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0章

弥合我深深的创伤

有多深的爱,就有多深的伤害。也许是瞬间巨变,也许是长久逐渐,时间在创伤处断裂,表情在剧痛中凝固。弥合这个断裂,连接前后事件,往事浮现,如洋葱层层剥落间,泪湿衣襟。

我有两个姐姐,分别大我9岁和11岁。自小我就听二姐说,在我出生之前,大姐经常拉着她一起祈请上苍,一定要让妈妈生个女孩。因为“如果妈妈生个弟弟,我们两个就惨了,所以千万要生妹妹啊!”听说生下我后,爸爸的反应非常沮丧,而姐姐们十分高兴,积极地伺候妈妈,照顾妹妹,兴高采烈,任劳任怨。

聪慧的大姐看明白了一切,在重男轻女的社会,爸爸妈妈已经有了两个孩子,现在再要一个,一定是想要男孩,那么这个男孩的出生,就是她跟二姐好日子的终结。所以那时生下来的我,如果是个男孩,就是姐姐们的创伤,然而是个女孩,于是大约成了父母的创伤。由于后面没有弟弟,我以父母最宠爱的幼女身份成长,人生经历中没有受到太多重男轻女的创伤影响。但是在中国这个有男尊女卑传统的国度,有这种创伤的女性实在是数不胜数。

2019年7月我新开了一期写作小组,在跟每位申请入组者面谈后,我惊讶地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员都是弟弟的姐姐,在她出生之后,父母继续造人,直到生出男孩为止。一个女孩是父母在要生男孩的道路上不合格的产品,所以在计划生育年代,她可能被寄养,不允许叫爸爸妈妈,只能跟祖父母生活;而父母成了“超生游击队”人间蒸发,忽然有一天抱着弟弟回家了,因为违法超生家徒四壁……更不用说父母对弟弟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对待方式,这些童年养育性的创伤,是她们普遍的成长经历。

在写作小组里,我的另一个发现,是我们的组员往往是家族中最有出息的孩子,她们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家族中学历最高者、年迈父母生活主要的经济支持等。她们追求卓越,十分优秀,似乎在家族顶天立地,然而内心是个哭泣的小孩。她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写作治疗,令我十分感动,能够陪伴这批生命力旺盛、自强不息的女性共同成长,当她们的老师,我深感荣幸!

创伤的症状和分类

所谓创伤,在心理治疗中一般指对出乎意料的、难以承受的暴力事件,或是对当时无法完全理解但日后不断以闪回、梦魇或其他不断重复的方式进行回顾的事件的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凯西·克鲁斯说:“创伤描绘的是对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的一种无法回避的经历,其中对于该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宕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者其他侵入方式反复出现。”由此可见创伤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要有一个创伤的事件,它突如其来,充满灾难性,并且令人无法回避;其次是对事件的反应,这个反应表现为记忆,非常复杂,往往是延迟的、无法控制的、反复出现的,其出现可能是通过幻觉或者其他方式。

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对于创伤和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中,列出创伤事件发生后4种核心的症状。

1. 重复体验。创伤事件发生后,存在一种或多种与创伤事件有关的重新体验症状。

·记忆。对于创伤事件反复的、非自愿的、侵入性的痛苦记忆。

·噩梦。反复做内容或事件与创伤性情感相关的痛苦的梦。

·解离性反应。闪回,好像突然一下重新回到创伤的情境,个体的感受和行为反应,好像这个事件重复出现了。

·线索。这些线索能够产生刺激,只要类似于或者象征了创伤事件的某个方面,包括内在线索和外在线索,就会产生显著的生理反应、强烈和持久的心理痛苦。

2. 回避。所有跟创伤有关的,无论是内在痛苦还是外部提示,能够回避的都回避。

3. 认知、行为、情绪、人际的改变。包括遗忘、负性信念或归因、负性情绪、对人疏远。

4. 警觉性。过分警觉、风声鹤唳,容易激怒等。

创伤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上面说的由一个事件引发的创伤是狭义的,它属于偶然和突然发生,时间很短,强度巨大。这些事件有属于小范围的,比如车祸、溺水、性侵或某一次犯罪事件等,也有属于大范围的天灾或是人祸,比如历史上的大洪水、战争、大屠杀等。而广义的创伤并不仅指单一的事件,一个人在整个童年养育环境中,被家人忽略、虐待、抛弃、贬低、冤枉等都是创伤。这种创伤事件的强度不大,但是它是漫长的,这种创伤的治疗难度,比狭义的突发事件带来的创伤通常要更大。

在中国,既有大的创伤事件比如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等,也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养育性创伤,像粗俗的母亲和暴躁的父亲,父母整天吵架等。我的老师吴和鸣认为“创伤其实造成了一种中断和断裂,造成了我们平常生活的一种中断。我们要去弥合这个断裂,把前面的故事、现在的故事和未来的故事连接起来。”

父母吵架对于子女来讲,就造成了一种平常生活的中断,子女完全被父母的吵架吸附过去,自我感受极端地无能、沮丧和绝望。子女也许像一位豆瓣网友说的:“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父母吵架我都会哭。”也许会想方设法阻止父母吵架,逗大人开心。不管做什么,这个时候的他们都无法继续原本的生活和心情,无法自然而然地做自己了。

例如,上周末我和朋友们吃饭,饭前刚和父亲通电话讨论父母住院的事情,我的心情十分恶劣。饭桌上一位朋友跟我说话时,我粗暴地回应了一句“不知道”,我虎着脸的样子看起来像极了要吵架。那时在座的除了几个朋友,还有两三个她们的孩子。我觉察到自己的失礼,跟对方稍微解释,大家于是继续吃饭。

饭后,大人们掏出手机刷微信,孩子们玩起了游戏,而一位朋友的十一二岁的女儿,却悄悄地坐到我的身旁,笑嘻嘻地对我说:“阿姨,人在不高兴的时候要笑一笑……”她扮鬼脸逗我开心,直到看到我的嘴角上翘,她似乎才放下心来。为什么这个孩子在饭后不去玩自己的游戏,而要来逗我开心呢?

显然从我那句粗暴的“不知道”开始,她正在吃饭的正常生活就产生了一个中断,她的内心有了一些反应,我感到这个孩子心中家人吵架的创伤被激活,那种待在吵架现场的感受让她极不舒服,一定要做些事情让我开心,我开心了她才能安心,然后才能回到自己的世界,玩自己的游戏。在这个互动里面,孩子因为大人“吵架”而造成自己日常生活的中断,不能安心做自己而要优先去照顾大人的表现,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我当时回应她说:“宝贝似乎努力在让阿姨开心,谢谢你,不过阿姨的不开心,不是因为宝贝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自己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大人的糟糕情绪很多时候与孩子无关,并不是孩子做错什么大人才要吵架的,是因为大人自己遇到了烦心事。你不用照顾我的。”我在向她讲述当下的故事,让她明白我的情绪与她无关,希望她能够安心做自己。当时如果有时间,我还可以让她讲述前面的故事,譬如问她:“刚才看到阿姨不开心,宝贝想到了什么?”这个时候她记忆中家人吵架的场景会逐渐浮现,把过去的故事讲述出来,然后和现在的故事乃至未来的故事连接起来,这就是在做创伤疗愈的工作。当然这个工作要在专业的心理诊疗室中进行,所以我跟孩子的交谈到此为止。

你的写作,正是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故事连接起来以弥补创伤造成的断裂的工作。创伤治疗专家巴塞尔·范德考克在《身体不会忘记》一书写道:“与他人在一起时感到安全,可能是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方面。想拥有有意义和令人满意的生活,安全的连接是至关重要的。”弥补断裂也即重建失去了的与人在一起时安全的连接。想要建立这种连接,范德考克说:“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唯一能改变我们感觉的方式,是通过了解我们的内在体验,并学习如何以恰当的方式与自己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相处。”写作正是了解我们的内在体验,并且连接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有效方式。

而建立表达性书写范式的彭尼贝克研究的起点,即来自于对书写创伤经历的实验研究。他让两组被试,一组写创伤经历,另一组写肤浅的或者无关的主题,研究结果显示:“比起写肤浅主题的人,那些围绕创伤经历书写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和感受的人,其免疫系统的功能有所提高。虽然这种效果在书写的最后一天才凸显出来,但是这样的效果能够在研究结束后的六周内得到维持。此外,我们之后再次观察那些书写创伤经历的人,与那些书写一些琐事的人相比,他们因疾病到健康中心就诊的比例降低了。”

创伤的后现代叙事

古今中外一直不乏写作创伤的作品,像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桃花扇》,一个写出家族破败的创伤,一个写了亡国之伤;中国近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鲁迅先生的《祝福》《伤逝》《故乡》,还是张爱玲的《金锁记》,沈从文的《边城》,都在叙述创伤。

而全球在20世纪涌现出来大量的创伤叙事作品,与两个原因有关,一个是20世纪本身就是创伤的世纪,有两次世界大战、纳粹大屠杀、各种民族冲突和社会运动等。另一个原因则与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的发展有关。

弗洛伊德是创伤研究的奠基人,他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使心灵受到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他在1895年发表《癔症研究》一书,以创伤范式来理解癔症,以宣泄的方式来治疗癔症,这是他最早期的心理治疗模型。他甚至总结出了一套创伤发展公式:一个人早期的创伤,经由内在的心理防御作用,处于或长或短的潜伏期,后来被某些情境激发,导致心理症状发作,被压抑的创伤材料再现。

对创伤学的研究可谓精神分析的“传家宝”,其成就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包括医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文学等很多领域,都因之而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在欧美的文学领域,也出现了精神分析学视角的文学创作,这些反过来又推动了人们观察社会和透视人性,进而促进更多创伤叙事作品的出现。

美国在越南战争之后,许多参战老兵为了缓解战争的创伤,开始写作的生涯,他们有着亲身经历的创伤事件,试图通过写作,来理解创伤并探寻其意义。而在“9·11”事件之后,创伤叙事作品的创作在美国更加兴盛。

写作能够舒缓和疗愈创伤,作家莫言说:“一个家庭物件的东西可以很快重建,但心灵创伤的平复需要非常长的时期。一个好的作品既能描写创伤,也要有疗伤的功能,通过对人心灵创伤的描写,从而治愈创伤。文学的重要功能不仅仅为描写创伤,而且能够成为疗伤的绷带。”

其实描写创伤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疗愈创伤,在做疗伤的绷带。要治疗创伤,就要通过追忆创伤和发泄创伤来达到宣泄和平静。对创伤体验进行叙述,描写创伤,是治疗创伤的重要步骤。当然这种叙述要在安全的氛围中进行。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朱迪思·赫尔曼在《创伤与复原》 一书中说:创伤治疗的过程基本上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给创伤者建立安全感,第二阶段恢复其记忆,使创伤者对发生过的事情进行哀悼和解脱,第三阶段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软环境,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具体到写作创伤的实践,我将它分成五个步骤:

第一步 :让自己独自待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保持放松。 给自己一个安全的时间和空间,保证这段时间不会有人来打扰你。

第二步 :进行自由书写,宣泄创伤的情感。 自由书写首要的功能就是宣泄情感。而如果你坚持每天自由书写,你写出的文字将编织出一张大网,或者聚合为一个容器,在你的身体下面托举你、包裹你、抱持你,令你感受到极大的安全感。

第三步 :创伤记忆浮现,描述创伤及事件。 在自由书写的过程中,你的创伤记忆会逐渐浮现出来,而在此之前,你很有可能处于解离的状态。解离是创伤导致的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上的逃离,人在现场,但是精神逃跑了,大脑一片空白。因为当创伤发生时,我们的大脑中只有杏仁核有反应,而通常“制造意义”(如理性思考、认知感受)的大脑皮层处于关闭状态。解离的特征体现为一个人总是走神,心不在焉。对于解离的人来说,整个外部世界是一种冻住了的、麻木的状态,各个知觉之间的联系中断了,人的记忆是碎片,不再是一个整体。解离通过牺牲心理功能的完整性,避免你去面对完整的创伤事件,以激起强烈的焦虑和痛苦,它破坏了你的觉察力。通过自由书写,你逐渐脱离解离的状态,感受到更真切的情绪和完整的客观世界。

第四步 :重复及修改。 创伤的发生既是真实的,又是令当事人费解的,为了理解这个事件,创伤的当事人会一次又一次强迫性地回到该事件当中。因此要治疗创伤,不是一次书写就能见效。你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通过记忆的方式“再现”创伤,继而描写创伤,写后修改,改后再写,不断重复写作与修改的过程。写作和修改的过程,就是疗愈的过程。这段时间持续三五年甚至更长。我们写作班中有遭遇车祸的同学,也有癌症手术后的同学,或者经历原生家庭成长创伤的同学,他们都在这个重复及修改的过程中获益匪浅。

第五步 :接纳其混乱,后现代叙事。 你可能发现无论怎么修改,呈现在你面前的文字都缺乏清晰的逻辑、混乱无序,它们永远成不了像《战争与和平》那样成熟的作品,这令你感到沮丧,加深自责。如果你觉得自己目前能写的就是这个样子了,那么就接纳这样的文字吧!其实混乱无序就是创伤叙事的特征。创伤的叙述者不负责向读者提供一个逻辑清晰完整的创伤故事。读者感受到的故事的广度和情感的深度,取决于他们自身贴近叙述者的程度。

你遭受了创伤,现在要把创伤写出来。你不用担心要跟读者说明,要让读者明白这件你实在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明白的事情,和你的痛苦感受。你所经历的那些奇特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经历,真的没有办法让没有经历过的人同样知道。你不用担心读者不相信你,就像你不必费神让夏天的蝉相信冬天的雪一样。

创伤打破了自我,粉碎了一个人存在的整体性,给人带来极度的恐惧、失控、无助和毁灭感,创伤情境下以及创伤后,你的体验(包括闪回、人格解体、癔症、异化的感觉、认识错乱、强迫思维、梦魇等)本身就是混乱的。写作中叙事形式要为叙事的内容服务,形式是内容的体现和发挥,所以创伤叙事要表现这些创伤的内容,表现的重心就是混乱。在写作手法上,对创伤的写作以后现代叙事技术为主,主要有闪回、时空交错、拼贴、蒙太奇、意识流、黑色幽默、潜文本、元叙事、涂抹、延宕、梦语、醉言、疯语、自由间接引语、视角转换、语言游戏、戏仿、外来语、多重叙事、迷宫、开放式结尾等。

后现代叙事打破了线性叙事和因果逻辑的叙述常规,强调不确定性,文本是开放、未完成的,它依赖于读者的解读,需要“读者写作”。读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他需要主动参与创作,才能完成作品,并且理解作品。后现代叙事的代表作如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的《沉没》、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斯的《宠儿》、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发条橙》,以及也许是中国读者最熟悉、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星期六》等,这些都已是西方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综上所述,创伤叙事是后现代叙事。后现代叙事这种当今写作的重要表现形式,正是源于要体现人类普遍的创伤内容的需要。

创伤的本质就是不合逻辑,所以创伤叙事的本质也是反逻辑、反因果的。一个人已经遭遇了创伤,他写出来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因为创伤一直在影响他,让他内心不得安宁,他需要宣泄,需要把内心的那些东西吐出来。

写自己的创伤的作者,不用取悦别人,只需首先让自己好受,把自己内心那些东西如实表达出来,而阅读创伤叙事的读者,也不用要求作者的叙事合乎逻辑,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逻辑性和完整性,正是在读者主动参与进作品的阅读、体会、思考、理解的过程中,读者给予作者的。创伤叙事是后现代叙事,不同于传统的古典叙事,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深度理解,而不是被动等着一个有头有尾、逻辑清晰的故事讲给自己。

创伤的代际传递

创伤代际传递的意思是说心理创伤会在一代人一代人之间传递下去。由林瑶、吴和鸣和施琪嘉合著的论文《创伤的代际传递》中,报告了对代际创伤进行的诸多研究。论文提到,代际创伤有两大基本特点:一个是创伤事件不仅会对亲历创伤的当事人产生深远影响,还会以某种潜移默化的方式继续影响其后代,即使是完全没有经历过这些事件,对事件一无所知的后代,也会受到影响,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第二个特点是强迫性重复,创伤的模式会一代一代不由自主地像轮回一样地重演,其中强迫是动力,重复是现象。代际创伤的传递,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症状、任务、自我身份认同。

以症状的方式传递

这个传递模式在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一种命运模式的重演。比如说父母离婚,孩子也离婚;父亲家暴母亲,目睹家暴成长的儿子结婚后也家暴妻子;父亲是酒鬼,女儿也嫁了酒鬼,甚至于和酒鬼丈夫离婚,再嫁一次两次,后来的丈夫竟然也是酒鬼。在我的心理咨询工作中,看到若干位母亲,因为一些并不必要的原因,把幼小的孩子送到亲戚家里寄养或者干脆送去寄宿学校。仔细询问之下,我发现她们自己小时候就有被寄养的经历。

以任务的方式传递

主要表现为孩子把父母没有完成的愿望视为自己人生的重大任务,毕其一生努力去完成。比如一位脾气暴躁的妈妈,因为自己没能读书上大学而遗憾,于是她的女儿,就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人生任务,似乎在妈妈看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展露笑容的那一刻,女儿才能开始做自己。

从家庭层面来看,创伤的代际传递是任务的传递。《创伤的代际传递》论文中提到:

幸存者后代接收到的家族任务不同,对创伤的应对方式不同。比较典型的任务有以下几种:

1. 修复父母。自觉承担这个任务的孩子将父母视为生命的全部,成为父母情绪情感的储存器,被迫处理父母无法消化的羞耻感、暴怒、无助和内疚等情绪(Fromm,2006),束缚在父母身边无法分化;

2. 雪耻复仇。无论是大屠杀还是其他集体性创伤,“受害者”的身份都蕴含着深切的耻辱与愤怒。亲历创伤性事件的受害者们大都忍气吞声、自轻自贱、苟且偷生。他们或者暴怒或者缄口沉默,耻辱、怨恨和无助的气息弥漫在整个家庭,诱使他们的后代代为表达或者改变;

3. 充当替代品。包括充当去世者和存活者的替代品,前者主要是替代儿童,他们的任务就是延续某人的生命,不断填补家人甚至整个民族的空虚(Kogan,2003)。‘在这种传递中,父母或其他重要个体将来自于年长个体心理预先设计的自我或客体表征,寄存在一个孩子发展中的自我表征上。’(Volkan&Ast,1997)存活者的替代品是指不断地满足幸存者尚未完成的愿望,肩负着沉重的期望与压力;

4. 弥补重大的损失。幸存者常会觉得是自己没能阻止或造成了灾难的发生,这一方面与幸存者内疚(survival guilt)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过度补偿行为。如幸存者后代常见于社会工作者、身心疾病治疗者、育人工作者、律师等助人职业中(Wardi&Goldblum,1992);

5. 保存历史、诉之于众。一些幸存者后代致力于追寻家庭的记忆,或投身于创伤事件的资料收集、出版发表工作中,具有保存家庭、民族历史的使命。

以自我身份认同的方式传递

主要表现在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上,比如父母认为自己是某个创伤事件的受害者,虽然那个事件已经过去,子女并没有直接受到事件的伤害,但是依然会认同受害者的身份。“受父母创伤影响的孩子过度认同父母的受害者角色,对父母的损失进行过度补偿,甚至成为逝者的替代品(Kogan,2003),这些都导致自我界限的缺失和模糊,以致孩子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母亲的童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统治下的上海度过的。虽然她是战争的受害者,而我并没有直接受到战争的伤害,但是我发现,我即便在生活平安无事,情绪不喜不悲的时候,也会有无名的忧伤袭来,头脑中会冒出一句话:“你对我不好。”这种情况从小就有,然而我不明白为什么。

成为心理治疗师后,经过不断的自我分析,我发现它正是我母亲的受害者感受。在母亲的表述中是“日本人很凶”,而“很凶”的意思也就是“对我不好”。我认同了母亲受害者的身份和感受。“你对我不好”像咒语一样被封印在我的内心,当我忙碌混乱时觉察不到其存在,而当我平静下来时,体内的咒印就被感受到了。

了解父母的心理创伤

了解父母的心理创伤,会帮助孩子减少对父母的指责,开始理解他们。尽管了解父母的过程很困难,甚至相当痛苦,但是当你了解到父母过去更完整的故事,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现在的行动方式,也能够对自己的童年遭遇有更客观的态度。我们都从父母那里来,然而,父母又是我们“深知”却又从未曾全面了解的来处,父母身上有许多我们不理解的现象。比如,我就一直困惑:

“为什么在外面谈笑风生的父亲,看到我们姐妹饭后围着饭桌聊天就大为光火?”

“为什么母亲和父亲吵架时,会张口闭口说‘你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难道不要……(诚实、谦虚、实事求是等)吗’?”

“为什么父母参加我的家长会后,会把老师批评同学的所有词语在我身上使用一遍,尽管有些根本与我无关?”

……

这些忽隐忽现的记忆,让我一直对父母迷惑不解,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冤枉。一开始我还会跟他们辩解,后来发觉根本说不通,就不愿意再去解释,习以为常,变得麻木,只希望逃避跟他们谈到这些话题。可是,对父母的行为“习以为常”,下意识地认为“我父母就是这样”,会让我们难以意识到自己对他们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

实际上,我们头脑中关于父母的童年记忆,是基于不完整的信息建构起来的。因为小时候,我们的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有限。我们没有见过自己出生之前父母的样子,并不真正了解父母的出身背景,也不知道父母的人生经历了哪些重要事件,以及社会结构、政治氛围对他们的影响和压力,等等。

对父母的行为“习以为常”,会成为我们真正理解自我的阻碍。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从一个写作者的视角,破除这种“习以为常”,好奇地去询问父母,逐渐理解了他们行为的真实原因。

在我的童年期,父母正经历着人生中最紧张和恐惧的时期。看到我们姐妹叽叽喳喳他就紧张,所以想也不想就流露出焦虑,对我们发火,因为沉默是最安全的。

父亲多年积极要求入党,但是因为出身不好,屡屡遭拒,在他终于成为共产党员的那一天,甚至激动得流泪。所以父亲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母亲跟父亲吵架时也会拿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父亲。最近母亲给我打电话谈起父亲,还说“他作为共产党员就不能实事求是吗?”我听了觉得很奇怪,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就是这么想的。

至于开完家长会总把所有的批评都在我身上重演一遍,反映了他们自己参加单位会议的情景。不管有没有错误,先自我批评,要把会场里所有人的缺点,都在自己身上狠狠批一遍,自己预先说到了,别人的批评大概就不那么具有杀伤力,才能有点安全感吧。

那时,“伯父在监狱里”这个信息,我们姐妹并不知晓,却是父亲的心理创伤。而信息的缺失,使得我对父母的理解,就像一幅不完整的拼图。只有了解了父母隐而不宣的创伤后,拼图才变得完整,我对父母有了心疼,父母这些年过得不容易。由对父母的心疼,我进而能够扩展出对所有生命有情的慈悲心,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怀悲悯。

写作练习:剪辑错了的故事

【练习准备】

拿出一张空白的A4纸,对折后撕成八片。

【练习步骤】

第一步 :在第一片纸上,概述一个你记忆中曾经遭遇的创伤事件,最好是中等强度的事件,当时令你感到受伤,现在偶然还会想起,但是没有太超出你正常的生活适应能力。请尽情回忆,用吹牛的语气,将故事简单地写出来。(5分钟)

第二步 :在第二片纸上,用3句话描写当时你对创伤的感受。(5分钟)

第三步 :在第三片纸上,写下你当时所恐惧的对象的某一个细节,只描写人的一个身体部位即可。比如右手、眼睛等,不要只写“那双抓住我的大手”,可以描述一下手掌的纹路、手指的形状、手背上的伤痕、指甲缝的污渍,一定要详细具体。(5分钟)

第四步 :在第四片纸上,写一句你在此后经常听到的话。这句话可以是有意义的,比如父亲对你的道德教训“老老实实做人”;也可以是一个无聊的话,比如邻居每次见你都说“又长高了”。可以是任何一句话,唯一的要求是,这句话你经常听到,已经在你的“记忆银行”里封存了10年、20年甚至30年之久。不用说明或解释,只要写下这句话就行。(5分钟)

第五步 :在第五片纸上,写下3个词语,主要是名词,或者带有定语的名词词组,这些词或词组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其中的任意一个词或词组都可以用来描述你记忆中的这个事件。比如:电话铃、医院、42码的鞋子。(5分钟)

第六步 :在第六片纸上,写下任意3个你确实不知道答案的问题。(5分钟)

第七步 :在第七片纸上,描写你最爱的一个家人,用“如果我的双手可以言语……”开头。想象你挚爱的这个人在温柔地看着你,告诉对方“当我们……时,是我人生最快乐的时光”。(5分钟)

第八步 :在第八片纸上,描写一个你很熟悉但是憎恨的人,用“我最后一次和他说话……”开头。记住,你心里不想再见这个人,而这个人也永远不会看到你的这些文字。(5分钟)

第九步 :完成以上步骤后,将卡片的顺序打乱,放在一起。然后在每张纸片的顶端写上数字(1—8)。并在第一张纸片上写上标题:“剪辑错了的故事”。

第十步 :把它大声朗读出来,包括标题以及每一张卡片顶端的数字。

第十一步 :你会为发现其中意想不到的关联和古怪的逻辑感到惊奇,同时也会发现一些在你动笔之前,可能根本没有觉察到的与家族回忆录相关的细节。现在,用深沉的语气,重新书写这个事件。(15分钟)

第十二步 :最后,定义一个大的概念(鬼、人生、命运、性、死亡等),写下你认为对它真实的陈述。(10分钟)

学员习作:《我的妈妈》

作者 雪冬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点没办法再频繁地跟妈妈打电话聊天了,这种情景大概是自女儿出生之后开始的吧。

前两天听课,老师说要对自己悲悯一点,让我们把曾经被人温柔相待的场景换成自己对自己。当我在内心想去寻找妈妈的温柔时,却发现,浮现在我眼前的总是妈妈那张怒气冲冲的脸;若努力去想,也是能找到她喜笑颜开的面容的,是看到我们考试成绩好的时候吧;记得考上大学后,妈妈常说,我考上大学,让她扬眉吐气了,再没人敢瞧不起她了。

长叹一口气,从来没有被温柔相待过的女子,在自己当妈妈后,想必也没办法温柔对待自己的孩子吧。

印象中的妈妈从来没有过温柔的那一面,几乎每天都是眉头紧锁,要么是怒气冲冲地干着活,要么是边骂人边干着活……

印象深刻的一次,我初中时吧,我和姐姐两个人在家,我在沙发上看书,妈妈下班回来,挥舞着扫把就开始扫地,边扫边骂,我实在受不了,吼了一句:“能不能不要这么上蹿下跳地干活,你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要干。”这句话被妈妈记了很长一段时间,每次提起都愤愤不平地说我不帮她干活也就罢了,还说她上蹿下跳,这读书读得会骂人了。

妈妈是渴望学习的,对有文化的人有无限的崇敬,希望我们能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从而过上受人尊重的生活;常常听妈妈讲的她童年的故事是她小时候偷偷跑到哥哥上学的学校,站在门外听课,被姥姥发现,拖到山沟里一顿暴打,不许她再去学校,妈妈向姥姥求饶说:“你别打了,我长大挣钱给你买糖饽饽吃,如果打死我,没人给你买了。”姥姥因此没再往死里打她。当妈妈看到我和姐姐不学习,就会气得要命,每次都会讲这件事,目的是想要我们珍惜这大好的学习机会,更加努力,然而我每次听完都只会增加几分对姥姥的憎恨。

妈妈要强,在我上大学时已经会认很多字,有时我甚至都忘记她没有上过学的事实。妈妈跟爸爸来到城市后,因为不识字,只能做一些依靠体力的工作,卸过煤车、当过车间工人、做过清洁工,还居然当过幼儿园阿姨;她努力工作,想让自己活得更体面些,想让周围的人看得起她。

可惜的是,她的要强好胜与爸爸的浪漫、好玩、懦弱又使得他们的婚姻充满艰辛与矛盾。妈妈喜欢爸爸,也依靠爸爸,但是却不知道怎样表达对爸爸的爱。记忆中,他们不是在战争状态,就是在酝酿战争的状态;最悲惨的是,每年过年他俩必然来一场战争……

妈妈是善于拉拢我和姐姐对抗爸爸的,爸爸是警察,印象中他晚上经常跟朋友或邻居喝酒打牌,我和姐姐从小就被妈妈指使着叫爸爸回家,有时爸爸不愿意回,妈妈会把大门反锁,我经常在半夜被爸爸的砸门声吵醒。大概是经常看到妈妈的忙碌身影,加上妈妈总说爸爸的不好,我和姐姐自然与妈妈形成同盟军,对爸爸充满不屑与愤怒。直到我们自己结婚后,经历婚姻的大大小小冲突后,才发现爸爸并非如我们印象中那样。是妈妈把她想要我们看到的爸爸形象给了我,却不知,她给予我的这个爸爸形象对我影响有多深……

妈妈其实是很爱爸爸也很依赖爸爸的,但是她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爱的需求,一门心思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对待爸爸。她努力地干活不停息,自己省吃俭用,把好吃的让给爸爸吃,她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家和父母的家,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需求,以为自己的忍耐可以换来爸爸对她的感激和爱,确切地说,她可能认为感激就是爱。

可是,爸爸和妈妈各自需要的爱相差十万八千里,他们都一心一意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来依赖着对方,关心着对方,折磨着对方……

待我和姐姐成人多年以后,姐姐说曾经问过妈妈,为什么她当年竟能用那么恶毒的话骂我们。妈妈面无愧色,振振有词地说,因为她当年经常被姥姥揍,很疼,我们小的时候,她每天很累但是没人帮她干活,还总受气,而我们也不懂事,因为不愿意自己的孩子遭受她那种被揍的痛苦,她强忍着不动手揍我们,但是又很来火,只能用恶毒的话来骂我们才解气。她也不知道那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大的脾气……

多希望那些恶毒的词句没有进入当年的我们的心啊。

而我,只记得当年妈妈骂人是用很难听的话,骂的内容已经完全不记得;但曾经一次偶然被陌生人莫名其妙骂了一句“不要脸”,当时我站在那里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愤怒在心里排江倒海,久久不能平复……

姐姐记得妈妈骂的那些词,她说现在她已经没办法说出口,但是在生气时,居然也觉得只有骂出那些难听的话才能解气……

爱,是一个多难的难题……

我们一家人,爸爸、妈妈、姐姐、我,就像四只刺猬,距离近了会被对方刺伤,距离远了,老刺猬又会担心小刺猬……家中最小的刺猬,不顾一切地离开家,远离刺猬之家,却发现,他们之间永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存于意识中,必然存于潜意识中……

写作班学员琳彬写在雪冬冬分享《我的妈妈》之后:

妈妈,温柔的你啊,

是如此的倔强又真实,

像旱地里的一颗幼苗,

从不低下骄傲的头。

妈妈,温柔的你啊,

人生道路上的车辙,

写满了你的心酸和不易,

生活是那样美好,

又是那样无情地关上了通向美好的大门,

让你艰辛前行。

妈妈,温柔的你啊,

我看到那个细锁的背后,

期待拥抱的孤独。

妈妈,温柔的你啊,

我爱你! K4zwTv2vmwf6Bomrz35htv2glPzJCrZUlygE+pNROllO5Ve5ne36bsSB4ZY8sa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