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7章

H.贾那拉达那与自尊

肖恩·布劳给了我一本关于内观冥想的奇书,是H.贾那拉达那的《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这本书介绍了一些比较独特的思想,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思想。

这种存在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内观冥想是一种“顿悟冥想”,其目的是让冥想者“深入体察现实的本质,准确理解万物的运行机制”。很好。不过,我们最好对“万物”一词保持警惕。“其宗旨是破除我们通常在世界上观察到的谎言和错觉,揭开终极现实的真面目。”这是一个宏大的目标!

奢摩他是一种宁静,内观则是一种顿悟冥想。内观主要关注呼吸。和所有人类一样,你不断受到压力的折磨,尤其是嫉妒、痛苦、不满和紧张。这种压力来自你个人的心境。你就像站在一台永不停歇的跑步机上,不停地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不停地忘掉你之前的大部分经历。不过,即使你不能完全控制一切,不能得到你想得到的一切,你仍然可以体验快乐、平和以及“人类的主要感受”。你可以放弃自身欲望的强迫性驱动力(OCD),学着不再想要你所想要的东西,重新组织你的欲望,不被它们控制。

为了获得和平和快乐,“你需要抛弃任何类型的幻觉、判断或阻力,看到你的本质和状态”。作为一个与其他个体生活在一起的个体,你需要看到你对于人类同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你对于自己的责任。内观冥想可以将你的贪婪、憎恨和嫉妒从头脑中清除。“当你学会同情你自己时,你就会自动同情他人。”

这些观点非常不错!顿悟冥想表面上关注你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观察你的思考方式——这种想法既明智又糊涂。它将你的建设性思想与毁灭性思想(尤其是毁灭性的贪婪、憎恨和嫉妒)区分开,让你清晰地看到你所得到的和平而幸福的结果。它让你重新组织以欲望为中心的强迫性,同时让你关注其他人的目标和价值。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一样,它显然包括无条件自我接纳和无条件接纳他人。好极了!

问题在哪儿?看看下面几个重要的假设:(1)看到无条件自我接纳和无条件接纳他人完全不同于强迫性欲望,你会自动意识到,它们是更好的做法,你显然应该采用这些做法;(2)虽然你拥有这种强制督促自己的内在趋势和习得趋势,但是不知为什么,你能够不断地拼命与自己做斗争,放弃这种趋势;(3)你几乎能够毫无例外地赢得这场斗争。

这些假设非常可疑!如今,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深刻认识到)吸烟的巨大危害,但有多少人正在叼着烟卷走向死亡?对于吸烟及其危害的清晰认识加上强烈的成本分析态度,有时可以使人们放弃烟卷。但认识本身又能有多大效果呢?

对于个人贪婪、嫉妒和压力的深刻认识非常有益;在这一点上,“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与内观冥想高度一致。不过,同样的结论几乎不适用于自动有效性。另外,“理性情绪行为疗法”非常诚恳地认为,如果承认贪婪、嫉妒和压力具有相对有害性,那么对于这些负面情绪的体验常常可以(并非永远)帮助你战胜这些情绪,而内观冥想理念从未明确承认其危害,只是给出了暗示。因此,你最好完全承认:“如果你认为贪婪、嫉妒和压力确实具有有害性,而且反对用这些感情伤害自己,那么你的认识也许真的可以帮助你通过斗争放弃这些情绪。”这难道不比内观等式“认识=预防行为”更加真诚吗?H.贾那拉达那认为,“优秀的冥想者能够深刻理解人生,他一定会带着不批判的眼光用深沉的爱与这个世界打交道”。是的——也许吧!

假设你做了透彻的冥想,对人生有了深刻的理解(甚至至少理解了你自己的思想)。你为什么一定要带着不批判的眼光用深沉的爱与这个世界打交道呢?你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你可以有多种选择:(1)你可以带着批判的眼光与他人进行深层次交流;(2)虽然你“深刻理解人生”,但你可以选择不与他人交往;(3)你可以与动物、科学、艺术、运动之类客观事物进行深层次交流。在更多情况下,你很可能会“带着不批判的眼光用深沉的爱”与这个世界打交道。但这是绝对的吗?

H.贾那拉达那(甚至是整个内观哲学)一直对于人群和人际关系抱有一种浪漫态度。当你深刻认识或理解事物的“真实”原理时——这种原理具有多面性,而且H.贾那拉达那不断指出,它很难真正被人理解——作为人类,你仍然可以选择以各种“有利”和“不利”方式做出反应。你并不是必须选择“优秀”的做法。所以,内观感悟也许能够起到帮助作用。但它一定有用吗?

内观冥想让你“不带偏见和幻觉地直接认识到事物的真面目。”是吗?几个世纪以前,伊曼努尔·康德指出,“真实的事物”也许存在,但我们没有确定的方法知道“事物本身”。20世纪的后现代哲学家同样具有怀疑精神。假设H.贾那拉达那知道事物永恒的本来面目。不过,他和冥想者是怎样知道的呢?

“冥想有三个要素:道德、专注和智慧。”听起来没问题,不过我想,这三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你带到内观冥想中的。如果你选择其他因素(比如不道德)冥想很可能失去效果。如果我想的没错,当你将不道德带入顿悟冥想时,你一定不会得到无条件接纳他人的结果,也许连无条件自我接纳都做不到。用流行的话语来说,这两种接纳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符合道德。从本质上说,道德甚至意味着在社会群体中发挥作用的角色。因此,在冥想中,你用你的道德得到了无条件接纳他人和自我的结果。这是你的出发点,而H.贾那拉达那并没有承认这一点。

你需要“从同等对待个人需求和他人需求的客观视角观察整体局势。”这里有一些陷阱!什么样的视角是完全客观的呢?每个人的视角都属于他自己。

不过,H.贾那拉达那在此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恰当的观点。他认为,一切视角都以自我为中心存在偏差;它们无法完全消除偏差,但是可以极大地降低偏差,提高客观性。他认为最好应当如此。不过,他混淆了“最好”与“绝对、应当和理应”这两个概念。

如果同其他人的欲望相比,你偏向于(合理地偏向于)你自己的欲望,但你并不强迫自己必须如此并且忽视其他人的合理偏好,这是最好的结果。所以,你努力将你的欲望视作“良好”欲望,而不是独一无二的“良好”欲望和“合理”欲望。否则,你就会变成一位隐士!

“最好”也意味着对你最好,而不是对其他所有人最好。那样虽然客观,但是无法实现。所以,对你来说,你的欲望和他人的欲望的权重并不相等。你“客观”地为二者赋予权值。我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到,这有许多优点,尤其是有利于和平的生活。所以,你拼尽全力,以对其做出某种衡量——就像内观冥想教导的那样。不过,即使你清晰地看到个人欲望的偏颇之处,你仍然经常偏向于自己的欲望。尽管如此,你并不总是选择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你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完全)做到了无条件接纳他人。

总体而言,通过看到(感悟到)“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想要和需要理论,你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许多问题。你想要得到你所缺乏的事物,但你并不需要它。当你挨饿时,你需要食物来阻止你挨饿——但你并不需要靠它来生活!你想要的事情只是你的愿望——永远不是必需品。所以,如果你缺少食物,你会感到不舒适和不方便,但你可以忍着!

如果你真的认识到这一点并接纳它,那么你很容易过上远离痛苦的生活。不,你不一定感到快乐,但你会非常平和。接着,你可以决定无条件自我接纳和无条件接纳人生——至此,你还需要经常花时间去冥想吗?

“同情意味着你自动回避可能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任何思想、言语或行为。”是的,如果你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意识地培养同情心,你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许多不去冥想的人也能做到这一点。正如我在最近出版的书中所说,这种对自我和他人的无条件接纳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一个主要目标——不管你是否冥想。有人提出了一些实现无条件接纳自我和他人的哲学体系,比如恩赖特和菲茨吉本(2000)的原谅方法。包括涉及冥想和不涉及冥想的体系在内,哪一种体系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仍然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接纳世间万物。接纳你的感情,包括你不希望拥有的感情。”我们又回到了真实接纳的概念上。如果实践者真能做到这一点,内观冥想将是一种极为出色的方法。不过,他们真的能够接纳自己的局限性和缺点吗?包括一些强迫性的乐观派?

你也许可以从我的疑问中看出,内观感悟具有一些基本的事实假设,它们无法验证,至少存在疑问。它们看上去不错,但只有持续的实验才能判断出它们是否“真的”不错;如果它们“不错”,只有更多的实验和更多的时间才能判断出它们是否有效。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不是在反对内观冥想的目标。实际上,我支持这些目标,我只是在质疑这些目标的基本真实性。其实,我是在质疑一切目标的基本真实性。一些目标也许比目前的(“虚幻的”)目标更好——对于某些意图更加有效。不过,它们真的具有一劳永逸的、永恒的真实性吗?你觉得呢?

H.贾那拉达那似乎想要解决有条件自尊所导致的骄傲、嫉妒和猜忌等缺点。他认为,这种“笨拙的习惯”将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疏远、障碍和反感”。没错。不过,H.贾那拉达那并没有得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所推荐的完整的无条件接纳他人理念,而是告诫冥想者“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普遍适用于所有生命的因素上,集中在能够拉近自己与他人之间距离的事情上”。

不过,只有将注意力集中在普遍适用于生命的所有“良好”因素上,比如爱情、友谊和无条件接纳,这种方法才能奏效。别忘了,一些“不良”因素也具有普遍性,尤其是竞争、嫉妒、仇恨、争名逐利之类的因素。因此,冥想者需要选择交际性的普遍因素,摒除对抗性的普遍因素。当然,我认为,通过排除万难,认真思考,这种状态是可以实现的。不过,重要的是,这显然是一种选择。和以前一样,H.贾那拉达那带着这些“良好”的目标进入冥想,并将冥想引向实现这些目标的路径。好极了!不过,这仍然是一种个人决定。冥想本身仍然无法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承认的是,如果能够得到“合适的”指导,这种冥想的确可以有着明显的效果。

“用心的冥想者每天拿出三四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实践。”永远如此吗?是不是有点太多了?用冥想占据的大量时间追求其他目标不是更好吗?如何证明长时间沉静冥想的价值?一定程度的冥想也许非常有益。不过还是那个问题,“一定程度”是多久呢?

“不管你的恐惧来自何处,‘静观’都可以将其治愈。”不一定!对于从高处坠落的恐惧以及对恐怖主义的恐惧可能是真实的——如果可能,你最好保留这些恐惧,并根据这些恐惧采取相应的行动。不过,对于恐惧的恐惧来自“我一定不能害怕”的想法,可以通过“我讨厌对于恐怖主义的恐惧,最好保持警惕,伴随着这种恐惧前行”的想法消除这种恐惧。

“我们所执着的思想是毒药。”执着是毒药,思想不是。执着(或过度执着)具有强制性,它来自“成功和爱情是好的,所以我必须永远取得成功,收获爱情”这一想法。欲望再次愚蠢地导致了需要——内观冥想能够看到并阻止这一点。这也正是其力量之所在。

“积极的执着和消极的执着都会使你陷入泥潭。”是的,如果它们经常具有必要性和强迫性的话。强迫性会改变你的整个人生观。完美主义更是如此。当你进入‘静观’状态时,再好的雪茄也会变成毫无味道的雪茄,再好的游戏也会变成毫无味道的游戏。

关于H.贾那拉达那在《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中明确介绍的内观冥想,我已经提出了一些主要的支持和反对意见。我还有其他一些观点,但就目前来说,上面的论述已经足够了。H.贾那拉达那特别支持和介绍了无条件自我接纳和无条件接纳他人的一些重要途径。我希望他能够考虑到我对他的一些观点提出的相对温和的异议。这些观点有时并不属于完全的接纳,因为在我看来,无条件接纳意味着没有任何条件。是的,只有冷静的疑问、怀疑和现实主义,没有任何形式的完美主义。 g1gvexPmdvv+10wiX96WPc/J6xhiJn/CSfbE9Q0nhzYaFx8s10SSO7xJr+WawwT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