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经周期前半周期取样,自发脱落的子宫内膜细胞是正常成分,通常出现在月经周期的1~12天。而第12天以后出现子宫内膜细胞脱落可能与子宫内膜病变有关,如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或宫内节育器(IUD)或其他子宫内膜的病理改变。
40岁及以上的女性,子宫内膜病变的风险会有所增高。因此,TBS诊断系统要求40岁以上女性查见子宫内膜细胞需要报告,并且需要报告是否在月经周期12天之内。
子宫内膜细胞包括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表层间质细胞或深层间质细胞。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和表层间质细胞脱落后,通常形成拥挤的三维细胞团,有时可形成“双轮廓”结构。
组织学
子宫内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黏膜层内陷,形成单管子宫腺,遍布于整个子宫间质。间质细胞埋于网状纤维之中。
细胞学(图1-11,图1-12)
◆ 细胞圆形、卵圆形或立方形。细胞小,核质比高
◆ 三维细胞团,双轮廓结构(中间为紧密排列的间质细胞团,外围腺上皮细胞包绕)
图1-11 子宫内膜细胞,双轮廓细胞团
图1-12 子宫内膜细胞,可见胞质空泡
细胞核特征
◆ 圆形、卵圆形、深染
◆ 大小差异不大,有时可见小核仁
◆ 核染色质细腻或略粗糙,均匀分布
◆ 细胞核大小约相当于中层鳞状上皮细胞的细胞核
细胞质特征
◆ 稀少,嗜碱性
这些细胞可能被误认为组织细胞,但以下特征有助于识别,即:背景干净,非炎症细胞背景,缺乏其他类型炎症细胞,常伴有子宫内膜腺细胞。
细胞学(图1-13)
◆ 单个细胞,细胞较小
◆ 成簇,也可以分散
图1-13 传统涂片,表层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细胞核特征
◆ 居中或偏位
◆ 圆形,卵圆形,呈角或豆形核,常偏位。
◆ 染色质呈纤细颗粒状,均匀分布
细胞质特征
◆ 很少,嗜碱性,有细小空泡,细胞边界清楚
深层间质细胞欠成熟,来自子宫内膜海绵层。在宫颈细胞学诊断中,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意义不大。
细胞学
◆ 比表层间质细胞小,很少在宫颈涂片和液基制片中见到
◆ 通常呈梭形、星形或纺锤形
细胞核特征
◆ 呈卵圆形至梭形
◆ 斑点状染色质,可能深染
◆ 有纵向核沟
细胞质特征
◆ 稀少
可见于子宫颈管较短患者的宫颈管刷片,如宫颈锥切术后。这些大块的子宫内膜组织和子宫颈管组织形成深染、拥挤的细胞团。
细胞学(图1-14)
大大小小的分支状管状子宫内膜腺体和子宫颈管腺体片段,可以呈直形或分支状。间质疏松成片排列,可见毛细血管穿行其中,间质片段可围绕着腺体,可有人工挤压现象。
LUS是由于取样造成,并非自然脱落的细胞,所以没有诊断意义。重要的是不要将其误诊为高级别鳞状上皮病变或非典型腺细胞。
图1-14 子宫下段组织碎片(LUS),腺体和间质
腺体特征
◆ 核拥挤,均匀分布
◆ 圆形核,高核质比
◆ 染色质纤细,颗粒状,均匀分布
◆ 核仁不明显
◆ 偶见核分裂象
◆ 细胞质稀少
间质特征
◆ 核呈卵圆形或梭形
◆ 染色质纤细颗粒状
◆ 偶见核分裂象
◆ 细胞质稀少
宫内节育器(IUD)可对子宫内膜和宫颈形成刺激,一般认为IUD细胞来自子宫内膜,代表反应性改变。放置IUD的女性在整个月经周期中都可能查见脱落的子宫内膜细胞。IUD细胞易被误判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或非典型腺细胞。
细胞学(图1-15)
◆ 细胞可单个散在分布,或形成小簇,1~2个小团出现
◆ 通常数量少,一般会有5~15个细胞成团
图1-15 IUD细胞
细胞核特征
◆ 常退变,高核质比
◆ 可见双核,明显的核仁
◆ 染色质粗糙颗粒状,均匀分布
细胞质特征
◆ 致密细胞质,多少不等
◆ 可有大空泡,呈印戒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