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3章

马丁·布伯与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

在所有关于无条件接纳的理论中,马丁·布伯似乎尤其强调“我-你”关系,因而支持通过“真正”地接纳他人实现“真正”或“精神上的”自我接纳。真的是这样吗?和尼采一样,布伯也是一位诗人,而且具有某种神秘主义色彩,所以我们永远无法弄清他的一些目标、目的和含义。不过,我们还是要进行一番尝试。

让我们看看布伯尔自己的话吧:

“原语‘我-你’永远都会指向存在整体。原语‘我-它’永远不会指向存在整体”(p.3)。

这看上去像是一种浪漫的完美主义,也就是诗人和理想主义者最擅长的事情。当你用“我-你”的方式思考、感觉和行动时,你相信你可以完全做到这一点。也就是说,你完全承认他人的个性,其次承认你试图掌握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这很可能是一种幻觉,因为你作为被承认的人,无法与你的承认和感觉区分开(我后面会说明这一点)。所以,“我-你”也是你思考和感觉的一部分内容。“我-它”(位于外部世界之中并对其做出反应,以及对你自己的感情做出反应)似乎也是存在的,而且似乎永远存在。你也许只想完全承认“我-你”,因为你认识到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片面性危险。不过,你真的能将你的“我-你”和“我-它”完全分开吗?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布伯也会很快给出否定的回答。

“有经历的人并没有参与到世界中。因为,经验是‘在他内部’产生的,不是在他和世界之间产生的”(p.5)。

我在上一段说过,你作为被承认的人,能够感受到你对世界的思想和感情,无法与之分离。布伯接着说,“和经历一样,世界属于原语‘我-它’。原语‘我-你’建立的是关系的世界”。正如我的朋友阿尔弗雷德·科日布斯基所说,这不是二选一,而是两个都要。

“我们提到的每个‘你’都是永恒的‘你’”(p.6)。

当我们清醒时,的确如此。当我们不清醒时(比如处于昏迷之中,或者是在无梦睡眠之中),我们对“你”的意识很难说是永恒的。这种意识可以恢复,但是(很可能)不包括我们的无生命阶段。

“不要尝试将(我与树的关系)含义与力量相分离。关系是相互的”(p.8)。

怎么可能?树一点也不会在乎我!“我-它”与我的意义有关,因为是我给了它意义。不过,它并不会主动和我交流。

“对我来说,‘你’可遇而不可求”(p.11)。

不是的。虽然我和其他人在一起,但是只有当我决定接纳他们并为之努力时,我才会真正地接纳他们。“你”不是任何人、任何事物给予我的,是我制造了它。

“只有‘你’成为当下,当下才会出现”(p.12)。

不——即使在荒岛上,我也可以和“我-它”共享当下,包括流水、树木、石头、食物等。

“爱是一个‘我’对一个‘你’的责任”(p.14)。

物体、事情、意识之类也是如此。

“一切有爱心的人……都在冒险,因为他们可能需要爱上所有的人”(p.14)。

这是一种假象,你可以接纳所有人甚至是你不喜欢的人。但是想要爱上所有的人,太难了!

“只要爱是‘盲目’的,也就是说,只要它无法看到存在整体,它就不会真正受到关系原语的支配”(p.16)。

在这里,布伯似乎支持无条件接纳他人。你接纳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他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显然,这属于无条件接纳他人。

“当‘我看到树’这句话被说出来的时候,它就不再表示人(我)与树(你)之间的关系了;相反,它建立了人类意识对树这一客体的感受,在客体与客体之间树立了一道屏障。它道出了分离的原语‘我-它’”(p.23)。

在这里,布伯的说法变得非常微妙。你可以将一棵树看作客体,不与它发生关系,但我并不知道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当你看到它时,你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它,因此你与它建立了某种关系。你永远无法完全客观地看待它,即使在荒岛上,你也会根据你自己的目标来评价它,比如爬树或者摘果子。将它看作纯粹的客体似乎是极不可能的事情!

“只有当事物从我们的‘你’变成我们的‘它’时,它们才能被协调。‘你’是没有协调系统的”(p.31)。

为什么?我们对我们所遇到的人分类,与他们交流——一些人爱我们,另一些人不爱我们。这也许比树的分类更为复杂,但我们仍然能够做到这一点。‘你’不是单纯的交流,而是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交流。

“具体的‘你’在交流活动结束后必然会成为‘它’。具体的‘它’在进入交流活动时可能会成为‘你’”(p.33)。

真是令人困惑!‘你’的关联性真的会失去或降低吗?具体的‘它’真的可以通过与个体发生关系而自动与个体交流吗?

“没有‘它’,人无法生活。不过,仅仅和‘它’生活的人算不上合格的人”(p.34)。

这种人不是完整的人,或者不属于人类,但他仍然可以生活——野孩子的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如果一个人能够回应他的‘你’,他就生活在精神之中。如果他与自己的存在整体建立关系,他就能够回应他的‘你’。只有当他有能力进入这种关系时,他才能生活在精神之中”(p.34)。

这是一种存在偏见的想法,它将你的精神与你的“你”等同起来。还是那个例子,在荒岛上,你可以与食物、动物和树木建立精神上的关系。在没有其他人类时,你仍然可以对动物和其他事物产生重要而专注的兴趣。这是一种可能,而且不太容易;不过,你仍然可以做到这一点!

“真正的婚姻总是来自于两个人在‘你’上的坦诚相对”(p.45)。

这仍然是偏见!1951年,我在我的第一本书《性的民间传说》中说过,所有的爱实际上都是“真”爱,因为它是存在的。当两个人将它们的“你”暴露给对方时,他们可能会建立“更好”的爱情。不过,充满激情的暗恋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都可能是真实的。

“自由得到保证的人……知道他的凡人生活在性质上系于‘我’和‘你’之间”(p.52)。

通常来说,的确如此。一个人在出生和成长时形成了“我性”和“你性”的倾向,而且几乎总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他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执迷于“我性”和“你性”,不过,如果他真的这样执迷,那么他很少能够舒舒服服地生活。

“远离‘世上无自由’的信念才是真正的自由”(p.58)。

说得好!无条件接纳人生意味着你接纳这一事实:你永远无法真正远离逆境。如果你不接受这一点,认为逆境一定不能存在,你就会吃苦头,变得很悲惨。逆境一定会存在——接受它吧。

如果你和你的学生建立‘我-你’关系,你必须将他包含进来,而且你必须让他意识到这种“我-你”关系。在你和他的这种特殊关系中,如果他也将你包含进来,“这种具体的教育关系显然无法实现完全的相互性”(pp.132-133)。

这似乎是在说,具有相互性的完美的“我-你”是无法实现的。进一步说,如果你是治疗师,你不能让当事人将你包含进来。“和教育类似,只有当一个人在生活上依靠另一个人,同时又保持独立时,治疗才有可能发生。”所以,相互的“我-你”是有限的。我想布伯是在说,“我-你”最好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单方向的;对他人的无条件相互接纳很理想,但是实际上无法实现。布伯还说:“在被指定为一个部分对另一个部分的有目的的工作的关系内部,每个‘我-你’关系都只是虚拟地存在于一种相互性之中,这种相互性的完整是被禁止的”(pp.133-134)。你可以提供“我-你”,但是不能指望将它完整地收回来。这似乎是一种符合现实的观察。

布伯一直在使用和依靠上帝——他一方面认为他是一个将被邂逅的位格,另一方面认为他是“绝对的位格,即无法被限制的位格”(p.156)。布伯说,“上帝这一位格给人以生命,他使我们能够以人的身份遇到他,并且遇到其他人”(p.136)。

换句话说,上帝使我们拥有了实现“我-你”关系的能力。不过,布伯并没有指出我们是否需要努力激活这种能力。他有时似乎在说,我们的确需要努力将“我-它”关系与“我-你”关系区分开,有时这两种过程似乎又是混合在一起的。总之,“我-你”和“我-它”来自上帝,这完全是一种假设。正如布伯在最后一段所说(p.137),“上帝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存在性无法证明,正如上帝的存在性无法证明”。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只是做出这种假设,然后利用这种假设解释我们的“我-你”和“我-它”关系,那么我们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我想,如果我们忽略上帝,仅仅依靠经验性的证据,务实地用布伯的“我-你”和“我-它”概念帮助你和整个人类生存下来,将变得更加快乐,那么我们可以做出下面的陈述。

1.你存在,并且存在于此。你出生和成长在一个由其他人和事物组成的世界中。

2.你与其他事物和其他人亲密交往——建立“我-它”关系和“我-你”关系。除了少数例外,你会同时建立这两种关系。同“我-它”关系相比,“我-你”关系通常更加强烈,牵涉更多精力。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

3.同你的“我-它”关系相比,你的“我-你”关系通常更具目的性,涵盖范围更广,因而(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被认为更具“精神性”。不过,还是那句话,这并不是绝对的。关于在两者之中的哪一个上面投入更多精力,你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前提是你从两个选项的角度有意识地观察和预测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并且你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上努力支持一个或两个选项。

4.由于你的“我-你”关系通常牵涉更多精力,你可能会选择专注于建立和维持“我-你”关系,而不是“我-它”关系。不过,你最好花一定的时间对“我-它”关系进行实践,因为这种关系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容忽视的。

5.你最好不要试图实现自我满足或有条件自尊,因为这样会使你变得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可能会忽视“我-你”关系或其他接纳关系。

6.你最好对“我-它”和“我-你”进行一定程度的实验,看看在不忽略其中某一项的情况下,哪一项会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

7.在做完改善“我-它”和“我-你”逆境的尝试之后,你最好接纳所有这些逆境。当你知道并完全接纳“我的生活自然系于‘我-它’和‘我-你’关系之间”时,你就会获得情绪上的自由。这就是生活!

我不确定马丁·布伯是否支持“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提出的这些无条件自我接纳理念,但我认为这些理念其实可以在逻辑上根据他的“我-它”和“我-你”学说推导出来。布伯并没有像本书这样,专门向人们介绍有条件自尊的缺点和危害。不过,如果将这部分具体内容添加到他的学说中,我们就可以看清他在许多地方想要表达的隐含意义。 yP3YxIkK3TXySD7qwy6Y1478KsUAHWUnSl8fs8JxeHEjq9q7uRLYtuPAkNqkOvo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