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2020年将是全球经济高度动荡的一年,一个巨变且高度不确定的时代也许即将从今年拉开序幕。在元旦过后100多天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多次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4月20日,被誉为“黑金”的原油竟然进入了“负油价时代”,美国原油期货有史以来首次跌为负值,结算价为每桶-37.63美元。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不仅让人们的健康面临巨大威胁,也正在把全球经济推向深度衰退的边缘。截止到4月21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过250万例。在资本市场上,美国股市在3月份“过山车式”的大涨大落让全球投资者惶恐不安。在3月9日、12日、16日、18日,美股出现了4次暴跌熔断,这在美股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而在3月24日,道琼斯指数收盘上涨2113点,涨幅11.37%,道琼斯指数在这一天创下了自1933年以来最大涨幅。股市的这种疯狂表现从来没有人遇到过,就连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自己活到90岁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

不仅是美国资本市场,亚太、欧洲各个国家的资本市场都受到了严重冲击。3月25日,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表示,由新冠肺炎导致的经济衰退及失业现象将会比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严重,全球贸易将严重下滑,他呼吁全球各个国家应该团结起来,保持贸易开放和投资流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自给自足,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应对这次全球性大挑战。

在全球经济迈入大衰退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正在面临生死考验。2月29日,应《中外管理》杂志社的邀请,我和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先生一起参加了“企业战疫”公益直播活动,据《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杨光先生给我的反馈,当晚有40万以上的人在线收听、观看了直播,管理者们都关心企业如何在疫情中安全高效复工复产,如何在危机中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在这次巨大的危机中,没有一个人是局外人,没有一家企业能独善其身。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无法选择恐惧和退缩,对危机的恐惧只会加重危机带来的伤害。直面危机、迎难而上是每一个管理者的唯一选择。

“永远不要浪费一次好危机带来的机遇”,丘吉尔的这句名言总能够给那些身处危机中的人带来无穷的希望和力量。但是,极少有人会鼓掌欢迎危机的到来,因为危机常常伴随着灾难和危险。丘吉尔领悟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危机中蕴含着“机会的种子”。但前提是,企业首先必须在危机中活下来,才能抓住未来成长的机会。危机给许多人、许多企业带来的是灾难,而不是机会!

正如巴菲特所言,人活得越久,见的事情越多,企业亦是如此。从那些具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历史的企业来看,活得越久,经历的危机越多,也正是在危机的一次次锤炼和磨难之中,企业不断从衰落走向繁荣,从平庸走向卓越。

衰落的底点也是繁荣的起点。要想在危机中实现从“衰退”到“繁荣”的涅槃,要想在危机中获得持续增长,就需要深入了解卓越企业成功穿越危机的原则和策略。

在过去的十几年,我一直专注于研究企业的战略转型与组织变革,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战略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如何利用组织变革获得持续增长。

本书是我关于“企业可持续成长”系列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我对企业如何实现“U形复苏”深感兴趣,我想探究企业从衰落走向繁荣背后的机制。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我和武亚军教授、董小英教授申请了“光华思想力”课题项目,我们想探究新时代中国卓越企业战略经营模式与成功之道。我们采取多案例对比的研究方法,不仅选择国内的卓越企业,也选择了国外的卓越企业进行比较研究。比如,项目负责人武亚军教授对华为的业务领先模式及其经验进行了系统研究,在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业务领先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华为经验,提出了转型发展经济中的业务领先模型:HW-BLM框架,在《经济科学》等杂志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学术文章;董小英教授对华为的变革成长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了畅销著作《华为启示录:从追赶到领先》。

在具体的研究问题上,我选择研究“组织韧性”对企业可持续性增长的影响。我将“组织韧性”定义为企业在危机中重构组织资源、流程和关系,从危机中快速复原,并利用危机实现逆势增长的能力。“韧性”是与“脆性”相对而言的。一家企业拥有的组织韧性越强,越有助于企业快速从危机中复原并获得持续增长。反之,如果一家企业的组织能力越脆弱,越会导致其在危机中越陷越深,最终被危机吞噬。

本书聚焦于问答两个问题:是什么措施让高韧性企业走出危机并获得持续增长?是什么因素塑造了高韧性企业的组织韧性?

为了回答以上两个问题,探寻高韧性企业(HRE,high resilient enterprise)穿越危机、逆势增长的能力,我采用多案例对比的研究方法,在案例选择上设定了两个基本标准:公司发展历史在40年以上;公司遭遇过重大危机,且成功地走出危机困境,并获得了持续增长。最终,我选择了西南航空、苹果、微软、星巴克、京瓷、乐高等6家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和丹麦的高韧性企业进行深入研究。这6家企业都拥有超过40年的发展历史,最年长的公司是丹麦的乐高,它成立于1932年,已经有88年历史;最年轻的是成立于1976年的苹果公司,至今也已经44年了。这6家企业的平均发展历史为56年,毫无疑问,它们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都经历了多次生存危机,但它们都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充分利用危机所带来的机遇,实现了逆势增长。

当然,这6家高韧性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危机不尽相同,有的危机来自外部剧变的环境,有的危机源于内部战略的迷失,但不管如何,这些高韧性企业的领导者在危机中所遭遇的“拷问”和“磨难”都远远超出局外人的想象。危机中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会陷入两难境地,就像是在高空中走钢丝一样,稍有不慎就会跌落下来。

从这6家高韧性企业的实践经验来看,领导者打造高韧性企业需要“系统思考”,需要在战略、资本、关系、领导力、文化等5个方面制定相互匹配、相互协同的措施。通过对这6家高韧性企业的对比研究,我发现了打造高韧性企业应该坚持的5个核心策略,它们分别是:精一战略、稳健资本、互惠关系、坚韧领导和至善文化,我将这5个原则称为高韧性企业的“五项修炼”,并在此基础上诠释了打造高韧性企业的17条关键措施。这5项“修炼”浑然一体,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它们共同塑造了强大的组织韧性。

本书在结构上共分为11章。

我在第1章简要地概述了6家高韧性企业的发展历史,以及它们所遭遇的生存危机,在危机中所采取的措施,并解释了组织韧性的5个维度和影响因素。

从第2章到第5章,我详细分析了核心案例西南航空公司在其发展历史上所遭遇的4次大危机,解读了西南航空在4次危机中所采取的关键措施,让读者能够全景式地了解企业在危机中所遇到的真实难题,体会在危机中决策的难度,并为带领自己的企业走出危机寻找灵感和方案。

从第6章到第10章,我详细解释了影响组织韧性的五大因素,即高韧性企业的五项修炼。第6章聚焦于精一战略,第7章聚焦于稳健资本,第8章聚焦于互惠关系,第9章聚焦于坚韧领导,第10章聚焦于至善文化。在每一章的具体写作中,我先剖析核心案例西南航空,然后再选择其他高韧性企业进行对比,这既可以让读者从单一案例中深度了解组织韧性的形成机制,又能够从广度上了解组织韧性的影响因素。

当下,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自然灾害、颠覆性技术、突发事件等,都可能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致命的危机。在动荡的环境中,企业领导者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思考如何塑造组织的韧性,打造高韧性企业,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够从危机中适应、复原、超越,并获得持续增长。

巨大的历史灾难也会带来巨大的历史进步,只有在危机中成为“剩者”,才能最终成为“胜者”。在第11章,我向企业领导者们提出了打造高韧性企业的具体实践建议。

危机,不再是危言耸听,它正在到来的路上。3月17日,万科董事长郁亮先生在万科业绩发布会上坦言,在2018年秋天万科提出“活下去”是为了居安思危,但没有想到,今天“活下去”变成一个特别真实的存在。

在危机中首先要“活下去”,再想办法活得好,活得久。从西南航空、苹果、微软、星巴克、京瓷、乐高等6家高韧性企业所提炼出的“五项修炼”具有普遍意义,企业可以从这些高韧性企业身上学习塑造组织韧性的经验,也可以从它们所犯过的错误中吸取教训。高韧性企业长期坚持“有备无患”的经营原则,在危机到来之前尽量做好充分准备,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所言,要在夏天的时候准备过冬的棉衣。“韧性”这种能力需要长期的投资才能逐步积累和沉淀下来,才能够形成公司抵御危机的核心力量。

当下,这6家高韧性企业也正在遭受史无前例的挑战。比如,美国航空业“哀鸿遍野”,西南航空正在面临着第五次危机。根据彭博社的报道,美国4月13日至19日这一周的日均乘客数量下降了96%,只有95531人,而去年同期为239万人,航空公司面临“飞行史上最严重的危机”。美国西南航空正在利用自己的韧性能力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危机,比如它首次开辟了货运业务,但如果到了秋季客运量还不能得到恢复,那么,西南航空这次所遭遇的危机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都将更加严重,为了“活下去”,它甚至会改变50年来“坚持不裁员”的决定,至于结果到底如何,我们尚不得而知。

组织理论的奠基人、斯坦福大学詹姆斯·马奇教授认为,学者写文章、写书的一个基本目标是,所用的话语能够激发读者想到一些“美丽的、有用的意义”。如果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那不失为一种创造力的源泉。倘若本书的一些观点、一些措施能够为企业度过危机提供一些帮助,能够激发出领导者走出危机的正能量,我将不胜荣幸,这也是我研究的初心。

衷心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先生、中国企业联合会与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先生、正和岛与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创始人刘东华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写推荐序和评论。

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武常岐教授、张志学教授、张一驰教授、王辉教授、周长辉教授、张建君教授、路江涌教授、马力教授、武亚军教授、董小英教授,我从各位教授的研究成果中得到许多洞见和启发,在与各位教授的科研与教学合作中我也受益匪浅,也感谢各位教授在科研和教学中给予的大力指导和鼎力支持。

感谢中信出版社的沈家乐、宋冬雪在出版中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她们的敬业精神和高效率使本书以更快的速度和读者朋友们见面。感谢我的家人对我长期以来的坚定支持!

最后,真心祝愿广大的企业能够在这次百年不遇的危机中活下来,活得好,活得久。

曹仰锋
于寓所颐元斋
2020年4月22日
E-mail:fc@iogei.com Q/mC5cmvtZMJt/t124APYf//eR+I2L3PG1UsAGQCTJtkNRJdlnXrNVuD/j2ygHd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