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在宦官、奸臣轮流当道,政治腐败,国势日衰的时候,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却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女真族再度兴起,并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统一各部,发展成为满族,并建立后金政权,与明廷相抗。
历史百科堂: 《满文老档》为入关前用满文写成的官撰编年体史书。现存原件40册,多系用无圈点满文(亦称老满文)撰写。基本上按年月日记事,起于1607年,止于1636年。《满文老档》卷帙浩繁,内容丰富,载述翔实,是研究入关前清朝开国史的主要文献。
女真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商周时代叫肃慎,唐代叫靺鞨,宋辽时叫女真,曾建立起统治过半个中国的金朝。后来,金被元所灭,女真人就散居在东北地区。明朝初年,女真分成三大部: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其中的建州女真是一支比较大的部落,明朝在这里建立了建州三卫,分别叫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采取一种自治的统治形式,封部落的酋长为卫所的指挥使,管理地方事务。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就最先被封为建州左卫的指挥使。
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一个“凤眼大耳,面如冠玉”的男婴降生在建州左卫的一个奴隶主家中,他便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四个弟弟。在他10岁的时候,母亲不幸去世,继母待他不好。为了生活,他只好与伙伴们到莽莽林海中去挖人参,采松子,然后到抚顺的马市上去贩卖。也因此,努尔哈赤能经常接触到汉人,学会了汉语、汉字,了解了汉族的文化。他非常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从中领略了用兵的谋略。后来,他投到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部下。因为他身材魁梧、智力过人,屡立战功,深得赏识。少年时的艰辛和曲折,为他今后成就轰轰烈烈的事业做好了准备。
万历初年,女真各部之间为争夺领导权展开相互的争战,甚至骨肉相残。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二月,明军在苏克苏浒河部的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的引导下,前去镇压古勒寨阿台的反抗。阿台的妻子是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孙女。听说古勒寨被围,觉昌安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赶到寨中,本想劝阿台投降,但后来尼堪外兰用计骗开寨门,明军冲进去,混战中,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被误杀。努尔哈赤听到祖、父二人蒙难的消息,悲痛欲绝,便去责问明朝边吏。为了安抚努尔哈赤,明朝遣使向他谢罪,送回努尔哈赤祖、父二人的尸体,还赏赐了蟒缎、银两和敕书,任命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指挥使,并赐龙虎将军封号。
福陵祾恩殿
中国大事记: 公元1644年五月,多尔衮率清军入北京。九月,福临(顺治帝)入北京,十月即帝位。
世界大事记: 公元1643~1663年,希瓦汗国君主阿布勒哈兹·巴哈杜尔汗在位。
明朝女真三部分布图
努尔哈赤知道自己羽翼未丰,不能与明军相抗,便将一腔仇恨和怒火都撒在尼堪外兰身上。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留给他13副铠甲,他就用这些铠甲武装起一批勇士,率领近百人去攻打尼堪外兰的图伦城。一场激战,尼堪外兰被打败,弃城逃跑。首战告捷,声势大振,努尔哈赤从此开始了对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
努尔哈赤从他家族的所在地苏克苏浒河部开始了他的统一大业。努尔哈赤在征战中勇敢顽强,冲锋在前,退却殿后。但当时,他也不是一味地凭借强力,战争中策略运用得当,可以不动兵时就恩威兼施,对愿意归顺的部落与他们杀牛祭天,发誓结盟,对于不肯归附的部落就一个个地率兵征服。在歼灭萨尔浒城时,萨尔浒城城主诺米纳本来与努尔哈赤建立了盟约,但诺米纳看到明朝政府有意扶植尼堪外兰,便背信弃义地将起兵计划密告了尼堪外兰,使得尼堪外兰得以逃脱。努尔哈赤最痛恨这样首鼠两端、反复无常的人,于是借诺米纳派人来商量共同攻打巴尔达城的机会,提出向他们借盔甲,由自己去打头阵。诺米纳正不愿意先出头,便欣然同意。努尔哈赤得到诺米纳的兵器和盔甲后,一声令下,将他杀死,很快夺取了萨尔浒城,从而为统一女真各部奠定了基础。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攻打栋鄂部的战斗十分激烈。第一次攻城时,努尔哈赤被城中勇士鄂尔果尼、洛科射伤,但他仍坚持战斗,直到因流血过多昏厥过去才不得不停止进攻。破城后,鄂尔果尼和洛科被俘。部下建议杀了二人以报被射之恨,但努尔哈赤不但没有杀他们,反而亲自为他们松绑,并任命他们为自己军中的将领。在战争中不记仇,不妄杀而善于用人,为努尔哈赤赢得了很多骁勇善战的人才,这也是他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经过三年的征战,努尔哈赤统一了苏克苏浒河部、栋鄂部和哲陈部,兵势日渐强盛。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努尔哈赤听说大仇人尼堪外兰被明军保护起来了,就向明军要人。明朝看到努尔哈赤势力日增,而尼堪外兰大势已去,为避免战争,竟将尼堪外兰献出,让努尔哈赤派来的人杀了他,并割下他的头带回去。这让努尔哈赤看到了明军的软弱,雄心勃勃的他更坚定了统一女真部落,以与强大的明朝对抗的想法。此后,努尔哈赤又打败了建州女真内部其他有实力的部落,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统一了整个建州女真,实力越来越强大。
历史百科堂: 清代的政书,大体上可以分为通制、铨选、科举、军机处、军政、法律、财政、礼制和诏令奏议等七类。
努尔哈赤画像
努尔哈赤的崛起引起了海西、野人等女真部落,还有附近的蒙古部落的不安,他们害怕努尔哈赤的扩张威胁到自己的生存,就联合起来,向努尔哈赤进攻。这个部落联军,号称九部,包括海西扈伦四部,蒙古科尔沁、锡伯、卦尔察三部以及长白山朱舍里、讷殷二部,共有3万人,领头的是海西部的叶赫部落,浩浩荡荡向建州开来。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努尔哈赤一面沉着冷静、积极备战,一面对明朝政府表示恭顺,使明军没有干涉他们之间的战争。
努尔哈赤大败九部联军
中国大事记: 公元1645年四月,清军破扬州,明督师史可法不屈遇害。
世界大事记: 公元1643~171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
当九部联军攻打到古勒山(今辽宁新宾境内)时,努尔哈赤巧妙布防,在敌军进攻的路上、险要的山谷里,埋伏下一支精兵,并在山崖上准备好滚木礌石,专等敌军进入。努尔哈赤自己则身先士卒,率精骑兵百人出马挑战。他的大将额亦都首战就杀死联军9位将领。叶赫部贝勒布斋见状大怒,策马向前,但他的战马被努尔哈赤事先布置的土墩绊倒,布斋一头栽下马,被冲上去的建州勇士一刀杀死。布斋的弟弟纳林布禄见兄长被杀,一下昏倒过去。联军的统帅非死即昏,一时间群龙无首,阵脚大乱。而此时,一阵滚木礌石之后,埋伏在两旁的剽悍骑兵排山倒海般直冲而来,只杀得尸横遍野,山谷殷红。叶赫部是当时除努尔哈赤外最有实力的部落。古勒山之战,打败了叶赫部落,努尔哈赤在女真各部中再没有真正的敌手了。后来,他恩威并用,统一了除小部分野人女真外的整个女真族生活的地区。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到天启五年(公元1625),历经30多年的时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
努尔哈赤兄弟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的陵园(在今辽阳市东)
女真是我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名。与肃慎、挹娄、勿吉等有历史渊源关系。到五代时,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从此,女真这一名称代替了靺鞨。辽朝时又因避讳改写作女直。
辽天显元年(公元926),太祖耶律阿保机消灭渤海,部分女真人随之南迁,编入辽籍,称为“熟女真”;留居故地的女真人,未入辽籍,称为“生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颜部逐渐强大,他们营建庐室,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带,从事农业生产,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私有财产,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开始向阶级社会过渡。到乌古乃为部长时,开始建置官职,并着手统一生女真各部,被各部推戴为都勃极烈,后接受辽生女真部节度使官号,成为辽的属国。
女真人在建立金朝以前,使用契丹字,建国后借用契丹字母创制女真字,有大小女真字之别,与汉文同样成为金朝通用文字。金朝为加强对汉区的统治,不断迁徙部落百姓到中原各地,使其与汉人杂居,加速了女真的封建化,也促使女真人接受中原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与文化,至金末,已逐渐与汉人同化。到元代,迁入中原各地和散居辽东的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已经与汉人相差无几。而留居东北边疆的女真人,则仍以渔猎或狩猎为生,社会发展较为缓慢,有的仍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历史百科堂: 清三通是指《皇朝文献通考》300卷、《皇朝通典》100卷、《皇朝通志》126卷,成于乾隆五十一、五十二年(公元1786、1787)。
清·佛库伦神像 清宫廷画家绘。绢本设色,纵83厘米,横64厘米。佛库伦孕育了满洲始祖布库里雍顺,被满洲族奉为始祖神。
明初到明中叶,东北广大地区的女真人分为建州、海西、东海三部。最初,建州女真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于今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则散居在黑龙江及库页岛一带。自明初至明中叶,在女真住地设置的卫、所多达384个,隶属于奴儿干都司名下。卫、所的长官均由女真酋长担任。明廷先后于广宁、开源、抚顺、清河、宽甸等处开设马市,进行贸易。此类卫所称为羁縻卫所,故仍受辽东都指挥使司节制。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为元胡里改、斡脱怜二万户的部民,酋长阿哈出、猛哥帖木儿于明初来归,先后建立三卫: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设指挥使,统辖其众。海西各卫所后来发展为叶赫、辉发、哈达、乌拉四部。因受东海女真的袭扰,建州、海西二部相继辗转南移。建州、海西二部生产力发展较快,农耕技术相对提高,已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迅速由采集狩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进入奴隶制发展阶段。
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女真人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起兵,统一了建州各部。努尔哈赤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努尔哈赤去世,其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于天聪九年(公元1635)改女真为“满洲”,从此满洲代替女真成为其族名,女真一名在清代逐渐消失。
努尔哈赤一生戎马倥偬,驰骋沙场40多年,以13副遗甲起兵,逐渐发展到拥有几万人的精锐之师。他的领地也从建州女真的一个弹丸之地,扩展为南到东海,北至辽边,东临嫩江,西至北蒙的广大地区。
中国大事记: 公元1646年九月,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监国后即帝位。
世界大事记: 公元1645年,英国创建新模范军。
更为可贵的是,努尔哈赤不仅仅是一位马上天子,对治理他的国家和臣民他还能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而为建立国家政权奠定了基础。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征战中,努尔哈赤就开始陆续建立起各种制度和机构。
首先是创制满文。此前的女真人虽然有自己的语言,但书写的文字却一直借用蒙古文。而文字是一个民族独立和统一的最重要的文化基础。因此,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个人创制满文。二人以蒙古文字母为基础拼写出满文,因为这种满文没有圈点,所以也叫“无圈点满文”,后来皇太极又命人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成为“有圈点满文”。从此,满人有了自己的文字,就可以用它来传播知识,记载自己民族的历史。这对满族社会的进步以及满汉文化的交流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赫图阿拉城遗址
八旗军旗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努尔哈赤先后征服了苏克苏浒河部、栋鄂部和哲陈部,又擒杀了大仇人尼堪外兰,成为女真部族中最强大的势力。为了使这个游牧民族有一个稳固的行政地点,努尔哈赤仿效汉人开始修建城池。他先是在呼兰哈达山下建起一座费阿拉城,把他作为自己固定的住处和行使权力的地方。在完成了统一建州女真的大业后,努尔哈赤又在自己祖先生活的地方——苏克苏浒河、加哈河之间修建起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县),这座城池比费阿拉城的规模要庞大得多,有了高大的城墙、结实的城门和内部严格的布局。赫图阿拉在满语中是“横冈”的意思,是努尔哈赤政权兴起的地方,因此后来被称为“兴京”,就是今天辽宁新宾老城。这里成为努尔哈赤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至此努尔哈赤已被他所征服的满、蒙各部尊为“昆都仑汗”。
历史百科堂: 清代档案之多,居世界第一,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存有1000万余件、册、卷,辽宁、四川等地方档案馆、文管会,也保存了大量档案。
八旗甲胄
随着征战经验的不断丰富,努尔哈赤还建立起最具影响和特色的“八旗”制度。原来女真部落外出打猎时以家族和村寨为单位进行组织,每10个人为一小组,每人出一支箭,并设一位首领,叫牛录额真。牛录就是“大箭”的意思,额真就是“主”的意思。后来,牛录额真就发展成为女真的官名。努尔哈赤先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牛录制度,每300人为一牛录,其统领还叫牛录额真。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在牛录的基础上又创建了旗制。先是设立了黄、红、蓝、白四旗,规定每300壮丁为一牛录,设一位牛录额真;每5个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即参领;每5个甲喇又设5位固山额真,就是都统的意思。而由此推算一固山就有7500人,固山额真就是一旗的首领。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在原黄、白、蓝旗帜上镶红边,在红旗的四周加白边,作为各旗的标志。原来的四旗改称为正黄、正红、正蓝、正白旗,八旗共计6万人,最高统帅叫“共主”,就是努尔哈赤,他亲自统领两黄旗,他的二儿子代善统领两红旗,第五子莽古尔泰领正蓝旗,第八子皇太极领镶白旗,长孙杜度领正白旗,侄儿阿敏领镶蓝旗,他们作为各旗的旗主,又称“和硕贝勒”。
中国大事记: 公元1647年三月,制订《大清律》。
世界大事记: 公元1645~1685年,达荷美王国国王乌埃格巴扎在位。
在清入关前,八旗制度是一种军民合一、政军合一的制度,与当时满族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它将部落属下所有人员,包括家庭,编入八个旗,八旗中的“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这就将女真各部严密组织起来从事生产和进行战斗,既使军队不致因战事缺少生产力而物资匮乏,也保证了兵源的充足,使统一战争顺利进行。随着征服范围的扩大,后来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到皇太极时还将各旗中的汉人调出,增设了汉八旗,因此八旗制度中其实包括了满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一旦遇到军政大事,就要召集八旗的统领共同商议,对掠夺来的财物八旗也要平分,对他们的共主,八旗也要一起来推选,所以八旗制度也是一种十分具有民主作风的制度。
努尔哈赤玉玺
努尔哈赤御册
在努尔哈赤的治理下,女真族国家的雏形具备了。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英明汗”,建元天命,成为真正的天命大汗。大金政权建立起来了,史称后金,形成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局面。
大金这个满族统一政权的出现当然是为明朝廷所不能容忍的。为此,明朝政府采取了关闭“马市”,强行索要女真土地,甚至不许女真人收获已经种好的庄稼等手段,但这不仅没能抑制女真的壮大,反而激起了广大女真人民的愤恨。而胸怀“射天之志”的努尔哈赤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民族情绪,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选择成熟的时机,掀起了反明的战争。
努尔哈赤在起兵前,先以“七大恨”告天誓师。“七大恨”主要是讲明廷强占土地、侵夺财富、战争中不讲信义等,反映了被压迫的女真人民的愤懑之情,这“七大恨”实际上是努尔哈赤的一篇战斗檄文,鼓舞了军心。誓师之后,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大军,分兵两路直攻抚顺。抚顺设有马市,努尔哈赤年轻时常来,因此对城中情况十分了解。攻城前,他先派先遣队化装成商人潜入抚顺城,诱骗城中的商人、军民出城贸易,当城中守备松弛时一举攻破城池,并将城内的人畜物资全部席卷而去。攻打抚顺是努尔哈赤与明朝的第一次正面冲突,初战时他还嘱咐部下谨慎小心,但第一次的较量让努尔哈赤看到明朝这座巍巍大厦已经腐朽得不堪一击,信心倍增。
历史百科堂: 《古今图书集成》最为有名,共一万卷,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幸存录·努尔哈赤战术 明夏允彝撰。本书记载了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所采用的战术。面对大军压境的明兵,他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作战部署,“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最终赢得了萨尔浒之战的胜利。
抚顺被攻克,明军打败的消息使明朝政府受到极大震动,小小的女真竟敢兴师侵犯,岂能容忍!更何况辽东可是京师的屏障,于是为了安定辽东,明廷决定发动一次剿灭后金的战争。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明朝政府任命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调集各地兵马20万人,分兵四路向后金都城赫图阿拉挺进。但杨镐昏庸无能,又过分轻敌,因大雪就拖延出师的时日,这样一来努尔哈赤派出的探子就打探清楚了明军出师的日期和战略部署等情况。于是,努尔哈赤根据当地的南北地势险恶,中间平坦的地形条件正确分析,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迎敌战略。首先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设下埋伏,迎击明军著名将领杜松所率领的西路大军。杜松曾身经百战,屡立战功,但此人有勇无谋,骄傲轻敌。当他率大军到达萨尔浒时,听说后金正在界藩这个地方修筑城堡,为抢头功,他将人马分成两部分,自己率领一部分去攻打,只留一小部分在萨尔浒安营扎寨。努尔哈赤侦察到明军分兵的情况后,立即决定由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率两旗士兵援助界藩,自己则率领六旗的精锐兵力集中攻打萨尔浒。驻扎在萨尔浒的明军竟一下子遭到多于自己几倍的八旗铁骑的猛击,又因为不熟悉周围地形,两军刚一交战就被后金军冲破大营,明军全部被歼。赶往界藩的杜松接到萨尔浒败报,还没来得及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努尔哈赤的大军已乘胜反扑界藩,与代善和皇太极的两旗会合。这时埋伏在山上的后金守军也从山上冲下来,四面围攻,把明军分割成数小块,一时明军死者漫山遍野,血流成河。萨尔浒大营已失,增援无望,杜松只好率众突围。但突然一支飞箭正中杜松面额,杜松落马而死,明军西路全军覆没。
中国大事记: 公元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去世,福临亲政。
世界大事记: 公元1648年,英国第二次内战。
萨尔浒之战作战经过示意图
努尔哈赤一鼓作气率军北上,迎击马林率领的北路军。马林懦弱无能,退缩不前,贻误了战机。西路军打败的消息传来,马林更吓得只守不攻,但求自保。他将北路军分成3个大营:他自己带领1万多人在尚间崖集结,派游击龚念燧率少数兵力驻扎在斡辉鄂模,北路监军潘宗颜带几千人在斐芬山扎营。后金军又采取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术,先攻打兵力最薄弱的龚念燧部。在八旗铁骑的强大攻势下,龚念燧部很快营破战死,全军溃败。后金军顺势杀向马林驻守的尚间崖,这里集中了明北路主力,两军相接后展开一场大战,但前锋刚有败势,马林就弃军鼠窜,营中顿时溃不成军,全部阵亡。此时,北路只剩下在斐芬山的潘宗颜部了,潘宗颜为人耿直,颇具胆识,倒是他带领的这几千人给后金军造成重创。但终因寡不敌众,在八旗军的凌厉攻势下也全部败亡。
明朝的四路大军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全歼了两路,而两路战败的消息竟然没有传达到东路大军。这是因为,东路大军的进军路线山高水深,道路艰险,因此行进速度很慢,与其他明军的联系也不畅通。努尔哈赤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巧施妙计。他派归降的汉人扮成杜松部队的军卒,手持令箭,来到刘铤率领的东路明军的大营,诈称杜松已经旗开得胜,并已进抵赫图阿拉,骗刘铤快速进军。刘铤不知是计,也想抢攻,竟然自己只率领少数前锋,赶到阿布达里冈,自投罗网,进入后金军的埋伏圈。刘铤原本是一员虎将,重围之中身受重伤,甚至面颊被削去了一半还在奋力拼杀,终因体力不支,落马而死。代善奉命去进攻刘铤所率的其余部队,这支军队虽号称两万,却是临时拼凑而成的,其中一部分还是朝鲜军,在八旗军队的攻击下溃不成军,一泻千里,明朝的东路军也被全歼。
历史百科堂: 《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40类编排,收图书3461种,多达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几乎囊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被誉为传统文化的总汇和古代典籍的渊薮。
此时,辽东经略杨镐见大势不妙,急领剩余部队回师。南路的李如柏本来就不愿意出师,一路上一直观望不前,接到杨镐的令箭正中下怀,慌忙退回沈阳,也因此四路大军中只有南路得全军而回。
这场大战,努尔哈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仅仅5天的时间里就打败了堂堂大明王朝的10万之众。因为主战场在萨尔浒,故史称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是明与后金盛衰兴亡的关键一战,后金全胜,上下信心百倍,士气高涨;明廷打败,损失惨重,310多位明将领阵亡,局势更加是日薄西山。两年后,努尔哈赤乘势攻占了整个辽沈地区,取得了与明廷征战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