睦,势利眼的亲戚这次对你另眼相看,等等。当对方满足了你的期待,你的反应就会是愉快,而当对方没有满足,你的不满和愤怒就来了。可是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可能始终处于你所期待的理想状态。所以期待与现实之间,有了差距。

如何填补这个差距?大多数人会希望对方改变,而非调整自己的期待。“期待对方改变”有一个悖论,你越是期待对方改变,越会受限于这个目标,越是不容易达成目标。反而当你放下要其改变的欲望,彻底接纳对方,以了解和理解对方为宗旨时,改变会不期而遇。因此,虽然你不可能完全放下对家人的期待,但是不要被其牵制,应该致力于为了收集资料的访谈本身,在访谈的过程中,一些期待反而有可能自然达成,甚至会走到你根本无法预见的地方,发现意外的惊喜。

请求帮助

现在是你希望对方告诉你一些事情,来帮助你补充资料,所以你要学会请求帮助。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呢?你要清楚地告诉对方自己在写家族回忆录,希望对方做什么来帮你,你把自己想要的说得越清楚,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你的请求越具体越好,避免抽象模糊。另外,要用“我要知道……”的肯定句式而不是“你不要讲……”的否定句式来请求,例如可以说“我要知道你听说小叔进监狱时想了些什么”,而不是“你不要讲小叔给家里闯了多少祸,爷爷奶奶怎么伤心了”,以免对方感到困惑,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么,而且也避免激起对方的反感。

你要像拉家常一样地开始,充满好奇地询问,清楚地表达你谈这个话题无意强人所难,只是请求对方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想起多少就讲多少,想不起来也无所谓,而不要去逼迫或者命令对方回答你的问题。那样只会让对方拒绝你。

给对方面子

中国人特别爱面子,所以你的访谈,一定要给对方面子。给面子并不是要你过度吹嘘对方,肉麻地拍马屁。这么做有时候让人觉得很尴尬,并且你也会言不由衷。给对方面子,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

首先你要高度尊重对方的说法和感受。你的访谈围绕故事展开,故事里面会有很多让讲故事的人感到羞愧的地方,回顾往事时,强烈的羞耻感和内心的冲突难免涌上心头,对方感到讲述时的困难。这个时候作为听故事的人,你要珍惜和尊重对方在访谈过程中产生的感受,哪怕这个感受是你熟悉且排斥的,也要有意识地提供抱持的环境。借助访谈帮助对方把那些感受和不得已的苦衷说出来,不仅维护了对方的自尊,还起到了心理治疗的作用。

其次,实际上你面对两个故事版本,一个是事件本身,一个是对事件的加工,也就是“真实的故事”和“被讲述的故事”。对你而言,后者更有意义,因为那是讲述者以特定情感选择性地记得的故事。一个事件的每个当事人,都有他的视角,带有他的成见,会有意无意地对事件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加工。你的重点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肯不肯通过对方的眼睛去看事件。胡适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个人记忆中的历史都不一样,我们要理解这种偏差实属必然,而不能责怪当事人撒谎。通过讲述者的眼睛去看事件,是尊重对方必须要做到的。

通过对方的眼睛去看世界,以理解对方生活的内容和模式、看待世界的视野和逻辑,其实就是在做共情的工作。成功的访谈需要你共情对方的感受,比如:“那个时候你是不是感到非常失望(沮丧、愤怒……)?”并且你需要了解对方经常使用的语言。访谈对象的这些语言,不仅倾注其情感,而且表达出其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一方式很有可能是区别于你自己的文化和观念的,所以更需要被你理解和尊重。比如,我跟我的母亲做访谈时,她讲起我的父亲,好像在讲一个不合格的共产党员而不是她的丈夫,从我的观念看来,实在是可笑至极。这个时候我就必须通过我母亲的眼睛去看世界,而不是用我的价值观来评判。

另外,在访谈中,表达对讲述者所经历的过程的兴趣,会使对方获得更自豪和受尊重的感受,因为这给对方带来了掌控感。比如你可以敬佩地询问对方:“你那时是怎么一步步熬过来的呀?”提供给对方掌控感,就提升了人的自尊。掌控感即对世界能够施加影响的感觉,这种影响不一定要在多大的舞台上,在日常生活层面即可,人专心做某事,或者努力克服困难的时候,就能获得掌控感。它是创造和操纵过程的愉悦感,而非面对结果。结果只是一个评判,过程才会让人真切体会到自己是有用的。

倾听

打开对方的话匣子并不困难,访谈真正困难之处在于有效地倾听,听出对方讲述的故事背后那些深层次的东西。倾听通常有三个要素,即3F模型:倾听事实(fact)、倾听感受(feeling)和倾听意图(focus)。做访谈时:

1. 倾听事实,听故事的真相;

2. 倾听感受,听故事里面包含了什么情感;

3. 倾听意图,听讲述者想说明什么。

倾听是心理咨询中基本的技术,包括澄清、释义、情感反应、总结。

澄清是对含糊、混淆的信息予以明确,以便我们更准确地去理解其含义。每个人和每个人说的话、用的词,即使字面一致,背后的概念也很可能不一样。比如我今天早晨散步,听到小区内几个阿姨聊天,甲阿姨说:“她忘我了。”乙阿姨就问:“哦,她怎么旺你呀?”而丙阿姨则说:“她干什么去了会那么忘我?”即使一个简单的聊天,没有澄清就是鸡同鸭讲。

释义是指内容反应,你把讲述内容中那些认知的部分复述一遍给对方。情感反应是指对你听到的内容中那些情感的部分进行反应。当你听到一段讲述时,其中必定包含了讲述者的认知和情感,也就是思想和感情两部分。你识别出其中的认知和情感,进行回应。总结是指寻找你听到的信息之间的关联,梳理脉络,提炼出这段叙述的主题,起到聚焦的效果。

倾听的时候,要尤其关注对方的语言特点,例如口头禅。口头禅是一个人日常习惯中常说的语句,好像没有经过大脑就脱口而出,交谈中使用的频率很高,是他具有标志性的表达方式。从口头禅中,我们能够捕捉到这个人的心理状态,比如爱摆谱的人常说:“说句大实话……,想当初老子……,我以前都是……”喜欢唱衰的人说:“真没劲,真无聊,真讨厌,真是麻烦呐……”而习惯讨好的人则满口应承你:“没问题,有事就找我……”可是假如真的有事找他,你就能感受到他不见得是真的让你碰到困难去找他,那句话不过是他的口头禅而已。在写作中抓住对方的口头禅,能令读者鲜活地理解你的访谈对象。

回应对方,共商评价

在听对方讲故事的时候,你的基本反应做到微笑、点头、发出“嗯哼”的声音之类就行。在你关注对方时,不要忘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图,可以跟对方说:“你这么讲让我感到了……,我刚才这样问的意图是……”

当对方的讲述告一段落时,你可以做一些点评,并和对方一起修改你的点评,最后达成共识,共同构建一个对于这个事件以及讲述者本人的评价。这个评价对于讲述者理解自己的人生,以及你的写作,都十分具有价值。

老房子会说话

老房子是一个你充满情感、回忆或想象的处所。即使自己没有亲身在里面居住,你的记忆中也充满父母、长辈对这个地方的念叨和讲述,正因为如此,你心中对老房子有一种特殊的感觉。

多年以后,当你回家看望老房子,即使只是远远望见,内心那根乡愁的心弦也将瞬间被拨动,心灵被一瞥间的景象强烈叩击,那些在你的回忆中曾经出现过无数次的地名,变成鲜活的景物呈现在你的面前,连普通的地名,都有了别样的意义。

近乡情怯,即使没有跨进老房子,看到自己或者亲人曾经住过的一条街道、进出的商店和住所、你所知道的在那里住过的人,以及在街上发生的事,也都会令你强烈地触景生情。在你写作回忆录的时候,列出这些和老房子相关的名字,例如城市、地区、街道、楼房、商店、公司、市政设施,还有河流、草地、山川、树林、人物等的名字,这些特别的具体细节,会让你的文字显得翔实有据。而这些名字不仅带有历史和意象,还让读者相信你知道自己待在哪里,这会赢得读者信任,令读者更加愿意把自己交付给你的文字。

记得2016年8月,在母亲79岁生日时,我带女儿陪伴父母回到上海老家,探看母亲的家。外公、外婆已然去世多年,那套老房子因为没有任何直系亲属居住,早被收归国有,但却是母亲心目中的家。母亲的家在海宁路858弄永安里,离四川路较近,我预先订下距离最近的酒店,入住后稍微休息,母亲马上来我房间敲门,要去看看老房子。我们一家人走进上海这座她曾经熟悉无比的城市的街道,但是在她记得的老地方转来转去,她怎么都找不到自己的家。哪里有什么老房子?眼前是宽敞的大马路!

最后,母亲艰难地拾级而上,站在横贯马路的立交桥上,望着四周,反复地说:“变了,全都变了……”23年未回上海的母亲,一边茫然地在街头寻觅海宁路858弄,她自1岁起开始居住的故居,一边喃喃自语。老房子已经拆迁,荡为平地,面前宽敞的马路,就是她曾经的安身之所。昔日左邻右舍日常光顾的“张日新”酱油铺,建成了公共厕所,外婆常带她去吃的馄饨铺子,更随浮云飘散。所有的人与事,都踪迹全无。家在哪里?阿公、阿妈在哪里?父母盼望女儿回家的目光,永恒定格于马路,母亲终于在昔日的酱油铺前止住了脚步。站在高高的外孙女身旁,母亲的身影格外低矮落寞。

2018年8月,我因为身体原因,回到父母的老房子休养。当时我身体稍好,就焦躁地要离去,并且买好了车票。可是原本当天收起电脑准备出发,身体却不如人愿地有了新的病痛。想走没有那么容易,我得留下来继续检查身体。

我坐在自幼生活的老房子里,盯着屋顶难过得流泪。这时,头顶的天花板,好像忽然对我说:“你不用急着走。我在这里40年,看着你们姐妹走来走去,这次,你别急着走了。你不走,要不了几年,这个房子的主人也会走。到了那个时候,不会有人在这里等你吃饭、等你说话了。爸爸给你做的螺丝鱼,妈妈亲手酿的葡萄酒,你这次回来有,下次就未必有了。珍惜这里的一切吧。现在随手可得的,都是未来最珍贵的奢侈品。”

如果老房子会说话,那么在那个时刻,我听到了它对我说的话,安心地待了下来继续养病。

当你进入老房子,凝视着墙上相框里泛黄的老照片,抚摸着油漆斑驳的老家具时,你可以用心听听,它会对你说什么话?走进客厅,这是一个住所最显摆的地方,主人在客厅上演自己的理想生活,摆放的家具、挂起的装饰品,都努力向客人显示家族的经济实力和品味。如果客厅会说话,它会对你说些什么?走进卧室,有一张大床,你仿佛看到床上躺着人,是你挚爱的亲人,在睡觉、在阅读、在嬉闹、在亲昵,也许在生病。时光倒流,死者复活,卧室会对你说什么?走进厨房,这里是四季时鲜、食品安全、科技发展和性别关系的集大成者。一个家过得好不好,就看厨房有没有锅、台、气,家里的锅是冷的,家也是冷的,锅热家就会热。你和灶台的关系,透露许多关于你的信息。最常在厨房里的人是谁?冰箱是满的还是空的?里面放着什么东西?……和厨房对话,它会告诉你任何一个物品背后隐藏的故事。

不管信不信命运,老房子说的话,基本定义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听老房子说话,其实你听到了你自己。这种与物体对话的形式,在心理治疗中常被运用,表面上你在与老房子交谈,实质上是你自己内心的对话。你和自己交谈,对自己倾诉情感,分析事理,沉浸幻想,好似愿望成真。内心对话的时刻,有时候恍然如梦,而读者,就是无意中听到了你的梦语之人。

写作练习:从眼前一点小东西开始写起

【练习说明】

很多同学有这样的幻想:学习写作只要看看教材,听老师讲授写作技巧,记录下厚厚的笔记,就能在某一时刻妙笔生花。但是做了这些以后,该写不出来还是写不出来。因为一堆技巧和笔记,是不会让你学会写作的。真正的写作技巧不是说和讲的,而是在实践之中。

写作要靠走心,而不是走脑。大脑层面的理解没有用处,要让潜意识流动,跟随情感,要不断地写、写、写,平常每天都写,至少写15分钟练手。

【练习作用】

抓住当下的力量,把握此刻的时机,从眼前某件小而具体的东西写起,仅仅是脑中的一点点线索,眼前的一点点景物,就可以让你开始写作。

人们经常会谈论对某些想法、见解或情感产生的不期而遇的感觉。这个练习通过“抓点-回忆-冥想-书写-思考-续写”的步骤,帮你对引发你有所发现的催化剂(比如身边的日常物品)更加敏感。这些发现是你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写作的丰富素材。

【练习步骤】

第一步 :环视一周你现在待的这个房间。选定房间里一样物品,比如公仔、地板、墙上挂的画等,它必须是此刻最唤起你的情感的东西,写下它的三个细节特征(5分钟)。(抓点)

第二步 :闭上眼睛,回想儿时家里你的房间,或是你对孩提时代记忆最清晰的房间。要把自己局限在那个房间以内,回忆那个房间在你心目中的样子。(回忆)

第三步 :跟随我的提示,慢慢引出一个房间的物品清单(5分钟):这个房间的地板是什么材质的?墙上有装饰品吗?家具看起来怎么样?有几张床?被褥闻起来气味如何?玩具呢?有坏掉但是你不肯扔的玩具吗?你最喜欢房间里的什么?最讨厌什么?(冥想)

第四步 :睁开眼睛,快速地自由书写(5分钟)。(书写)

第五步 :写好之后,思考你刚才写下的文字和你现在房间里的那样物品(三个细节特征)之间有什么关联?注意不要再去看那个物品,依靠记忆和你写下的内容去联系(5分钟)。(思考)

第六步 :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开始写(5分钟)。(续写)

“多年后的今天,我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练习结语】

你可能会为自己发现其中意想不到的关联而感到惊奇,同时发现一些你在动笔之前根本没有觉察到的与你的人生主题相纠缠的细节。

学员习作:《我的老屋》

作者 居西西

我有一座山,山上有间老屋。老屋旁有棵老树,老树下有张旧旧、黑黑的老摇椅,摇椅上坐着我的阿婆。

“囡囡,今年山上的油柑和柚子大得很啊!”阿婆窝在摇椅上,个子矮矮的、身体小小的,手上拿着老蒲扇一下下地扇着,看起来像一只惬意的老猫。阳光穿过树枝稀稀地筛了下来,落在阿婆银白色的头发上。我忍不住伸手去摸,却被阿婆的老蒲扇敲了敲手背。“囡囡不乖哦。”阿婆又敲了敲我的头,用粗糙的掌心摸摸我的脸蛋:“起风了,回屋吧。今晚阿婆给你做柚子蒸肉吃。”我们手牵着手往回走,身后的风呼呼地吹,老摇椅吱吱呀呀地响,眼前的老屋灯火通明,冒着暖人的香气。我偷偷拽着阿婆的衣角,翻出口袋里的大白兔奶糖,笑得像只满足的小猫。

后来,老摇椅坏了,摇不动了。“不行啊,不行,老屋可不能倒。”阿婆撑着一双水肿的腿硬是要上山,要回老屋。因为风湿,阿婆的膝盖鼓起了两个拳头般大的水球,像两块巨大的石头压得阿婆颤颤巍巍,走一步晃三步。“阿婆,我们回去吧……”我哭着扶住阿婆。阿婆睁着有些迷糊的眼睛看看我,又望望老屋:“回去?回哪里?囡囡不哭啊……阿婆这里有大白兔……”老屋里透出微弱的光,阿婆那瘦得只剩青筋的手哆嗦着从上衣口袋里翻出两颗糖,递到我眼前:“走吧,囡囡,陪阿婆回家。”

再后来,老树也倒了,倒在一场台风中。老屋上挂满了白色的布条,苍白而冰冷,一群人哭着叫着,而阿婆睡在中厅,笑得安详。

我有一座山,山上有间老屋。 r6NKN7iUCKG9p2xWVc80XEwrveU4dNX+BYf4n0hTiybS3TwvBK88DiG3BZUK/3A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