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我曾经在两家世界500强制造企业做过一线成本核算工作,也有一线销售、职业经理人、财务总监、500强国企高级财管经历。我工作过的两家企业,一家是炼钢企业,另一家是造船企业,都是体量巨大、工艺复杂的巨型制造业航母。

这段近20年跨行业的一线成本工作经历,让我可以充分、深入地了解不同行业的成本核算。

书中将揭示 不跨行业就体会不出的成本奥秘。

比较多元的工作经历,也让我试图追求内容讲述上的 “情欲信而辞欲巧” ,力求区别于相对单调枯燥的财务成本类图书。

不知道各位财务工作者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企业规模越大,成本越容易说不清楚;成本说不清楚,利润也就说不清楚。年报失真,审计风险就出来了。这时候,准确的成本核算,毫无疑问成为企业需要关心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学习成本核算的捷径,就是看一看先进500强企业的成本核算做法。

500强企业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比较烦琐,但是并不难;烦琐的成本核算,都是简单原理的堆砌。

纵贯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成本核算大比拼,让我讲述工业企业一线成本核算更能够聚焦实战实操,聚焦接地气,目的是让读者“上手就能用”。

成本是保密的,也是神秘的,因此才要“情欲信而辞欲巧”。

有了多家不同行业500强企业成本核算一线实操的经历,我更喜欢专注于结合实操,将一线实操内容经过消化“蜕变”为浅显易懂的案例,利用 图形解说手把手推演, 力求通过巧说趣谈的讲解风格,让听者、读者弄明白。

经历、观点、风格的与众不同,使本书大概有三个“不一样”。

理解不一样: 我的理解源于多家不同行业500强企业基层成本实操经历,以及财务、销售不同部门的一线工作经历;做过一线销售与多家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财务人员,理解的角度自然与众不同,有着“跨行业、跨职业”的个人理解。

风格不一样: 500强企业的成本专家因身份、位置关系而无法将“企业成本内幕”写得如此大众化。本书创新性地诠释此类题材,故非一般财务类书籍,而是定位于财务创新产品,追求成为恒久财务文化财产之初衷。本书采用更直观的图解手把手推演成本核算,化繁为简解密成本核算的来龙去脉。

对象不一样: 本书并不是就核算说核算,全面成本核算涉及企业各部门的协调与同步,本书除了适合财务人员,也适合企业各级管理者随时翻阅以启发思路。

本书讲述了传统实际成本法(吸收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制度及方法。所有这些成本方法的基本原理、底层结构设计、结转方式方法存在共性,都有着共同点。

共同点1: 成本核算对象是工序成本中心时,直接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都是直接计入各成本中心;而共用性费用 (间接费用)如水电费等,要分摊计入各成本中心。

成本核算对象是明细产品时,直接成本直接计入产品,共用性费用(间接费用)也要分摊给产品;或之前先通过主工序成本中心归集的各成本,要再分摊一次给各明细产品。

上述分摊的依据叫作成本动因,即影响成本高低变化的最直接触发因素。共用性费用(间接费用)会涉及分摊。

如图I-1所示(作者独创),成本动因又分为资源动因和工序动因。

图I-1 一张图一勺烩解密成本核算

从费用(又叫资源消耗)分摊至主工序成本中心的分配依据叫作资源动因。

从主工序成本中心再分摊至明细产品的分配依据叫作工序动因。

工序动因在作业成本法下就改为从作业中心分摊至明细产品,改名叫作业动因。

因此不难看出,资源分配既是全面预算管理要做的事情,也是成本核算要做的事情。

——但是 很多企业没有那么多讲究,也没有那么多“动因”,直接简单地用“工时”作为依据分摊掉间接费用,或简单地用“产量”作为依据把成本分摊给明细产品就结束了。这是纵向维度,对应了传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如图I-1所示,从横向维度看,比较好理解:成本核算的事后实际结果,匹配上事先制定好的目标或标准(预算),就可以作为绩效考评的数据基础。这个维度对应了标准成本法、目标成本法。

共同点2: 内部工序流转时,前道工序的产品是后道工序的原材料;前道工序产品的实际单位成本,结转 成为后道工序原材料的实际单价。前道工序的全部成本,会结转给后道工序。最终产品发货要确认收入,同时确认营业成本;所确认的营业成本就源于产成品工序的生产成本。

——但是 很多企业没有针对这个前道工序进行各工序的独立核算,而是只看整体成本。如果没有划小核算单元(成本中心),就无法配套细化的考核激励,无法跟利益挂钩,从而无法提高积极性。

共同点3: 要满足对外披露需求,成本核算只须分摊一次到工序成本中心,生成工序成本中心成本报表就够用了。

要满足内部管理需求(明细产品定价、成本差异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考核等),则还需要继续从主工序成本中心再分摊一次核算到明细产品,生成明细产品成本报表。成本管理相对先进的企业,核算与管理虽然分开,但核算兼顾管理,甚至核算分录覆盖至管理,互有关联且不脱节。

——但是 很多企业成本核算只做到能满足对外披露需求就结束了,核算与管理不兼顾,两张皮,造成脱节。

本书主要针对上面的三个“但是”看一看管理相对超前的大企业,例如先进500强企业是如何进行成本核算的,希望可以起到借鉴作用,或许能够完善大、中、小型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

本书的讲解风格为“图形解说推演经营”,力求独辟蹊径、独树一帜,拨开迷雾见本质,情欲信而辞欲巧。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出现错误疏漏之处,欢迎读者指正。

特别感谢陈宝庆、姜宝钤、朱丽娟、马丽、李佩颖、孙振芳、朱松伟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成本核算,作者为读者准备了一些辅助学习材料,并建立了答疑微信群。获取方式:购书且在微信朋友圈晒书后,加微信好友huh88huh(昵称:胡小乐)。

祝大家学习快乐,工作顺利!

范晓东
2020年4月 s1PV/xYK6ZgYG+ehcF3fVORAz05Ix7Nerom3n7P83eornVqocEDYA23nXzwuuj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