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层鳞状上皮细胞是分化最成熟的非角化鳞状上皮,常见于月经前半周期、排卵后和雌激素水平较高的状态。
组织学(图1-1)
表层鳞状上皮细胞位于复层鳞状上皮的最外层。
图1-1 正常宫颈组织学,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细胞
细胞学(图1-2)
◆ 单个细胞或细胞簇,大而扁平
◆ 细胞平铺,多边形或多角形
图1-2 表层鳞状上皮细胞,角质颗粒(A);表层鳞状上皮细胞(B)
细胞核特征
◆ 细胞核居中,核固缩
◆ 染色质疏松
细胞质特征
◆ 薄而丰富,半透明
◆ 多呈嗜酸性,浅红色,也可呈浅蓝色
◆ 偶见角质颗粒
中层鳞状上皮细胞最常见于月经周期的分泌期、妊娠期、更年期,与孕激素水平相关。
组织学
来自复层鳞状上皮的中间层。
细胞学(图1-3)
◆ 单个细胞或形成细胞团
◆ 细胞平铺,或有细胞质折叠
◆ 大小不一,圆形至多角形
图1-3 中层鳞状上皮细胞(A);中层鳞状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大小和红细胞相似(B)
细胞核特征
◆ 圆形至卵圆形,居中
◆ 染色质呈纤细颗粒状,疏松均匀分布
细胞质特征
◆ 较丰富、半透明
◆ 多嗜碱性,染色呈浅蓝色,也可为浅绿色
舟状细胞是一种中层鳞状上皮细胞,见于妊娠期和月经周期的晚期。
细胞学(图1-4)
◆ 外形像小船,舟状
◆ 单个细胞或细胞簇
图1-4 舟状细胞,传统图片(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休斯敦分校 张松林提供)
细胞核特征
◆ 偏位
细胞质特征
◆ 中央细胞质淡染,边缘细胞质稠厚
◆ 糖原较多时染成金黄色,具有折光性
副基底层细胞常见于绝经后、青春期前和产后,以副基底层细胞为主时提示鳞状上皮分化不成熟。
组织学
为来自复层鳞状上皮基底层的细胞成分。
细胞学(图1-5)
◆ 单个细胞或成片
◆ 圆形到卵圆形
◆ 小到中等大
图1-5 副基底层细胞,单个(A~B),成片(C~D)
细胞核特征
◆ 圆形或卵圆形,居中
◆ 染色质呈纤细颗粒状,均匀分布
◆ 核膜平滑
细胞质特征
◆ 致密,边界光滑
◆ 嗜碱性,深蓝色,也可为深绿色染色基底层细胞日常工作中很难见到,从略。
鳞、柱状细胞交界区是复层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相交界的部位。在慢性炎症等因素的刺激影响下,子宫颈管上皮转变为防御性较强的鳞状上皮,此过程称为鳞状化生。
外宫颈由鳞状上皮覆盖,内宫颈由腺上皮覆盖,两者交界处称为鳞柱交界或移行区。移行区鳞状化生的区域最容易发生鳞状上皮异常。
查见宫颈管腺细胞或化生细胞视为子宫颈管成分,提示取样到达移行区的细胞。评估传统涂片和液基制片满意的子宫颈管成分包括至少10个保存完好的子宫颈管腺细胞或鳞状化生细胞,单个或成团出现。但子宫颈管成分的存在与否并不影响细胞涂片或制片的满意度。
组织学(图1-6)
子宫颈管被覆产生黏液的单层柱状上皮,多为分泌黏液的高柱状黏液性细胞。
图1-6 组织学鳞柱交界(A);宫颈管腺上皮(B)
细胞学(图1-7~图1-9)
◆ 宫颈管腺上皮细胞单个散在,柱状,细胞核位于基底部
◆ 腺上皮细胞条索状排列:侧面观呈栅栏状
◆ 宫颈管腺上皮细胞片状排列:正面观呈二维、黏附性、蜂窝状排列,细胞边界清晰
图1-7 宫颈管腺细胞,栅栏状排列
图1-8 宫颈管腺细胞,蜂窝状排列
图1-9 宫颈管腺上皮细胞,裸核(A);纤毛和终板(B~D)
细胞核特征
◆ 圆形或卵圆形,分泌期常被推挤到基底部
◆ 染色质纤细,分布均匀
◆ 核膜平滑,可见小核仁
细胞质特征
◆ 有时可见纤毛和终板
◆ 细胞质丰富细腻
裸核
宫颈管腺上皮细胞的细胞质脆而易碎,可能溶解或与细胞核分离,形成子宫颈管腺上皮细胞的裸核,背景为黏液和退变的子宫颈管腺上皮细胞的细胞质。液基细胞学制片宫颈管腺上皮细胞的裸核很可能散在分布,黏液中一般没有裸核。
化生细胞可处于不同的成熟阶段。细胞大小和形状不一,有时细胞核增大可达正常中层鳞状上皮细胞核的1.5~2.0倍(图1-10)。
图1-10 鳞状化生,细胞质突起似蜘蛛状(A~C);组织学,鳞状化生伴大量慢性炎性细胞(D)
组织学
不成熟鳞状化生由薄层的不成熟鳞状细胞组成,多发生于宫颈鳞、柱状细胞交界/移行区部位。
细胞学
◆ 单个出现或鹅卵石样片状排列
◆ 细胞通常圆形,可见细胞质突起(蜘蛛细胞)
细胞核特征
◆ 通常居中,核膜平滑
◆ 核染色质纤细颗粒状,均匀分布
细胞质特征
◆ 细胞质致密,多染性或嗜酸性红染
◆ 可有细胞质空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