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和圣人在一起,自己就会变得心安从容

原典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快乐来自一件最重要的事—拥有某项技能

小梁常常在想,《睡睡平安》作为一档想和大家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节目,最好的方法就是,寻找一个伟大的思想,在学习它的过程中,受到加持。事实上在太安私塾里,我一直都和同学一起在学习《论语》。

虽然有的朋友会认为《论语》表达的思想还不够深刻,甚至有的西方哲学家认为,《论语》只不过涉及一些家长里短、教大家怎么做人的内容,谈不上有多深的内涵。但我认为,这是微言大义,是一个让人快乐学习的分享。

通常,中国古典名著的第一句话就是文章的总纲。我们来看《论语》的第一句话,其实就是在帮助我们建立自己的幸福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前两句在讲如何获得快乐,后一句在讲如何避免不快乐。事实上,这就是中国人的一门快乐幸福公开课。

以前,小梁没有意识到,获得快乐来自一件最重要的事—拥有某项技能。比如当你很艰难地学会了骑自行车,终于可以很娴熟地穿梭在大街小巷时(甚至可以把手放开),如果自行车的后座上还带着一个女生,那无疑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

为什么孔子不说学而又学之,不亦说乎,而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呢?我想他可能在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件事—学习知识会给人带来更多的焦虑。只有把你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行为、习惯,甚至转化为不假思索的熟练技能时,才是真正意义上获得快乐的入手式。

是能力,而不是知识让我们获得快乐。

比如让小梁最快乐的事情,居然来自一项我锻炼了十多年的能力—聊天。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很奇怪的能力源泉。我有一位做玉器的朋友,当他在打磨一块石头时,专注而娴熟地沉浸在与石头的互动中,慢慢地,这块石头就浮现出了一个观音的模样,你会观察到他脸上洋溢的那种真正的幸福感。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某种技能,写字、画画、弹琴、吹黑管……现在很多朋友都说自己很焦虑,其实我觉得焦虑恰好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一个技能,可以让自己获得享受并经过反复练习之后感到快乐。

经由痛苦的练习而带来的快乐,方是真正的快乐

当然,孔子在讲到“学而时习之”的时候,我相信他是有所侧重的。学什么?什么东西要反复练习?

当年我在《国学堂》采访哲学家王东岳先生时,他有个观点—孔子主要是做殡葬业的,教人如何埋人,所以他跟学生说:“连埋人这件事,你学完了也要反复练习,这样才能埋得高级,埋得顺畅,埋得惊天动地,埋得合乎礼仪。”我当时听了哈哈大笑。现在看来,此话可能对了一半,这是一个比较入世的比喻。其实无论什么事情,都要遵循礼—万物背后的游戏规则,哪怕是对待往生者。

如果我们把这种心智模式扩展到对众生、对朋友、对亲人,乃至对自己,你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功夫。待人接物,观察自己的内心,觉察自己情绪的生灭……这一切都是技术活,并且需要锻炼。

哪怕是每天早起这件事,甚至只是起来打一下卡,也是一个经过反复训练之后可以给你带来快乐的事情。就像我们在“自在睡觉”微信公众号里做的“二十一天早起打卡”活动,我相信那些坚持了二十一天的朋友,尽管在练习的过程中,每天在七点以前很痛苦地打一次卡,但是当坚持了二十一天之后,他们一定会充满一种非一般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吃一顿饭、喝一杯酒就能获得的,而是经由艰苦的练习而成长出来的快乐。

小时候,我们甚至可以从做练习题里获得类似的快乐。还记得你在上中学的时候,解答出代数或几何题时所享受到的那份快乐吗?这种快乐,居然是经由极其痛苦的练习得来的。

当我们理解“习”甚至比“学”更重要的时候,就理解了知识焦虑的源泉。因为对知识的学习,掌握更多的名词,了解更多的概念……只会带来更多的焦虑。

哪怕你只是学了一点儿东西,并把它练到出神入化,也是几于道的。

有一个叫“拳王李淳”的网络红人,他的微信公众号叫“拳王的故事”,其中有一篇专门讲到一个洗肥肠的人,如何在虚空之中感受到肥肠那种柔软而坚硬的力量—把肥肠的皮翻开,不用把它洗得特别干净,尚存一点儿油脂才会经过“千锤百炼”,最终幻化成脱胎换骨的肥肠。

因此,小梁在讲《论语》的过程中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你是否找到了自己需要长期练习的法门?站桩、打坐、写小楷毛笔字、做菜、打太极,甚至是练习睡觉之前的呼吸导引之术……不管做什么,我相信它都会给你带来一种超级快乐。

原来当我们和圣人在一起的时候,自己也会变得从容。 eIADWofs2NRuiIIBILbYgs2seA63hszFlSUAS4GWywqQB7vumXjRs0pMY7q2amF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