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7章

谁是长子或长女:原生家庭中子女出生顺序与性别序列

露易丝·理查德森

我希望自己能像妹妹凯特那样擅长跳舞。

——A.J.皮龙

影响我们性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我们出生的顺序和性别序列。性别和出生顺序(即我们是父母的第一个子女、最后一个子女,还是出生在中间等)都会影响我们长大之后的自我认知方式,以及我们与家庭之外人们交往的方式。

弗洛伊德是第一个认识到“儿童在兄弟姐妹中的出生顺序对其以后人生道路有很大影响”的心理治疗师。人们很早就认识到第一个出生的子女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他们都属于成就取向型性格,并且具有领导能力。在兄弟姐妹之中出生顺序相同的人往往也有共同特点。有几个姐姐的人跟有几个哥哥的人从小成长环境是不同的,所以会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同一对父母的许多子女有可能个性差异很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兄弟姐妹之间的出生顺序导致的。

本章参考了该领域内许多权威人士的著作,主要依据奥地利心理学家沃尔特·托曼的研究成果,总结了一些不同出生顺序导致的性格特点。托曼考察了数千个“正常”家庭,发现出生顺序和兄弟姐妹性别顺序相同的人往往具有某些类似的性格特征。他的著作《家庭排行顺序》(Family Constellation)是该领域研究的经典之作,颇受大众欢迎。

很多其他研究人员也都做过类似的研究,得出的结果跟托曼的实验结果相似。其他一些学者在某些地方与托曼的观点不同,露西尔K.福勒,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等人在研究这个问题时采用了与托曼不同的方法和角度。

由于每对父母的子女数目不同、性别不同,而且子女之间的年龄差距也不同,所以出生序列的变化和组合就有无数种可能。但所有子女的出生序列都是下面几页内容中列举的几种情况的组合。例如,某人出生在几个兄弟之间,那么他的性格就是兄长和弟弟性格的组合。哥哥人数多还是弟弟人数多,以及兄弟年龄差距,将会决定此人更像哥哥还是更像弟弟。

性别分布也会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如果一名长子既有弟弟又有妹妹,那么他的性格就跟只有弟弟的长子,以及只有妹妹的长子性格相似。

如果兄弟姐妹出生时间相距超过五六年,那么他们就会表现得更像独生子女,但他们也会同那些出生顺序和性别序列相近的人具有类似的性格特点。例如,某家庭的长女有个比她小八岁的弟弟,那么她就会表现得很像一个独生子女(因为她的确曾经做过八年的“独生子女”),但她仍然会与其他有弟弟的长女一样,具有类似的性格特点。

当一部分子女出生时间比较集中,而另外一部分子女跟他们出生时间相距较远时,就会出现“小群体”现象。每个小群体中的成员与具有类似出生顺序和性别序列的其他人具有相似的性格特点。例如,在某个家庭中,父母首先接连生了三个女儿,然后过了六年又有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出生时间相距两年)。在这个家庭中,最小的儿子与那些有几个哥哥的幼子性格相仿,反而不像那些有几个姐姐的幼子。几个“小群体”的子女出生时间相隔越长,这种情况就越明显。子女之间年龄差距越小,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就越大。

这些关于出生顺序和性别序列的描述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如何,仅仅意味着大多数出生顺序和性别序列相同的人在通常情况下应该具有某种相同的性格特征。这些共同的性格特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必然如此。我们在本书中讨论这些问题是为了让你了解自己性格中的某些方面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你家庭中的某个成员为什么会采取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在否认我们的观点之前,请你保持开放的态度,仔细审视自己的性格特点。也许我们的描述不符合你的性格特点,但是如果符合的话,我们的描述将帮助你改变自我。

如果你能认识到自己与配偶在各自原生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如何影响夫妻关系(或你父母各自的出生顺序如何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将非常有助于改善你的家庭关系。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些夫妻常常比其他夫妻的关系更为和睦,仅仅是因为夫妻双方的出生顺序和性别序列相互契合。这里“相互契合”指的是跟夫妻二人在婚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与他们儿时在各自原生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和性别顺序相符合。例如,如果妻子有几个兄长,而丈夫正好有几个妹妹,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常常最为融洽。双方都会对这种特定的性别和年龄关系感到满意。

兄弟姐妹之间的出生顺序往往会影响我们对人生的基本观点。我们在出生顺序中的位置和地位对以后的生活也至关重要。因此,成年之后,如果我们仍然能够维持这种地位,那么会在成年关系中感到非常轻松。如果成年之后,我们所处的地位与儿时所熟悉的地位差距很大,那么也许会很难应对。即使我们原来所处的状况并不那么好,但至少是熟悉的状况。比起“陌生的魔鬼”来,我们更喜欢“熟悉的魔鬼”,因为我们往往能更好地对付熟悉的困难和问题。

“小妹与长兄式”的夫妻组合常常十分成功,这并不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什么特殊的优秀品质,而是因为夫妻双方都很适应这种组合方式。他们知道应该如何与对方相处。即使他们之间也会存在问题,但是同样的问题放在其他家庭里也许会更严重。

与此相反的一种情况是几个姐妹中的长女与几个兄弟中的长兄之间的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夫妻双方都是各自原生家庭中的老大,也都是兄弟姐妹中的“权威人物”。他们不熟悉如何与同辈的异性家庭成员相处。这样一来,夫妻之间就很有可能因为争夺家庭内部的控制权和缺乏相互理解而产生矛盾。

如上所述,夫妻二人最好的组合方式应该是夫妻双方的角色与其在原生家庭中的出生和性别顺序特征相符合,但这并非是人们在寻求伴侣时所采取的标准。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我们一开始常常会被那些与自己有很多相同点的人所吸引。因此,两个原生家庭中年纪最长的子女也许会彼此吸引、惺惺相惜,有着共同的不快与困难。他们此时也许会感到自己找到了知音。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发现:也许夫妻二人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性格常常不和,会因为争夺家庭的统治权而发生矛盾和冲突。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在去找出生性别顺序跟我们互补的伴侣或配偶,已经太迟了。我们大多已经做过了选择,并且很难改变。不过,即使你和伴侣的关系不那么融洽,也还有希望:只要付出更多努力来克服这种障碍就可以了。在夫妻双方出生性别顺序不能很好互补的婚姻关系中,了解这种家庭矛盾产生的根源,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在一个家庭中,仅仅是夫妻双方的出生性别顺序就可能造成极大的差异和不同,所以有些家庭矛盾并不能怪任何人。明白这一点会对改善家庭关系有很大帮助。这只是夫妻之间的一种差异罢了,只不过这种差异比其他差异更难应付。假如你是有几个弟弟的长兄,而你妻子是有几个妹妹的长女,你们婚后很有可能因为争夺家庭权力发生矛盾和冲突。一旦你明白了这一点,双方再起争执时,就可以避免相互指责,反而认为这是夫妻双方出生性别顺序不能互补造成的现象。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当你发现夫妻二人在自己家里还像原生家庭中的大哥、大姐那样行动时,也许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好笑。虽然上述研究的范围有限,仅局限于异性伴侣之间的关系,但似乎出生性别顺序和位置(例如长子、长女或幼子、幼女等)也会影响同性恋人之间的关系。同性关系中,两个小妹的组合比大姐跟小妹的组合往往要有更多的麻烦。

长大成人之后,我们交往的各种朋友也是如此。跟我们相处融洽的朋友往往是出生性别顺序跟我们互补的。如果朋友之间出生性别顺序不能互补,那么往往会引起各种不快。

┊示例┊

琼和阿尔拉是邻居,常常喜欢待在一起。她们都对本地政治感兴趣,而且子女年龄相同。但她们在很多问题上也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在有关男性的问题上,尤其是对配偶的看法更加不同。阿尔拉常常替男人的各种行为辩护,例如丈夫对她不好,她却替丈夫找借口。阿尔拉还反对女权主义运动。琼认为阿尔拉丈夫的行为十分恶劣,很难理解为什么阿尔拉能够忍受丈夫的暴行。其实,阿尔拉在原生家庭中是大姐,有两个弟弟(因此她习惯于照顾和迁就男性),琼则是独生女(所以对自己和其他女性的权利非常关注)。考虑到二人不同的出生和性别顺序,这对朋友之间的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了。

出生和性别顺序是否互补还会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例如,如果父亲是有几个弟弟的长兄,而儿子是有几个哥哥的幼弟,那么父子之间的关系就会比较亲密。但是,如果父亲是有几个弟弟的长兄,而儿子是有几个姐姐的幼弟,那么父子之间的关系就不会特别融洽。

了解父母在其兄弟姐妹之间的出生性别顺序,有助于理解父母的行为方式。例如,原生家庭中年纪最小的子女往往很少有机会照顾他人,所以他们为人父母后会遇到更多困难。在通常情况下,如果父母在其原生家庭中是最小的子女,他们往往会希望子女能够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有些人认为对出生顺序特征的描述听起来简直就像星相学一样玄乎,但是研究者们的实验表明这些描述大体上是可靠的。实际上,没有任何人的性格会跟这种描述完全一致,这是因为家庭中还有很多可变因素影响着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家庭中的这些可变因素会在本书的续集《出生顺序与你》(Birth Order and You)中详细探讨。该书对此问题做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并且给出了更多的案例,其中很多都是名人的故事。

读了本章之后,大多数读者会认为书中对出生顺序特征的描写跟他们的情况几乎完全吻合。有些读者则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第二类读者可以把本书中对性格特征的描述念给伴侣或好友听,然后问一问他们,在他们眼中自己是否符合书中的描述。这是因为我们有时甚至对自己的性格特点都不太了解。例如,丈夫有可能会说:“这些描述完全符合我妻子的情况,却根本不符合我自己。”但妻子也许会说同样的话。因此,你需要客观看待自己,才能认识到这些描述的准确性。如果别人都认为这些描述并不适合某个特定读者,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影响其性格形成的其他可变因素了。 ecKZKTWkd2r6Qb6P8+4vEdU3TaIsx2Ol9gDAWlKmKrUGM+Rk3aBC4XGGV5rtSWR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