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孩子体会到“思考的乐趣”

不让孩子放弃思考

题海战术和批量背诵基本上属于头脑的机械劳动,具有固定模式。不管是题目还是什么都只能靠记,拿数学题来说,只要能辨别是A解题模式还是B解题模式,多加练习就能做出来。

即便没有出色的思考能力,只要能认出模式就行,解题轻而易举。

可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自己独立思考”。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教授在自己的回忆录《旅人》中记叙了以下内容。

汤川教授从小对几何学兴趣浓厚,此外,也阅读了大量文科专业的书籍。

从安徒生、格林等人的童话读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外国文学,还读了《太阁记》之类的古籍。可以说,在进入物理学领域之前,他几乎把文科类书籍读了个遍。

他的母亲一族是纪州藩士,他自幼由外公讲授汉学,兄弟也成了著名的汉学家,本来家里的文学氛围较为浓厚,但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却深深地迷上几何学。

他回顾往昔,说这是因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太好,必须要死记硬背的科目都考不出好成绩。事实上,他对应试没什么兴趣。

与此同时,欧几里得几何学——也就是几何图形的明确性、纯粹性及其相关理论对他产生了吸引力。

他这么写道:

“最让我高兴的,就是凭一己之力解开难题”,“让我体会到思考的喜悦”,“遇到几个小时都解不开的问题,我便会斗志高昂,无法自拔,连母亲喊我吃晚饭都听不见。费了一番苦心后答题率提高了,我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活着的意义”,“我逐渐能独立完成了”,“(几何学)正适合我这种头脑单纯,不彻底学会、不完全理解就不罢休的人”。

像他这样知晓独立思考的喜悦,真的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事。

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觉得“想问题真麻烦”“思考是什么”,连思考本身都放弃的话,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

考试中遇到论述题,嫌“麻烦”空着解答栏,一字不写就交卷的学生也不少。

但是,生而为人,这么做是危险的。我们必须勤于思考,理解问题后按自己的想法给出回答。

全球调查指出,日本考卷上论述解答栏的空白率相当高。若想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得在孩子年幼时就向他们灌输思考的乐趣。

家长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如何做才能让孩子觉得“思考很有趣”呢?第一步,找准孩子的爱好。

喜欢语文的孩子就让他读书,喜欢书的孩子让他读个够,喜欢几何学的孩子让他一心做几何题,喜欢将棋的孩子就让他一直下棋,总之,让孩子沿着他喜欢的道路坚持向前走。

这是因为,人会为自己的长项加倍努力。唱歌动听的孩子,在卡拉OK里唱几百遍都不嫌腻,会为了把K歌分数从80分提高到90分不断找诀窍。这么一来就不只是单纯的玩乐,而是在努力地提高自己。

虽说孩子在日常学习中也会努力,但若是碰到自己的兴趣点,会更加用心。在小学阶段,为兴趣而学尤为重要,所以家长要一边启发、引导孩子,“为了这个该怎么做呢”,一边陪孩子共同钻研,“那么今天的任务是围绕这一点做些笔记”,这看起来和平常的练习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为了完成任务孩子需要花费更多的工夫。

在完成任务后,孩子的学习态度会更积极,再加上是按自身喜好选择的科目,更容易坚持下去。家长也就顺水推舟地嘱咐“既然喜欢,就好好学”,让孩子对自己真正喜欢的、不想放弃的东西坚持不懈。

孩子在家长的监督鼓励下固然能出类拔萃,但一般来说,在自身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学习必然更胜一筹。

想培养孩子的这种求知欲,家长的积极性必不可少。

这么说的意思,不是让家长兴致勃勃地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孩子,而是针对孩子的兴趣点,不着痕迹地从旁指点。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对美术感兴趣,就提议“我们来收集达利的画吧”,并解释一下,“当然,真迹很贵买不起,我们可以用电脑打印出复制品”,家长和孩子一起搜罗各种相关事物、查询资料,力求比其他人了解得更详细。

换成毕加索、莫奈也同样,只要问一句“喜欢哪幅画”就行。孩子说“喜欢这个人的画”,就鼓励他调查各方资料,尽可能地了解该画家。我觉得这是一种理想形式,这种培养积极性的方法适用于家庭教育。

在此过程中,家长要出言鼓励:“这也属于学习,新型的学习。”不要认为孩子不爱读书就是学习能力低下,告诉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发现爱好,钻研相关问题,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最后一步,按前文说的那样将调查内容整理成报告,这样一定会有出乎意料的新发现。

孩子的手写内容,家长可以帮忙输入电脑。然后打印出来,再一次让孩子翻看,向他确认:“如果有字句不符合你自己的想法,指出来,我会删掉。”看到自己说的话变成电脑上排列整齐的文字,相信孩子也会为此高兴。不一定非得让孩子亲自操作电脑,基于实际情况,家长可以负责排版、添加插图。

现如今,借助互联网就能轻易欣赏到著名画家的作品。过去因经济条件不同产生的文化水平差异已经趋于消亡。

曾经,就算购买绘画的复制品也须花费金钱。但现在,作品在网上基本都能看到,而且还可以免费打印。如此想来,互联网真是一种宝贵的工具,只要孩子有学习意愿,就能跨越经济条件的差距,让他们置身于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

有了互联网的现代社会,儿童教育水平的差距基本上取决于家长有无学习意愿、是否重视素养。

家长关心艺术,喜欢看艺术类节目,向孩子提议“研究一下这位画家”,这些很重要。

看到电视里介绍葛饰北斋,就建议孩子了解北斋,介绍伊藤若冲,就提议“若冲也很厉害啊,他的画无比精细,我们来琢磨琢磨为什么他能画这么好”,和孩子站在相同视角一起学习。接着层层追问,最终形成报告。

小学生也能写“毕业论文”

在报告书的基础上增添些内容,看上去不就像毕业论文了吗?我相信大家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现在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最少要求400字×50页纸,所以单从字数上讲,努力一下应该不难达到。

有一位小学老师名叫伊崎。他目前也在大学任教,以前教小学生时,他让六年级学生归纳语文教科书纲要,或者给个主题,让他们去图书馆查资料、写报告,反复练习。由此,孩子们逐渐具备了概括能力和写作能力,于是大约半年后,他提议“来写毕业论文吧”。

他给每个孩子分配不同的主题,这个研究环境,那个研究科学,让他们尽自己所能尝试着写论文。

当时伊崎老师执教的是一所公立小学,孩子们也都极其普通。然而,因为完成过一个又一个研究项目,经过长时间积累已经熟练了,他们有板有眼地确定项目、组织文字,最终在六年级学期末,全班所有人都写完了毕业论文。而且,所有人的论文字数都多达400字×100页稿纸。

我一直担任读卖教育奖 的评委,当年推举了伊崎老师为语文教学最优秀奖。

小学时代能写400字×100页的论文,终生都会对写作有自信。我认为,这样的写作能力会成为孩子们珍贵的人生财富。

学校上课时也经常布置作文,但内容比较模式化。比如以“运动会”为题,“50米短跑即将开始,看大家并列站好,我的心怦怦直跳……”,大同小异。

这类作文已经写够了,偶尔也请探究一下风格全然不同的报告书吧。发挥求知欲尝试一下。

先设定研究课题,接着查阅至今为止该课题的相关言论,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课题设定。比如,“信号灯在什么年代出现”“为什么是3种颜色”“何时出现了行人用的信号灯”,如此这般,围绕信号灯的历史不断发问。

绝不能将网上查到的内容简单地复制粘贴下来,这么做毫无意义。关键在于自己提出问题。

小部分引用当然没关系,但不可照抄。提出问题、查询资料,提出问题、查询资料,如此反复,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报告。

最重要的是要有“追问意识”。

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家长辅助性地提问,通过交谈激发孩子的想法。在此过程中不要忘了鼓励孩子:“这个想法真棒!”

只要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就促使他去尝试,不必考虑结果好坏。家长只要不断询问“觉得什么很神奇”“觉得什么很厉害”就好。

孩子给出具体回答后,继续提问:“如何阐明相关证据呢?”

孩子既可以利用互联网查询现有情况,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普通民众的想法。两者都是增强孩子求知欲的重要手段。

这有点像暑期自由研究,不过,今后不仅在暑假等长假期间做,在日常学习中也要布置类似的作业。

在新时期,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孩子们围绕课题进行实验或调查,并最终形成报告。

这符合我国目前的教育方针,大致看来没有方向性错误,家长和孩子都持肯定态度,自发性的积极学习是必要的。

我认为,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之间的差异巨大。到了四年级,思想会发生骤变,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关心社会问题。二三年级的学生还在拼命练习读课文,四年级学生则更喜欢听别人问他“为什么”。

他们应该完全能够针对“欧盟问题现在怎么样了”之类的社会焦点问题收集剪报、整理资料、调查研究。

家长可以买来报纸,或把网络新闻打印出来,让孩子贴在记事本里。

坚持做这些,孩子的追问意识加强,积极性也变得更高。孩子爱好科学就以科学为主题,爱好宇宙就以宇宙为主题,让每个孩子研究自己关注的主题,制作剪贴本,然后为剪贴内容标注年月日,并写一句感想。为避免造成负担,写一句话即可。

日后重新翻阅时,孩子一定会觉得这是件了不起的工作,而且翻看剪贴本,逐渐对该领域的知识了如指掌,孩子会更积极好学、更有自信。

这种学习方法正适合在家里实施。日积月累,必然会变成强大的推动力,让孩子凭借将来社会需要的新型学习能力,迎战大学入学考试。

孩子获得的成就感比一切都重要。成就感在人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自主设定课题,研究并完成。反复练习这套流程,孩子就能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在某个领域中独立开拓的能力。 xTwW6zcP11R+h/U2OOS7Zkv74CUE76Igq1CtSlJDGTfkSfcb8qzKTDNsVJPOfUo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