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孩子的天赋绽放

“能力”如何培养

那么,对于前文讲述的几种“能力”,应该如何让孩子学习掌握呢?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关键问题在于,如果孩子本身厌学、怕学,长久下去继续学业会非常艰难。想继续前进、挑战难关,就得费心劳神。

为了选取孩子真正愿意去做的事,要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点”。喜欢音乐的孩子和喜欢体育的孩子的适应性不同,喜欢体育的孩子也分为喜欢球类的、喜欢体操的,他们的适应性也完全不同。

当自身DNA蕴含的天赋霍然绽放时,我们会心情畅快,就像按下了启动开关,身心被激活,这时工作多久都不累。

抓住这种“工作多久都不累”的感觉很重要,这种状态被称为“忘我之境”。投身于真正的爱好,“忘我之境”长时间持续的话,据脑科学家所言,多巴胺会不断分泌。

多巴胺是大脑的奖励机制,是带来快感的物质。某件事成功后,成就感让多巴胺喷涌而出。

以游泳等竞速运动为例,如果运动员今天比昨天加快了0.1秒,就会产生成就感,获得快感。

所以,若要长期做一件事,日积月累的成就感能帮我们忍受练习的艰辛。即使我们疑惑为什么要让自己受苦受累,也仍会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下去。

在这种能量的推动下,人类可以完成超乎寻常的工作量。

“长时间工作也感觉不到压力”,掌握这个诀窍的人非常强大,他们干多久都不累,越干越忘我投入,在忘我的瞬间,不断获得新的“能力”。

历史上有为数众多的名人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比如塞尚,他参加沙龙却每每落选。这么一来,他无法用当时的好坏评判标准衡量自己的作品。既然无法和其他画家同台相竞,他就只能沿着自己相信的道路走下去。

“我能做的只有画画了”,他仅凭这一点信念继续坚持。

身在东京的宫泽贤治 在恳求老家的父亲给他寄钱时说,他在东京学外语也学戏剧,这也做那也做,连自己都奇怪为什么非要做这么多事情,觉得不好意思。他为自己过于好学而羞愧。

这股冲动是从贤治的心底迸发出来的。在热情的驱动下,不学都不行。

所以,即使课业繁重,还得依靠父亲的资助,十分过意不去,感到羞愧,他也无法放弃,想继续学习。

天赋异禀的他们被认为异于常人,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不安中。但他们无法遏制“想做一件事”的渴望,夜以继日,终于获得巨大成就。

我觉得,让人涌现这种渴望的就是所谓的“使命”吧。

一切都是为了完成“使命”

即便不是历史上的伟人,你问问东京大学医学部的学生“一天学习多久”,他们也会若无其事地回答“十四五个小时”。

十四五个小时在他们看来,似乎谈不上辛苦,当然也不是为了显摆,只是因为进入“忘我之境”,能够坚持那么久罢了。

进入“忘我之境”的人,即便学习,也感觉像在玩耍似的。有人问过我“一天读多长时间的书”,我的回答是“几乎没有不读书的时候”。我一拿起书本,就很容易进入“忘我之境”,感觉和消遣娱乐差不多。

给学生上课对我来说也是类似的感觉。

因此,一遇上长假没机会和学生说话,我的状态就会变差,连双休日也会感觉轻度不适,往往到星期一爆发出来,变得特别话痨。我至今没请过学术休假,也是这个原因。

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跨越重重难关,让我像过节一样情绪高昂,此时深深感觉教学正是我的“使命”。

自身对“使命”的热情也会传达给他人,共同提高积极性。孩子们日复一日地学习,就是为了找到各自的“使命”。

夏目漱石在面向学习院学生的演讲《我的个人主义》中这样说道:

“用尖头镐掘向自己的矿脉吧。有了矿脉,就有了安身立命之处。找不到矿脉,大家会痛苦一辈子的。”

这篇演讲洋溢着漱石对学生的关爱,那么我们自己的矿脉是什么?如何才能用力挖掘?思考这两个问题至关重要。

时至今日,这两个问题也完全不过时。

学习姿态培养勤勉精神

关于从工作中获得乐趣,我再介绍一点。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回答“为什么资本主义从信奉新教的国家兴起”这个问题时,用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例证。

本杰明·富兰克林身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国父之一而为人们所熟知。他是政治家、作家,也是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并且在印刷行业获得成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众所周知,是他证明了雷即是电。

韦伯对他的评价是“他认为勤勉和节约有益,因此视之为美德”。

富兰克林兴趣广泛,钻研各种事物。一想到对大家有好处,他就组成消防队、建立图书馆,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是着眼于大众的幸福,去思考、去实践。

他劝身边的人“稍微注意下身体”,练习写作,每天都过得十分勤勉。

也许这一切努力都让他乐在其中吧。正因为有快乐,他才能孜孜不倦,为后世留下了伟大的成果。

按常理推断,遵照这种新教精神认真践行勤勉、节约,虽然无法得到金钱方面的利益,但富兰克林创造了经济方面的丰硕财富。

韦伯评价道,富兰克林正代表了“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信徒为人清廉,乍看之下似乎与财富无缘,但其实勤勉、节约使资本(资产)得以积累。如果主观上勤劳肯干,那么一生就会踏实安稳。

这个道理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懂,所以一直刻苦读《论语》。《论语》里并没有写如何赚钱,而是让人重视“智仁勇”的美德,认真生活。

认真生活,以这种精神为根基,人类就不会有太过出格的行为。日本人长期以此为根本,所以将认真、高素质的特点作为国民性一直传承下来。换言之,日本人也和新教徒一样形成了勤勉、节约的基本品格。

所以,就算是上学时未曾特别努力的人,在进入职场后也大多表现得相当认真。马马虎虎的人当然也存在,不过印象中,日本对各项工作的严谨程度比其他国家高很多。

这是因为树立了基本伦理。反过来说,如果伦理崩坏,学习的前提基础就会随之坍塌,所以必须首先巩固这个基础。

学习和伦理观表面上没有直接关联,但事实上,端正的学习姿态本身就可以培养人们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培养人性。先辈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早早地把孩子送进了寺子屋

不管怎样,先让孩子学习,学会读《论语》,学会读写、算术,培养出精神后就开始工作。

当然,一再强调“勤勉、勤勉”,如果从中找不到乐趣也无法长久坚持。为此,先辈们大概也善于发现“忘我之境”,带着履行“使命”的心态致力于各项事业吧。

在一个人的培养过程中,“喜欢的事”“有兴趣的事”以及“勤勉”要相辅相成。

“学习方法”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

“忘我之境”的状态让孩子发挥天赋,把他们引向使命。

为能进入“忘我之境”,孩子在上小学前掌握“学习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掌握学习方法不仅是为了应对学校的学习、考试,对于毕业后的工作乃至整个人生的成功也是必不可少的。

制订学习计划,掌握“预见力”,整理、思考手头的课题,以此为立足点不断提升上进心。通过学习锻炼这些能力,孩子的专注力将提高,逐渐步入“忘我之境”。

碰上难题不要总感到压力,要想一想“这个问题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这是对昨天所学内容的应用,按这种思路应该能解决。毕竟,反复做习题集是有必要的,所以做这道题吧”。

以这种想法解决自己必须克服的问题,整理解决方法,之后便一心一意地按照既定模式坚持下去。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学习。

一旦按自己的预判决定好关键目标,之后便不再想多余的事,全神贯注于既定目标,所做的唯有不断叠加练习次数,而不是徘徊踌躇,冒出“这么做可以吗”“要不这个也试试看”之类的念头。

只要沿着选择的道路走下去,最终必定能学会之前不会的事。这么一来你将更有自信,在迈向下一个阶段时自然涌现出乐观的想法:“这次应该也能行。”

抱着“应该能行”的想法去学习、工作,基本上可行,最后变成一种“惯性胜利”,自然而然地顺利进入成功的良性循环。

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专注力、进入忘我状态,我们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习和工作中大放异彩。

从下一章开始,我将按顺序详细介绍“学前教育阶段的学习方法”和“上小学后的学习方法”。 6yL/TzEWSXGg6TTIZt0Qs5DZurwROpwzsR83GQV1sK8HpYMo7cKnf2zon2cbfx3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