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融合:陷入泥潭之中

“融合”恰好与“分化”相反。所谓“融合”就是陷入一种共生或寄生关系的泥潭中。也就是说,你总是对别人的行为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反应。我们在第4章中提到过的那四种基本反应策略(顺从、反叛、攻击和断绝关系)都是“融合”的不同体现。

┊示例┊

玛格丽特和保罗陷入了一场家庭战争。无论讨论的话题是什么(政治、宗教、孩子、家庭杂务),夫妻之间都会产生很大分歧。他们都指责对方在所有问题上犯了错误,还把他们的差异看作是很大的问题。但是他们二人在本质上很相像。虽然在思想和行为上看起来十分独立,但其实二人都有很大的依赖性。当保罗不同意玛格丽特的意见时,玛格丽特就会感到害怕,因为她内心需要保罗的支持。同样,如果玛格丽特不按照保罗期望的方式行动,保罗就会感到自己被拒绝和否定了。他们都想获得更多的亲密感,却都以自我为中心。当被问到“亲密感”的含义时,保罗立即答道,他认为“亲密感”就像“母亲和婴儿的关系”(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融合关系”)——“母亲对婴儿的需求十分敏感,会无条件地满足婴儿的任何要求。如果夫妻二人关系亲密的话,一方就会本能地知道另外一方的需要,然后立即予以满足。”这就是保罗想要玛格丽特为他做的,而这也正是玛格丽特想要保罗为她做的。他们之间的纷争说到底就是为了让对方进入这个理想中的“哺育者”角色。

保罗对“亲密感”的定义非常符合我们很多人对“爱情”的看法,但这恰恰是一种“融合”关系的体现。母亲和婴儿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一种“融合”的关系,而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却是要让自己成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成熟个体。

即使对成年人来说,也很难放弃追求“融合”的欲望。我们梦想着找到一个“特殊的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希望他能带来想要的“融合”式爱情。当我们坠入爱河的时候,自以为找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人”。当我们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就开始抱怨自己与爱人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但是我们大多数人这时所说的“交流”往往指的是“一致性”。当人们认为自己在和爱人“交流”的时候,其实是他们和爱人想法一致的时候。当玛格丽特抱怨保罗没有跟她“交流”时,其实往往是保罗没有跟玛格丽特“交流”她想要“交流”的东西而已。因此,他们虽然一直在“交流”,却总是“交流”失败。这样一来,当保罗想要的东西跟玛格丽特不一样时,他也许会跟玛格丽特保持疏远,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同时他也希望玛格丽特能够更加理解他,期望玛格丽特变得跟他更加相似)。玛格丽特则拼命地向保罗靠近,希望获得更多的“亲密感”(其实这里的“亲密感”指的是“一致性”),希望保罗能够与她更好地“交流”。夫妻二人实际上都是被原生家庭中未解决的“感情依恋”所困,他们都希望从婚姻中获得那种“合二为一”的奇妙感觉。

“融合”是夫妻关系中一个强大的因素。处于“融合关系”中的夫妻像了解自己一样熟悉对方。即使对方不说一句话,丈夫或者妻子也能明白对方的需求、愿望、想法和感受。

那些具有“情感本能”的人往往熟悉这个过程。这样的人大多出身于具有“融合”氛围的家庭,特别善于观察家庭其他成员的情绪变化,因为这对他们的生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具有这种本能的人也常常是被动的,只能对别人的行为做出反应。他们总是时时关注着自己与别人的距离,揣测着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根据别人的需要、想法和感受,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也许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更不要说表达自己的愿望了。

在高度“融合”的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差异往往是被忽视和否认的。我们在第2章中讨论过的各种不能言说的“潜规则”制约着家庭成员的行为。要测试一个家庭的“融合”程度,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尝试对家里的其他人说:“我们家好像有这么一个现象……”(也就是说破家里的一条“潜规则”。)一个家庭的“融合”程度越高,家庭成员就越不愿意承认这个规则的存在,更不愿讨论它的内容。这样一来,很多家庭就一直保持这种状态,而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但是当家庭中的某个成员有了足够的自信,不再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并且敢于面对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时,这样的家庭就不得不发生改变。还有另外一些家庭,当子女到达青春期之后,也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或者至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当一个家庭的子女到达青春期时,家里的各种“潜规则”和“显规则”都会受到挑战和质疑。在“融合”型的家庭中,一切秩序都要开始崩溃了。子女要求“分离”的愿望超过了“融合”的需要。于是,很多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曾经非常听话,在学校里表现很好,但是到了13~16岁就不再是这样了。这些父母的意思是:子女曾经非常愿意按照父母的期望行事,但是到了青春期,子女开始特立独行,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再与父母保持一致。这样一来,父母就变得焦虑起来。在通常情况下,至少父母中的一方会以频繁惩罚和控制子女的方式来应对这种情况。这种方式有时会见效,但最多只能推迟分离的时间(正如有些子女会说:“我要等着离家的那一天”),而且会让子女更加彻底地与父母断绝关系。子女们会这样想:“在家里,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以我最好别回去。”

一个家庭的“融合”程度越高,该家庭中的子女感到的“威胁”就越大,他们就越希望打破这种“融合”的状态,并且在感情上与自己的原生家庭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这个阶段,父母对子女施加的控制越强,双方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就会越激烈。最后,为了表明自己不愿受父母压力的控制,处于青春期的子女往往会做出一些令父母勃然大怒的出格之事,来展示自己的“特立独行”和与众不同。

┊示例┊

理查德是一家之主。在他的家庭中,有一条不能说破的“潜规则”,即家中任何人都不能挑战他的权威。每个家庭成员都默默地服从着这条规则,直到家里最小的女儿安妮长到了13岁。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安妮开始拒绝遵守这条规则,并且变得越来越叛逆,公然反抗父亲的权威。于是,理查德抱怨说:“她想夺取我一家之主的地位。”安妮拒绝服从父亲的权威,这让理查德感到备受打击,也震动了整个家庭。因此,全家把她当作头号麻烦,还把她送去接受心理治疗,希望医生能把她“治好”,让她重新变得“听话”起来。她的“叛逆”行为在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内心中激起了巨大的焦虑和恐慌,所以他们把安妮当作一个“不正常”的人。最后,全家终于能够开诚布公地谈论这个问题。理查德还谈到自己权威受到威胁后感到的不安,以及这对夫妻关系产生的影响。实际上,安妮对父亲权威的挑战也反映了其母亲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憎恶,而这种憎恶被母亲深藏于内心,不愿说出来。最后,安妮的“问题”以家庭秩序发生良性的改变而收场。但是,类似的问题并非总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然而,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表现出来的叛逆行为并不代表真正的独立。即使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桀骜不驯,但其内心仍然是十分自卑的,而且他们家庭的“融合”程度往往很高,还受到父母的控制。他们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故意与父母的期望相反罢了。因此,那些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并没有学会独立思考,也没有为自己的人生设置特定的目标。这样的“叛逆”只能是自我毁灭罢了。

在一个高度“融合”的家庭中,处于青春期的子女发生叛逆时,往往会与同龄人建立起一种同样高度“融合”的关系。他们希望与父母不同,却变得跟一些同龄人非常相似。在这种同龄人的伙伴群体之中,青少年们又开始追求“一致”和“统一”。因此,他们在这种新的群体中也很难实现“分化”成功。这种青少年群体的基本目的是反抗父母和其他的权威。在反抗的过程中,他们相互支持,互相鼓励。但他们这样做也只是“为了反抗而反抗”,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实现“分化”和成熟起来。

┊示例┊

莎维塔是一名15岁的女孩,出生在一个高度“融合”的家庭中。在7年级以前,她一直是个“乖小孩”。但是,7年级以后,她开始反抗父母的权威,并且跟一群年龄稍大的青少年混在一起,加入了同样高度“融合”的叛逆少年群体。她开始做各种各样出格的事情,以获得同伴们的接纳。但是她的行为并没有带来什么好处,还搞坏了自己的名声。于是,她只好换到另外一所学校就读。在新的学校里,她又开始跟一个同样没有“分化”成功的贫困男孩交往。她试图用自己的爱和过分的关心来“拯救”这个男孩,却反而毁了自己。到18岁时,她感到自己的一生已经完了,甚至想要自杀。在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她认识到自己的自尊很脆弱,还有很强烈的“融合”倾向。于是她开始从父母和同龄人中“分化”出来,根据自身利益做出自己的决定。

问题

1. 你的家庭有没有成功解决过成员之间的分歧和差异?请列举两个成功事例。在解决成员分歧和差异的问题上,你的家庭有没有失败的经历?请列举两个失败的案例。为了解决这些分歧和差异,所有家庭成员(包括你自己在内)经历了哪些过程?

2. 请回忆一下,在你的家庭中有没有人曾经发现、指出、讨论,甚至改变过什么规则?这种经历对于整个家庭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PZICgDawPuu059VCYRyVcoAg4B3viJ1Og2NXe12s1TRzBAfX9UlrSkn9TBXjjfJ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