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夏三月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六个节气。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三月,此谓蕃秀”,蕃,指树叶茂盛。秀,是谷穗抽穗,这时候的阴阳是什么样?叫天地之气交,天,指阳,地,指阴,此时阴阳气交。春三月是天地俱生,这时候是天地气交。真正的天地气交,是夏至。夏至这个节气有一个特点,夏至叫一阴生,冬至叫一阳生,这两个节气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养生节气,何为阴?有些课程说阴阳,总是让人糊涂,说什么凡是下降的、暗的等都为阴,凡是上升的、明亮的都为阳,怎么可以这么说呢?因为没有绝对的上升下降,也没有绝对的明亮阴暗啊。

我有一个很简单的讲阴阳的方法,所谓阴,就是指事物凝聚的力量,所谓阳,就是指事物宣散的力量。开,就是阳;合,就是阴。

夏至一阴生,就代表阴的力量,也就是凝聚的力量开始发挥作用了。宣散就是开花,凝聚就会结果。阳气生于前,为花;阴气收敛于后,为实。所以,以夏至为界,夏至前开花,夏至后结果。这就叫“万物华实”。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夏三月养生,还是先说睡觉,依旧是“夜卧早起”—— 但不可以那么宣散了,稍微早睡一点,黎明即起。早晨必须要早起,因为夏天阳气早早地就生发了,如果你不跟着天一起生发,就一整天都生发不起来。

“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太阳,不要讨厌热。夏天是最好的宣泄时节,如果夏天没有痛快出过汗的人,冬天一定大病。现在有空调了,把夏天的宣散都憋住了,所以很多人冬天会不舒服。要想不怕热,首先一条是“使志无怒”—— 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情绪憋着。“使志无怒”的“怒”,是指“憋”这种情绪。愤怒一词,愤,是指发出来的情绪。怒,是憋着、忍着,像奴隶一样的心,这个很可怕。汉字表达情绪,凡是“竖心旁”(比如愤、恨、快)的字,都是表示情绪发散出来的;凡是心沉底的字,比如怒、思、恐等,都属于憋在身体里了。

春生、夏长,夏天就是养“长”,怎么养这个“长”?就是散。不散就是不养,情绪也得散,不生气,不憋着,人才能舒服,麦子才能抽穗,这就叫“使华英成秀”,秀,指抽穗。

如何让肤腠宣通,“使气得泄”呢?为了强调这一点,它举了个例子:“若所爱在外”—— 就好像房子外头有一个你爱的人,你必须出去会他。什么叫“圣人心”?圣人心就是苦口婆心,把一个东西反反复复地讲给你听,唯恐你不懂。为了让我们懂夏天宣散之理,它反复举例。

看身体好不好,看年轻人有没有朝气,看青年人谈恋爱就知道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恋爱,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时的人,有理想,有星空,有阳光。现在谈恋爱,是哪儿黑,奔哪儿跑,比如咖啡屋,你看哪个咖啡屋是亮的?光线全都是虚的、弱的、迷幻的。这样的环境,就告诉你世界是迷幻的,恋爱也是迷幻的。在昏暗中,人心是抑郁的,心情,是游移的,爱,也是泡沫状的,甚至禁不起触摸……只有强壮的人,能禁得起热,禁得起流汗,而虚弱的人,习惯了阴暗的人,一旦日晒,阴阳相激,便上吐下泻,也就是中暑。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前面春天是养“生”之道,夏气则是养“长”。“逆之则伤心”,为什么逆之则伤心?夏天,对应五行是火,对应人体是心。火性就是散,如果憋着了,自然伤的是心。

汗为心液,那夏天出汗对心脏好还是不好?答案是,夏天出汗对心脏既好,又不好。学中国文化一定要脑子灵,就好比天秤星座的人,说话做事灵活多变。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妙境。

汗为心液,不出汗,不符合心散、火散之道,心里的瘀滞也宣不出来。反过来讲,能不能出汗这件事,功能也在心。冬天常有这样的病人,吃点热的、辣的,身上跟针扎一样,就是汗出不来。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夏天空调太过,把皮毛憋住了。第二,心血无力,也不能化成汗。《伤寒论》里有个方子叫“麻黄附子细辛汤”对治此症颇有良效。麻黄宣肺,也宣皮毛;炮附子固摄少阴,细辛散性最强,又宣督脉。此方,虽只有三味药,但配伍得当、力量非凡。只是今人不研究方子,只用西医思路研究中药,不是说这个有毒,就是说那个有毒,自己又没试过,反而使如此良方无用武之地,甚至药房里都没得卖,病自然也无处消。

怎么出汗算好?一定是从头到脚微微出汗,有的人出汗只出上半身,那就是上下交通的能力差了。有人只是头上出汗,脖子以下不出汗,属于阳虚。心主血脉,心脏就像一个泵,这个泵可以把血一下打到所有的末梢,这个泵往头上打,也往脚上打。如果是腿不能出汗,脚不能出汗,甚至手脚冰凉,说明心力弱。小婴儿身上有香气是身体好,年轻人身上有味道、有臭脚,也是身体好。如果身上没味了,或淡淡的腐味,说明气血已衰败。

所以“汗为心液”这件事,特别重要。如果成天到晚大汗淋漓,甚至夜里睡觉都出汗,这就是阴阳俱虚的大病。夏天最应该防的是猝死,所谓猝死就是心梗,有人在健身房就猝死了,先前也没听说得过什么病,其实就是大汗猛耗了心液,心脏病突发。

夏天心火当令,所以,我们专门谈谈心脏病的几种表现。

心悸,也就是心突突跳,属于心肌缺血。其实这也是人体自救,心肌缺血,人体会自觉地加速心跳以满足心的要求。这种心悸可从肝入手,因为木生火,肝木是心火的母亲,母亲强大了,儿子自然强壮。还有一种心悸属于水湿泛滥,水湿包住了火,火也要自救。这种水湿泛滥造成的心悸可以通过服药,比如“苓桂术甘汤”来解决。其中,茯苓渗上焦湿,桂枝通心阳,白术利腰脐,转枢中焦水湿,甘草强心。这个方子配伍精当,由此,我们不得不感恩先圣张仲景的慈悲。

还有心律不齐症,中医看病是一定要见到本人的,不望闻问切,有时还真找不到病因。记得见过一个心律不齐20多年的病人,病因一定在20多年前,脉象上显示此人被惊吓过,可病人已然想不起什么了。我突发灵感,问他:“20多年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没有?你大汗淋漓时被人泼了一盆冷水?”那人差点跳起来,他说一次锻炼后被体育老师泼了冷水!于是,一切迎刃而解,心主血脉,而汗为心液,本来大汗淋漓就伤了心液,又被冷水一激,惊吓又伤厥阴肝经,从此心律不齐,如此辨证准确后,七剂“当归四逆汤”而愈。还有些人在临床上总是觉得胸闷,总动不动长出一口气才好。这病呢,就是去医院也查不出个所以然,可得这种病的人有时会因为害怕出现窒息感。我就曾见过这样的病人,他甚至每次都会脸色苍白倒地不起,可到医院又说他没病,最后只好送到了精神病院。其实此病的最大问题在于膈肌无力,不能肃降,几服“白通汤”即可。那人便是,吃过几服药后,至今再没犯过此症。

总结一下,心脏的问题在中医看来有几种表现:心肌缺血,会恍惚、心悸、心律不齐。心阳不振,会胸闷,总想当胸捶几下。膈肌不降,不能深呼吸,会憋闷,常叹息。肺气不肃降,感觉憋闷,脸赭红。还有肾精不足导致的期前收缩、间歇,心包的“心澹澹大动”等。很多问题最终要靠脉象判断,哪怕同样的症状,也会有不同的治疗方子。总之,中医的五藏,非血肉的五藏,一切都要细细辨证,方能下手。

而对心脏疾患,西医基本以心脏支架或搭桥作为缓解症状的方法,但这只是缓解,不属于治愈。人的血管由于斑块的堵塞而造成冠心病,通过安装支架,将狭窄的血管撑大,是可以缓解冠心病的症状。但支架只是缓解了冠心病的症状,血管中的斑块还在,也就是说病因还存在,如果控制不好,还会继续恶化。再说,支架也属于瘀血,激发人体排异反应,会促使元气快速耗散。而现代中医提倡—— 活血化瘀,扩充血管,也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方法。久之会使人虚弱无力。速效救心丸等药只能应急,不可长期服用。更有医生主张大量服用三七粉,其实非常危险,会因过分活血而出问题,这种方法也只是通下游河道,而不知下游淤堵不过是上游植被被破坏的结果,所以,真正解决心脏疾患的方法是应该在上游植树。

关于心脏期前收缩、间歇这件事,我也可以打个比方,我们都给自行车打过气吧,什么叫正常的心跳?一起一伏,这叫正常。现在我们没劲儿了,肝不足,血不足,就只能压半桶气,这时就会出现一个现象,就是要靠加速来打满气筒,这种加速就叫期前收缩。如此加速,还会中间突然又没劲儿了,停下来喘口大气,这就叫间歇。所以期前收缩是间歇的轻症,如果出现间歇,你再出现规律性的间歇基本上就危险了,比如3下一间歇,5下一间歇等。从脉搏上来讲,只要出现规律性间歇就基本能算出寿命的长短。像这种人你要告诉他吃完药再来诊断一次,为什么?因为要把他的脉,要知道他现在是不是从规律变成了不规律,如果变成不规律就进步了。比如一会儿3下一间歇,一会儿19下一间歇,慢慢吃药调理,间歇就不存在了,慢慢地,脉搏就正常了,人也就没事了。

中医所谓治疗,一定先要挖病因。心脏病的病因主要有:一、心主血脉,血液黏稠,动力阳气不足,阳气不足阴血不生。阳易骤生而阴难速长。二、心在志为喜。人一紧张、郁闷,都会造成心脏压力。三、心与小肠相表里,营养不足,精华少,比如长期食用垃圾食品。四、心藏神(两精相搏谓之神),胃、肾不足,也会造成心脏问题。五、脾,营养过剩造成湿邪,心下急痛。六,心脏动力源于肾,发电机动力不足,血液流速慢则产生瘀血。

治疗心脏疾患的要点在于兴心阳、肾阳,疏通血脉、恢复元气。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回到原文,下一句是“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就是忤逆了夏气就会伤到心脏,伤到心脏就会出现上面那些病症,更进一步讲,到了秋天还会“秋为痎疟”—— 就是火熔金,夏天心没养好,秋天就是痎疟病。这就是传统文化,原因别总从昨天找,要按节气去找。比如,今儿我拉稀了,那是因为我中午吃坏了。中午跟你吃一样饭的人多了,别人没拉就你拉了,那一定是你自己的问题,这就是现代人。现代人永远在找外因,永远在找眼前因。而有传统素养的人,会知道,现在得病是因为上一个季节没养好,这才叫传统文化。“奉收者少”,“奉”这个字,就是两手捧着一个东西,秋主收气,这句是说夏天如果没养好,给秋天的东西就少,“冬至重病”—— 即,到了冬至时节,人就会重病。

书,尤其是经典,光翻译是不够的,一定要讲。不讲,里面的微言大义就品不出来。所以,我坚持解读经典。比如“冬至重病”四个字,很多翻译《黄帝内经》的,就说此四字乃衍文,就是说这四个字是莫名其妙多出来的,就删了它吧,因为他看不出这四字与夏三月的关系。什么叫“冬至重病”?为什么冬至前后死人多?我举一个例子您就明白了,生命,好比种粮食,春天下种子,好比春生;夏天植物抽穗,要想抽穗,气就要得泄。这就好比人出汗,里面的瘀滞不宣出来,种粒就不饱满,这就是夏长。秋天干什么呢?就是把谷物收仓进库,这就是秋收,到冬天干什么呢?冬藏,什么叫藏?难道把谷物放到粮仓里就是藏吗?不是,藏,是把谷物变成“精”的过程才叫藏。夏天谷物若不饱满,收进来就不足,变成“精”时,就更不足了,等到“冬至一阳生”这一天,微薄的这点“精”,一生发就没了。老人呢,储备不够,就可能死了,年轻人若不好好睡、不好好吃,这点精也不足,就会生病。

用身体打个比方,就是身体夏天没出汗,垃圾就没走,夏天出汗是排垃圾,垃圾没走成,秋天该收营养,就收不进来,冬藏就无精可化,人体就会出问题。“冬至一阳生”时,无精可生发,就是“冬至重病”。

再说治病,治病也得先把里面所有的病邪都弄出去,才能补充营养。所以有一种治病原则就是一定要“发”,发一个病,走一个病,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所有病若都治好了,人一定有一个相,就是“虚”,就是“软”,但是没病了,剩下就靠吃饭锻炼再把劲和肉慢慢长起来,就好了。所以治病,一定要先泄后补,一定要先宣通,千万不要一上来就补,里面若不空,补是补不进去的。没有消化吸收的能力,也是补不进去的。

夏至当天还有一个养生大法,就是灸法,一般来说,夏至灸,治病;冬至灸,养生。艾灸,现在在中国大陆很流行,但还是要讲究一点的,比如血虚的人就要慎灸,女子月经期和怀孕期都要慎灸。

到了夏至这一天,基本上前后四天,加上夏至当天,一共9天,用艾灸,可以治疗很多病。

夏至灸是治病,冬至灸是养生,现在在按摩院里的灸,都是用艾条,这叫熏灸和悬灸。熏灸哪儿呢?夏至灸,基本上有两个很重要的穴位,叫中脘和关元。

中脘穴,在什么地方呢?大家找一下自己所谓的剑突,就是两肋在胸间的交接处,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就是中脘。很多人这里是硬硬的,这跟郁闷和过食生冷有关。大家最好每晚睡觉前按揉此处,会打嗝和放屁,久之,脾胃就会舒服好多,脾胃好了,全身都好。因为胃是生气、生血之所。很多人贫血,总是先求药,西医治贫血总让你补铁,但往往收效甚微。脾胃最容易消化吸收的是饭,而不是铁、钙这些。要想气足、血足,一定要从吃饭入手。一说补气,有人就张罗着喝黄芪水,不仅没补得了气,可能还把自己气血喝乱了。其实,药管不管用,全在配伍,气为血之帅,气总得带着精血走,光补气没补血,人会头晕眼花。中医要想补气血,其中还有方药剂量的讲究。

古代是传方不传火,就是方子我可以传给你,但不传火候,所谓火候是什么?就是剂量,传方不传火,就是不告诉你剂量。其实,不传剂量也没什么大错,剂量一般要把脉后依照病人的强弱而定。但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传了剂量的,所以他真是慈悲的圣人。比如我们都知道,当归入肝经补血,黄芪入肺经、脾经、心经,补气,这只是通识。其实,恰恰黄芪补血有独效。因为气无形,血有形。有形的血不能速生,必得无形之气以生之。所以黄芪用于当归之中,自能助当归生血。若要补血,黄芪剂量要比当归量大一倍才行,也就是补血要先补气,加大气的力量,补血的东西虽然少,只要气一上去,血就能够动起来。而若想补气,必须兼用补血之药,当多用当归、人参以提气,血足而气自旺。这就是中医配伍的妙用。

关于中药,经常有人说这药有毒,那药有毒的,其实中药讲究生克制化、配伍,就是利用中药药性的生克制化,使药物煎煮后达到妙境。记得当年我们为了体验中药的所谓毒性真是拼过命的,最后终于有麻倒的感觉时,不仅没感觉到苦,反而幸福得不得了,因为终于感觉到了经脉的行走方向,那种从大脚趾隐白穴经脉上升的感觉,太难得、太奇妙啦!那一刻,我甚至感到了神农尝百草的快乐。真要学中医,还真得这么学。

但如果药物配伍不当,又遇到不好的医生,病人胃酸,就上一堆抑制胃酸的药;腰疼,就上一堆补肾的药;咳嗽,就上一堆镇咳的药……开了一大堆药,但全无章法,不知从气机上入手,这样还没准儿真毁了脾胃、伤了真阳元气。而元气虚弱、脾胃功能极差的人,是很难消化药物的。所以一定要去正规医院看病,平时还可以辅助按摩和灸法,至少不会伤及五脏。百姓自救的上上法,就是按摩,身体有点不舒服,按按揉揉就得啦。颈部受寒了,用热毛巾裹着脖子,再用电吹风吹吹,也比被毛愣愣的人掰来掰去要好。而灸中脘呢,可以治疗中焦一切病,比如腹胀、气喘、隔噎、食不下、食不化、胃疼、脸色差(因为胃经主要走脸部)、肚子疼,甚至癫痫等症,都可以灸中脘。因为中脘属任脉,又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也就是六腑的病根都在中脘),所以这个穴位可以治疗一切脾胃病,髌骨软化症(胃经走膝盖),重灸中脘穴,可以快速恢复脾胃的功能。

灸关元穴,可以治疗下焦很多病。关元是哪儿?关元是你肚脐和下面耻骨连线的中点。关元,就是说这个地方是元气的关口。关,可进可出之地,所谓的关,比如函谷关,对外可御敌,对内可交通、可贸易。所以穴位名称都不是乱取的,所谓关元,既可以关住元气,又可以出入元气。关元穴主管胞宫精室,为元阴元阳闭藏之所,出入丹田之门户,故称关元穴。这个地方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又是小肠的募穴,灸之,则阳生,即增加消化功能;灸之,则阴长,即吸收的营养物质多。阳为气,阴为血,故补气又补血,主诸虚百损。灸关元穴,几乎可以治疗所有妇科疾病,可以治疗大小便失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精、阳痿、白浊、闭经、不孕、癃闭、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医家徐灵胎云:“哮症非灸不能除根。”这句话是说哮喘,不用灸法,就不能去根儿。

其实,所有节气最好的养生方法就是休息,所以夏至那一天真应该放假。

具体怎么灸呢?第一种灸法是拿艾条悬灸中脘、关元。一家三口,一根艾条你灸一灸,给老婆灸一灸,给孩子灸一灸,灸到穴位暖洋洋即可。艾草第一个特点是热性,它的火热之性可以趋鬼,什么是鬼?疾病就是鬼。艾草第二个特点是通窜力强,有多强呢?古书里曾经记述过,在沙漠怎么找到水源呢?就是点艾草,然后环顾四周,哪儿冒烟,就可以知道哪儿有水,因为艾烟通过去的地方就是水道。这种通窜力表现到身体上,就是通经脉。艾条不要怕买到过期的,艾条是保存期越长越珍贵,老艾祛“老鬼”,新艾祛“新鬼”。

第二种是天灸。夏至的正午时分,找一露天阳台,地上铺好艾绒,裸体趴下,另外找人帮忙把艾绒铺遍全身,晒到全身微微出汗最好,此法甚驱寒,大爽。专治骨节疼痛、产后风等。但起来时千万不可吹风,最好擦干身体再起。古代历史上写过有这么一个人,肚子里长了个碗大的东西,于是用天灸法直射肚子,一边灸一边狂泄,越拉越臭,越拉越黑,最后那个东西就不见了。可见这个方法的厉害。

第三种就是疤痕灸。就是把艾绒弄成小窝头状,直接放在中脘穴和关元穴处烧,最后烧出个洞,流脓,这叫疤痕灸。要想体验生命的奇妙,可以看这个疤痕灸,我最长的时候连续灸了一个月,那真是神清气爽。哪儿有病,气绕着哪儿走。你甚至都能知道你肝、肾的形状,只要有病,你就能知道身体里的气是怎么走的。有人会说这不是自虐吗?真不是,学医如果不这样学,真谈不出体会来。这是一个不用药的治病大法,而且省钱,但很多人不敢,有人说,我受不了这个苦,受不了这个苦,那你就开刀呗,看看哪个更苦。所以此处就不多言了。但这个方法虽然特别有效,而且特殊,所以必须有专业人士指导着进行,何时停灸,灸后怎么护理,都非常讲究。

学院派一般不教这个方法,怕闻到人肉香。这个事明摆着呢,你若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儿,吃了别人不敢吃的苦,自然也有别人不能有的体悟和感触。学医的人,必须要有神农尝百草的精神,给别人吃的药,你要先尝过,知道什么味儿,吃到何种程度病人会发作成啥样,具体怎么处理,才叫学医。学医就是,必须先从自己下手,下得了地狱才上得了天堂,若在人间把福都享尽了,上天堂还有啥意义呢?玩味到一定程度,就是精熟,就是对生命的通透。

夏至灸为何能治大病?因为夏至是阳多阴少,要靠阳气把阴邪赶出去。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是夏至灸疼,还是冬至灸疼?一定是夏至灸特别疼,因为夏至气血全在体表,所以特别疼。 60Bq8EcxPUDd7IuDxN79ejLxlGGboP1lDbzti9RkfyOgBnFqSisdxl4ScdasQW7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