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7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来自对历史的学习

原典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足以让我们成为一个对生活有充分洞察的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朱熹注解:“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很多朋友的焦虑来自对新生事物的渴望—又有什么新书,又有什么新观点,又有什么新商业模式……这些是否可以成为谈资?但大多时候大家都活在囫囵吞枣里。

其实,花点儿时间看一些早就熟悉的老文章,你会发现,那些旧所闻往往能为自己带来新所得。幸好我儿子目前在读小学,有一天我有机会看到了一篇久违的文章—1921年鲁迅先生写的《故乡》(记得我们小时候还背过《故乡》中的某些段落),文中的主人公叫闰土,他会叉鱼、捕猎。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闰土的童年充满了灵性,他甚至可以用胡叉捕猹。但中年的他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成了一个沉默、无趣的人,似乎什么话都不爱说了。

小时候,我们常常痛恨学鲁迅先生的文章,因为关于他所写文章的作业很多,考试时关于他的题目也很多。但现在,当我们成为中年人时,那个曾经鲜活的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新版本的闰土,心中有苦,却不知是什么样的苦。如果不是“温故”—重新看一下这篇小说,我们都忘记了自己还读过那么有意思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早早就预言了几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看小学课本,已经足以让我们成为一个对生活有充分洞察的人。

只要把过去学过的东西捋清楚,已然有充分的智慧迎接未来

你还想到了哪些旧东西呢?你记得一部叫《姿三四郎》的电视剧吗?导演是黑泽明。这部作品讲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传统的柔道高手,保持着自古传下来的种种习性,面对西洋文明冲击时感到的痛苦。这难道不也是今天许多人的焦虑所在吗?

曾经有位作家朋友告诉我:“一个人只要活到三十岁,基本上后半辈子就可以借由不断地审视、描述、反刍自己在三十岁以前经历过的人、事、物,一辈子的小说题材都够了。”确实,如果我们不反刍自己的童年,不温习曾经学过的哪怕是最基础的东西,是不会有新知的,而且可能一辈子都活在模糊的回忆中,不能真正地突破自我。

《黄帝内经》里有一个词叫“发陈”(推陈出新的意思)—新的枝丫在老的树枝上长了出来,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我们花了很多时间面向未来,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只要把过去学过的东西认认真真地捋清楚,已然有充分的智慧迎接未来了。

现在小梁日常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老书。比如我喜欢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切写作文的秘诀都在这本书里),他对人性的洞察,对那些迫不及待想要展现自己能力的知识分子的观察,对一个男人反复陷入类似感情纠葛的描写,以及对比喻的运用,都精妙之极。

难道我们超越了民国时期的那些知识分子吗?没有。世界有什么巨大的变化吗?如果看《围城》,也许会觉得没有太大变化。人们还是在不确定中慌忙地生活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仍然一边在装,一边在掩盖,一边在疯狂跑路……

安全感,并不来自你对未来的洞察。

在仁、义两者不能兼得时,要用义来覆盖仁,超越仁

获取新所得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就是对过去深刻反省—我们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历经的轮回,其实早已可以为我们带来足够多的新鲜体会,所以“温故而知新”,是一个特别深刻的发现。

有的女孩子总是反复被同一种男人骗,如果你不“温故”,下次还会被这样的男人骗;有的男人总是会为同样的事而生气、愤怒,如果你不了解上一次愤怒的真正原因,下一次仍然会被这样的情绪所裹挟;还有一些老人,都活到七八十岁了,仍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这辈子到底活出些什么……

拜儿子所赐,我现在常常可以看一些小学生的语文课本,我觉得特别好看。其中有一篇讲的是放牛娃带着日本鬼子进入了一个山谷,其实这是八路军的埋伏圈,后来,日本鬼子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无情地杀害了这个放牛娃,这时八路军来了,他们像下山的猛虎一般迅速歼灭了敌人—这个小孩就是王二小。

以前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最多觉得这个孩子好勇敢啊,完全不以自己的生命为意。我跟我儿子讲这篇课文的时候,问他:“你害怕失去生命吗?怕痛吗?你能体会到他的恐惧吗?”哪怕他装作很镇定的样子,我也能轻易地觉察到他的恐惧—当时王二小一定也很害怕。

如果你能体会到他的恐惧,那就学会了仁;如果你能体会到他把自己当作“人肉鱼饵”,让敌人进入一个容易被歼灭的狭小空间,为八路军立下战功,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事业做出巨大贡献,那就学会了义。

在仁、义两者不能兼得的时候,要用义来覆盖仁,用义超越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把敌人带进埋伏圈也是要有智慧的。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了义、仁、智这三个维度的信息传递。小时候读《王二小》,怎么能体会到这些呢?

小梁不一定有足够的权利建议你在仁和义之间,要以民族大义为重,以个人体验为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借由对小学生课文的学习,重新发现那些伟大的人。

也许这个故事是假的,但我相信,在抗日战争中,有过无数类似的真实故事,有无数不知名的大人甚至孩子,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民族的独立,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难道不值得当今我们每个中国人向他们致敬吗?

新东西不是你没有听说过的,而是你听过很多遍却从来没有体会到的

故事可能是假的,但这类事却是真的;课文是旧的,但对此的体悟却是新的。所以没有“温故”就不会“知新”;世界会有多大的变化呢,也未必有。

一个人是不是开始学会反刍自己曾经学过的课、曾经认识的朋友,就变成老人了呢?小梁倒是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很环保的做法。我们可以用更少的过去,凝练出更多对自己生命的洞察。

在上一个十年,发生过一次很大的金融风暴,到了2009年、2010年,经济又慢慢地重新回到了上升的轨道。再往前推,1998年、1999年、2000年的时候,互联网泡沫破灭,所有人都感到很悲观,最后世界还是在往前走,这就是“故”。如果我们对1998年、1999年,以及2007年、2008年的债务问题、资金流向问题……好好学习一下的话,大概能看到现在我们面临的2017年、2018年、2019年经济状况的走向将会怎样。

我为什么那么喜欢巴菲特?巴菲特说在他的投资生涯中,经历过“一战”、“二战”,经历过美国出现的各种通货膨胀,经历过伊朗石油危机,经历过“9·11事件”……但这个世界仍然在往前走—他是一个坚定的乐观派,这是一种信念。

如果你看看自己的周遭,就会相信这个世界的确是这样的。现如今连埃塞俄比亚的人均寿命都接近六十八岁了,我们有什么资格不乐观呢?世界不会怎样的。如果你再看一下中国元朝、明朝、清朝、民国时期种种时代的变局,会发现这个民族总是在历次的震荡中保持着一种坚韧不拔往前发展、生生不息的能量,这就是“温故而知新”。

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来自对历史的学习。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得更好,这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

有一天,我和中国最顶尖的公募基金团队吃饭,席间没有人说假话,我们很深入地探讨了宏观经济形势的走势。我发现他们能成为最赚钱的基金,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永远保持乐观。这是我在“温故”之后得出的一个新知—事情早就经历过了,只是我们忘记了,或者从来没有认真地复习过而已。

温故闻,得新知。你只有不断地回头温习,不断在实践中观照,反知于心,才能从那些熟视无睹的旧经验里发展出自己全新的体悟。 irvzK7GzTPnM+Xo/G/N1nLjNHS6O1qkqZRrGXCZieRcff6w/PG19aotLern/A1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