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从阿保机开始就想把疆土扩展到黄河岸边,进而拥有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但中原的势力一直抵御着契丹的入侵,在后唐明宗李嗣源统治时,经济和军事力量都十分强大。耶律德光在天显三年(928)向南方发动战争,攻占了定州(今河北定县),但随后又被明宗收复,还俘虏了契丹大将数十人,使耶律德光极为恐慌。尤其那时中原比较稳定,再加上后唐的军队战斗力很强,所以契丹在和中原兵作战时总是吃亏。因此,耶律德光不敢再轻易出兵中原。
耶律德光虽然暂时放弃了进攻后唐的念头,但平时却厉兵秣马,暗自加强契丹的势力。这时,一个机会送到了耶律德光的面前。李嗣源死后,后唐的政局发生了变化,先是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篡位,接着后唐大将石敬瑭又发动叛乱,欲取代李从珂而称帝。石敬瑭为使自己顺利夺取帝位,便向耶律德光求救。等待时机已久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赶忙亲自出兵相救。在契丹军的帮助下,石敬瑭打败后唐军,并接受耶律德光的册封为晋帝。他还信守前言,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并约定双方永为父子之邦,并年年纳贡。石敬瑭如愿以偿,灭了后唐,当上了后晋的皇帝。耶律德光也心满意足,将燕云十六州弄到了手,为继续南下打开了一个缺口,将军队推进到了黄河岸边,时刻威胁着南方。
中国大事记: 公元954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柴荣。
世界大事记: 公元954年,法兰西路易四世去世,其幼子罗退耳即位。
会同五年(942)六月,石敬瑭去世,他的侄子石重贵继位,此后,后晋对待辽的态度开始发生了变化,这就为耶律德光用兵提供了良机和充分的借口。恰巧此时,后晋将领杨光远暗通契丹,说后晋境内发生严重饥荒,耶律德光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发动了对后晋的讨伐战争。
不过,对后晋的战争并不像耶律德光想象的那么容易,由于后晋爱国将士的英勇抵抗,致使耶律德光屡屡兵败。会同七年(944)四月,出兵仅四个月的耶律德光被迫撤回。但仅仅过了七个月,耶律德光又从各地聚集兵力,再入中原。契丹军攻下了恒州九县,进入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继而步步进逼,把后晋兵包围在白团卫村(今河北完县阳城南)。当晚狂风乍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置之死地的后晋兵破釜沉舟,借着狂风奋勇反击,冲出重围,大败契丹军,耶律德光再次退兵。
两次失利,并没有让耶律德光放弃对后晋的征伐,会同九年(946)他再次发兵后晋。这一次,耶律德光一方面派兵从正面与后晋兵交战,另一方面用计截断了后晋军的粮道。他命人在俘虏的晋兵脸上刺上“奉敕不杀”四个大字,后晋运粮的人一见,吓得扔下车就跑了,致使后晋兵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接着,耶律德光又以皇帝宝座引诱后晋大将杜重威投降了契丹,就这样,后晋的抵抗主力被收服,后晋的大门也就彻底敞开了。耶律德光长驱直入到达后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后晋皇帝石重贵投降,至此连续打了三次并长达三年的消灭后晋的战争宣告结束。被契丹一手扶植起来的后晋最终还是被契丹所灭。
辽·崇兴寺双塔
历史百科堂: 辽上京遗址,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为辽代五京之一。辽太祖神策三年(918)开始筑城,天显元年(926)扩建,天显十三年改称上京,并设立临潢府。它由皇城和汉城两大部分组成,城墙由黄土版筑而成,周围约6400米。
会同十年(947)正月,耶律德光穿上了中原汉族皇帝的服装,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耶律德光宣布改国号为“大辽”,他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终于在中原称帝,完成了他父亲阿保机的夙愿。与此同时,刘知远在洛阳称帝,建立了后汉。耶律德光称帝中原,契丹兵无休止地劫掠财宝,激起了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使耶律德光十分恐慌,再加上契丹士兵不适应中原的气候,耶律德光只得在席卷了后晋的妃嫔、官吏、书籍、物品后踏上了归程。
耶律德光在位期间,一方面将父亲阿保机的伟业继续推进,向南用兵,争霸中原,使契丹的领土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他完善了辽国的政治制度,使之更为系统化,极大地促进了契丹族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使辽国逐渐走向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