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三章 |

上皮细胞的良性改变

杨敏 杨斌 解正新

许多因素均可引起上皮细胞的改变,使其不同于正常细胞,这类反应性改变属于上皮细胞的良性改变(benign change)。常见原因有感染、放射治疗后、使用宫内节育器、分娩等。

一、反应性改变和修复性改变(inflammation and repair change)

1. 正常范围内的反应性改变

鳞状上皮细胞增大,胞核增大可达中层鳞状上皮细胞核1.5~2.0倍,核膜光滑,染色质细颗粒状均匀分布。胞质肿胀,核周小空晕,可见双核或小核仁,核质比不变或轻度增加。

2. 与炎症有关的反应性改变

鳞状上皮细胞增大,胞核增大淡染,可达中层鳞状上皮细胞核2.0~2.5倍。染色质细颗粒状或略粗,分布均匀,核膜光滑,核仁明显,可见多个核仁。尽管细胞核增大,但核质比并无明显增加或轻度增加,胞质可呈多染性和嗜酸红染。偶尔可见双核或多核现象。(图3-1~3-6)

图3-1 反应性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鳞状上皮细胞核增大,淡染,染色质细颗粒状,分布均匀,核膜光滑,可见核仁。胞质略浓染,核质比可轻度增加,背景炎性细胞较多。

图3-2 反应性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鳞状上皮细胞核增大,淡染,核质比轻度增加,可见核周小空晕,双核细胞。

图3-3 反应性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鳞状化生细胞,胞核增大,核质比略增加,核膜光滑,染色质匀细并均匀分布,胞质浓染。

图3-4 反应性改变(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大量的炎细胞、化生的鳞状上皮细胞、带伪足的蜘蛛状细胞。

图3-5 反应性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核稍增大,染色加深,核质比并不高。

图3-6 反应性改变(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萎缩细胞变化范围较大,副基底层细胞为主,核质比不高。箭头所指细胞核稍增大,胞核深染而形状不规则,细胞有异型性,但核质比不高,为变性细胞,不要过度诊断。

背景炎性细胞增多,上皮细胞退变,胞核固缩及碎裂,染色质溶解,胞质溶解,出现裸核。有时可见较多的鳞状化生细胞,细胞单个或片状,由细胞质突起(蜘蛛细胞)相连,胞质深染,胞核圆形居中,染色质分布均匀,核质比轻度增加。(图3-7~3-13)

图3-7 鳞状化生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鳞状化生细胞,胞核增大,轻度深染,染色质均匀分布,核质比较中间层鳞状上皮细胞稍高,避免过度诊断为HSIL。

图3-8 鳞状化生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单层平铺,胞核增大,圆形或卵圆形,胞质略浓染,核质比高于成熟鳞状上皮细胞。

图3-9 鳞状化生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片状单层排列,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光滑,染色质细颗粒状并均匀分布,可见小圆形核仁,胞质略浓染。

图3-10 鳞状化生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核圆形,可见小核仁,核膜光滑,染色质均匀分布,胞质略深染。

图3-11 鳞状化生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注意观察鳞状化生细胞浓染的胞质,胞质边界不清以及细胞间相连呈“蜘蛛样”突起胞质。

图3-12 鳞状化生细胞(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成团的鳞状化生细胞(红箭头),胞质浓染而相连。单个鳞状化生细胞(黄箭头),“蜘蛛样”的胞质突起。

图3-13 鳞状化生细胞(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与表层和中层鳞状上皮细胞比较,化生细胞胞质相对较少而浓染,“蜘蛛样”的突起相连。

3. 修复性改变

修复是上皮细胞对损伤的反应性变化。表层鳞状上皮细胞脱落,由基底层细胞再生填补缺失的上皮细胞。修复细胞脱落常单层排列铺砖样,细胞间紧密联系,边界清楚,胞核具有极向似水流样。胞核轻度增大,染色质轻度加深,核仁明显,核质比轻度增加,偶可见核分裂象。修复细胞可表现一定的异型性,此时很难与恶性肿瘤细胞鉴别。若存在不规则的胞核、染色质粗糙且分布不均、不规则核仁、肿瘤素质等提示可能为恶性改变。(图3-14~3-19)

图3-14 修复性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修复细胞单层排列,细胞边界清楚,水流样的核极向。胞核增大,核仁明显,染色质轻度深染,核质比增加。

图3-15 修复性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修复细胞铺砖样排列,细胞边界清楚,胞核稍增大,核仁明显,核质比轻度增加,但核染色质浅染,分布均匀,核膜光滑,为修复性改变。

图3-16 修复性改变(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修复细胞紧密排列,水流样的核极向。胞质内可见白细胞,背景炎细胞较多。

图3-17 修复性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修复细胞特点:胞核增大,核仁明显,细胞边界清楚,水流样的核极向。核膜光滑,染色质均匀,细颗粒样分布。

图3-18 修复性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修复细胞成群排列,似合胞体样。胞核增大,核仁明显。

图3-19 修复性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核增大,核仁明显,水流样的核极向。修复细胞多出现在重度炎症,近期活检,创伤或放化疗之后。

4. 反应性子宫颈管腺细胞

细胞呈“蜂窝状”或片状排列,界限清楚,胞质丰富,空泡状。细胞多形性,大小不一,胞核增大,可达正常子宫颈管腺细胞核3.0~5.0倍,圆形或卵圆形,染色深,核膜光滑,很少重叠,核仁明显并可见多个核仁。染色质淡染纤细,无异常变化。

二、放射治疗引起的改变(radiation effects)

放射治疗引起的改变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改变产生炎性及血性样本,上皮细胞表现为退变、修复、奇形怪状。胞质可见空泡,嗜碱性染色。几个月后,急性改变过程消退,代之以上皮恢复正常或慢性改变;慢性改变表现为细胞明显增大,但核质比仍维持正常或明显减小,可见奇异形状的细胞。细胞核轻度增大,双核或多核。胞核明显退变(染色质浅染、模糊不清、核内空泡)。胞质多染性,可见多个空泡(图3-20~3-29)

图3-20 放射治疗引起的改变(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巨大的多核细胞,胞核增大,退变,染色质淡染。此为放射治疗的慢性改变,临床提供放射治疗病史。

图3-21 放射治疗引起的改变(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鳞状上皮细胞出现多核现象,胞质内可见较大的变性空泡。注意临床病史,一般放疗反应出现在2~4周,持续6个月到1年,有的患者可持续终生。

图3-22 放射治疗引起的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核退变,染色质浅染,模糊。胞质内可见空泡,多染性。临床提供放射治疗病史。

图3-23 放射治疗引起的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多核细胞在放射治疗中比较常见,如伴有修复可见明显的核仁或多个小核仁。

图3-24 放射治疗引起的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大小形态不等,胞核大小不一致。临床提供放射治疗病史。

图3-25 放射治疗引起的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大小形态不等,单核和双核出现。核质比无明显的异常。临床提供放射治疗病史。

图3-26 放射治疗引起的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增大,核质比正常,胞质内可见明显的大空泡。

图3-27 放射治疗引起的改变(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70岁老年妇女,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放疗后的细胞学改变。

图3-28 放射治疗引起的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多形性,异常增大,胞质丰富,胞核增大,但核质比并无明显增加。

图3-29 放射治疗引起的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70岁老年妇女,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放疗后。细胞多形性,核质比并无明显异常。

放射治疗引起的细胞异型需要与恶性细胞鉴别,鉴别的关键是前者胞核与胞质退变,胞质丰富多形性,核质比正常或减小,有放射治疗的临床病史。如果放疗后的细胞奇异性明显,可判读为非典型放疗相关细胞。因宫颈癌而行放疗的患者,应注意癌症的复发,复发病例常见许多非典型细胞,胞核非典型性更明显,核质比增高。

三、与宫内节育器(IUD)有关的反应性腺细胞改变

宫内节育器(IUD)慢性刺激可引起子宫内膜和子宫颈腺细胞的脱落,背景干净,细胞单个或1~2个小团出现,一般每团5~15个细胞,不会很多。胞核常常退变,核仁明显,胞质多少不等,大空泡将细胞核推向一侧,呈“印戒样”。注意避免过度诊断为腺癌,放置宫内节育器(IUD)的临床病史有助于鉴别。(图3-30~3-34)

图3-30 宫内节育器的反应性细胞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成团排列,胞质大空泡将胞核推向一侧,呈“印戒样”,背景干净。临床提示患者有宫内节育器(IUD)。

图3-31 宫内节育器的反应性细胞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排列成团,一般仅有1~2团细胞,胞质内空泡将胞核推向一侧,呈“印戒样”,背景干净。IUD的临床史有助于识别其为反应性细胞改变。

图3-32 宫内节育器的反应性细胞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排列成团,一般5~15个细胞,偶见单个细胞。胞质内可见多量空泡,大空泡将胞核推向一侧,呈“印戒样”。

图3-33 宫内节育器的反应性细胞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图示腺细胞可能为IUD慢性刺激而脱落的子宫内膜腺细胞,也可能为子宫颈管腺细胞。三维立体细胞团簇,可见胞质空泡。

图3-34 宫内节育器的反应性细胞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三维立体细胞团,胞质空泡以及胞核改变与腺癌细胞相似,避免过度诊断。如有疑问可建议临床取出IUD后重新做检查。

四、角化的细胞改变(keratotic cellular changes)

角化的细胞改变临床表现为白斑(leukoplakia)。细胞形态特征:角化过度的无核细胞或角化不全的鳞状上皮细胞。可因雌激素过多,也可由萎缩性改变、炎性刺激、感染及慢性摩擦等引起。角化的细胞不仅见于良性,还可见于鳞状上皮内病变以及浸润性角化型鳞癌。

1. 角化过度(hyperkeratosis)(图3-35~3-36)

图3-35 角化过度(低倍、液基、巴氏染色)
炎性背景,可见一团过度成熟的多边形鳞状上皮细胞。

图3-36 角化过度(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高倍镜下显示:细胞无核,仅见核轮廓“鬼影核”,胞质红染。

角化过度细胞没有细胞核,仅见胞核的轮廓,称为“鬼影核”,胞质有角质颗粒,红色或橘红色,见于成熟的鳞状上皮细胞。

2. 角化不全(parakeratosis)(图3-37~3-38)

图3-37 角化不全(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表层鳞状上皮细胞较小,胞核固缩、梭形,形成漩涡状的角化珠,胞质浓染嗜酸性。

图3-38 角化不全(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细胞成片分布,胞核固缩,圆形、椭圆形,染色深,胞质浓染嗜酸性。

角化不全细胞较小,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梭形,胞核固缩(小而深染),胞质浓染,橘黄色或嗜酸性。细胞散在或成片,有时形成漩涡状的细胞团。

五、萎缩性改变(atrophic change)

由于雌激素减少或缺乏,使宫颈上皮细胞成熟不全或受阻,出现上皮细胞的萎缩性改变。细胞形态特征:副基底层细胞为主,多散在、片状、成群聚集。细胞核增大,有时可达中层上皮细胞核3.0~5.0倍,染色质轻度深染,但细而分布均匀,核膜光滑,核质比增加。有时因胞质溶解而出现裸核,如伴感染可见炎性背景。传统涂片其背景与肿瘤素质十分相似,小心判读避免过度诊断为恶性。(图3-39~3-46)

图3-39 萎缩性改变(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颗粒样坏死背景,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及副基底层细胞。中间为单个角化细胞,胞核固缩,胞质嗜酸性红染。

图3-40 萎缩性改变(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多量白细胞及副基底层细胞。颗粒样坏死背景与肿瘤素质非常相似,避免过度诊断为鳞癌。

图3-41 萎缩性改变(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炎性绝经后样本,大量副基底层细胞、中层鳞状上皮细胞及红染的早角化细胞。

图3-42 萎缩性改变(低倍、液基、巴氏染色)
绝经后样本,可见多量散在的副基底层细胞(激素水平下降所致),中层鳞状上皮细胞及多量炎细胞。

图3-43 萎缩性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多形核巨细胞,胞质内可见空泡。多形核巨细胞非特异性,绝经后和产后样本常见。

图3-44 萎缩性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多形核巨细胞退变,大小不一,胞核圆形,胞质泡沫状。

图3-45 萎缩性改变(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多量副基底层细胞,成群平铺,胞核拉长,染色质分布均匀。

图3-46 萎缩性改变(中倍、液基、巴氏染色)
副基底层细胞多量单层平铺,保持细胞核极向。少量副基底层细胞单个散在。

图3-47为多核巨噬细胞,图3-48为滋养层细胞。

图3-47 多核巨噬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多核巨噬细胞与月经或炎性改变有关,常见于绝经或产后样本,并无特殊临床意义,注意不要过度诊断。

图3-48 滋养层细胞(高倍、液基、巴氏染色)
合体滋养层细胞,正常妊娠后期、产后及流产的细胞学涂片偶见。细胞大而不规则,多个细胞核,奇异的多核细胞,胞核多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仍为细颗粒状。需要与多形核组织细胞鉴别,后者细胞的胞核常位于外周。

六、淋巴细胞性(滤泡性)宫颈炎〔lymphocytic(follicular)cervicitis〕

淋巴细胞性(滤泡性)宫颈炎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形式,可在子宫颈上皮下形成成熟的淋巴滤泡。细胞形态特征:大量的不同成熟期的淋巴细胞,伴或不伴易染小体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可成群聚集而形成滤泡结构。大量的淋巴细胞需要与高级别CIN和子宫内膜细胞以及淋巴瘤鉴别。(图3-49~3-50)

图3-49 淋巴细胞性(滤泡性)宫颈炎(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大量不同成熟期的淋巴细胞,伴部分其他炎性细胞,淋巴细胞无明显异型,注意与淋巴瘤鉴别。

图3-50 淋巴细胞性(滤泡性)宫颈炎(高倍、涂片、巴氏染色)
诊断标准为大量不同成熟期的淋巴细胞,伴或不伴易染小体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簇状。图中可见伴有易染小体的巨噬细胞(箭头)。


注:低倍,<20×;中倍,20×;高倍,>20×。 ZDHlPdtX81t0Nkqek8qAP0ifed7r+ulPWxB9f1Gv2HbrNDN5a5glMB7JPyciFPp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