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6章

保罗·田立克与无条件自我接纳和无条件接纳他人

虽然海德格尔和萨特是存在主义先锋,但关于无条件接纳自我和他人的理念,最透彻的讨论却是保罗·田立克1952年在《存在的勇气》中提出来的。当我1953年阅读田立克的精彩著作时,我在很大程度上采纳和发展了这些思想,并将其融入我当时正在创立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哲学基础之中。

遗憾的是,田立克过于聪明,这给他带来了麻烦,也给我带来了麻烦。他介绍了无条件自我接纳和无条件接纳他人的许多不同类型,但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存在的勇气”的种类以及取得这些主要接纳形式的方式有时消失在了这种混乱之中。他主要推荐的终极关怀、对上帝的信仰以及存在于此的本体论,是“纯粹”的接纳自我和接纳他人理念所无法接受的,也是我所看不惯的,我会在本章对此进行解释。这些思想实际上并不等同于有条件自尊。不过,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无条件思想。

不过,田立克已经很努力了。例如,勇气“是接纳需要、辛苦、不安全、痛苦甚至毁灭的意愿”(p.78)。

“有勇气充当部分的人,也有勇气将自己确定为他所参与的社区的一部分”(p.91)。

有勇气存在的人,“有反抗绝望的勇气,将绝望加在自己身上,用作自己的勇气抵抗不存在这一根本威胁”(p.140)。

非常好!以上论述大部分都是无条件的。不过,田立克所说的有勇气的人最终还是要依赖于对上帝的绝对信仰。因此,他们并没有做到足够勇敢。

关于为何拥有存在的勇气——我认为这表示在任何情况下存在的勇气,无法完全奏效,田立克给出了几个理由。不过,这些理由从未说服我。因此,他又添加了一些“万无一失”的理由,以实现优雅的证明。这些理由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本体论原因。你的存在实际上是存在于此,存在于世。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存在。你不能完全依靠自己而存在;你需要存在于一个地方——海德格尔和萨特也是这样认为的。这很可能证明,你被给予了存在(和不存在),而且只需要有勇气去接纳它,而根据本体论,你之所以拥有这种勇气,是因为你拥有它。如果你有勇气接纳存在(存在于此),那么根据套套逻辑,你就拥有了它。

这种观点离“不错”还差一点。因为,在套套逻辑上拥有勇气(或者任何事情)只能证明你说过你拥有它。根据定义,你自己相信你拥有它。那又怎样?你很有可能、极有可能拥有它。不过,如何证明你没有说错或被欺骗,即勇气、你的自我、存在于此或者其他任何事情的存在性呢?它们可能存在(或不存在)。你的套套逻辑——“我存在,我存在于此。我有勇气,我有存在的勇气”,都可能是事实,而且很有可能。但是,确定性呢?例外的定义呢?没有——只有很高的可能性。虽然你认为你存在,但你可能犯错误,被欺骗,精神错乱等。

即使笛卡尔也可能犯错误。他说:“我在思考。”也许是吧。“我想我存在。”很有可能,但也有反面可能。“因此我的思考证明我在思考。”是吗?“我认为我存在,这证明我的确存在。”还是那句话:是吗?

套套逻辑能够证明的结论非常少。除非你加上一句:“我很可能在思考。”这很可能能够说明我这个思想者是存在的;不过,这也可以说明我仅仅认为我存在,而这只能证明我很可能存在。它不能确定我的存在性。所以,我最好假设我存在,按照我存在的方式行动,然后蒙混过关。一切都是无法确定的——包括“一切都是无法确定的”这一思想。太糟糕了!我将尽最大努力与概率和不确定性生活在一起。即使我不喜欢,我也有勇气接纳不确定性。

通过使用本体论观点“证明”他和我们所有人存在于此,田立克选择了放弃存在的勇气。为了获得这种勇气,他最好接纳不确定性,而他的本体论观点是不接纳不确定性的。

2.田立克引入“终极关怀”,作为证明存在的勇气的“证据”。不过,终极关怀意味着你完全地、百分之百地在所有条件下关心你自己,关心其他人,关心世界。这可能吗?即使你认为你拥有终极关怀,或者其他人认为你拥有终极关怀,你是否真的完美地、永远地、终极地拥有它呢?这个世界上有终极的事情吗?它能永远维持不变吗?也许吧,但我持怀疑态度。

3.如果你想以终极方式依靠和信仰上帝,你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吗?永远地、完全地、终极地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能够做到,你怎么知道你对上帝的终极关怀能够永远持续下去?你觉得呢?许多曾经的忠实信徒后来成了彻底的无神论者,或者成了三心二意的信徒。

总之,如果“你有勇气”意味着“你终极地、完全地、永远地拥有勇气”,或者类似的含义,那么你只能证明你很可能能够在所有条件下完全拥有它——你不能证明你永远拥有它——尤其是永远地、终极地拥有它。既然你无法确定目前能够终极拥有它,你又怎么能保证未来拥有它?

所有这些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你无法证明任何永远的终极结论——比如田立克的终极关怀提出的似乎就是这种结论。如果你努力,你也许能够永远做到这一点。也许吧!

即使本体论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可以说“存在于此”今天成立,但它明天一定成立吗?“此”处完全可能有一个存在,或者没有存在。“存在”目前并不能脱离“此”处,但未来是有可能的。也许在宇宙中的某个地方,“存在”现在可以脱离“此”处,或者未来可以,但也很可能不会。不过,它是有可能独立存在的,比如纯粹的灵魂。

每当我们说存在包括存在于此时,我们很可能犯下了过度泛化的错误。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说,“就本体论来说,存在目前意味着存在于此”。目前,它很可能意味着永远存在于此。不过,我们有办法证明这个“永远”吗?

而且,假设我们的星球和我们的宇宙曾经没有生命(大爆炸之前和之后),后来诞生了生命体,这不就是先有“此”处后有“存在”吗?

一旦生命(存在)存在,我们可以猜测它创造了一个“此”处。不过,即便如此,它真的需要这样做吗?它不可能创造一个没有“此”处的(不朽的)灵魂吗?这是最不可能的,但是仍然存在可能性。

如果我们小心地在“存在于此”上添加“很可能”这一修饰语,而不是“固有地”和“一定”,我们就会以很小的损失换来(很有可能)很大的收获。这样我们就可以说,“存在于此很可能成立,它很可能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持续成立。不过,未来某个时候,‘此’或‘存在’可能会单独存在。就目前来说,让我们假设它们总是在一起吧”。如果我们相信这一点,它还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吗?

让我从这个概率性的(不是本体论的)陈述入手,看看我(和田立克)能否推出无条件接纳自我和他人。我可以说,很有可能,根据大量经验性的观察,我们是可能犯错误的、存在局限性的人类,在大约100年的时间里在这个世界上思考、感觉和行动,希望持续生活,保持合理的健康水平和满意度。不过,我们也可能在不太健康和不太满意的状态下生活。不存在(死亡)是存在的,但是让我们努力避免它吧。正如田立克所说,这蕴涵着“我们愿意接纳需要、辛苦、不安全、痛苦甚至毁灭。接纳意味着当我们想要改变许多可能的烦恼但又无力改变时容忍、承受这些烦恼,带着它们前行。它也意味着即使我们不喜欢这些烦恼,我们也要擦干眼泪,毫无怨言地接纳它们。

我们可以停在这里,好好衡量一下毫无抗拒的接纳。我们在衡量时不需要依靠任何上帝或事先确定的神奇的命运。我们可以无条件接纳我们生命中“好的”和“坏的”命运,这样做具有现实的理由:因为不接纳或拒绝接纳它们很可能会导致糟糕的结果——惊恐地提出抱怨,常常使之变得更糟,无法改变现状,使我们毫无必要地为此而抑郁。眼泪几乎无法帮助人获得成功。

关于无条件接纳自我和他人,我们还需要什么吗?基本不需要了,或者说,完全不需要了。只要保留经验性的和实用性的接纳理由就可以了,不需要田立克那些多余的本体论和上帝假设。我们终于可以甩开这些包袱了!

关于无条件接纳以及无条件接纳的勇气,我稍后还会给出许多类似的论点。简单地说,无条件接纳意味着当你没有得到你想得到的事物,或者得到你不想得到的东西时喜欢你自己、其他人以及这个世界。

具体地说,无条件接纳意味着:

·努力(但不强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沮丧、纷争、痛苦、厌恶和抑郁。

·努力(但不强求)得到他人的认可、喜爱和接纳,不被他人厌恶或憎恨。

·努力(但不强求)做到有能力和有成就。

·努力得到其他人的公正对待,并在没有得到公正对待时不会感到极度伤心。

·努力(但不强求)做到镇定、不焦虑、不恐慌。

·努力(但不强求永远)控制你的生活,不欺压别人。

·努力(但不强求永远)在生活中拥有意义和目的。

·努力(但不强求永远)接纳个人生命的有限性以及不如意的寿命。

接纳这一事实:你自己和他人的问题完全可能没有神奇的解决方案,这个世界上完全有可能没有神仙能够帮助你和他人解决你们的问题。

下面的章节会介绍关于无条件自我接纳、无条件接纳他人以及无条件接纳人生的更多细节。现在,我想引述雷茵霍尔德·尼布尔在20世纪早期的陈述:请赐予我勇气,使我改变我能改变的,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请赐予我智慧,使我能够辨别两者的差异。

当我再次审视这句话时,我认为它至少包含三个要点:(1)有勇气在原有道路行不通时尝试新道路;(2)承认不管你喜不喜欢,一些纷争(目前)并不会自动消失或得到消除;(3)在你推测原有道路将继续带来糟糕结果时,思考尝试新道路是否很有可能变得更好。

这意味着你接受下面的事实:你目前的道路不太可能奏效,纷争仍将存在,你最好尝试一条不同的道路,这条新道路(或者任何新道路)可能仍然行不通。至少有四种接纳形式!——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很难做到优雅地接纳并将其保持下去。不过,你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vcy0NK+jvgIV1a8GmmqUICvC4SmcuutUXdVCvV8vgz2sKdw+wsh+eDn0bw665Z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