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1章

我是谁

回望青山,万壑千川,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我在哪里?逝去的、经历的昨日之日塑造我,未知的、渴望的明日之日引领我。我是谁?此刻,这一碗榨菜汤,开得正好的勒杜鹃,说明我。

在我生活的城市深圳,初次见面,人们通常会互相询问“您是哪里人”。而深圳有一句最著名的口号,叫作“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帮助初来乍到的人迅速建立起“我是深圳人”的归属感,也给像我这种回答“我是哪里人”问题有困难的人一个暂时的回避性的答案。

“我是哪里人”这个问题,自幼困扰着我。虽然我在河南出生,在河南成长,父亲也是河南人,理所应当地应该回答“我是河南人”。但是,我的母亲是上海人。她年轻时支援内地建设,来到了河南。母亲思念家乡上海,跟我讲话时,从来都是口口声声“我们上海人”,似乎把我也纳入了上海人的行列。那么母女一体,我自然认同母亲说的“我们”,视自己为上海人了。

更何况,我户口簿上的“籍贯”一栏,填的也是“上海”。因为我出生时是计划经济的时代,政府对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有政策,每人每月可以多分配一定份额的大米。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是头等大事,做上海人能获得珍贵的大米,为什么不做呢?

家庭影响和社会环境,都让我小时候响亮地说“我是上海人”。可是打脸的是,每次跟随母亲回上海探亲,我都明显地感到,在上海亲戚和邻居眼里,我根本不是上海人。我是乡下人!说自己是上海人,有热脸贴人家冷屁股的感觉。经过一次与上海邻居激烈争执我是不是上海人,并且受尽对方讥讽之后,我彻底斩断了对上海人的认同,从此绝口不言“我是上海人”。

不过,说自己是河南人,也并不容易。在中国许多地方,人们都对河南人有偏见。

我解决自己关于“我是哪里人”的问题,是在一次心理学学习的课堂上。

那次,我回家看望父母,顺便在郑州大学参加一个心理学工作坊。我父母是郑州大学的职工,大学的校园是我从小玩耍的地方。在最熟悉之处,听到耳畔的乡音,我异常清晰地感受到,我是和校园中的柏树一起长大的伙伴,是窗外等我下课的闺蜜的朋友,是这所大学一对职工的孩子;我说河南话,吃羊肉烩面,我是河南人。

最想念我的人在哪里,我就是哪里人。

撰写自我简介

在我们的写作治疗课中,一般第一堂课上,我会请学员撰写一段自我简介,告诉大家: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谁?”我请学员在十分钟内,不假思索地填写回答下面十个问句:

1. 我的名字:________

2. 我名字的由来:________

3. 我的愿望:________

4. 我愿望的由来:________

5. 我的作品:________

6. 我最喜欢的自己写的一句话:________

7. 在什么方面,我十分擅长:________

8. 在什么方面,我没法帮别人:________

9. 如果我不说,没有人会知道我:________

10. 我喜欢/不喜欢(二选一)自己,因为:________

在学员写完之后,再请他们朗读自己书写的文字。通过聆听这些文字,我对一个人的表面信息和深层心理状况,都大致有了了解。

首先听对方介绍自己的名字,因为名字是一个人的符号表征,是个人的标签。有人对自己的名字满意,有人不满意,很多学员改了名字,会写下不止一个名字,写“我的名字”时,会接着说明原来的名字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改它。

接着听名字的由来。这个名字是谁给你起的?是否具有特殊含义?名字体现一个人来到人间,最先和基本的人际联结,名字里面饱含家族的期待,也表明你的背后一些重要的人际背景。在中国古代,介绍自己时需要报足三代的名字,就是不仅要报自己的名字,还要报父亲和祖父的名字,因为社会需要知道的不仅是你叫什么,更要知道你是谁的孩子,你是谁的孙子。某种程度上,它们已经定义了你是谁。

听学员讲述自己的愿望,通过愿望解读内在需要。人有了需要,就会采取行动满足需要。驱动一个人满足需要的动力,是本能驱力。弗洛伊德认为,本能驱力有两种,即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一个指向满足愿望,带来愉悦,一个指向破坏满足愿望,带来毁灭。看你的愿望和现在的行动之间的协调性,可以了解你的内在驱力情况。听“愿望的由来”时,会听到你最重要的生命故事。它们发生在你的童年,对你产生至深的影响。

从你的作品情况中,可以了解你在幻想和行动之间的投入比例。大多数人都有很多幻想,但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把它们变成作品,西谚说“上帝不会莅临于你,但是会莅临于你的行动”。光想产生不了任何作品,你必须亲自动手去做。

从“最喜欢自己写的一句话”中,可以听到你的价值观。

“在什么方面,我十分擅长”则表明了你的能力。

“在什么方面,我没法帮别人”帮我看清你的边界。

“如果我不说,没有人会知道我……”的背后,隐藏着你的秘密,这里有故事。

“我喜欢/不喜欢(二选一)自己,因为……”这一项,通过一个人对自己的喜爱程度,了解其内在自我价值的高低。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在介绍“我是谁”时,经常充斥着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成长的关键,是有朝一日自己真心爱自己,让内心丰盛,对自己满意。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通过撰写你的自我简介,你一方面向他人介绍了“我是谁”,另一方面,用文字展示出自我内在的心灵,意识到自我内在的情况,甚至看清命运正在以何种姿态将内在表现于外在。

形成自我认同

在古代,当一个人报足三代名字介绍自己时,此人就已经能够比较清楚地知道“我是谁”了。他在一个延续的家族系统中,可以扮演传统生活模式中单一的社会角色,有着可以依赖的文化背景、可以按照惯例遵循的价值体系、可以清晰排序的亲族关系。他以这些标定自身,人生最大的问题,不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至于“我在哪里”“我相信什么”“我的感受如何”以及“我想要什么”,都不会成为困扰他生活的重大问题。

到了现代社会,你脱离故土,到城市谋生。科技剧变,信息爆炸,情感模糊,混乱漂泊,工作场所和同事走马灯般变换,居住场所邻里间互不相识,社会现象惊悚奇葩,各类价值观冲击道德底线,你感到前所未有的自我认同挑战。你必须想明白“我是谁”“我在哪里”“我相信什么”“我的感受如何”以及“我想要什么”这些问题,它们的答案构筑出你在这个纷纭的社会中,让自己可以安定生活的内心基地。

自我认同是美国心理学者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一个人实现自我认同,标志着他已经找到了自我,在积极进取、先天禀赋和后天才干三者之间取得了和谐。这样的人“不仅确定了在人生各个阶段他应该关心什么,不应该关心什么,而且对于自己将要和能够关心的事已拿定主意。他把自己不能缩减的东西作为底线,并迈向只有他能够做到,因此必须去做的事情”。

1950年,在华盛顿召开的白宫儿童工作会议上,埃里克森提出人类生命周期的心理社会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这8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由环境决定,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冲突和具有的心理品质。假如此阶段的冲突不能得到解决,将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在本书第7章《我的名字》中,我分享了我创制的“名如其人”写作练习,这个练习融合了埃里克森所提的八阶段和你所有的名字,以八阶段为纬线,以你的名字为经线,经纬交织,网格状地展示出你的生命图景,帮你更深入地探索自我,更好地完成自我认同。

埃里克森自我发展八阶段理论:

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品质:希望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怀疑的冲突

品质:意志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尽管有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仍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 贪玩期(3—6岁):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品质:目的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4. 学龄期(6—12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品质:能力

埃里克森把能力定义为: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5.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品质:真诚

埃里克森把真诚定义为:面对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6.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

品质:爱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7. 成年期(25—65岁):繁衍与停滞的冲突

品质:关怀

埃里克森把关怀定义为:一种对由爱必然或偶然所造成结果的扩大了的关心,它消除了那种由不可推卸的义务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8. 成熟期(65岁以上):整合与绝望的冲突

品质:智慧

埃里克森把智慧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循环的人类生命周期。

运用象征描述我是谁

要通过写作来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你既需要叙述自我成长的故事,描绘关于自身的认知,得出某种结论,又需要开启抽象思维,运用象征去感受和升华自我。因为很多时候,你说不清、写不明自己是谁,但是举出一个意象,马上生动形象,跃然纸上。一个象征的作用,远远大于一长段文字描写,所以,我经常邀请学员不断书写下列关于自我的象征。

1. 我是________颜色的,我看起来________

2. 我是________类型的音乐,我听起来________

3. 我是________植物,我闻起来________

4. 我是________食物,我尝起来________

5. 我是________汽车,我跑起来________

6. 我是________的鞋子,我穿起来________

7. 我是________动物,与我相处________

8. 我是________天气的人,让你感觉________

9. 我目前像是生活在________时期,完全是个________

根据这些提示,你能打开自我的象征之门。关于“我是……”的疑问,你永远不可能有最完整的答案,但是如果不时选择其中一个句子开头,持续进行自由书写,你将获得对自我越来越全面的认知,以及关于“我是谁”的系列散文。

建设写作的心理空间

你得给予自己的写作足够的尊重,清理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写作空间,包括心理空间、物理空间和写作时间。写作时间上,你最好通知身边亲近的人在某一特定的时段中请勿打扰,让这段时间独属于你的写作。物理空间上,你要有舒适的桌椅、好用的电脑、让自己心情愉悦的环境,最好有一间自己的书房。

心理空间上,要怎么建设呢?

动手写作前

放松,进入“虚静”的状态 写作先要有的是心的虚静。“虚”指去掉主观偏见,摒弃一切杂念,排除一切干扰,“静”指心不妄动。所以你需要放空和放松。在开始写作前,你会很焦虑,忽然想起要去处理什么事情,比如身体疼痛需要按摩一番,嘴里没有味道想吃点什么,想要吸上一根烟,或者想到中午的午餐怎么准备、有个约会要敲定等。不管怎样,把这些都放下,什么事都别干,好好坐在书桌前。另外,你对自己的写作会有很多预期,把这些也放下,让内心像放空的房间那样,等待文思自动涌现。在《让文字在指尖流淌:写作心理自疗课》这本书“入兴贵闲”一章,我详细解说了“虚静”。这里不再多讲。

解决“我能不能写”的自信心问题 写作道路上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你内心的自我羞愧、自我评判和自我责备。强大的思维惯性,随时启动你的自我评判系统,让你无视现实地否定自我,对自己责骂不休,摧毁你的自信心。假如你根本不相信自己能写,那么你一定会不能写。你的自信心不是建立在妄自尊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你笃定地相信写作的根本在于潜意识的基础上。你只要保持放松,让潜意识流动起来,文字就会跃然纸上,如泉水喷涌。

而你的潜意识,不是今天才有的,它一直在你的内心,是你独特的人生素材。写作只是利用潜意识进行探索、发现的旅途。所以不用担心,你的那些经验、回忆和感受,都蕴藏在心里,只需要让它们流淌出来,就能够创作出作品。调动个人的记忆力和想象力,如实记录自我所感受到的一切就好了。

克服夸大信念,按部就班前进 你有一些夸大的信念,比如一出手就要搞定一切、一定要写出爆款或者最完美的作品等,这让你对写作过度焦虑,感到好像一旦写作,就必须启动洪荒之力。于是你变得难以开始,即使勉强开头,也不敢自由施展自己的创造力。而实际上,写作需要按部就班,从当下这一步开始,朝着正确的创作目标,日积月累去行动。

解决难以开始写的问题的方案只有一个——强迫自己待在书桌前,直接动笔写一个字、一句话、一个段落……放松地写,只要能在书桌前坐住,你就会有收获。

不要把名著当成作者的初稿去解析和模仿 动笔写作之前,拿一篇自己心仪的作家的作品,去分析和模仿,这么做,是在阻碍你的创作。

如果有人拿出名著或者示范作品来教你,你基本上可以把对方的解读当成作品评论,是正确但是无用的废话。因为这种解读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我们看到的作品开头,基本上不是作者真正写作时写下的文字,而是之后经过不断修改锤炼,放在开篇位置上的文字。其实你并没有见到真正的初稿,你见到的只是最终的成品。好比打麻将一样,作者的成品是和牌的那把牌,而初稿是抓到手的第一把牌,刚抓到手的牌跟和牌的牌不是同一把牌,在抓牌到和牌之间发生的过程,正是你需要进行的写作游戏。

正在写作时

只写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自我是创作的根基,只写那些你的自我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只有自己对此足够关注,读者才会关注。人类渴望沟通,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对其他人和他们的故事都充满了好奇,所以你要有充分的自信,你当下最想说的话题,一定是你最容易吸引他人的主题。因为人类有好奇心,并且每个人都有自我独特的人生经历,所以应该把自己最想分享的东西确定为写作的主题。不要怕你的主题无聊,世上没有无聊的主题,只有没有想到的话题。

你在生活中刻意回避的事情,才是最基本的写作素材 如果你想到了什么,明明知道能回答得多一点,但是偏偏给出一个很短的答案,甚至是“不知道”“忘记了”等,想一语带过、忽略它,那么说明你已经碰到了写作的源泉。你在生活中刻意回避的事情,才是你最基本的写作素材,越是你“不想多说”的话题背后,越是蕴藏着深刻的主题,那是你的困难、悲伤、难以启齿之事,是推动你写作的根基。

这个你要回避的事情触动了你,碰触到了你内心的最深处,把你引向渴望和压抑的交界处,那里既挂着“欢迎回家”的横幅,又贴着“禁止进入”的标志。这正是你无法放下又无法消化,渴望倾诉又恐惧提及的主题所在。

自由书写出来的文字价值巨大 一旦开始写作,首先要珍惜的,是自由书写的文字。只要主题是你真正感兴趣的,那么必定在你的自由书写里已经有所体现,甚至通常在自由书写的开头就是。你顺手抓住文字,或者让文字抓住你。你的自由书写文字就像是你的后花园,你在其中浏览,跟着感觉走,发现那株让你情感波动的“花苗”,看到它准备怒放的潜质。然后再把它移植到你的花盆里,单独进行精耕细作。

初稿都是狗屎,不要轻易给人看 海明威说过:“任何作品的初稿都是一坨狗屎。”你无须为你的初稿不够出色而羞愧,尽管放松地写,把初稿写出来是最重要的,这是从无到有,从“0”到“1”的质变。让初稿喷涌而出,随心所欲地写,不要试图控制初稿,不要进行删改,哪怕它跑题。任由思绪引领着你,从一个想法自动过渡到另外一个,就像河流那样蜿蜒曲折,不断回旋。

但是你要注意,初稿尽量不要给人看!要给也只给最温和、最了解你、在你的创作过程中陪伴你的人看。因为初稿不需要任何批评、建议和夸赞,它只需要被写出来。假如你向写作经验较少或者过于严厉的评论者展示初稿,他们给予的批评不仅难于滋养你和作品,反而容易将作品的幼苗和你的自信心连根拔起。

写出作品后

学会自我保护,避免被批评伤害 首先,善于选择分享作品的伙伴和传授自己写作技艺的老师,十分重要。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决定了你的作品的命运,甚至主宰了你的写作生涯。一方面,你渴望自己的作品被看到、被讨论;另一方面,又害怕作品被忽视、被批评。有太多人之所以写不下去,不是因为懒惰,而是由于曾经被老师和同伴伤害。

其次,你要保护自己不被学者和权威的批评伤害。学者和权威在具体赏评一篇作品时,热衷于把作品拆解开来,丝丝入扣地解构,却不谈或者不知如何去组合,当然更不会亲自去创作。因为他们自身无法也不情愿去体会创作的艰辛和挫败,所以热衷于用学术化的字眼,量化地评价一部作品。

这些评价中充斥着关于作品应该如何、可以如何、也许如何的高屋建瓴式的意见,但是他们几乎不对创作者本身的创作热情、创意架构抱有支持、赞同和理解的态度。他们很少给予作者和作品最基本的营养——抱持(赞赏、肯定的目光),而习惯用理性拉开自己与创造力之间的距离。你要知道,追求知识的动力,与追求创造力的动力背道而驰。

所以即使对方是学者和权威,只要他自己不写作,或者至少已经若干年没有写作了,你就需要提醒自己,他对你的批评可能正在禁锢你的创造力,让你踏上多读书、勤思考、少动手,越来越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写作的道路。

再次,要学会对观看者的批评安然处之。批评作品的读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创作者,本身就在进行写作;另一类是观看者,自己不写或者写出来的是公文等。创作者与观看者,本质上不是同一个物种。

一个创作者批评另一个创作者的作品,尽管他看到有瑕疵、有漏洞、有许多不完美,但是他接纳这个作品诞生的权力,因为他能体会到实际创作过程的艰辛和挫折。只要不是出于嫉妒,他通常拎得清作品与作者之间的区别,不会对作者本人进行人身批判。

观看者可能博览群书,也可能平时并不阅读,可能是你崇敬的人,也可能只是陌生人。但是,当他们来批评你的时候,会表现得像是跟你非常熟悉,一切都是为了你好那样。观看者阅读你的文章,如果读到自己不想看、不认同的东西时,会产生不接纳的情绪,把气愤发泄到你的身上。他不仅对作品给出负面评价——“写得太糟糕了!”还以对作品的建议为由,对你进行人身攻击——“你怎么能写这些?”“你真要好好修改了再说!”这令你倍感羞愧。观看者的批评,在语气上总给你难堪和羞辱,内容上模糊不清,其中掺杂个人偏见、道德评判或是人身攻击。这种批评不会令你感受到被接纳和滋养。

当你受到这种对作品的批评时,你要想到任何作品都会受到批评、谩骂甚至诅咒,就如同也总会被人欣赏一样,它们本质上相同。作者接受鲜花容易,接受臭鸡蛋难,但是别人的褒或者贬,实在跟我这个作者关系不大,都是观看者对自己所理解的作品的反应。身为作者,对外界的批评应安然处之,守住创作的本分——不断创造新的作品。

敞开胸怀,接纳一切赞美 你要面对的考验,不仅有批评,还有别人对你的作品的夸赞。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别人并不批评而是夸赞你的作品,但是你不知所措,转而批评起了对方。比如对方说:“这篇文章非常出色啊!”你想也不想就脸红着反驳:“哪里出色呀,简直糟糕透了,你这么说是骗我吧!要么就是你的眼光太差。”这样的应对,说明你缺乏接纳支持的雅量。

在写作的道路上,你好像总在寻求支持,可是一旦满满的支持涌过来,你却承受不住。你宁愿轻易地听信苛责,以强化一个心底根深蒂固的想法——其实我根本不行!对“你很好”你充耳不闻,对“你很糟”你马上热烈反应。所以要建构起接纳赞美的雅量,因为你本来就时时刻刻地在获得支持。

你脚下踩的地球,肺部进出的空气,坐着的椅子,始终都在支持你。当你需要支持时,先想想这一点,物体尚且在支持你,何况有血有肉的人?你写出作品时,绝不会只收获差评,得到支持和赞赏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今后遇到有人赞美、支持你时,不要反驳,就算感觉很不习惯、很不好受,也请你保持呼吸,微笑倾听。

让自己听进去那些话,感受那美妙的被支持时刻,建构起你接纳正面支持的雅量。

写作练习:回望青山

【解决问题】

描述你截至此刻的人生,对自我生命进行回望。

【练习说明】

在人生的一些特殊时刻,你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自己这一路走来经历的酸甜苦辣。你有万语千言堵在喉头,可是无法表达,更无法把它写到文章中去。你需要抓住某个精确的时刻,仔细地思考这个时刻的构成要素,感受与之相关的所有细节。

【练习步骤】

第一步 :描述你的一生

在一张白纸的顶端,写上你的出生日期、时辰;

在白纸的最末端,写上此时此刻的时间;

总结出你人生所经历的各个重大事件,以及它们发生的时间,写在这页纸上;

把叙述内容控制在一页纸的篇幅之内,用10分钟完成它。

第二步 :标记星号

朗读一遍你写下的内容;

在自己认为需要多加注意的时间和事件处标记星号。(5分钟)

第三步 :回忆精确的时刻

选择一个星号;

回忆与之相关的事件、场景或故事;

闭上双眼,细细品味这起事件的某个精确时刻,将之定格。注意这个时刻的背景,例如当时你是站着还是坐着?是身体伸直平躺在草地上,还是站在摩天大楼的楼顶上?

还有这个时刻的构成要素,用心去体验你在这个时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仿佛它们就溶解在你对事件的叙述之中;

注意与这个时刻相关的气味,倘若没有发现任何易于察觉的味道,那么你可以体会此刻自己嘴里有种什么感觉;

五分钟后,睁开双眼。

第四步 :把想写的写下来

尽可能快速、简单地将记起的一切写出来。无须顾虑它们是否切题,只需把想到的写下来。(10分钟)

第五步 :发现关系与主题

仔细思考:

这个时刻与白纸最顶端的时刻有什么关系?

这个时刻与白纸最末端的时刻有什么关系?

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

这里面蕴含了我的什么人生主题吗?

以“回顾今生走过的路,我发现……”开头,写一段话。(10分钟)

【练习结语】

这个练习帮助你看到“我是谁”,发现一些关于自己的人生必须要写的内容。

学员习作:《我是谁》

作者 易丽

我是谁?我是一个颜色、一个声音、一个味道、一股气味,我是五感的联合;

我是谁?我是一朵云、一洼水、一朵梅、一年四季;

我是谁?我是一匹马、一双鞋、一个侠女;

我是谁?我是一个念想、一个画面、一个意象;

我是谁?我是我思维的产物,我是我想象的整合,我是我能感觉到的一切。我就是我,我就是一切!

我是蓝天里一朵白色的云,懒洋洋的;

我是夏日里一洼泉水,甘甜而清凉;

我是秋日里一首钢琴曲,温暖而丰富;

我是冬天里的一朵梅,红艳而坚毅;

我是草原上的一匹马,脱缰奔放;

我是一双美丽的水晶鞋,欢快舞动;

我是一年四季,交替而丰盈;

我是古时侠女,刚柔并济……

我是谁?

我就是我,我就是一切!

写于第一次疗遇小组 Ub1EaFCADFm9Ls+FK1Zp3xa9WDQ3vPofTD99836xMFIn2Mcgr/w2b52ndYXoozv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