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4 捺钵

说到辽代,不能不说一说“捺钵制度”,这是辽代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制度。什么是“捺钵”呢?捺钵是契丹语,意思就是行营、行帐。捺钵在辽代专指皇帝出行时居住的帐幕。契丹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一般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来迁徙。契丹建立辽国后,这种习俗并未因为引进汉族文化而被废除,辽国皇帝始终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四季迁徙,并形成制度,这就是“捺钵制度”。这一制度后来为金、元两代所沿袭。

辽·奔鹿纹盖罐

辽国皇帝一年四季穿梭于四时捺钵地点之间,捺钵地也就成为了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不仅有关游牧各部的重大问题要在这里决策,汉族地区一切重要政务也都要从这里听取最高指示来进行处理,因此捺钵作为辽的朝廷,在保持游牧部族联盟机构经常在迁徙中议事的传统的同时,又接受了中原汉族王朝的统治观念和制度。

辽国建国后,一方面保持了游牧、渔猎等传统习俗,进一步完善了四时捺钵制;另一方面,对于生活习俗不同、又居于辽国境内汉人的管理,又创造了一套相适应的变通办法。辽国皇都,加上陪都,共有五京。不过,在辽国,皇都并不是皇帝所居之处,而是供宰相以下官僚处理政务,特别是汉民政务的地方。辽人模仿汉族建立都城,设置州县,对汉族人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是辽国政治管理的一大特色。

中国大事记: 公元955年,周世宗下令废佛寺三万余所,僧尼改为编户,销铜佛像,铸为钱币。

世界大事记: 公元955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击败匈牙利骑兵,从此匈牙利人定居于今匈牙利一带,不再对日耳曼人构成威胁。

四时捺钵的时间一般是有规定的。圣宗以后,四时捺钵也开始有了固定的地址。按常规,正月上旬,辽主从冬捺钵营地起行,到达春捺钵地凿冰钓鱼、捕鹅射雁,住六十天左右。这期间东北方各属国、属部都要来这里朝见辽主。四月中旬春天将尽,再向夏捺钵地转移,在五月下旬或六月上旬进山避暑,居五十天,在此地臣僚们共议国事。到了七月上旬或中旬,又转向秋捺钵地,入山狩猎。当天气转寒时,则移到气温较暖的冬捺钵地,在这里还可以接见宋及其他诸国的使臣,闲暇时也可讲武、射猎。在辽统治的二百年间,辽主每年四季都要这样随着天气的转换,辗转于各捺钵地。

辽太祖耶律德光所赐“万岁台”石砚

辽主四时捺钵,整日盘桓于山水之间,但这与秦始皇、隋炀帝的巡游是不同的,辽主并不是单纯为了玩乐,而是把游牧民族“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畜牧的生活习俗有效地继承下来。从四时捺钵制中可以看出,辽主四季迁移,居无定所,却并没有荒废国政,相反,捺钵地正是辽主真正的办公场所。四时捺钵制的管理并不是杂乱无章,跟随皇帝到四时捺钵的是一个庞大的行宫集团。对游牧、渔猎民族来说,在游牧、渔猎迁徙中议事、处理公务,是其古老的传统,同时也有其政治、军事的需要。幽州,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当辽将幽州升为南京作为陪都之后,引发了中原地区的三次北伐战争。后来辽圣宗把南京作为了春捺钵地,固然因其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那时辽宋双方攻守之势已发生变化,辽已从守转为了攻,因此圣宗长期以南京为春捺钵地,实际上在为南下攻宋而积极备战。而且在捺钵中的各种活动,大多都是有目的性的。辽主往往以亲身表率作为示范,教育自己的子女、族人不忘立国的根本,不失马上英雄的男儿本色,始终保持一支能纵横驰骋的矫健骑兵。正因为如此,契丹人才得以用铁骑征伐室韦,消灭渤海,降服漠北诸部,使西夏、高丽称臣,迫使北宋为兄弟国,才能不断地开疆拓土。

辽代的捺钵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极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一项政治制度,成为辽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

契丹官印 lHA+a9GOnpp96rGfRd1q4zFBWrdaddTNYlbXbEqqpjyiOvLPXk/ZYYMH9ATzLb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