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误解的本领

善于误解,是中国人明显的特性,外国人一旦掌握了足以表达个人思想的汉语,便会注意到中国人这方面的特性。他会惊讶而苦恼地发现,中国人听不懂他说的汉语。于是,他愈发努力学习汉语,几年之后终于敢在公众场合与一群或一个中国人谈天说地了。如果他与一个完全陌生的中国人交谈,尤其是从未接触过外国人的中国人,那么,这位外国人就会重新感受到自己首次说汉语时的苦恼和惊讶。中国听众显然没有听懂,甚至没想听懂。看得出,他根本没注意你说了什么,也不关心你要说什么,只是打断你说:“我们听不懂你说的话。”他一脸优越感地微笑着,似乎在注视一个聋哑人竭力想说清楚话,还似乎在说:“谁说能听懂你的话呢?没长一根中国舌头是你的不幸,不是你的过错,但你应该忍受这种无能,别来烦扰我们,我们可听不懂你说的话。”你不可能每次都心平气和地忍下来,自然会有针锋相对的时候,“你真的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吗?”“是啊,”对方回道,“我就是听不懂!”

驴拉轿子车

亲身领教过中国人的误解能力已经达到了另一个境界:字词都听懂了,却由于忽视了细节,即使句意没完全丢失,也至少是模糊不清了。“在遥远中国的外国人” 要储备大量的汉语短语来表达“在这种条件下”、“条件是”、“根据这个情况”等等。的确,中国人不用这些短语,也不需要这些短语,外国人可不一样。时态标志也是如此。中国人不在意这些,但外国人却不能不在意。

在中国,人们关心的一切事物当中,钱是最需要避免误会的一样。如果外国人要支付一大笔钱(在中国人看来,这往往是外国人的主要工作),那么,使用将来完成时态就是一种“军事上的必要性”。“等你干完活,就会拿到钱。”但汉语没有将来完成时态,也没有其他时态。中国人只说:“干活,拿钱。”而他一心想的是后半句,却无视“时间的先后关系”。因此,他一给外国人干活儿,就希望马上拿到钱,好立刻“吃上饭”,仿佛没有偶遇这个外国人的活,他就吃不上饭了!我们必须重申,要想在中国避免产生钱方面的争执,就一定要永远警惕。付钱给谁、不付给谁,什么时间付钱,付多少钱,用银锭还是铜钱付,钱的成色和重量,多少枚铜钱算一“吊”——对此类问题确实不可能达成一个过于确切、固定的共识。若要与承建商、买办、船夫订立合同,要他们做某些事情,提供某些物品,那么,即使事前准备得再精细、再准确也不为过。

在中国,“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事情司空见惯。原本船夫或车夫受雇要把一位外国人送至某地,有时他们却会绝然地拒绝履行合同。此时的中国车夫固执得跟他的骡子差不多。骡子会跑到路上一个积满尘土的地方躺下,从容地洗个泥土澡。车夫拿鞭子拼命抽也是枉然,骡子仍无动于衷,视鞭打为苍蝇挠痒一般。想到类似的情景,我们常会记起德·昆西 那句武断的刻薄评论,认定中国人天生“像骡子一样固执”。其实中国人并不像骡子一样倔强,因为骡子不会改变情绪。同样不服管束的车夫,却不顾“再不听话就不给‘酒钱'”的特别警告,半路上就开始与雇主作对,然而到达目的地后,又花上大半天时间乞求一路上他嗤之以鼻的赏钱。所以,旅行者同车夫、船夫等人立个字据是惯常的谨慎做法。不要留下可能造成误解的漏洞。

“有言在先”,这是明智审慎的中国格言。可是,情况却往往是即使绞尽脑汁事前约定好了,也会出现争议。无论多么小心,在中国,钱或许是给外国人带来最多麻烦的东西。无论是博学的文人,还是无知的苦力,都一样,所有中国人生来就有一种会利用误解、争议的本能。他们善于发现争议,正如一月的北风发现门缝,亦如河水发现船缝,迅速且毫不费力。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某些方面助长了中国人的这种天赋特性。就像古代波斯人教习的最主要的两种技艺——会拉长弓与要讲真话,中国人也很快会发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本事——无论是敌是友,皆真诚相待,公正处事。中国人认为这些品质十分怪异,就像提图斯率领的罗马人认为犹太人的习俗怪异一样——无论战事多么紧张,犹太人都会每7天全面暂停军事活动一次。这一习俗则有利于罗马人进攻,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怪癖则被中国人利用。

1860年前的一个世纪,外国人同中国人的交往过程中,中国人的误解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之后的岁月里,这一才能仍没有耗尽。同中国的外交历史,大体就是试图澄清那些故意的误解了的历史。在各种情况下,认为外国人会履行承诺,这一先入为主的信念已经在中国人心里根深蒂固,生根发芽了,哪怕有一些违背常规的例外也不理。他们也同样坚信外国人处事公正公平(也不顾一些个人和国家事务上的反例)。基于这两个固有信念,中国人就有了一个支点,希望以此撬动最顽固的外国人。“你就是这么说的。”“不,我没说过。”“但照我的理解,你就是这么说的。我们都是这么理解的。恕我们愚笨,请付钱,你说过的。”这就是中国人与外国人成千上万次争执的实质,100次中有97次,如中国人所料,外国人付了钱,以彰显自己绝对的诚信与公正。剩下三次也会有别的办法对付,其中两次能得偿所愿。

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误解,有经验的读者会发现误解比比皆是,简直称得上军团了。让一名苦力拔掉院里的杂草,保留即将萌芽的珍贵草皮,从那新芽中你仿佛看到了梦寐以求的草坪。结果这位粗心的“笨牛”却用一把锄头铲掉了一切绿的东西,他明明制造了荒漠,却称之为和平 。他辩称,没“明白”你的意思。派一名厨师走很远去一家唯一的市场,叫他买一条鲤鱼、一只小鸡。他却没买鱼,而买来三只大鹅,还说是你让买的。他没“明白”你的意思。派一个送信人赶在邮政业务停止前,将一封重要的信件送到法国领事馆,他回来却说对方不收,原来是误送到比利时领事馆去了,这时邮政业务也结束了。理由还是他没“明白”你的意思。

我一位朋友的经历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可怜的外国人是多么容易误解别人和被别人误解,他拜访一家中国的银行,他和银行老板关系挺好。银行附近最近发生了一场大灾,这位外国人祝贺银行老板没有被大火殃及。老板听罢,一脸尴尬,继而气恼地惊呼:“这是什么话?太不像话了!”过了许久,外国人才弄明白,自己错在暗示火灾太近却没有烧毁银行。这是最不吉利的,哪怕是道贺,也是大忌的!一位短期逗留京城的外国人遇上一个骆驼队,其中有一头小骆驼。他对受雇多年的车夫说:“你回家的时候,叫我的小儿子出来看看这头小骆驼,他没见过,肯定觉得有趣。”过了许久,同上个例子一样,一番酝酿之后,车夫小心翼翼地回答说:“如果你想买骆驼,你养不了它的——它肯定会死!”

有一次,笔者出席中国的礼拜仪式,布道者讲“乃缦得医治” 这一节。他描绘了这位亚兰王的元帅到以利沙的家门前,重现乃缦的仆人叫门的情形。这位布道者竭力营造生动的画面感,以那些仆人的口吻戏剧化地叫道:“看门的,开门,亚兰王的元帅来了!”令人惊讶的是,后排有个人像子弹一般飞射出去,后来弄清这人也被误解害了。他是教堂的看门人,没有注意听前文,突然听到有人招呼他,便以令人赞叹的迅捷给乃缦开门去了!

另一位听众也同样错误地理解了传教士的意思。中部某省的一位传教士用幻灯机映出一只常见寄生虫的高倍放大影像,希望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当这个爬虫的巨大身躯像埃及鳄鱼一般横卧在幕布上时,一位听众敬畏地小声说出了他的新发现:“看,这就是外国的大虱子啊!” N1SoWyTNWOBlu5HqzKVopJUBYA1wKBoiRdaGL/VvnScH8L44PYa5O09QliAl6W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