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6不学《论语》,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原典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通往成功的终极法门—同情心

在中国,孔家延续了那么多年,到今天仍然人才辈出,比如孔令辉,但凡姓孔,只要是令字辈,你大概就能知道他是孔家的第几代。一个家族,可以延续两千年而不衰,本身不就是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吗?这难道不是当年他们的老祖先埋下的强大、善良穿越时空的信息基因累积下来的吗?因此,不学《论语》,你怎么可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许多人对孔子和《论语》是有偏见的,觉得《庄子》比较高级。我重新看了《梁冬说庄子》系列,我发现庄子在内七篇里,大部分时候对孔子其实是高度赞扬的。他对孔子坐忘、斋心,以及观察别人因安静而呈现出的魅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样的一种态度,其实是非常认同的。

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没有系统化地一句一句地读一读《论语》,现在无论如何都应该补补课。不过小梁充其量只是一位梁同学,我与您分享的读《论语》的感受未必全然正确,可能对某些文字的注解也不全然合乎本义,但我觉得只要把握一个点—仁,广泛的同情,就不会错得太离谱。我们用同情心、共感力去学习《论语》,就不会偏差得太多。当然,如果我们以此来拓展自己的人生态度,大致也不会错得太离谱。

如果你想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就要对人们的痛点、痒点敏感。哪怕你作为销售人员、在微信公众号上写文章的人、老师……这种最基础的同情心,都应该是通往成功的终极法门。

与领导相处的正确方式

本篇小梁和大家分享《论语》中的这句话,是关于人和鬼神的—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着不是自己应该祭祀的对象,而盲目地祭祀,这其实是一种谄媚。小梁很难说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也很难说自己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我和绝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是一个既不太唯物,又不太唯心,介乎中间状态的人。

这里讲到“非其鬼而祭之”。什么叫“非其鬼”?就是你拜自己根本不了解的祭祀对象,其实包含着某种谄媚。比如说你走进某个名山大川,看见了一座大雄宝殿,甭管里面供着的是哪位菩萨,你一进去就跪在那儿,直截了当地叩了几个响头后,豪气万千地掏出手机扫了二维码,捐了一大笔钱,觉得这样也算是一种布施。

这样好吗?你内心的动机是什么?如果你是一种行贿的心态,说:“老大,您看我都没问您是谁,我先拜为敬,钱也交了,您就看着办吧。我最近正在给儿子找一所好的大学;我最近想弄笔钱,想买房子;我最近正好要去打牌……您能不能帮个忙?”当你活在这样的心态时,其实就是一种“谄”。

如果你见到的是佛陀的金身,下跪是基于对他提出的价值主张而心生感动,你在拜的时候,不是为了获取什么,而是一种对他所提倡的价值观的认同,这种状态就不叫“谄”。

有的中国人到了国外的殿堂,二话不说就开始拜,反正礼多人不怪,都是祈求保佑,但这种心态多多少少会让人觉得有点儿哭笑不得。做一下换位思考,假如你有机会坐在被拜的位置,有人来拜访你,而且拿了很多礼品,滔滔不绝地跟你讲他遇到的许多困难,希望你给予帮助。也许你很慈悲,愿意帮助他。

如果来的另外一位朋友,他告诉你:“我以前读过你的书,你在这本书里的观点,和我生活中的体验相互印证,我经过这件事后,越发觉得你在书中提到的观点之精妙。我今天来什么都不求,就是想告诉你,我太喜欢你的观点了。这个喜欢,不需要任何回报,仅仅是感谢,仅仅是因为隔着时空,我们能有这种共鸣,让我觉得太美好了。”

你坐在那里,接受不同来访者的拜访,你会比较喜欢谁?很显然,你会觉得后者不错。这时你可能会想,让我打开他的后台,看看他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因此,说不定他还没有提出自己的需求,你就已经帮他解决了。

当然我这样解读有点儿形而下,还有点儿功利主义的色彩。其实这只是个方便法门,以便大家理解这句话。我也更喜欢那些与自己相知的朋友,而不是对我很好,却有所求的朋友。人跟人都是一样的,对吧?

佛是我们更好的内心的投射。所以,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我们将这句话降维到人世间,你就知道如何与上级相处了—与上级相处,并不一定要每天都送礼,他未必敢收,也未必看得起。真正更良好的互动,是对领导精神的学习与贯彻,并与之遥相呼应,发自内心地在他的精神世界寻找你能与之共鸣的地方。

假如有一天你做了领导,你也希望自己的下属是真正地看你喜欢看的书,真正地领会你的思想,并且在你可能犯错误的时候,悄悄地根据你的初心在暗中将这件事变得更好。虽然当下你的指令不见得是对的,但你的初心如果不错的话,他能够借由对你初心的共鸣与共振,把这件事办漂亮。你肯定恨不得马上把他提到更高的职位,这不叫“谄”,也不是“钻营”,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心与心的交流与共振。

见义勇为,也要有相应的智慧

接着我们来学习后面这句话—“见义不为,无勇也。”义是什么?义是社会公德。比如有人在红绿灯边碰瓷,车都停下来了,突然用自己的屁股悄悄地擦了一下车头,然后把手里的水果往天上一扔,假装被撞倒在地上。这时你正好站在街边,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你会怎么办?你会不会勇敢地站出来说:“我看见了,这个人就是碰瓷,我坚决不能允许碰瓷的思想在社会上泛滥。”这就叫见义勇为。

当然可以有更宏观点儿、更伟大点儿的见义勇为,但起码这一点你是可以做到的吧?义是什么?义就是社会公共契约,你能对社会公共契约保持一种默默的遵守,那就是对社会公义的默契。如果对义的要求再高点儿,你能否做到呢?

有一天晚上,已经很晚了,小梁录完节目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辆车的车门被甩到了左边的马路边上,车里坐着一个人,流了很多血,安全气囊已经打开了。我当时就想,我应该上去救他呢,还是走掉呢?现在社会风气这么混乱,万一被人讹了怎么办……

当时我的内心产生了一点儿小小的波澜,但毕竟正在学习《论语》,于是我把车停了下来,打算走过去看一下,发现那哥们儿坐起来在打电话,我想目前看来他是安全的,虽然流了点儿血,但看他拿手机的动作还是蛮灵活的。

于是我把车停到一边,就在远处看着他,等着他打完电话。我看见他的车撞到了一辆停在路边的货柜车的屁股下面,心想,也许他是酒驾,不想报警呢?但如果他快死了,我是不是应该救他呢?这时最重要的是观察、等待,如果他真的快死了,哪怕有被讹的可能性,我也要冲上去救他;如果他没有生命危险,那就不要给人家添乱。

我给另外一位同事打电话让他过来,他正好跟我相隔不到两百米,我们两个都把车停在附近,确信这位哥们儿是喝醉了,正在打电话让朋友来接他,而且确信他短时间内不会死,因为他已经不再流血了。我俩把车开到更远的地方停下来观察,过了一会儿看见有辆车过来,一看就不是警车,下来几个人,把出车祸的人从车上拖了出来,我们才悄悄地离开。

这虽然不算是非常高尚的见义勇为,但我觉得起码在那一刹那也大致对得起自己正在学习的《论语》了。想见义勇为,还怕被人敲诈—想要智勇双全、仁义兼备,真是太不容易了。

本篇我们学习了两句话:“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你真的要拜,得拜他提倡的主张,你要与他共鸣、共振,而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见义不为,无勇也”—你想要见义勇为,也要有相应的智慧。 LIfGP3CCRLTwXRYf5qXxcKFotRxSn+W2y4sZtEDgSgS3r0PRF3YGa1aSi0MdiYL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