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7 松锦决战

皇太极在巧施反间计,使明崇祯皇帝冤杀袁崇焕后,并未乘胜进京,反而得胜而归,回到东北养精蓄锐,伺机发动总攻。之后的十几年中,皇太极也曾数次深入关内,消耗了明朝大量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再加上当时受到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明王朝这座大厦已经岌岌可危。皇太极又在考虑如何发动一次全面的进攻了。

当时的3位汉臣,都察院参政张存仁、祖可法,理事官马国柱给皇太极献上三条计策:一、刺心术,就是派大军直捣京师;二、断喉术,先攻破山海关,再进入中原;三、剪枝术,先攻破宁锦防线,再下山海关,最后抵京师,步步进逼。经过权衡利弊,皇太极认为第三种方案更可行。明朝在宁远、锦州一直布有重兵,清军想从正面进攻,就必须突破这条宁锦防线。而在这条坚固的防线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遭受过重挫,因此硬攻是行不通的,于是皇太极采取了长期围困、步步蚕食的办法。他派济尔哈朗和多铎为左右翼元帅,率军在锦州以北90里的义州驻军修城,并在义州东西各40里的范围内开垦屯田,以骚扰锦州、宁远。随后皇太极又将粮食、人马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义州,明军在锦州城外的各个据点一个个地被清军扫清,锦州城孤零零地暴露在清军面前。清军对锦州的围困引起了明廷的震惊,崇祯皇帝任命蓟辽总督洪承畴出关督师,他率领刘肇基、吴三桂等部明军在锦州周边的杏山城阻击清兵,阻止了清军势力向南发展的势头。崇德五年(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十二月,见清军围困锦州的方案无法顺利进行,张存仁又为皇太极献上一计,环绕锦州挖壕沟,严密困守,并先攻下锦州周边的城市——松山、杏山、塔山。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皇太极采纳了他的建议,崇德六年三月,济尔哈朗在逼近锦州城外而明军红衣大炮射不到的地方扎营,在城的四面各设8个营,绕营挖下一道深沟,临城的一面设哨兵监视明军动静,锦州被围得水泄不通。看到清军严整的阵营,挖掘深壕,摆出长期围困的架势,驻扎在锦州外城的蒙古兵6000多人投降,清军乘机攻破外城,但锦州守将祖大寿坚守内城,战斗打得十分艰苦。

清·掐丝珐琅龙纹鼎式炉

中国大事记: 公元1669年五月,清除鳌拜集团。

世界大事记: 公元1666年,法国政治家柯尔贝尔建法国科学院。

八旗将士玩偶

锦州危急,洪承畴统率吴三桂等八镇大军13万北上,在松山集结。洪承畴把骑兵列在松山三面,步兵营在乳峰山和松山之间扎营。两兵相接,开始争夺乳峰山。明军在洪承畴的激励下士气旺盛,对清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一举夺下了两红旗、镶蓝旗三个旗的阵地,大创清军,在松山一带取得了主动地位。皇太极得报,急得一口鲜血喷了出来。因为,松山位于锦州和杏山之间,是宁锦线上的咽喉重地,是两军争夺的要点,谁失掉松山都会陷入全局动摇的境地。因此,他不顾病体,亲自率领3000精锐的骑兵,昼夜奔驰了6天,抵达松山附近,并把主力驻扎在松山和杏山之间,专门打击洪承畴的援军。清军围绕松山又深挖了三道壕沟,以包围明军,切断松山和杏山之间的通道。

本来,洪承畴主张稳扎稳打,长期坚守,相机解除锦州之围的战略。但当时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不顾敌我形势,主张速战速决,崇祯帝也下密旨命洪承畴急速前进。无奈,洪承畴只得先将粮草留在了杏山和塔山之间的笔架山,自己率大军先行。这下就犯了兵家的大忌,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皇太极则看准了这一点,在切断松山和杏山的道路后,立即派阿济格率军急速赶到塔山,夺取了明军的粮草。失去了粮饷的明军又陷入清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军心开始动摇。皇太极估计严重缺粮的明军可能溃逃,就在松山以南的杏山、塔山、小凌河口等必经之地设下埋伏,布下天罗地网。此时,在明军大营中洪承畴还在激励将士,他说:“如今我们确实是弹尽粮绝,但困守城中是死,不战也是死,如果我们去拼一下,或许还可以死中求生。明天一早我们大家就同心协力突围!”他鼓励大家与清军决一死战,并部署两路并进,强行突围。但在此危急时刻,大同总兵王朴竟不顾大局,当晚就率本部先逃跑了,随后,吴三桂等其他几位总兵也统率各部一窝蜂似的向杏山、塔山方向逃去。如此一来,不出皇太极所料,明军钻进了清军的埋伏圈。一路南逃的明军,沿途受到清军的围追堵截,伤亡惨重,狼狈逃回宁远的明军仅剩3万多人。

历史百科堂: 清代俄使最早来华的是顺治十一年到达的巴伊科夫使团。

清·金累丝银柄发插

洪承畴只得率残部退守松山孤城。皇太极仍然采取只围不攻的策略。洪承畴5次突围,总兵曹变蛟还曾一度攻入皇太极的御营,但都被清军击退。直到第二年二月,松山城内弹尽粮绝,副将夏成德投降,夜中打开城门引清兵入城,曹变蛟等被杀,洪承畴被擒。

松山陷落,锦州城军心瓦解。被围困一年多,锦州城内也是粮草皆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锦州守将祖大寿见大势已去,献城投降。之后,清军很快攻陷塔山,杏山的明军被迫开城投降。至此,明朝关外的八城丢掉了一半。

松锦之战从围困锦州开始到杏山迫降而终,历时两年多。在这场大决战中,皇太极消灭了明朝在北方的主力,它对明王朝的打击与萨尔浒之战不相上下,被称为明、清间的第二次大决战,为日后清军入关打下了基础。明朝在这场战役中损兵折将,很多能征惯战的大将不死则降,而像洪承畴、祖大寿这样熟知明军情况的著名将领的降清,更使清朝如虎添翼,而对明王朝来说就是雪上加霜了。 dCbPt/fipzBVN5l4sIGyFfKx/OwIxuf3nyfVyyANtdNHTSuYpiDe83kMPfdicQW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