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上皮细胞异常的种类:
1. 非典型腺细胞(AGC)
非典型腺细胞,倾向于子宫颈管腺细胞
非典型腺细胞,倾向于子宫内膜腺细胞
非典型腺细胞,来源不确定
2. 非典型腺细胞,倾向于肿瘤
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AEC),倾向于肿瘤
非典型腺细胞(AGC),倾向于肿瘤
3.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
4. 腺癌
子宫颈管腺癌
子宫内膜腺癌
子宫外腺癌
腺癌,来源不确定
AGC指腺细胞表现一定程度的非典型性,但数量和形态学缺乏明确诊断子宫颈管原位腺癌或其他腺癌的特征,此类腺细胞的异常改变称为AGC。它包括来自子宫颈管的非典型腺细胞(AEC),来自子宫内膜的非典型腺细胞(AEM),以及来源不确定的非典型腺细胞(AGC,NOS)(图5-1~5-4)。如果可能应进一步判明非典型腺细胞是否倾向于肿瘤,如果倾向于肿瘤要注明。
1. 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atypical endocervical glandular cells,AEC)
子宫颈管腺细胞核的异型性超出了反应性及修复性改变,但又缺乏明确诊断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或腺癌的特征。根据非典型程度不同诊断为:AEC或AEC倾向于肿瘤。
(1)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AEC):腺细胞呈片状、带状、团状排列,轻度拥挤,具有重叠现象,胞核增大或拉长,可为正常子宫颈管腺细胞核的1.0~3.0倍,胞核轻度非典型性,染色质颗粒状、轻度深染、分布均匀,核仁一般不明显,胞质仍丰富,核质比一定程度增高。(图5-5~5-7)
判读此类细胞需结合临床病史,排除引起细胞非典型性的其他因素,如炎性感染、子宫内节育器等。应与子宫颈腺细胞的反应性或修复性改变相区别。反应性子宫颈管腺细胞特点:仍保持蜂窝状或片状排列,细胞虽有一定非典型性,但核浆极性(胞核位于基底部)十分明显,胞核非典型性较小,核膜光滑,染色质细而均匀,浅染,核仁明显,胞质丰富,核质比不高。修复性子宫颈管腺细胞特点:片状排列的细胞具有水流样的核极向。此外,输卵管型化生上皮细胞胞核大而深染,假复层排列,容易误判读为AIS或AGC,但纤毛和闭锁堤的存在可以确认其为良性。
(2)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倾向于肿瘤(AEC,favor neoplastic):同上所述,此类腺细胞非典型性更明显,核质比高,核分裂象偶见。胞质边界不清,偶见细胞团外缘羽毛状排列;当高度怀疑AIS或腺癌,但细胞形态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都不足以诊断,此时使用此术语。(图5-8~5-13)
2. 非典型子宫内膜腺细胞(atypical endometrial glandular cells,AEM)
由于细胞核的非典型性,超出周期脱落的良性子宫内膜腺细胞改变,但又未达到子宫内膜腺癌的判读标准,需进一步寻找非典型性的原因,用非典型子宫内膜腺细胞(AEM)来描述。但是应该把握好诊断尺度,避免滥用AEM。AEM比AEC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大于50%的AEM女性组织学随访可发现子宫内膜病理学改变。
AEM和正常子宫内膜腺细胞比较,胞核增大,核仁明显(最重要的两个诊断标准)。染色质深染。胞质较少或空泡化,细胞边界不清,细胞团较松散,但仍然保持三维细胞团结构。(图5-14~5-16)
需要强调:子宫颈涂片检测子宫内膜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低,因此,临床病史对正确判读子宫内膜细胞十分重要,80%以上临床有意义的病变伴随子宫出血史。常见子宫内膜疾病:子宫内膜息肉、慢性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型化生、IUD改变、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等。
注意区别:① 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AEC),它缺乏子宫颈管原位腺癌的特征性表现,如羽毛样边缘、菊形团样结构、假复层柱状细胞条带,并保持细胞极向等。②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累及腺体,细胞排列紧密成团,染色质粗颗粒状,染色深,核质比高。细胞团周围细胞平展,中间细胞失去极向。背景中可见散在、单个、高核质比的异型鳞状上皮细胞。(图5-17~5-18)
AIS被认为是浸润性腺癌的癌前病变,无间质浸润的高级别子宫颈管腺细胞病变,多见于30岁以上女性,阴道镜检查不易被发现。虽然有细胞形态的诊断标准,但在阅片判读中仍为难点。
细胞形态特征(图5-19~5-36)
(1)细胞排列:细胞排列无序和明显拥挤。子宫颈管腺细胞以假复层排列、菊形团样腺腔结构、三维立体或合胞体样成群聚集,细胞叠加,周边呈羽毛样边缘。
(2)细胞核:椭圆形或圆形,明显增大拉长,核质比增高。染色质颗粒粗糙,染色较深或较浅,核仁可见,但一般不如浸润癌明显(显著的核仁提示为浸润癌)。胞核稍稍失去极性,胞核之间呈栅栏状,假复层样排列,而在细胞群外围细胞核向外伸展,称之为羽毛状分布,这些均为AIS的典型特征。常可见核分裂象和凋亡小体。
(3)细胞质:细胞质浅染,核浆极性,未见闭锁堤及纤毛,核质比增高,在较大合胞体细胞中,有时可见玫瑰花样的腺样结构。
(4)背景:干净,缺乏腺癌的肿瘤素质(坏死无结构物质),炎性背景常见。
注意: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和原位腺癌可同时存在(大于50%病例两者共存),可通过胞质的特征和细胞的排列来区分。液基制片上述典型特征有时不能清楚地显示,因而在阅片及判读时应十分仔细慎重。细胞学判读子宫颈管原位腺癌可能有困难,对有疑问的病例,判读为“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倾向于肿瘤(AEC,favor neoplasm)”比较合适。
1. 子宫颈管腺癌(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图5-37~5-44)
癌细胞形态具有AIS的部分特征,并有明显的恶性细胞特征(即侵袭性)。癌细胞散在分布,单个癌细胞比较多见,也可松散聚集成团或立体细胞群,癌细胞仍保持柱状或立方状。胞核明显增大,长圆形,拥挤重叠排列,染色质粗大、分布不均,核仁明显增大,胞质丰富、边界不清,可见分泌空泡,核质比明显增高。有时还可见多核癌细胞,病理性核分裂,50%病例可见肿瘤素质。
一些较少见的子宫颈管腺癌类型,如子宫内膜样型,透明细胞型,乳头状浆液性等,细胞形态学很难与发生在子宫内膜或卵巢的同类肿瘤相区别。
判读子宫颈管腺癌的标准:在AIS的基础上,出现明显的恶性细胞特征。细胞核大而圆,伴有染色质分布不均,核仁明显增大(重要特征)以及肿瘤素质,高度考虑为浸润性子宫颈管腺癌。制片技术的不同,形态学会有一定差异,传统涂片更多地展示细胞排列方式和类型;液基制片更清晰地展示细胞核的改变,肿瘤素质也许不明显,肿瘤素质由蛋白性、炎性碎屑、坏死、陈旧性出血组成,常黏附在细胞团周边或单个细胞表面,称为黏附性肿瘤素质。黏附性肿瘤素质出现可提示为浸润,但并不总出现。
2. 子宫内膜腺癌(endometrial adenocarcinoma)(图5-45~5-60)
临床将子宫内膜腺癌分为两种类型,第一型为典型的子宫内膜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多发生于围更年期和绝经后女性,可能与肥胖、高血压及糖尿病有关。多在子宫内膜增生的基础上发生癌变,此类腺癌分化较好,预后好。第二型为浆液性腺癌和透明细胞癌,常发生于老年消瘦的妇女,这类腺癌分化较差,预后也不好,形态学可见明显的萎缩背景。
如果查见子宫内膜的异常脱落,大量的组织细胞,坏死及陈旧性出血背景,均应十分警惕子宫内膜腺癌,特别对于绝经后女性。
细胞形态特征:单个或紧密排列的小球团,细胞圆,胞核增大深染,大小不一,核仁明显,胞核极向明显消失。染色质颗粒状,分布不均,胞质少而有分泌空泡,可见肿瘤素质,液基制片其表现为细颗粒状或称“水样”背景,容易被忽略。
判读子宫内膜细胞异常的两个关键特征:细胞核增大、核仁明显。与子宫颈腺癌相比,脱落的子宫内膜癌细胞常呈三维球团,周边较为规整平滑。子宫内膜腺癌的其他变异类型包括具有鳞状分化的腺癌、黏液样癌、分泌性腺癌和透明细胞癌。
3. 子宫外恶性肿瘤(extrauterine malignancy)
常见的子宫外恶性肿瘤有结直肠癌、膀胱移行细胞癌、乳腺癌和黑色素瘤。形态学多与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相重叠,临床表现和体征是正确诊断这些转移癌的重要线索。因此,如有疑问需要与临床医师联系沟通,以防止误诊(参见第六章其他恶性肿瘤)。
图5-1 非典型腺细胞,来源不确定(AGC,NO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腺细胞具有异型性,成团排列,胞核轻度增大,轻度深染,可见核仁,核质比轻度增加,胞质丰富。活检证实为炎性改变。
图5-2 非典型腺细胞,来源不确定(AGC,NO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腺细胞具有异型性,片状拥挤排列,胞核轻度增大。活检证实为炎性改变。
图5-3 非典型腺细胞,来源不确定(AGC,NO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腺细胞具有异型性,胞核稍增大,核仁可见,细胞边界清晰。活检证实为炎性改变。
图5-4 非典型腺细胞,来源不确定(AGC,NO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腺细胞具有异型性,成团排列,胞质丰富,核质比一定程度增高,注意不要过度诊断为腺癌。
图5-5 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AGC,favor AEC)(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子宫颈管腺细胞排列拥挤,细胞核一定程度拉长,染色稍深,胞质较少。
图5-6 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AGC,favor AEC)(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腺细胞增大,胞核轻度异型,染色质颗粒状,轻度深染,核质比一定程度增加。
图5-7 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AGC,favor AEC)(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腺细胞片状,胞核增大深染,大小形状略有差别,核质比增加,泡沫状胞质,边界不清。
图5-8 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AEC,favor neoplastic)(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腺细胞大片成团排列,细胞存在一定的异型性,核仁可见,泡沫状胞质。活检证实为AIS。
图5-9 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AEC,favor neoplastic)(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腺细胞具有异型性,重叠,周边似羽毛状排列,胞核增大,圆形,核仁可见,胞质减少,疑为AIS,但仅见此一团细胞,AEC倾向于肿瘤,活检证实为原位腺癌。
图5-10 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AEC,favor neoplastic)(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核增大,卵圆形,周边似羽毛状排列,疑为AIS,但仅见此一团细胞,AEC倾向于肿瘤,活检证实为原位腺癌。
图5-11 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AEC,favor neoplastic)(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核卵圆形,拥挤重叠,染色质粗颗粒,染色深,均匀分布。判读为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倾向于肿瘤,活检证实为原位腺癌。
图5-12 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AEC,favor neoplastic)(高倍、切片、HE染色)组织学子宫颈管原位腺癌。
图5-13 非典型子宫颈管腺细胞(AGC,favor AEC)(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腺细胞失去蜂窝状排列,细胞之间拥挤重叠,胞核明显增大,染色质增粗,核仁可见。活检证实为原位腺癌。
图5-14 非典型子宫内膜细胞(AGC,favor AEM)(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腺细胞成团紧密排列,三维立体结构,胞核增大,可见小核仁,胞质少,细胞边界不清。
图5-15 非典型子宫内膜细胞(AGC,favor AEM)(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腺细胞排列成团,胞核增大,有一定异型性。50岁绝经患者,判读为非典型子宫内膜细胞,需进一步检查确诊。
图5-16 非典型子宫内膜细胞(AGC,favor AEM)(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三维结构的小细胞团,细胞大小不一,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可见。液基制片子宫内膜细胞核的多形性比传统涂片更明显,注意不要过度诊断。
图5-17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累及腺体(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排列紧密,周围细胞平铺,核质比高,染色质粗颗粒,染色深,可见小核仁,提示为腺细胞。右上角细胞核沟出现,提示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图5-18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累及腺体(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成团紧密排列,核质比高,染色质粗颗粒状,染色深。细胞团周边圆整平滑,中间细胞失去极向。背景可见单个散在高核质比的异型鳞状上皮细胞。
图5-19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群排列略松散,羽毛状边缘,细胞梭形,胞质少,核质比高,核仁可见。
图5-20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群成片拥挤,无序排列。胞核重叠,深染,核质比增高。背景干净,无肿瘤素质,组织学证实为AIS。
图5-21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注意AIS的栅栏状排列,胞核增大,椭圆形,染色质增粗,但分布均匀,周围细胞羽毛状。
图5-22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核呈椭圆形或圆形,染色质加深,胞核仍保持其极性,箭头所指为羽毛状结构。
图5-23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假复层拥挤排列,呈腺腔样结构,胞核增大,染色深。组织学证实为AIS。
图5-24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核增大,卵圆形,大小不一,染色深,拥挤重叠。
图5-25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切片、HE染色)
组织学图片上方显示子宫颈管原位腺癌。
图5-26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传统、巴氏染色)
细胞卵圆形,胞核拥挤重叠,深染,染色质粗颗粒状,均匀分布,核质比增高,周边似羽毛状。
图5-27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核卵圆形拉长,胞核深染,染色质粗颗粒状、均匀分布。高核质比,周边细胞似羽毛状。
图5-28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片状排列,拥挤重叠,失去蜂窝状结构,胞核增大染色深,异型性明显。注意“菊形团样”结构。
图5-29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传统、巴氏染色)
细胞核增大,核质比增高,周围似羽毛状。
图5-30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传统、巴氏染色)
细胞片状拥挤排列,胞核增大,核质比高,染色深。箭头所指细胞排列呈“菊形团样”结构。
图5-31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成片拥挤,排列不规则,胞核增大,核仁可见,染色深,核质比增高。
图5-32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片状无序排列,失去蜂窝状结构,核仁可见,核质比增高,背景干净。
图5-33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注意观察细胞排列以及细胞核的异型性。胞核深染,核仁可见,染色质粗颗粒状,核质比高。
图5-34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注意对比观察:图示上方为正常的子宫颈管腺细胞,下方为子宫颈管原位腺癌细胞,羽毛状边缘为其特征性的表现。
图5-35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拥挤重叠,排列不规则,胞核深染,均匀分布的粗颗粒状染色质,核质比增加。
图5-36 子宫颈管原位腺癌(AIS)(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假复层,拥挤排列,失去蜂窝状结构。细胞核增大,染色过深,核质比增高,背景干净。
图5-37 子宫颈管腺癌(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重点观察:细胞核的异型性以及胞核内染色质情况。
图5-38 子宫颈管腺癌(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癌细胞排列呈异型的腺样结构,胞核染色深,病理性核分裂象(红箭头)。
图5-39 子宫颈管腺癌(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癌细胞明显增大,拥挤重叠,极性消失,染色质粗糙,分布不均,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图5-40 子宫颈管腺癌(中倍、涂片、巴氏染色)
大量癌细胞,拥挤重叠无序排列,极性消失。注意周边散在的单个异型细胞和少许肿瘤素质。
图5-41 子宫颈管腺癌(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与AIS相比癌细胞的异型性更加明显,胞核明显增大,核膜不规则,染色质粗块状,分布不均,可见多个显著核仁,核质比明显增高。
图5-42 子宫颈管腺癌(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癌细胞排列紊乱,多核,胞质边界不清。注意细胞核的明显异型性以及很高的核质比。
图5-43 子宫颈管腺癌(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癌细胞核增大重叠,异型性明显,大而突出的核仁,染色质分布不均,高核质比。
图5-44 子宫颈管腺癌(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癌细胞的胞质可见明显的大量分泌空泡,部分空泡将胞核推向一侧。此例为少见的肠上皮黏液性子宫颈管腺癌。
图5-45 子宫内膜腺癌(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癌细胞紧密成团,异型性明显。胞核大而圆,极向消失,染色质分布不均。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腺癌。
图5-46 子宫内膜腺癌(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癌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核大小不一,染色质粗糙而深染,分布不均匀,核质比高。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腺癌。
图5-47 子宫内膜腺癌(低倍、液基、巴氏染色)
低倍镜下可见大量的坏死组织碎片,血性污浊的肿瘤素质背景。
图5-48 子宫内膜腺癌(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癌细胞圆形,拥挤重叠排列紊乱。胞核增大,核仁明显,胞质稀少,核质比增加。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腺癌。
图5-49 子宫内膜腺癌(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与图5-48为同一病例的不同视野。
图5-50 子宫内膜腺癌(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核仁显著增大而清晰,染色质分布不均,核质比增加。组织学证实为子宫内膜腺癌。注意周围散在单个异型瘤细胞。
图5-51 子宫内膜腺癌(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血细胞、炎细胞、坏死肿瘤碎片等形成较污浊的肿瘤素质背景,恶性细胞仍具有子宫内膜细胞的特点,但胞核明显恶性特征。
图5-52 子宫内膜腺癌(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癌细胞排列成簇状、乳头状,失去极性,高核质比。活检证明为子宫内膜腺癌。
图5-53 子宫内膜腺癌(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癌细胞成团排列,胞核大而圆,核仁明显,胞质空泡状。注意观察背景中的红细胞、炎细胞及坏死细胞碎片形成的肿瘤素质。
图5-54 子宫内膜腺癌(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癌细胞三维球团,注意边缘的癌细胞形态,胞核异型性明显,背景可见肿瘤素质。
图5-55 子宫内膜腺癌(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癌细胞球团状排列,恶性特征明显,胞核显著增大而多形,突出而不规则的核仁。
图5-56 子宫内膜腺癌(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癌细胞融合成团状,胞质边界不清,细胞核紊乱重叠,大小形态各异,核膜明显不规则,染色质粗糙,不均匀分布,大而突出的核仁,判读为腺癌。
图5-57 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倍、细胞块、HE染色)
与图5-56为同一病例,细胞块切片显示组织学形态结构。
图5-58 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癌细胞簇状聚集,胞质边界不清,胞核大小、形态明显异常,染色质粗糙,分布不均,多个不规则嗜酸红染的核仁非常突出。
图5-59 子宫内膜浆液性腺癌(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癌细胞成团排列,明显的胞质分泌空泡,细胞核被推向一侧,大而突出的核仁。
图5-60 腺鳞癌(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腺鳞癌中腺样分化的癌细胞(左侧),细胞小团,胞核增大,核仁明显,空泡状胞质。同时存在鳞状分化的癌细胞(右侧),异型性明显,胞质明显角化。
注:低倍,<20×;中倍,20×;高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