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2成为孩子的榜样,这会构成他非常美好的生命底层代码

原典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活在祖辈的延长线里,是我们拥有力量感的重要原因

当一个人的父亲活着时,我们可以观察他的人生观、态度和志向;当他的父亲过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这个人三年之内仍然延续父亲生前做过的事,没有大的改变,就算是真正的孝。

人们历来对这句话有很多争议,很多人都说:“儒家好迂腐呀,父亲在的时候就要听他的;如果父亲做的是错的,在他去世后的三年还要延续错误的做法吗?”

我有时会在喜马拉雅FM或者“自在睡觉”微信公众号里看留言,有朋友说:“听《论语》总是让人感觉有点儿压抑,不像《庄子》那么放达。”因为孔子总是给人们一些标准,而这些标准让人们在做不到的时候觉得很刻板。

其实,现代人读书不是完全照抄孔子当时的言语和行为(因为时空已变),而是要体会其背后传承的精神。我们并不是刻板地延续父亲所做的事,而是把他曾经做过的有意义的事传承下去,让自己活在一段历史的长河中。

我和一些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一个话题—为什么一个人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或者说他的生命拥有某种力量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知道自己是父辈的延续,是儿女的开启。就像任何一个点,如果前面有来路,未来有去向,这个点是被固定在那里的,这就是力量的源泉,也是传承的基因。

一个家族是这样,一家公司也是这样。我去日本的时候,发现日本有些东西是很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比如很多维系了几百年的家族企业,可能这家企业做得并不大,就是一间药铺,但所有员工在做每项工作时都会想:“我不可以做得太差。”因为祖先父辈曾经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们会在“天上”看着你。就是这种隐隐地觉得“我不可以辱没家门”的想法,令他们可以不断地保持品质,并且让这家公司或者家族事业得以源远流长。

活在祖辈的延长线里的感觉,其实有时恰是亚洲人,尤其是儒家文化圈里的一股很重要的力量。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希望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在孔子眼中,人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人,而是活在一个家族序列里。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和祖辈之间,个人和子女之间,拥有不可切割的联系;而这种不可切割的联系,就是我们获得一切安全感的来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某些时刻隐隐地感受到祖先对他各种形式的帮助,也许有时仅仅是一种心理暗示,有时是一种自我以为的传承(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当你觉得自己不可以给“天上”的父辈丢脸时,就会有种虽然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但仍然严格要求自己的能力),这种心智模式是很重要的。

在广东,尤其是广州、顺德这些地方,如果你去一个本地人的家里,会看见家里供奉着祖宗牌位(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是没有的,我只在福建和广东见过)。几乎在每个老广东人的家里,逢年过节要拜土地、拜灶神,还要拜祖先。在这种自我暗示的过程中,人也就变成了一个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情的人了。中华民族得以绵延至今,就是因为人们有这样一种集体意识。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尤其是“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很多批判儒家思想的人。而大部分批判的人,都是因为从来没有认真接触过儒家思想。还有一部分人,以反对儒家思想的名义,彰显自我存在的价值。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件很有趣的事,如果你对祖先有承诺,等你有了孩子,一定会有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言行和举止—不希望给祖先丢脸,同时也希望成为孩子的榜样。

我有一位地产公司的高管朋友,有一天他跟我很感慨地讲述了他和老板一段互动的短信。他说某一年,他给老板发短信表示感谢,老板回复:“让我们为人民做些事,让我们都成为自己孩子的榜样。”

朋友跟我转述这句话时,眼中居然有种温暖、湿润的感觉。我看见一位四五十岁的男人如此动情,就知道那句话一定深深地击中了他。

一个活在这种心智模式里的人,不会成为坏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这不是靠法律能达到的效果,也不是靠奖励、积分、工资、绩效、KPI等能达到的,仅仅是因为内心的相信。

因此,如果我们民族的每个人都开始慢慢地有种坚定的信念—不可以给祖先丢脸,要成为孩子的榜样,会减少多少社会管理成本,又会让多少人得以安然入眠。

基于信任、同情和爱的传递,是我们获得安全感和力量的源泉

有一天,我在录节目之前,儿子突然发烧了,我就赶回去帮他做推拿、刮痧。他怕疼,于是我用很轻柔的方法帮他把火“引”下来,但他还是会疼,因为小孩子发烧的时候碰他的身体,他哪儿都会疼。

于是我带着他站桩,站着站着,他的身体和精神就放松了;放松了之后,突然说要上厕所,我就知道他的病已经好了。大部分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只要下面一通,马上就能退烧。

果然是这样,十分钟之后,小伙子很精神地下楼了,他问我:“你今天怎么这么有空啊?”(因为有时我回家比较晚)我说:“爸爸很想告诉你,我们做的每件事都是基于爱,而不是基于恐惧。我今天回来帮你做的一切,不是因为我怕你,而是因为爱。你要记着这样的感觉,也许有一天当你有了孩子以后,你会把这种习惯传递下去。”

当时,我记得我很感激上苍的加持,在我家里有一个佛堂,供着观音像。当我趴在地上跟菩萨表示感谢—诵经的时候,我儿子从小开始就会把他的肚子贴在我的背上,他会感到我诵经时的振动,这时他会哈哈大笑。现在他已经开始慢慢地感受到了,他一直活在一个习惯的序列里。

如果一百年以后,我成了他说的“远去”的爹,他会想到曾经有过这些时刻,构成他非常美好的生命底层代码,他也愿意把我曾经对待他的方法传递下去。

这就是本篇小梁讲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的核心内涵—基于信任、同情和爱,我们得以把一些很重要的情绪交流模式、审美、做事方法传递下去,而这种传递,其实是让每个人获得安全感、力量的根本原因(尤其对中国人来说更是这样)。

如果晚上你突然睡不着觉了,也许可以做一个小小的冥想练习—回想一下小时候,你生病的时候,趴在父亲或者母亲的背上,赶去医院看病;或者他们很焦虑地看着你,把水果罐头拿出来给你吃—也许你小时候会因为想吃水果罐头而装病,但现在想起来,难道不都是满满的幸福的回忆吗?这种幸福的回忆,是一种洋溢在颅内和胸腔里的温暖,它会把你带进童年曾经拥有过的美好梦乡。

好的睡眠,并不是因为你能很好地进入梦乡,而是因为你唤起了曾经睡得非常好的回忆。让那种回忆包裹在你身体的里里外外吧,你就会进入一个非常好的睡眠状态。 +cx0xa9s5Fahru4feITV6fkWI1YUUMQwfA1zOxXxzaO7XGefRhlFOU4bJrfNcXX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