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

在作品疗遇小组中相互抱持

我写作是为了不再孤独,为了被人所爱。在结合原创作品与心理团体的作品疗遇小组中,我和你,以文抒怀,敬邀作品,相遇相知,从对方身上看到自己,从自我领悟中感动他人,从共通的人性和情感的联结中获得心灵涵容。山一程,水一程,在这里,风雨共一程。

我在前面三章介绍了三个写作治疗的工具,它们都要求你独自操作,不用邀请伙伴参与。但是,一个人写作是孤独的,单打独斗进行自我探索,也会出现视角的局限。你不仅需要自己埋头书写,还需要嵌入一个团体,与人进行交流共鸣。作品疗遇发生在写作治疗的团体中,是你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的相遇。

作品疗遇

越长大越害怕孤单,每周二的相聚,好像很稀松平常,但不知不觉好像已经习惯并开始期待。

期待课堂上能静下来听自己内心的想法。

期待课堂中能通过对话了解到另一个生命的故事。

期待课堂后,这些一直在身边的人真的离自己又近了一些。

逝去的时间让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消耗的光阴让这个团队成为这样的团队。

很幸运,遇见了黄鑫,她引导我遇见我自己,找到疗愈自己的通道,看清活着的自己有卑微、有迷茫,也有努力、有想法。

很幸运,遇见了这个团队,遇见了这里的每一个人,这些熟悉又陌生的伙伴,现在想起来,都是鲜活而立体的,没有伪装,但也不能完全看透。人,怎么可能被看透呢?只要彼此是熟悉的,是信任的,是曾一起互疗的,这就是一份小确幸啊。

——写作班学员 袁袁

以上这段文字,是一位学员在参加写作治疗作品疗遇小组后的感言。人是群居动物,离不开团体,写作治疗是个人自我疗愈和写作成长团体的组合。平时你一个人自我分析,把治疗师和来访者的角色一身担。而加入作品疗遇小组后,你与其他小组成员定期会面,在有导师带领的团体中,与伙伴互相支持,起到“1+1>2”的效果。

作品疗遇小组是私密安全的“容器”,为你提供展示作品、分享情感的伤痕的空间。同伴像镜子一样真诚地回应,共情而非评判地帮助你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看到自我更多的面相,也知悉他人生活的困境,从人性的联结中获得相遇与治疗,从而激发更大的写作热情。不是所有的写作班都是作品疗遇小组。写作治疗作品疗遇小组是写作与团体治疗高度结合的产物。团体治疗与个体治疗、婚姻家庭治疗并列为国际三大主流心理咨询方式,有整套的心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做支撑。

你决定参加一个写作班,满怀期待(比如:对抗孤独,自我探索,想写得更好、获得响应,结识老师、得到权威鼓励,找些伙伴分享低落情绪),但是如果带领者引导不当,你很可能会感觉更加孤独,对自我的认知凌乱模糊,写得更糟甚至中断写作,得到一堆批评意见、对你写作创意的嘲讽,最糟糕的是可能连你的自信心都连根拔起。于是你退缩回自我的世界,不愿再向人敞开心扉、展示作品,对于公开发表作品显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般心有余悸。

回想我上作家班的情形。南京大学派出了全国最顶尖的教授师资,我的老师在古代汉语、现代文学以及文艺评论方面,都是国内响当当的专家。但是这么优越的环境,并没有教会我该怎么写作。我们的课堂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老师拿出一部名家作品,为我们解析其精妙,“这里写得怎么好,那里运笔如何妙……”老师的丰富学养加上名家名著,课上得实在精彩,我听得津津有味,可惜听完课回去自己写,一个字也写不出。我的写作能力不仅没有提升,反而被压抑。心中有了高妙的名著示范,我连自己配不配写作都产生了怀疑。所以这种课程本质上不是写作课,而是作品赏析课,可以增强我的文学鉴赏能力,但是无情地碾压了一个人在写作道路上最重要的东西——自信心。

另一种情况,是老师让我们把自己写的文字拿过来,老师点评或是同学互评。这样的课堂,真像车祸现场啊!在老师眼里,我们的作品统统不入流;在同学那里,则恨不得把这些作品撕成碎片。现在我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他们是不懂得倾听和共情,充斥着评判与指责,这些表现与人品好坏无关,是一个人自我内在的严苛超我向外在的投射。然而,评判并不能真正帮助人写作成长,只有倾听和共情,才能帮助作者增长写作能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内在的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而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作者由内向外,读者由外向内,作者和读者的心灵,相遇在共通的情感上。这是我引入写作治疗的第四个工具“作品疗遇”的根据。

“疗遇”这个词我从我的督导杨蓓老师那里听来,据说由台湾已故心理学家余德慧提出。初次听到这个词,我就有一种相遇的感觉:通过写作和作品的共鸣,带来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相遇。

所以写作治疗并不仅仅关注写作的过程,还非常重视写作的结果即完整的作品,重视作品的分享。

我创制作品疗遇小组这种模式,深层的思维要点在于:

1. 写作治疗的核心在抒情;

2. “真·诚”是写作与治疗的首要条件;

3. 最大的写作技巧是“共情”;

4. 对作品共情而非评判的态度是作家成长的关键;

5. 完成的作品与创作的过程同等重要。

作品与过程并重

无论身为一个作家还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都很难想象一个人进行了成功的写作治疗,但是没有写出完整的作品。这是因为:

一、完形。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都是先验的“完形”,即“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人对外界事物和运动的知觉都是完形的作用。一个作品的写作一旦开启,就有一种天然的要完成它的趋势,如果没有完成,就像是一栋“烂尾楼”,对作者而言是一个夭折的“孩子”,会造成“未完成”的心理创伤。根据心理意识活动的“完形”特征,一部作品需要被完形。

二、以共情替代评判。一提到作品,你会马上想到对作品高低好坏的评价,和各种评判的标准。正是这些评判和评价,在作者创作的过程中起到伤害创造力的作用,对作者鲜有积极的帮助。所以,从促进作者酣畅淋漓表达自我的角度来说,随心所欲地写才是最重要的,而别管最后写成什么样子的作品。在写作治疗初级阶段,我持有这个立场。然而,伴随着写作治疗的深入,你一旦开始写,自然有渴望,想写出成形的作品。这个时候你把写出完整的作品作为目标,是进入写作治疗中级阶段的标志。

写作治疗重视作品,以对作品的共情镜映替代评判建议。这是产生效果的关键。共情是站在对方的位置,体会对方的情感,这是精神分析治疗的重要方法。将共情运用到写作治疗中,能给予作者极大的滋养,提升作者的自信心,让作者感受到被尊重、理解、包容,有了人与人心灵相通的支持,激发出更强烈的创作热情。在作品疗遇小组中,成员被要求不评判,只对作品共情。

三、修改。完整的写作过程包括酝酿、书写、修改和完成四部分。修改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还记得“推敲”这个典故吗?讲的就是创作者几十上百遍地修改作品。可以说作品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修改的过程,帮助你一层一层地剥开记忆,接近真我,是自我澄清的过程。你完成了修改,即是完整了作品。

四、大多数写作的障碍,不是技巧的障碍,而是心理的障碍。完成作品的过程,是跨越障碍,降服心魔的过程。

五、实现社会性。写作是孤独的,作者在自我的世界里沉浸,很容易出现过度的个体性而缺乏公共性。作品提供了作者与世界联结的通道,作者发表作品,借由作品的传播,把自己由孤立的状态带入公共的人类世界,获得公共性,体验到自身存在的实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

写作最大的技巧是共情

你千万不要见了“技巧”两个字,就觉得高不可攀,似乎是一长串的形容词、一些华丽的辞藻、一些古怪生僻的字眼、一些拗口的句子,然后觉得自己很低能,无法创造出那些东西,于是害羞地说:“我不懂写作的技巧。”很多找我学习的人,起初都以为自己要来学习的写作技巧是这些表面上如何遣词造句、掌握更多华美的辞藻等。

其实,写作的技巧只在写作中。你可能一发表就是高质量的作品,但绝不可能一写就写出高质量的作品。掌握写作技巧需要你首先放弃走捷径的想法,只有在不断写的过程中锻炼、体会、掌握,最后才能创造出你的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是活的,你不能把技巧理解为“公式”,以为是一些可以储存的攻略,先收起来,等想写的时候拿出来照搬,就能妙笔生花。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那样绝无可能。当然,所谓的写作“技巧”,也被世人过于夸大了。世上有大把的人不能把自己心中所想讲明白,所以你只要能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用语言表达清楚,就已经拥有了写作的技巧。

我在“检查分析”这一章已经谈到,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其实分为写的能力和改的能力。这两种能力相对应的写作技巧,也分为写的技巧和改的技巧。如何遣词造句等,都是改的技巧,而如何写出初稿,并持续写出文字,是写的技巧。没写出来何谈修改?所以首要的写作技巧,是帮你克服心理障碍,让你持续写出文字的方法。写作治疗的四大工具:自由书写、检查分析、入兴贵闲、作品疗遇,都在这一部分体现出价值。

之前我谈到了写作治疗的核心是抒情,写作是“为情而造文”,作品疗遇是“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所以情感在写作治疗中居于核心地位。因而,共情被我认为是最高级的写作技巧。共情他人让你与他人的情感相连,写出感同身受的文字;共情自我让你触摸到自我真实的感受,与自我的情感建立联结。一旦与自身的情感相遇,重新拥抱被隔离在昏暗中的自我,富有生命力的文字自然会蓬勃而出。

组建作品疗遇成长小组

我很认同写作班学员李青对作品疗遇的定义,她说:“作品疗遇,是将原创作品与心理团体结合在一起的心理疗遇小组,该小组以团体成员的非虚构原创作品为依托,通过大家对作品的镜映、共情式回应,以及针对刺点进行共情式写作,以实现对作品的完形,让作者与听者相遇,让情感与情感共融,从而达到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从自我领悟中触动他人,在相遇中获得联结,在联结中获得疗愈的效果。”

你可以邀请几位同道,组建一个自助性的写作治疗作品疗遇小组。小组是一个容器,抱持着作品和作者。抱持的具体表现,在于成员彼此之间以共情替代评判,这是作品疗遇小组产生效果的关键。根据我的经验,每个人都会从作品疗遇中获益,这些获益像暗河,在潜意识的层面流动,包括让你的写作能力获得提升,对自我和他人有更深的理解、更多的宽容、更大的尊重、更多的共情、更亲的情感、更近的关系和更高的写作满意度。当然最重要的,是支持你持续写下去,写出更多的作品来。

无论组建团体还是进入团体,首先,你都会感到焦虑和恐惧。你需要被关注、被肯定、被鼓励,需要有人对自己有信心、有人陪伴,让自己感到不是全然的孤独,需要有人尽可能坦诚地回应,对你说真话,帮助你写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好的作品。但是你又容易受伤,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强制袒露,无法设防,担心别人不理解自己和作品,担心自己会被他人批评、鄙视、嘲笑、羞辱或被团体拒绝,也担心别人都比自己厉害,你永远无法写出人家那样美妙的文字,那么情何以堪?其实这些担心,所有人都会有。它们是你在投入一个新的团体时,激活的自己早年生活中的团体经历中的一些焦虑体验。你只需要让自己放松,带着好奇的心,全情投入团体。伴随着时光流逝,这些焦虑会逐渐淡化,被投入写作的快乐和你自身发生的积极改变所取代。

其次,你需要知道为什么要组建或者加入一个作品疗遇小组。小组的作用是:

1. 给大家展示作品的空间;

2. 给写作一些必须有的善意压力;

3. 提升写作能力;

4. 陪伴心灵成长。

再次,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比写作容易——说话比写作容易,阅读比写作容易,吃巧克力比写作容易,在人群中无所事事地起哄也比写作容易。所以,作品疗遇小组如果没有事先拟定的守则,很快就会变成社交场所,让你暂时感受很愉快,但是对于真正的创作和治疗好处甚少。所以为了帮助团体集中精力工作、正常运行,帮助你最大化地受益,你还需要制定一份课程守则。守则需要小组全体成员一条一条充分讨论,形成共识,然后共同坚定执行。

守则需要重点强调:

1. 不评判。包括对作品和作者。写作课不是文艺评论课。你可以与同学分享各自写出的文字,但是不需要相互比较。评判好坏只会增加你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这是你在写作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记住,保持自信才是最重要的!人们习惯于用评判来进行交流,而很少懂得倾听与表达感受。其实,你只需懂得如实回馈你听到了作品中的什么,就能给作品最好的共鸣和呼应。

2. 不建议。包括不建议同学去做些什么事情或是如何修改作品,不推荐文章和书籍。建议意味着不接纳对方,意味着我知道而你不知道的高人一等,那些“为了你好我建议你……”,通常只是建议者实现自身对他人的掌控。不建议则是接纳事物按照本来的面目呈现,时刻保持开放的状态。

3. 不分析。可以自我分析,但是未经授权,不要分析他人。

最后,用写作重建自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不能依赖作品疗遇小组,指望只是通过团体互动就能实现自我重建。团体可以为你提供一段学习经历,但是你终究必须依靠自己,亲自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才能实现目标,最大受益。

学员习作:《什么是作品疗遇》

作者 何小勤

在我的印象里,作品疗遇的现场是这样的:一群爱好写作、喜欢心理学的朋友,聚在一起,以文字为媒介,用作品说话,带着感受和情绪,不带评判和分析,相互镜映、共情、书写,在很多意想不到的时刻擦出奇妙的火花,发生心灵的相遇,从而达到疗愈的效果。

作品疗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写作的过程。

你必须要写,不断写出文字,最好每天可以进行一段时间的自由书写,每次10—20分钟就可以了。这是一个有用的写作练习,可以帮助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写的时候散漫自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可以书写进入你头脑的任何东西,整个书写过程最好不要停顿,不用考虑内容、结构、书写风格、语法问题和道德评判。最重要的事情是让自己放开去书写,在规定的时间里保持连续书写,哪怕这些文字没有任何意义。你可以带着激烈的情绪去书写,也可以冷静理性客观地去书写,怎么样都行,关键是不要给自己强加任何可以觉察到的限制,给自己的心理放个假,让自己的心灵有一个空间。这是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可以写出自己原创作品的基础。

你拿出来在团体里分享的作品,应该是自己的原创非虚构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好,是一篇讨论、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的议论文也好,是一篇对实体事物科学解说的说明文也好,是散漫无结构的自由书写也好,或者是一个聚焦于某个重大人生主题的文章也好。当你拿出它在团体里朗读的时候,这个作品可能就代表了你当时的某种感受、某种情绪、某个观点或者某种认识,不管它代表了什么,你拿它出来都是有意义的。当你朗读自己的作品的时候,其他团体成员就会认真倾听、记录,然后进行回应、镜映。有的人可能说到了你的心坎上,有的人说的可能没有抓到你的关键点,也有的人说的甚至可能让你感觉不那么舒服,这些对你、对TA都是有意义的,都可以作为你或TA下一步继续写作的素材。更难得的是,在作品疗遇的现场,我们有一个自由书写的环节,这个环节就是让其他团体成员把自己代入朗读作品的成员的位置,把自己当作是TA,写出自己的共情文字并且读出来,体会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然后本次朗读作品的成员回应、反馈,这一来一往之间,往往会擦出奇妙的火花,甚至出现心灵相遇的时刻,彼此都获得心理的疗愈和成长。

作品疗遇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

作品疗遇,说到底是通过作品对话,对作品进行共情而非评判,获得心理成长。听到一位团体成员朗读TA自己的作品,经常会激发出其他成员各种各样的情绪,有的是正向的,有的是负向的,这些都很正常,也不必担心。可以带着觉察去看看别人的作品是如何影响了自己的感觉,导致自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情绪。如果再进一步去探索,我们可能可以看到这些情绪背后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过去是如何影响了我们现在对事物的感知方式,我们可能就会觉察到我们在用过去所学到的知识去应对现在所面对的可能完全不同的人、事、物,可能会发现自己用昨日之老眼光看今日之新世界的模式其实是有一定的偏差的。意识到了自己在认识上的偏差,我们的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有可能会出现松动甚至发生变化,我们给自己争取了一定的心理空间,获得一定程度的心理成长。

如何给作品疗遇小组定性呢?作品疗遇小组不是单纯的写作团体,也不是单纯的心理成长团体,而是这两者的结合。你既可以说它是一个结合了心理成长的写作团体,也可以说它是一个通过写作来进行心理成长的心理团体,总之,参加这个小组,你可以有多种收获:一种是收获自己的原创作品,一种是获得自己的心理成长,此外,还可以得到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写诗赋词、朗诵吟咏。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到底要什么。

那么,参加作品疗遇小组有什么要求吗?可以说几乎没有,你可以没有写作基础,也可以没有心理学基础,只要你愿意写、愿意跟大家分享、可以接受在团体里朗读自己的原创非虚构作品,就OK了。 2UgFj52+muw506lhITkuA3CwhpZGbaHey6jXMMo34KOgJN+6K04qLyyzyeIw2Wx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