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环境,助孩子进步 |
孩子的成长环境至关重要。
孩子身处课业安排合理的环境中,自然会主动学习。所以,除了家庭之外,如果培训班、兴趣班等也具备良好的环境,孩子就会拿出积极的态度,进步神速。
在那种环境中,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只要孩子与某位老师投缘,老师能恰到好处地提高孩子的能力,孩子就会持续进步。
父母不必包揽教育任务,或者说,父母更应该做的是创造环境,激发孩子积极的进取心。
上兴趣班也一样,比如孩子学不好钢琴,可以尝试换老师。由不同的老师教学,孩子完全有可能兴趣大增,迷上这门课。
在物色家教时,如果最初的两三次课看不到成效,各位家长无须顾虑,请积极地更换老师。在物色期间,如果孩子忽然一反常态,课后还主动聊起当天所学课程的相关话题,那么这位老师一定是合适人选;如果孩子闭口不谈,那还得另请高明。
请家教的花费不低,这么频繁地换老师对一些家长来说并非易事,我觉得大家可以因时因地地借助第三方教育力量,只要顺利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即可。
接下来再谈谈环境的影响力。
我目前在大学任教,给今年的新生初次上课后感觉相当不错,于是布置作业的难度比往年稍高,通知他们:“阅读《论语》全篇,考虑出一套关于《论语》的教案。”
对此,学生们完成得很漂亮,于是我接二连三地布置了各种新课题,“这回利用ICT(信息通信技术)设计教案”等。结果,他们依然顺利完成。
当四个人为一组上台讲演时,为了杜绝“我一个人不带打印稿应该没关系”的马虎想法,我说:“上课不带作业打印稿,等同于上游泳课却忘带泳衣。如果忘带,简直荒唐。也许你自己觉得不要紧,但看到同组的三个人都有,一定会尴尬,所以请务必带上。”学生们听了,都认真带来。
全员依次讲演,见识到比自己优质的作业,会努力向那个级别靠近。这么一来,全体水平不断上升。
我见成效显著,不禁想让学生们发挥更多的潜能,试着宣布“下回每个人用英语讲演”,一开始大家有些慌神,不过最后也都表现尚佳。
“既然能完成《论语》的作业,那么接下来请阅读福泽谕吉 的《福泽渝吉自传》和《劝学篇》,编写教案”,然后,“既然福泽没问题,那就轮到笛卡尔了”,之后,“下节课来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纪念专题吧,课内阅读是《罪与罚》,对了,全世界最有名的还要数《卡拉马佐夫兄弟》,这本也请加上”。结果,学生们不得不读完5部500页左右的鸿篇巨制。
我原以为大家会终于忍不住抱怨,得到的反馈却是“很高兴能趁此机会读一读名著”,看来,他们心中逐步培养出了求知欲,营造出了迎战难题的氛围。
如果身边人都在学,只有自己不学,那么必然引以为耻,于是形成了全体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
一般情况下,老师出题难则学生出勤率降低,可是课堂上一旦涌起学习的热情,听课人数就不会减少。互相切磋琢磨的氛围鼓舞着大家不断提升。这有点类似于体育比赛时,整支队伍斗志昂扬“齐心争胜”的气氛。
看着学生们,我由衷地感到,人类这种生物一旦切换到良好状态,便会猛然提起干劲投入学习。问题是,人们在什么时间给予什么样的机会才能正确切换呢?
父母以及孩子身边的人必须注意的也许只有这个问题。
虽然有人独自努力即可达到那样的高水平,但也不乏通过改变周围环境、切换状态获得成长的案例。这么想来,创造适宜的环境还是相当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