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6好的人生就是塑形和不断打磨细节

原典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贫穷与富有是一个复杂的因缘和合

本篇的话题和我们在世间常常产生的一个焦虑—钱有关。

在当今中国,以我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而言,从来没有见过大家的价值观像现在这样一致,都以有没有钱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价值。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一定不是这样,或者一定不应该是这样。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财富呢?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是孔子一个比较有钱的学生,他是一个大商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属于财富自由阶层,当然他也穷过。所以他对钱就有自己的看法—“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虽然穷,但不谄媚,有钱了也不骄横,这个人还不错吧?(“何如?”—怎么样呢?其实背后说的是,这样还不错吧?也许子贡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这样。)孔子回答:“这样也可以吧,但不如那些不因为穷而丧失自己寻求快乐的能力和意愿,也不因为有钱而变得无礼的人。”所以说“贫而乐,富而好礼”,更好。

确实,我们由于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在金钱上多一点儿或者少一点儿的人,这与一个人是否努力不完全相关。比如有的人工作上还挺努力,但他没有一个逼着他买房子的老婆,所以可能创业很久赚到的钱,最后还不如他老婆当年在北京三环内买的一套房价值高。

因此,贫穷与富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因缘和合,是生活中你获得的“积分”的总结果,而且不一定有钱就会过得多好,还有可能因为你有钱而为自己的未来埋下了某些祸根。

孔子说,虽然贫富很难控制,但在这种状态下如何保持自己的精神状态,我们是可以选择的。对那些自己暂时不能决策的事情坦然地接受,在这样的状态下,有意识地主动选择你可以选择的应对模式,这叫自由。

贫穷的时候,你就不能获得快乐了吗?获得快乐的方法有很多种,玩游戏,吃烤小腰,看让你兴奋的电影……这些都是获得快乐的方法。贫穷时,什么是最愉快的呢?我觉得唱歌就是一种。以前那些纤夫在很冷的河水里拉着船逆流而上,大家在一个共同的频率下喊号子,我觉得他们在那一秒钟应该是很幸福的。喊完了之后用附子炖上一锅肥肠、猪腰,喝点儿烧酒,憧憬着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出人头地……这也是一种很真实的快乐。

我刚上大学时没有什么钱,那时比较大的快乐居然是泡图书馆。图书馆里总有一些好学的漂亮女生—一个好看的女生爱读书,简直让人心旌荡漾—当然大部分这样的女生旁边都坐着一个学习又好、力气又大的男生。但就这样看着,也是种不错的体验。

你有过作为一个漂亮且爱读书的女生,在图书馆里被搭讪的经验吗?小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在图书馆跟女生搭讪充满了罪恶感。后来,有机会和一位曾经被搭讪的女青年聊天,才发现其实人家内心的想法是,喷着香水,打理好头发,到图书馆看书,就是等着被搭讪,当然她有拒绝被长得丑的男生搭讪的权利,但并不代表她不渴望被搭讪。

这是多么痛的领悟,混到四十几岁才知道,原来人家是渴望被搭讪的,这也是一种“贫而乐”。

财务自由的人,如何得体地应对别人抢着埋单

“富而好礼”和“富而无骄”相比,差异在哪里呢?当一个人不仅不骄傲,而且有钱之后变得更加谦卑,更加知道自己如今获得的一切不过是种种偶然的因缘,属于福报的一部分,他就会非常恰如其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得体的尊重力。

你知道一个真正达到财务自由的人,或者已经对吃饭谁埋单毫不顾虑的人,会如何面对比较穷的朋友在饭桌上埋单的冲动吗?他不会特别刻意地跟人家抢着埋单。比如我有一位很有钱的朋友,有一次同学聚会吃完饭以后,有位不那么有钱的同学非要埋单,我的这位朋友很温和地表示了感谢,并没有让自己的助手或者司机埋单,而且顺便把这家餐厅买下来,说:“你没机会了,餐厅都是我的了,你不可能埋单了。”

他不会这样做的,只是很温和地表示了感谢,然后在别的地方,以其他的方式,把这份钱回向给那位同学,甚至更多,这就是礼。因为也许在那个时候,让一个混得比你差的同学埋单,是对他的尊重。

这是一种渐渐的自在之感。

人生的前半段是塑“型”,后半段是打磨细节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听到孔子这样说之后,很汗颜,他以为自己在成为富人这件事上已经很有心得了,没料到在境界上仍然和老师有很大的差别,于是反过来再次提到做学问的境界问题。他说:“如果我们在做人、做事,乃至做学问的过程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是把棱角切掉,琢磨是打磨玉器)—一个东西已经大致打磨得有形状了,但仍然要在非常细微的地方把它做得更精细,请问这种状态是什么?”

孔子说:“赐啊(赐是子贡的名字,子贡叫端木赐,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叫他的名字,就像我父亲叫我‘冬啊’是一样的,长辈叫晚辈可以直呼其名,晚辈不可以直接叫长辈的名字。比如我儿子就不能说‘冬啊’,虽然开玩笑可以,但是这不合乎礼),我现在可以跟你讨论《诗经》了,你能够推导出我还没有跟你说出来的那层意思,并学会举一反三了;我告诉了你去的方向,你就知道回来的路。嗯,不错。”

做人、做事、做学问,从打磨出样子,到提升境界之后,虽然看着差不多,其实还有一个不断优化改良的空间。比如一款车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都已经很好看了,为什么还要出到第七代、第八代呢?因为里面有很多细致的改良,是在销售的过程中不断改善的。这一点不是一个老司机是无从真正感受到的。

因此,各位中青年朋友,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到了人生的一个阶段,就感到好像已经没有进步的空间了,好像已经不可能有太大的变化了。不是这样的。人生的前半段已经把“型”塑造出来了,后半段其实有很多的细节是可以打磨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不断地切磋和琢磨中,虽然看着没什么变化,但其实质感和颗粒度就出来了;随之而来的,细腻的感觉也就出来了。

只有真正有品位的人才知道,有的东西虽然看着差不多,但实际上差别究竟有多大。就像我看一款Hermes的包,看不出来到底是A货还是真货,这个版本和那个版本有什么区别,只有那些真正用过这款包的人才知道个中差异。他们彼此在那个境界上,交换过眼神,握过手,就知道其中的区别。

其实,人生的后半段,拼的主要是细节,拼的是切磋琢磨之后那种细腻的,只有同等段位的人才能体会到的差异。

因此,好的京剧的角儿,一定要有足够好的票友。那些好的票友听他们唱了几十年了,都知道那句“啊”之后,才有荡气回肠的“哇哈”……

小梁以前从来不知道这些人到底为什么要“嚎”,直到有一天自己开始体会了个中差异之后,才发现原来看似差不多的东西之间差别太大了;能不能理解那种细微的差别,才是一个高人和另外一个高人之间可以对话的基础。

不要为自己作为60后和70后而感到羞愧,也不要作为80后而感觉受到了90后的鄙视,老自然有老的作用。 ukINW7xJekYv7VvXwY+bbtPdJRgrGcZj2qtsJq8kNBKjvu0c9gu9QpGXWifm5c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