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一章 |

正常宫颈细胞成分

杨敏 杨斌 薛德彬

一、正常鳞状上皮细胞(squamous epithelial cells)

鳞状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界限清楚,细胞核居中及细胞质深染。根据细胞的成熟度,将鳞状上皮细胞由基底层至表层分为四种:基底层细胞、副基底层细胞、中间层细胞及表层鳞状上皮细胞。从基底层到表层,细胞核由大到小至固缩;核质比由大到小;细胞质由深染到浅染。

1. 基底层细胞(basal layer cells)(图1-1)

图1-1 基底层细胞及副基底层细胞(低倍、液基、巴氏染色)
基底层细胞(蓝箭头)多呈片状出现,胞核小而圆,细胞大小形状十分规则,多见于较严重萎缩和上皮高度损伤的样本,常伴副基底层细胞(红箭头)。副基底层细胞胞质明显,片状出现。

基底层细胞为未分化的小细胞,与组织细胞十分相似,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核圆居中,染色质细而均匀,胞质深蓝色。基底层细胞很少见,仅见于较严重的萎缩和上皮高度损伤的样本,并且常伴有副基底层细胞。

2. 副基底层细胞(parabasal layer cells)(图1-2~1-6)

图1-2 副基底层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副基底层细胞(红箭头)呈规则的球形、圆形、卵圆形,边界光滑。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居中,染色质细颗粒状,均匀分布,胞质深染。

图1-3 副基底层细胞(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圆形、卵圆形,常常单个出现。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居中,染色质细颗粒状,均匀分布。胞质浓稠。

图1-4 副基底层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副基底层细胞散在,圆形、卵圆形,胞界光滑。胞核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颗粒状,均匀分布,胞质蓝染。

图1-5 副基底层细胞(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图示多量副基底层细胞,常见于绝经后女性。

图1-6 副基底层细胞(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副基底层细胞片状排列,细胞圆形,边界清晰。胞核圆形,染色质细腻、分布均匀。

副基底层细胞圆形、卵圆形,边界光滑,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居中,染色质细颗粒状,均匀分布,胞质蓝色深染,单个或片状出现。可见于青春期前、孕期、哺乳期、放疗后、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和重度炎症。

3. 中间层细胞(intermediate layer cells)(图1-7~1-9)

图1-7 中间层细胞(低倍、液基、巴氏染色)
中间层细胞多边形、卵圆形,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胞质浅蓝色。中间层细胞的胞核大小以及染色质情况是判读细胞异常的重要参照标准。

图1-8 中间层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典型的中间层鳞状上皮细胞(红箭头),细胞多边形,卵圆形,胞核圆形,染色质细腻、均匀分布,胞质浅蓝色。

图1-9 中间层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中间层细胞(红箭头)。任何鳞状上皮细胞的胞核明显增大或染色质加深均提示可能存在鳞状上皮内病变(中间层细胞的胞核大小以及染色质情况作为参照标准)。

细胞形状多样,多边形、卵圆形等,胞核圆居中,与红细胞大小相似,染色质细颗粒状疏松,胞质较丰富,透明浅蓝色。最常见于月经前半周期、排卵后和雌激素较高的状态,当妊娠、更年期、激素水平低下时其比例减少。

中间层细胞的胞核大小以及染色质情况是判读细胞异常的重要参照标准。鳞状上皮细胞的胞核明显增大或染色质加深均提示可能存在鳞状上皮内病变。

4. 表层上皮细胞(superficial layer cells)(图1-10~1-12)

图1-10 表层上皮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表层上皮细胞是最成熟的鳞状上皮细胞,与中间层细胞相似,胞核固缩,胞质粉红色。

图1-11 表层上皮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表层鳞状上皮细胞,与中间层细胞相似,多边形或多角形,胞核固缩,染色质较疏松,胞质浅红色或浅蓝色。

图1-12 表层上皮细胞(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呈多边形或多角形,胞核固缩,胞质浅红色或浅蓝色。为最成熟和最常见的鳞状上皮细胞。

表层上皮细胞是最成熟的鳞状上皮细胞,与中间层细胞相似,多边形或多角形,胞核固缩,染色质较疏松,胞质丰富,浅红色或浅蓝色。最常见于月经前半周期、排卵后和雌激素较高的状态。妊娠、更年期、激素水平低下时其比例减少。

二、正常腺细胞(normal glandular cells)

正常腺细胞包括:子宫颈管腺细胞、子宫内膜腺细胞以及输卵管上皮细胞。腺细胞的共同特征:核浆极性(胞核位于基底部),胞质稀薄,有时含分泌空泡。

1. 子宫颈管腺细胞(endocervical glandular cells)(图1-13~1-25)

图1-13 子宫颈管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子宫颈管腺细胞高柱状,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基底部,胞质丰富,可见明显的分泌空泡。此为分泌型子宫颈管腺细胞。

图1-14 子宫颈管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子宫颈管腺细胞大片状排列,正面观“蜂窝状”。

图1-15 子宫颈管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子宫颈管腺细胞“蜂窝状”,细胞圆形,胞核居中,明确的细胞间距,胞质边界清晰。

图1-16 子宫颈管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子宫颈管腺细胞排列呈“蜂窝状”,核浆极性,胞质稀薄,含有分泌空泡。

图1-17 子宫颈管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排列呈“蜂窝状”,核浆极性明显(胞核位于细胞基底部),胞质可见分泌空泡。分泌型子宫颈管腺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分泌黏液,形成黏液栓。

图1-18 子宫颈管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镶嵌样“蜂窝状”排列,圆形,胞核居中,核膜光滑,染色质细而均匀,明确的细胞间距,胞质边界清晰。

图1-19 子宫颈管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高柱状,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光滑,位于细胞基底部。染色质细而均匀分布。分泌型细胞,胞质稀薄而丰富,可见分泌空泡。侧面观“栅栏状”。

图1-20 子宫颈管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分泌型细胞,核浆极性,胞质稀薄而丰富,细胞胞界清晰。

图1-21 子宫颈管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纤毛型细胞,表面具有纤毛呈刷状缘(红箭头)。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可见核仁,核膜光滑,染色质细而均匀分布。

图1-22 子宫颈管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注意核浆极性,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

图1-23 子宫颈管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柱状,核浆极性十分明显,可见小核仁,胞质丰富,侧面观细胞排列呈“栅栏状”。

图1-24 子宫颈管腺细胞(中倍、涂片、巴氏染色)
细胞镶嵌样“蜂窝状”排列,胞核居中,胞质边界清晰。

图1-25 子宫颈管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此例为73岁老年妇女的样本,胞质为丰富的黏液(红箭头),呈极浅的淡蓝色。

细胞形态特点:高柱状,胞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核仁可见,核膜光滑,染色质细而均匀分布。按功能分为分泌型和纤毛型两种:分泌型细胞胞浆丰富,可见分泌空泡;纤毛型细胞表面具有纤毛,呈刷状缘。细胞成团或单个散在,成团细胞正面观呈现“蜂窝状”结构,侧面观呈现“栅栏状”排列。

2. 子宫内膜腺细胞(edometrial glandular cells)(图1-26~1-30)

图1-26 子宫内膜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典型的双轮廓子宫内膜细胞球,中间为杂乱而染色较深的间质细胞团,外围为染色较浅的子宫内膜腺细胞包绕。此种典型结构多出现在月经周期第6~10天。

图1-27 子宫内膜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子宫内膜腺细胞片状脱落。胞核小而圆,与中层鳞状上皮细胞核相似,核仁可见,胞质少。40岁以后,月经周期第12天以后出现子宫内膜腺细胞应报告,提示需临床进一步检查。

图1-28 子宫内膜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子宫内膜腺细胞成团脱落,此为典型的双轮廓子宫内膜细胞球。

图1-29 子宫内膜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双轮廓子宫内膜细胞球,中间为间质细胞团,染色较深,杂乱重叠排列,外围为染色较浅的子宫内膜腺细胞包绕。

图1-30 子宫内膜腺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自行脱落的小簇子宫内膜腺细胞(图中央),呈三维立体结构。正常子宫内膜腺细胞出现在月经周期第1~12天。

子宫内膜腺细胞圆形、卵圆形或立方形。细胞核圆形居中,其大小与中间层细胞的胞核相似,染色质细而均匀分布,核仁小,核质比较高。细胞成团脱落,形成三维立体团簇,排列紧密。还可形成双轮廓子宫内膜细胞球:中间为紧密的间质细胞团,外围腺细胞包绕。典型双轮廓子宫内膜细胞球多出现在月经周期第6~10天。

在无药物干扰以及无避孕环条件下,正常子宫内膜腺细胞出现在月经周期的1~12天。40岁以后,若月经周期12天以后出现子宫内膜腺细胞应报告,须结合临床表现进一步检查。子宫内膜腺细胞应与成团的组织细胞、间质细胞以及萎缩性改变的细胞相鉴别。

3. 子宫下段组织碎片(lower uterine segment, LUS)(图1-31~1-37)

图1-31 子宫下段组织碎片(LUS)(低倍、涂片、巴氏染色)
细胞团成片较大而平铺,细胞排列密集,常伴随梭形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图1-32 子宫下段组织碎片(LUS)(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图1-31的高倍。

图1-33 子宫下段组织碎片(LUS)(低倍、涂片、巴氏染色)
密集成群的小细胞及梭形细胞规则排列呈片状、管状,注意避免过度诊断为异常腺细胞。

图1-34 子宫下段组织碎片(LU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高倍镜下显示细胞规则排列。

图1-35 子宫下段组织碎片(LUS)(低倍、液基、巴氏染色)
小细胞及梭形细胞规则排列成管状。LUS的单独出现没有临床意义,可因宫颈内取样过于用力或位置过深造成,因此一般不予报告。

图1-36 子宫下段组织碎片(LU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液基制片LUS较少见片状或管状,但仍可见血管间质结构。图示中央为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外周围绕间质细胞。LUS代表刮落的子宫内膜,并不意味着患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因此可以不用报告。

图1-37 子宫下段组织碎片(LU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密集排列的梭形细胞以及血管腔,单纯或有分支的管状腺埋于间质中。

有时医务人员取样用力过度或取样位置过深,可能刷取到子宫下段组织碎片。可见密集成群的小细胞及梭形细胞,排列成片状、管状等异型结构。并可见纤维间质,间质内有毛细血管。LUS很容易过度诊断为子宫内膜腺细胞异常。

4. 输卵管上皮化生(tubal metaplasia)(图1-38)

图1-38 输卵管上皮化生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排列拥挤,轻度假复层,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有时胞核增大,多形性,染色质细颗粒状,染色深,分布均匀,核质比增高。胞质内空泡呈杯状细胞样。闭锁堤及纤毛是重要参考指标。

输卵管上皮化生细胞是指类似于输卵管上皮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可见于宫颈管刷取样本中,包括纤毛柱状上皮细胞、非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这些均属良性细胞,要注意与异型的宫颈及宫内膜细胞区别。

细胞形态特征:细胞柱状,排列拥挤,可轻度假复层,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有时胞核增大,多形性,核仁不明显,染色质细颗粒状,染色深,但分布均匀,胞质内空泡而呈杯状细胞样,核质比可增高。存在闭锁堤及纤毛证明为良性的腺上皮化生细胞。如未见闭锁堤及纤毛,因其胞核增大、染色过深及假复层可能过度诊断为非典型腺细胞,甚至原位腺癌。阅片及判读应引起注意。

5. 微腺体增生(microglandular hyperplasia)

微腺体增生是子宫颈管腺细胞的良性增生,较常见于生育年龄的女性,与长期服用避孕药及妊娠有关。细胞形态特征为反应性和退行性变的子宫颈管腺细胞,常混合不成熟的鳞状化生细胞、储备细胞以及梭形的基质细胞,细胞成团或成群聚集。在大多数情况下,微腺体增生的细胞形态特点并不很清晰,有时酷似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反应性及修复性腺细胞。

6. 子宫切除后的腺细胞(post-hysterectomy glandular cells)

有时在子宫切除后的阴道脱落细胞样本中可见到腺细胞。它的出现可能是由输卵管脱出(fallopian tube prolapse)、阴道子宫内膜异位(vaginal endometrisis)或Wolffian管(mesonephnic duct)残留体产生。更多见的情况是临床提供的病史不确切,如“子宫全切术”实际上仅行子宫部分切除子宫颈管保留术。因此,在判读阴道脱落细胞中的腺细胞时,应认真核对临床信息,仔细识别细胞的良恶性。

三、其他良性细胞

1. 组织细胞(histiocytes)(图1-39~1-40)

图1-39 组织细胞(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组织细胞单个散在及松散聚集,胞核圆形、肾形或豆形,胞质中等,泡沫状。常与子宫内膜腺细胞一起脱落,有时与表层间质细胞相伴出现,两者鉴别较困难。

图1-40 组织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组织细胞松散聚集,胞核肾形、圆形,胞质泡沫样。常与月经周期前半期成团脱落的子宫内膜腺细胞相伴随,仅出现组织细胞并不能预测子宫内膜的恶性病变。

组织细胞常在月经周期的前半期伴随子宫内膜腺细胞一起脱落,细胞单个分散很少聚集成群。细胞核圆形或肾形,可见核仁,胞质泡沫状。需要与高级别上皮内病变细胞和非典型腺细胞鉴别。

2.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图1-41~1-42)

图1-41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高倍、传统、巴氏染色)
子宫内膜直接取样,可见子宫内膜腺细胞,还可见散在深染的间质细胞,部分细胞梭形,但胞核规则,染色质均匀分布,胞质较少。不要过度诊断为HSIL。

图1-42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伴随子宫内膜腺细胞脱落的“深层”间质细胞(红箭头),梭形,胞核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少,应与HSIL相鉴别。间质细胞出现并不提示任何子宫内膜的恶性病变。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常在月经期伴随子宫内膜腺细胞一起脱落,间质细胞分为表浅和深层两种。表浅间质细胞较小,胞核圆形、卵圆形或肾形,胞质很少。有时细胞深染,胞核形状不规整,避免过度诊断为肿瘤细胞。深层间质细胞呈梭形或纺锤形,日常工作中很少见到。


注:低倍,<20×;中倍,20×;高倍,>20×。 amitJbqWeBqDFDu896F9W4Tir2uoxhAXMKY70vAJNguWlvKYKOb93hIiawiOW0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