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缺乏时间观念

“时间就是金钱。”这是当今发达国家的一句格言。现代生活纷繁复杂,一个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能做很多不同类型的事务,在19世纪,这肯定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蒸汽机和电力的应用实现了这个变化,对此,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本质习气使我们提前做好了准备。无论祖先们在除了吃喝、决斗便百无聊赖的时代养成了什么习气,我们也想不出有哪个时代,我们的民族都是精力旺盛地、会一件接一件地做事情。

中国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问候语截然不同。遇见朋友,前者说:“吃饭了吗?”后者问:“你做得怎么样?” 在做“事情”是后者的生活常态,而在“吃饭”则是前者的常态。我们由此感到,“时间就是金钱”已经成了我们的第二天性,通常连最后一秒钟也不会浪费,像绝大多数东方人一样,中国人是没有什么时间概念的。他们的一天只分为十二个时辰,时辰的名称并不是仅仅指一个时段与下一时段的分界点,而是包括整个时段——一天的十二分之一时段。例如,“午时”是指十一点钟到一点钟的整个时段。我们听到过中国人询问:“月上中天是什么时候?”他这个问题用稍精确的语言可以表述成:“月亮经过子午圈,处于最大地平高度的时刻是晚上几点钟?”

类似的不确定性渗入了几乎所有关于时间的日常用语中。“日出”与“日落”是中国话里最精确的时间用语了,尽管中国有着巨大的纬度跨度(以及巨大的经度跨度)。而“午夜”同“午时”一样,不是精确的时刻,夜晚的时间由“打更值夜”来划分,也同样模糊,只有最后一更例外,因为它通常与曙光初现有关。即使在城市,“更”的时长也多少有点不确定。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对我们的便携计时器一无所知。很少的一些中国人拥有钟表,却不常用它来安排日常活动,尽管他们隔几年就清洁一下钟表,保证它运转正常。普通民众满足于靠太阳的高度来确定时间,日上一竿,两竿,或者三竿。遇上阴天,就看猫的瞳孔收缩与扩张来确定大致的时间。这些大致的时间对日常生活而言已经足够准确了。

中国人利用时间的方式与他们对时间流逝的测量有关。西德尼·史密斯 将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大洪水以前的人与大洪水以后的人。大洪水以后的人发现人类的寿命不再长达几百年,甚至近千年,因而学会了抓紧时间,以适应环境。相比之下,大洪水以前的人没有意识到玛士撒拉 时代(即人类有几百年寿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一如既往地依照宗法的规划继续生活。

中国人便算是“大洪水以前的人”。出色的说书艺人,比如茶馆雇来吸引并留住客人的那种人,让人想起丁尼生 的长诗《小溪》,“人们来而复往”,他“却依然故我,永远永远”。戏曲表演也是这样,有时连续表演好几天,尽管与暹罗的表演时长相比是小巫见大巫——有人告诉我们,他曾在暹罗看过一场戏,竟然演了两个月!中国的杂耍技艺如果演得好,是极其巧妙而有趣的,但有个致命的缺点——他们总要说一段冗长乏味的开场白,于是,不等表演结束,外国观众就会后悔光顾了。可怕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中国冗长的宴席,菜肴的数量与种类多得超乎想象,有过这种经历的外国人无不惊恐、绝望,而中国人对这种享受还意犹未尽。中国人最悲情的一句谚语便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然而对于被诱骗进宴席陷阱的、闷闷不乐的“蛮夷”来说,这句被寄予希望的普遍真理往往在对宴席的绝望中幻灭。

中国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习惯于按照大洪水以前的古旧方式行事。上学就去一整天,从日出到天黑,中间只中断一两次来吃饭。学生和先生从没听过还有其他教育体制。科举考试要持续几天几夜,每一级都很严苛。尽管大多数考生在这种不合理的考试安排中经历了诸多不便,却不相信这种文化素养测试有内在缺陷。

受这种教育的人创造出来的精神成果,会让人联想到他们经历的教育过程。中国语言在本质上就带有大洪水以前的特征,需要花费玛士撒拉的一生那样漫长的时间去学习。拿古罗马人的一个特点说古代中国人也准确,那就是如果强迫他们学会自己的语言,他们就永远说不出、写不出有价值的东西了!中国的历史也带有大洪水以前的特征,不仅试图回溯宇宙洪荒、混沌初开,而且这条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缓慢流淌、浑浊不清,水流揽入怀中的不仅有历朝历代的大树,也有无数枯树、干草、残枝。只有一个不受时间影响的民族,才写得出这样的历史,也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读得下去;只有中国人的记忆,才能把这样的历史贮藏在宽大的“肚量”中。

中国人漠视时间,也体现在勤劳这个特征中。前文提过,中国人勤劳的内涵同盎格鲁-撒克逊人截然不同。

“有幸”同中国包工头和工人们一起盖过房子的人,有几个愿意再同他们合作?中国人迟到早退,时不时停下来喝喝茶;他们走上很长的路,从老远的石灰坑只扛回一袋几夸脱的泥浆,若用手推车,一个人就能干三个人的活儿,却没人愿意这么干;下一点小雨就全面停工;工作普遍事倍功半,因此往往很难计算这帮人每天的工作量。据说,一位外国人不满木工钉板条的进度就亲自动手,在工人们吃晚饭的时间内,他一个人完成了4名工人半天的工作量。

对中国工人而言,修理工具是件耗时的大事。然而,如果工具是外国人的,便可肆无忌惮地用了。工具神秘地损坏,却说没人碰过。“被告之下落不明”便是给所有工具失踪最恰当的解释。杆子和小椽子搭靠在墙上,连接处用买来的绳子捆好,再搭上木板,就是脚手架了。整个施工过程,每天都危机四伏。以往所有的经验都用不上。在这个地方,沙子、石灰和泥土都不按它们通常的用法来使用。外国人很是无奈。他就像格列佛在小人国被细线拽倒了,无数细线连在一起,他就招架不住了。一位广东承包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鸦片烟害了他,他的诺言和他的金钱一样统统消失在烟雾里了。最后,我们实在忍无可忍,只好把他的过失一条条摆出来:“早就告诉你玻璃的尺寸,你量了窗户好几次,每次做出来的都是错的,完全用不了。没有一扇门能关严。一点胶水都没用,地板的板材太短,太少,全是节疤,而且还没干透。”过了一会儿,这位温和的广东人愁苦地盯着说话人,似乎理出头绪并温和地规劝道:“别这么说!别这么说!这么说有失体面!”

木匠们在锯木料

对于中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动不动就不耐烦,不仅难以理解,而且毫无道理。有人犀利地指出,他们讨厌我们没耐心,正如同我们讨厌他们缺少诚意。

无论如何都很难培养中国人理解快捷的重要性。听说,一整包外国邮件在相距仅12英里的城市之间耽搁了好几天,只是因为邮递员的驴病了,需要休养!中国电报总局的管理方式完全没有电报局应有的样子。

中国人没有时间观念,在社交拜访中表现得最令外国人气恼。在西方,社交拜访有一定的时间限度,不会拖延太久。在中国却没有这种限度。只要主人不让客人留宿,客人就必须滔滔不绝地讲话,哪怕他已经精疲力竭了。拜会外国人时,中国人完全意识不到时间是宝贵的。他们会一起坐上几个小时,不知所谓地闲扯,而绝不告辞。一位优秀牧师的座右铭是“想见我的人皆为我想见之人”。若他在中国待过,一定会对这话作重大修改。经历过中国人的这种拜访之后,他便会效仿另一位忙碌的牧师,在书房中挂出一句神圣的箴言:“主保佑你离去!”如此直白的相告会让中国人的精神大受打击。他会很长时间一言不发,长到能耗光10个欧洲人的耐心。这位中国人终于开口了,便明白了“上山擒虎易,开口告人难!”这句俗语的道理。若外国人都像已故的马根济 医生那么做,会过得愉快些——这位医生发现他的中国客人一拨接一拨地不断来访,中国友人“一来就不走了”,占用了他的出诊时间,于是,他常对中国友人说:“请随便坐,我有急事,失陪一下。”若外国人能像一位初学汉语者那般天真率直,会过得更愉快的——这位学生刚学会几句汉语,想用一下,便在下课时大喊:“打开门!出去!”弄得老师大惊失色。 N1SoWyTNWOBlu5HqzKVopJUBYA1wKBoiRdaGL/VvnScH8L44PYa5O09QliAl6W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