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黄帝内经》教我们的防疫病方法

在《黄帝内经》和历代的医书里,有许多预防瘟疫的方法,都是古人抗疫的经验总结,经过长期实践证明有效的,我们可以借鉴。

6-1

1.“食饮有节”不吃什么比吃什么更重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黄帝内经》说人长寿要做到五件事,其中之一就是“食饮有节”——懂得什么不宜吃、何时不宜吃。不同的病有不同的饮食禁忌,称为“五禁”。“五禁”为: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食物分甘苦酸辛咸五种味道,每一种味道的功效不同。哪一个脏腑虚而导致疾病,就要忌食特定性味的食物。

这句话告诉我们两件事:

第一,古人对于通过饮食来治病是很讲究的,有精细的区分,并不是现代人想的“生病了,喝点鸡汤补充营养”之类的。这得看是什么病。

若是外感(呼吸道病毒感染,例如感冒、流感、急性肺炎),就不宜吃鸡——“感冒吃鸡,神仙难医”!

当然,现代养殖的鸡确实也没有古代的鸡肉那么大补了,若是鸡肉含抗生素超标,吃下去有什么效果还需要研究。

第二,古人治病讲究要治本。“五脏病(肝病、心病、脾病、肾病、肺病)”指的是病的原因,不是病的部位。

例如新冠肺炎,病的部位虽然在肺,发病的主因却在脾。所以《黄帝内经》对这次疫病,既提示了在什么气候条件下会发生、发生的时间阶段,也给出了饮食起居的具体宜忌。

2.以“湿”为主的病,宜什么,不宜什么?

新冠肺炎是一种“湿”疫。对于这类疫病,《黄帝内经》提示我们要注意三点:

1.“食无太酸,宜甘宜淡”。

2.“勿食一切生物”。

3.“无久坐”。

不宜吃太酸的食物

因为湿伤脾,脾虚的人容易得病。适当的酸,有助消化;过度的酸,则可能伤脾胃。而且酸味收敛,平时吃可强身可防病;如果外感病时吃,却不太利于发散病气。

注意:“太酸”主要指过度的酸味。如果一样食材有酸味,但是还有其他的味道,那么要看整体的功效。比如新鲜的梅子是酸的,但是炮制成乌梅,就减少了酸味,增加了苦味,变成健胃的了。

一个食方有酸味的食材,但是有其他的食材与它搭配平衡,那么就要看这个食方整体的功效。

宜吃甘味和淡味

因为甘味和淡味是健脾的。

人在发热、咳嗽时,会感觉气虚乏力、脾胃功能变差。

甘味是养脾胃、补气的,所以这个时候宜吃甘味的食物,而且主要吃甘味中的淡味食物(甘味分为甘甜和淡味两种)。

大米、面、杂粮,这些主食都是甘味中的淡味,它们都有补脾胃的作用。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我给大家的预防食方中有七宝粥,并且特别强调了吃主食的重要性。

茯苓,也是甘味中的淡味,健脾又祛湿,无论是疫时防病还是平时养生,都可以常吃。

黄芪、肉桂、党参、甘草,这些能提升人体正气的药食,都是甘味的。

预防新冠肺炎,各省开出的预防方中几乎都有黄芪,用来补气固表。

国家卫健委治疗新冠肺炎推荐使用的清肺排毒汤,里面包含的张仲景的经典祛湿类方“苓桂剂”,也是以茯苓、肉桂为主药。

“勿食一切生物”:切勿吃生冷

不要吃任何生冷的食物,这是为了保护脾胃不受寒。

对于新冠肺炎,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诊疗方案中,第一种中成药就是藿香正气水。而藿香正气水最常用来治疗的病症就是“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吃了生冷食物后的肠胃型感冒。

《黄帝内经》不仅预知一种疫病发生的前提条件和时间,还预知何种饮食会加重其病情,其精准真是令人叹服。

“无久坐”:久坐生湿

《黄帝内经》对这类以“湿”为主的疫病还特别叮嘱:“无久坐”——不要长时间坐着。

“久坐生湿”,经常长时间地坐着,容易生湿气。新冠肺炎的主要病机正是“湿”。

3.病毒专门欺负人体有虚之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五脏虚的人,易被什么外邪所伤?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黄帝内经》这句话告诉我们,病邪侵入人体,一定是人体有“虚”。哪里虚,哪里就是薄弱环节,就容易有病邪侵犯。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我们要防御外来病毒,就要补好身体的“虚”。

平时,我们也可以从自己易染什么病,染病后哪里不舒服,如何不舒服,看出自己“虚”在何处。

心虚的人,容易被“热”邪所伤;

肝虚的人,容易被“风”邪所伤;

脾虚的人,容易被“湿”邪所伤;

肺虚的人,容易被“寒”邪所伤;

肾虚的人,容易被“燥”邪所伤。

得新冠肺炎的人,“虚”在何处?

脾最怕湿气。脾虚的人,遇到湿气重的时节,抵抗力容易下降。所以在《顺时生活》(2019健康日历)一书里,我强调2019年全年都要重点祛湿。在《顺时生活:2020健康日历》一书里,我建议大家在2019年小雪到2020年小寒期间要祛湿热,从2020年大寒开始要祛寒。

现在新冠肺炎发生了,我们看到,老年人和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的人更易感染,他们都是身体湿气较重的人。

病毒侵入人体后,哪里有湿,哪里就容易出现症状。

所以新冠肺炎患者,几乎都舌苔厚腻,大多出现乏力、肌肉酸痛。这是脾被湿邪伤害的表现。

按照《黄帝内经》所讲,不同年份流行的咳嗽,其起因不一样,有“肺咳”(肺虚引起的咳嗽),有“脾咳”(脾虚引起的咳嗽)。

新冠肺炎属于《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脾咳”,因此,我们预防这种疫病,就要特别注意健脾祛湿,保护好脾胃的元气。

劳累、焦虑,都会使人变“虚”

《黄帝内经》讲人如何不生病: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又讲人的长寿之道: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解析: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教我们生活要有规律,不要过度劳累;“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教我们养心。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尽管医护人员有口罩、防护服,还是有医护人员感染疫毒。为什么呢?救治患者非常辛苦,压力也大,吃饭想必是不香的,从而导致脾胃受损……这些都会耗损正气,导致抵抗力下降。

医护人员是为了救死扶伤而如此,宅在家里的朋友们,则完全有条件遵循《黄帝内经》的防病教导。与其焦虑地打听各种消息、熬夜抢购各种药,不如放松心情,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对身体更有帮助。

4.“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何全面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身体正气足,何惧病毒来

人体免疫力才是特效药

在我们的身边,病毒无处不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种病毒流行。新的病毒还会变异,真是防不胜防。

要针对每一种病毒去做防范,其实是很难的。

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是扎紧我们自己的“篱笆”(古人称为“藩篱”,例如:“筑长城而守藩篱”。中医用藩篱来比喻人体抵抗疾病的屏障),让身体正气充足。如果我们一身正气,就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管什么病毒来,我们都有底气去防御它。

已经得病的人,同样需要依靠自身抵抗力才能恢复。感冒、流感、新冠肺炎……这些病毒感染疾病都是自限性疾病,需要人体自身免疫力来战胜病毒。

读者精彩评论:顺时养生、得天之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每年冬春交替的时候,我的婆婆就会有感冒和不舒服的症状。年底时,她突然呕吐、腹泻,我就用老师说的香菜陈皮水喂她喝,她喝了两次就调理好了。我自己更是最大的受益者。往年每到过年的时候,我就会喉咙疼,咳嗽好长时间。自从跟着老师顺时养生,平日里多喝果菊清饮、桂芝陈皮羹,去年居然一点都没再咳嗽了。

——自然而然

我们深居简出,阻断了被传染的可能。但我们要做的不是被动地藏,而是主动地固本培元。内存正气,让邪气遁去无踪,方为上策。

——39群班长杨会贞

这次疫情,我的家人都在一线,有人防控,有人保供,出门戴上口罩,就是上战场。平时跟着老师顺时生活,疫情期间不断喝果菊清饮、加强版梅子汤。老师的香包也是全家人的护身符,一切安好。

——42群代班长杨平

想要“一身正气”,先祛除各种致病因素想

要养护身体的正气,就要先祛除体内的“邪气”,也就是各种致病因素。

湿、热、寒、燥、郁、瘀、毒……这些都是人体的致病因素。

如何既祛寒,又防止上火?(《疫情期间,普通家庭如何防护》2020年2月2日直播实录节选)

身体上面有火,下面有寒,怎么办?

庚子年(2020年)的初之气是从大寒到惊蛰这两个月。从今日起,我们还会经历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到3月20日,也就是春分(3月20日11:50交春分节气)之前,我们的养生重点是什么呢?如何预防疫病呢?

要记住,这两个月,人体很容易有这样一个情况——上面有虚火,下面有寒湿,今年寒湿还会比往年更重,虚火比较明显;而人体中间的部位,也就是脾胃部位,会有一种寒热夹杂的感觉,非常难调理,这就是2020年我们容易生病的原因。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想让自己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就要调寒热。

什么叫调寒热呢?即要祛寒,又要防热,还要清虚火,所以要清我们头面的虚火。

“上火”,很多时候是指虚火

虚火怎么清呢?千万不要用寒凉的东西去清。很多人都不明白,一上火就吃清火药,这是错的!

为什么叫虚火?就是指它不是真正的火。

人们经常爱说:“我上火了。”什么是“上火”呢?

如果我们身体上面有火,下面也有火,那是上火吗?这不是上火,上下都有火,这是真正的火,是实火。

如果我们只说“上火”,这说明上面有火,下面没有火,这是虚火,不是真正的火。

什么叫“上下都有火”?

首先头面有火,表现为嗓子疼,眼睛也发红;同时下面有火,会便秘,大便非常干结,小便发黄。这样一种上下都有火的现象,才叫真正的火。

什么叫上面有火,下面没有火?

如果没有大便干结,小便发黄的症状,而仅仅是上面有火的症状,就是虚火,这种情况通常都是受寒了。

为什么出门旅行容易上火?

很多人,一出门坐飞机、坐火车后,就会觉得自己上火了。

其实错了!这不是真正的火,而是虚火,是受寒引起的。

为什么呢?在飞机、火车这样的密闭环境中,都用空调通风,我们在旅途中被这种风吹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受到伤害。这就是贼风,偷偷摸摸侵袭我们的风。

如果我们到户外感受大自然的风,它是非常爽快地吹过来的,如果吹得人不舒服,你马上就知道躲避它。

可在飞机、火车这样的密闭环境里,通风口、空调的风一直在吹,我们可能没多少感觉,就忘记了防范它。

《黄帝内经》里说,避风如避箭。就是说,我们躲避风要像躲避敌人射过来的箭一样。因为风来了,就像敌人向我们射了一箭,如果没有躲避,它会马上钻入我们人体,给身体带来伤害。

风是从哪里侵袭人体的呢?

“风为阳邪,上先受之”,就是指我们的头面部会先被风吹到,伤到后就会产生虚火症状。其实,这是受寒的表现,由于寒气在下,所以才把虚火逼到了我们的头面。

为什么不可吃双黄连来预防新冠肺炎?

产生虚火症状后,应该怎么办呢?此时此刻,我们不要去清热,而要引火下行,引火归元。

因为这种“火”不是坏东西,它是我们人体宝贵的阳气化的火,如果我们用清热的药把它清掉,就太可惜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特别不赞成大家去抢购双黄连的原因(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媒体报道双黄连口服液可能对新冠肺炎有效,导致双黄连一夜之间被民众抢购一空)。

双黄连是不可以拿来预防新冠肺炎的!千万不可以!!!尤其是在立春前后,如果说你在去年冬天比较热的时候〔注:《顺时生活》(2019健康日历)曾预测2019年为暖冬〕,内热重,那喝上一两支双黄连口服液,倒也没有大碍,可以清热,但我不建议其他人喝,这个药太苦寒了!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喝,尤其是在有虚火的时候喝,是不可以的,会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寒凉,会伤到身体宝贵的阳气。

有虚火别乱吃清热药,厨房调料就能解决

所以,当我们感觉上面有火,而下面没火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清火。我们要记住这个火是身体宝贵的阳气,我们要留住它,它只是跑错了地方,我们要把这个火引回去,引到我们身体的下焦,让它回归本源,这叫“引火归元”。

引火归元,我们可以用到两样东西,第一样是肉桂,第二样是胡椒粉。

这两样都是我们厨房里的调料。虽然它们都是热性的调料,但是跟葱、姜、蒜都不一样,原因在于它们不会让我们上火,只会帮助我们引火归元,让我们身体下半部分暖暖的。

所以这两样调料,在这个时候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肉桂。胡椒粉还有一点窜,但肉桂是非常温厚的。

我曾经在文章中写到,对于肉桂,我把它比作“中药中的君子”,它的“补”是非常温厚的。

肉桂是什么类型的中药呢?它是一味非常好的补肾阳的中药,而且它补得非常温柔,非常厚实。它大补肾阳,又不会让我们上虚火,而是引火归元。

这样一种补,就像一位君子,温柔敦厚,所以我把它称作“中药中的君子”。

肉桂是厨房里的常用调料,大家在炖肉的时候可以多放一些,甚至喝咖啡的时候,放点肉桂粉,效果都是很好的。

胡椒粉也是引火归元的。如果单用胡椒粉,它有一点儿窜,如果我们用胡椒粉来清虚火,就是用它来煮鸡蛋。

这个方子——胡椒粉煮鸡蛋,我在《回家吃饭的智慧》一书中也介绍过,只要吃这个鸡蛋就可以了。它是专门用于调理虚火上浮引起的牙痛的。

如果是虚火导致牙痛,它有一个特点,就是痛得不是很明显,牙龈也不太红肿,就是隐隐地痛。一般来说,如果是出门回来后,突然觉得有点虚火牙痛了,你就可以煮一个荷包蛋,起锅时撒一点胡椒粉进去,喝汤吃鸡蛋,一般吃一两次就见效了。这就是胡椒粉引火归元的作用。

为什么要用鸡蛋呢?鸡蛋是提气的,能够帮助胡椒粉把它的作用发挥到牙这里来。

肉桂,就比胡椒粉更温厚了,适合我们天天吃,天天都可以用肉桂。

尤其是在今年这样一个春天,比较寒的春天,我们要比往年更加倍地补我们的肾阳,暖我们的胃,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天天吃肉桂。

我在《顺时生活:2020健康日历》书里,给大家推荐这个方法:用肉桂、木耳加上陈皮,一起煮,再加一把枸杞子,之后加一点红糖,这就是桂芝陈皮羹。我们在整个春天,都可以用它来增强体质。

全家都可以用,特别是对中老年人好,因为这个方子原本就是我配给中老年人四季吃的。

在今年,全家人可以在春分之前吃这个方子;而我们中老年人(我自己也是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寒的人,平时也一直用这个方子,这就是中老年人日常保健的方子。

哪些中药和食物能提升“正气”?

补气的药食

药食同源的补气药: 黄芪、党参、白术、山药、甘草。

补气的食物: 大枣、白扁豆、黄豆、大米、牛肉、鸡蛋。

黄芪是补正气必定会用到的中药。它能“固表”,就是加固人体的外防线,使病毒难以侵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十几个省在官方发布的预防方里,都采用了黄芪来补气固表。

健脾胃的药食

药食同源的健脾胃药: 茯苓、陈皮、乌梅、鸡内金、赤小豆。

健脾胃的食物: 莲子、荷叶、牛蒡、南瓜、各种杂粮。

脾胃之气是人体正气特别重要的一部分。有经验的医生,在给患者治病时,都会注意保护脾胃,慎用损伤胃气的药。

预防也是一样,尽量不要损伤胃气,要吃养脾胃的食物。

补阳气的药食

药食同源的补阳药: 肉桂、小茴香等。

补阳的食物: 香菜、香椿、韭菜、羊肉等。

各种辛香、温阳、理气的药食有助于升发阳气,阳气足了,病邪自然退散。

所以我特别不赞成过度使用清热解毒的药来抗病毒,比如板蓝根、双黄连这些寒凉药,治病用是很好的,但是没事的时候吃,苦寒伤阳气,人体正气都变弱了,怎么能防范病毒呢?

一定要吃的主食

主食是养脾胃和补气的。在疫情期,不要盲目节食,特别是不要少吃主食。

在补气的食物中,大米的力量很强大,米汤是“穷人的人参汤”。

治疗新冠肺炎的清肺排毒汤,服用后每次要喝大米汤半碗到一碗。这是来自医圣张仲景的妙法。在他的巨著《伤寒论》中,大米也是一味药,有七个药方用到它。

其他的粮食,也都各有其养脾胃和补益的功效。比如多吃各种杂粮,对于增强体质、提升正气是很重要的。

6.“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增强鼻子的抵抗力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巨细,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

——《黄帝内经》

很多人都知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却不知道《黄帝内经》的原文后面还有两句:“避其毒气,天牝从来。”

这一段黄帝和岐伯的对话,说明古人早就知道疫病是有传染性的,得病的人会有相似的症状。而正气充足(免疫力强)、注意避免病毒通过鼻子进入体内的人,就不会受感染。

“天牝”是什么呢?就是鼻子。《景岳全书》里说:“鼻为肺窍,又曰天牝。乃宗气之道,而实心肺之门户。”这说明鼻子是人体非常重要的气道和门户。

鼻子里面的鼻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它能产生抗体,对抗外来的病菌。

如何避免“毒”从鼻入?

如何避免“毒”从鼻入呢?古人教给我们三种方法:

1.闻香抗毒;2.隔离避毒;3.保持鼻孔洁净。

闻香抗毒

古人很善于以香防病,他们把芳香的中药点燃,在房间里熏香,用香料做成浴包洗浴,或者做成香包随身佩戴……用这些方法来避瘟疫。

中药的药香能化浊、化湿、抗病毒,还能刺激人体鼻黏膜产生抗体。

隔离避毒

古人早就发现疫病会传染,需要“隔离”。

古代有专门隔离患者的场馆,称为“疠所”“六疾馆”,用来给传染患者居住。

而且古人对于隔离的时间要求也很严格。晋代的时候,哪位朝廷官员若是家族里有超过三人染病,那么,这个官员虽然身体没病,但百日内都不允许进宫上朝。

这说明古人也知道病毒感染人有潜伏期,即使不发病的人也能传播病毒,所以一定要注意避开以下传染源——

· 已经患病的人: 要注意有些病即使好转后,也可能还有传染性,比如新冠肺炎;另外,流感患者在一星期之内都可能有传染性,婴幼儿和体弱的人时间更长。

· 隐性感染的人: 接触过患者的人,即使没有发病也可能携带病毒。

· 受感染的动物。

保持鼻孔洁净

在疫情期,大家会抢购口罩,而平时,却疏于对鼻子的防护。

鼻子是病毒进入人体的主要关口。除了吸入飞沫,生活中常见的还有用手摸鼻子,导致病毒进入人体的情况。

每年,全世界有 350 万以上的孩子因腹泻和肺炎夭折。其中很大一部分的感染是通过手来传播,比如,不洗手就拿东西吃,不洗手就摸鼻子。

人有下意识摸鼻子的习惯动作。如果手不干净,摸鼻子时就会将病毒带入人体。所以勤洗手非常重要,而且光是用清水还不够,要用肥皂,用加了芳香杀菌中药的更好。

古代医生去有疫病的人家看病,会用芝麻油涂鼻孔,防止染毒。

我们现在有效果更好的酒精。在流行病季节,回家后,马上用酒精消毒鼻孔,能很好地预防得病。

有一年,北京刮起沙尘暴,空气很脏。我儿子和他的同学一起顶着大风回家。到家后,我马上用酒精给他消毒鼻孔。第二天,他安然无恙,他的同学因为没有消毒,却发热了。

读者精彩评论:妥妥的防疫神器

疫情暴发,我先是自制了香囊,家里人人手一个,床上、车上、随身都配备了,妥妥的防疫神器。幽幽药香,宝宝也爱,还有促进安睡的作用。腊月二十八时,我又到药店买了几大袋药材,根据老师的指导,春节期间少出门、不串门,隔三岔五就煲果菊清饮,清肺消积。由于市面上的防护用品太紧缺了,口罩、消毒液都很难买到,我们家就用大蒜酵素消毒,每日出门买菜回家,就用其喷外套、双手、鞋子。口罩反复省着用,太阳晒,热风吹。立春开始,继续顺时生活吃春饼、喝花茶。

——42群姑灵精乖

允斌解惑

认真白白问: 陈老师,我家孩子三岁,有鼻炎,最近一躺下就吸鼻子,已经两天睡不着了,很痛苦,昨天也去挂专家号,医生建议用生理盐水喷鼻子,照样不管用。请问陈老师有什么好方法滋润鼻腔吗?

允斌答: 如果是萎缩性鼻炎,鼻腔很干燥的话,可以用《回家吃饭的智慧》一书中介绍的白萝卜汁涂抹鼻腔的方法。

7.“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很多时候生病,是自找的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意思是四时不正之气都能伤人,需要适时地避开。

保持身体暖暖的,可以少得很多病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生病,都是自己找的,本来是可以不生病的。

我看到现在很多年轻人,之所以经常发热、咳嗽、感冒,甚至患肺炎,往往就是因为少穿了一件衣服,或者吹了风,或者是在坐火车、坐飞机时,没有关掉旁边的通风口而受风、受寒生的病。

当我们受风、受寒时,身体的抵抗力就会大大降低,遇到病毒就更容易感染。

我住在北京,冬天有暖气,室温16 ℃左右,但我还是会穿着薄棉袄,还穿了棉裤、高帮的加绒鞋。为什么穿这么多呢?并不是我怕冷,而是我希望自己暖暖的。

很多人穿衣服,是以不感觉明显的冷为标准,其实不够。

要穿多少才算暖呢?以不感觉热为标准。如果再加一件衣服就会有点发热,那么此时穿的才算够暖了。

我们要保持自己的身体一直暖暖的,才不容易被病毒侵袭。

7岁以下的幼儿,防寒要从头部做起

前面讲全身尽量穿得暖,这是成年人的做法。小孩有一点不同。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小孩子不要穿太厚实,避免“捂”出病来,但是小孩也要防风寒。

怎么防呢?7岁以下的孩子,一定要保护好头部,使其不要受风。

对于7岁以上的人来说,是“寒从脚下起”,冬天务必要穿暖和的鞋子,不要冻脚,产妇坐月子不能穿露脚后跟的鞋。其实普通人也应该这样做。

我冬天在家不会穿普通拖鞋,而是穿高帮的家居鞋,保护好脚后跟,使其不受凉。

而7岁以下的孩子,脚是不怕凉的。我儿子小时候,冬天光着脚在家里跑都没事,但是出门,一定要给他戴个帽子,因为他们最怕头部受风。

婴儿在家也要注意。冬天屋里凉或者开窗通风时,也要给孩子戴上帽子,薄薄的一层都可以,挡住风就行。

当然,7岁以上的人,也是要注意头部保暖和防风的。

风为百病之长
——要像防备敌人射来的箭一样防备“风”

中医认为,导致人生病的外界因素有六种,称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风排在第一个,为“六淫”之首,称为“百病之长”。

《黄帝内经》:“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就是说风侵袭人体为各种疾病的开端。

所以“圣人避风如避箭”——箭破空而来,令人猝不及防,在顷刻之间伤人,这就是风的特点。懂医道的人,会时刻警惕风的袭击。

如果敌人在明处还好办,最怕的是“暗箭伤人”,也就是“贼风”。

对于现代人来说,什么样的风是“贼风”呢?

办公室里,飞机、火车、汽车上空调送风口的风,就属于贼风,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伤人。所以不少人有这样的经历:长途旅行之后,容易出现感冒、牙痛、头痛、咽喉不适等症状,这往往就是路上受贼风所致。

如何避开“贼风”?

1.卧室的床,最好不要正对门口,避免贼风从门缝进来。

2.除非天气很热,睡觉时不要让打开的窗户正对自己头部。

3.在办公室,不要坐在空调送风口下面,如果不能调整位置,要用披肩、围巾等防护。

4.在飞机上,可以将头顶或身旁的送风口关闭。

5.开车时,最好将一条披肩或围巾搭在膝盖上。这是我个人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在讲课时教给了很多朋友。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动作,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预防膝关节炎,也对我们养护心脏颇有好处,因为“膝与心相通”,风寒伤膝盖,日积月累也会伤及心阳。

习惯佩戴围巾,保护好人体的“咽喉要道”

我有一个常年养成的小习惯——外出时,喜欢佩戴围巾。即使天很热,也会在随身包里放一条备用。

这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保护好人体的“咽喉要道”。

咽喉部位是人体内外之间的一道关卡。咽,下接食管,通于胃;喉,下连气管,通于肺。这个部位皮肤很薄,容易受寒。一旦受寒,就很容易生病。一生病,往下牵累肺和胃,乃至五脏;往上波及五官,乃至大脑。

如果不注意保护咽喉,就可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先是小小的咽喉不适,慢慢发展为慢性病。很多人的病就是这样来的。

如果时刻保护好咽喉,它就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成为我们阻挡疾病的一道屏障。

一条小小的围巾,就可以帮助我们给咽喉保暖,加强这道屏障。

戴围巾还有一个好处——遇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环境,或旁边有人咳嗽、打喷嚏时,我会立即用围巾掩住口鼻,防止飞沫传播病毒。

平时没有疫情时,大家出门不一定会随时戴口罩,一条围巾可以起到应急的作用。

衣物消毒

其实古人也早就知道衣服上会沾染病毒,会把患者的衣服放在甑子上蒸,利用蒸汽来消毒。

我家平时的习惯是回家后马上换掉全身上下的衣服,不把外面的病菌带回家。

冬天的羽绒服和厚外套不方便每日水洗,那就放在阳台上晒太阳、吹风,让它自然消毒。

一家人如何防止交叉感染?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生了很多一家人互相传染的情况。有些家庭,只是过年期间聚在一起吃了个饭,就集体染病了。

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家在这段时间吃饭的方式,用一个成语来打比方,就是“退避三舍”——家人分散坐,相隔三米,各据一方,每个人都退到靠墙的地方坐着,需要取菜的时候,过来取一点,有点像西方吃自助餐,然后再退到各自的座位吃。这样既可以温馨地一起吃饭,又不用担心飞沫的传播。

这是特殊时期的方法。其实在平时,我们吃饭同样要防止交叉感染,这样可以保护全家人少得流感、手足口病、胃病等各种常见病。

夹菜用公筷,进食用个人专用餐具

去年,儿子和他的几个小伙伴发起了一个公益健康宣传项目,叫“公筷母匙”,倡导大家在用餐时用公筷、公勺。

经过孩子们的前期调查,我发现,直到如今,还是有很多家庭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

中国人胃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以上,儿童感染率也很高。

如果用公筷,可以极大地减少感染的概率。

我家是这样做的:

不仅用公筷、公勺,碗和盘子也区分公用与私用,每个人有自己的专用餐具(碗、盘、筷子和勺子),包括经常来访的亲友也各有一套。

公筷、公勺、公碗、公盘,与个人的专用餐具用明显的颜色和款式区分,这样吃饭时不容易混淆、拿错。

平时饭后,每个人自己洗自己的碗筷,与公用餐具分开洗。

聚餐后,用过的餐具用高温蒸煮1小时消毒。

取食和进食时不说话

母亲小时候,家里对她的教育是“食不言,寝不语”。

到现在她也有这个习惯,吃饭的时候不喜与人聊天,认真地细嚼慢咽。

吃东西的时候不说话,可以专注进食,有助于消化,也能有效防止飞沫传播病毒。古人传下来的这个礼俗真是很有智慧。

当然,现代人太忙,难得聚在一起,吃饭时间也是交流时间,聊聊天,保持心情愉快,也挺好的。

即便如此,在两个时候应不说话:

第一,盛饭菜的时候不说话。一边盛饭菜一边说话,飞沫很容易溅到饭菜上,其他人再取食的时候,就会被感染。

第二,嘴里有食物的时候不说话,这样可以专心感受食物的味道。

读者精彩评论:跟老师这么多年,真的跟出默契来了

1月23日是年二十九,我们一家四口参加亲戚家的团年饭,而他儿子正好从武汉出差回来。我们回家后马上消毒衣服、鞋物,用兰汤洗澡。用鱼腥草陈皮煮水,喝完后,戴上避疫香包各人分房睡。从24号至今没出过门。以下茶方轮换喝:鱼腥草陈皮水、橘香梅子汤(没有鲜橘皮,用了2019年的新皮)、老荠菜水、香菜陈皮水,补肺气、清肺热、清心火、健脾胃;用柿子饼、川红橘饼、无花果、苹果、南杏仁煮了水果茶,隔一两天喝一次。每餐煮饭时都会多放点水,水开后把米汤盛出,每人喝半碗,这样每日能喝上一碗米汤。后来听了老师两场抗疫直播,感慨这么多年真的跟出默契来了,基本措施都做到了,所以今天刚好一个月,我们平安度过,喝米汤还喝出了好气色。

——倩(广东) FySxUvIM621o0OEpZKkLDaScRcpI66GUxTT1riINDde5s6COesFwwmJrLYeSe6d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