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8是做,而不是学,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安定感

原典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做到这几点之前,孔子不主张你读很多书

上一篇小梁讲到很多人之所以睡不好觉,是因为已经陷入了自己的“朋友圈王国”—就像古代帝王一样,忙着转发、批阅、平事,为世界操心。和平、战争、爱情、八卦、别人活得比我好、别人活得比我差……都是睡不着的理由,所以要恪守五大原则。

本篇小梁与大家分享的是和睡觉有关却超越睡觉本身的知识。现在许多人由于学习的法门很方便,各种知识平台也很多,导致越学越焦虑。

因此,卖知识点是一门很好的生意。因为人们学习新的知识点,就跟贪吃蛇一样会越吃越多。你以前不懂就不会烦恼;当了解越多之后,就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也越多。

比如,当你知道了互联网思维之后,发现不懂新零售怎么办?当你懂了新零售之后,发现不懂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怎么办?当你开始研究SaaS之后,发现组织结构和行动力跟不上怎么办?当这些都懂的时候,你又担心招不到人怎么办?……所以知识就一浪又一浪地把我们这艘心灵的小船打得水花四溅。

可是你知道吗,尽管孔子是一位大知识分子,但他并不主张你读很多书(如果你没有做到以下这几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家里的时候要以孝敬父母为第一根本

在孔子面前,我们都是小朋友。“入则孝”,说的是在家里的时候,一切事情以尊敬父母、兄长为本。道理很简单,他们是我们的榜样,你越尊敬他们,他们就越要做出榜样的样子,因此就会把他们变成更好的人。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里要以孝敬父母为第一根本。”小梁以前和大家分享过,爱父母就是爱自己,因为我们是一半爸爸和一半妈妈的结合;你爱他们,就是对内在的自己说:“我认同你。”

“出则悌”,“悌”指尊敬兄长。在外面跟着大哥混,才是能混得出人头地最重要的法门。先跟着大哥混,混到一定程度,大哥自然会帮你做别人的大哥。一出来就找小弟的人,那就一辈子跟着小弟混,格局总是不够高远。大哥带你看见的东西小弟能带你看见吗?

“谨而信”,说的是做人很谨慎,而且有信用。“谨”和“信”这两个字,在今天的语境里和以前是不太一样的—“谨”,做事踏实不乱来,有始有终;“信”,说话诚恳,言出必行。这都是非常美好的字眼。

“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是说,对各类朋友,都要广泛地接纳,内心不起憎恨。而对那些有德行的、能量高的人,则应该更加亲近。这句话很有意思,不是跟每个人保持同样的距离,而是跟绝大部分人保持同样的距离,但是要和那些让你特别钦佩的人更加亲近,所以叫“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当我们把前面说的这些都做好以后,还能腾出工夫,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先做后学: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一只蚂蚁上过蓝翔技校

《大学》里说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是有次第的。先诚其意,再正其心,这是一种修德,内在世界观的中心要调整好。

什么叫“好的世界观”,就是诚意、正心—说话、做事,是不是真正发自内在的愿;你的愿景、你的态度和你的行为,是否具有贴合感。而在诚意之前,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实践。我们研究事情的道理,在做事的过程中明白一些,然后再去读书,才能理解经典—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提醒。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先学而后实践的。其实应该先实践再学习,这样会更有力量。比如我认识的很多香港导演,他们在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哪懂什么分镜头、前期、后期、摄影、制作、筹资……一开始可能就在片场里卖盒饭,恰好有一天摄影师对他说:“来,帮我推一下这台机器。”再后来,摄影师说:“来,你试着看一下这台机器后面是什么样子的。”再后来,导演说:“你来喊开始。”再后来,导演又说:“你去找两个演员。”再后来,他会在大家攒故事的时候参与一嘴。再后来,制作人员做后期的时候带着他去看一看,他就明白了:哦,原来这叫剪片子……

许多伟大的导演,都是这样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包括周星驰。周星驰不是导演专业出身,他是演员出身的,甚至还做过儿童节目主持人。后来,他在八三版《射雕英雄传》里面跑过龙套,出演被梅超风一把抓死的宋兵乙……然后才一步一步成了一代喜剧宗师。可以看到,近几年过年时最重要的电影仍然有星爷的作品。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实践样板—先做后学。

所以,常常有一些小朋友来问我这件事情怎么做的时候,我说:“你先去做。”他们总说:“没学过怎么做?”我说:“找师父跟着做呀,他说抬手你就抬手,他走你就走,他说买饭,你就去买饭……要有眼力见儿。观察多了,模仿多了,你自然就会了。”

地球上没有一只蚂蚁上过蓝翔技校,没有一头狮子读过北大、清华,也不妨碍它们在苍茫的草原上活出真我风采。要先做后学,而不是先学后做。

当我读《论语》读到这里的时候,赫然发现,我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把学和做的顺序搞反了。

是做,而不是学,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安定感

睡觉这件事,做就对了;如果你实在搞不定,就去跑马拉松、晒太阳、走路……不用搞那么多研究,大多数时间你都会睡得很好。

我有一位朋友叫毛大庆,他以前在万科工作,后来出来创业。有一年,毛大庆老师跟我说,他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读书、学习、管理公司……导致自己很焦虑,因此睡眠质量很差;后来他去跑马拉松,跑着跑着人也瘦了,竟然可以秒睡。

像我们这种天天研究睡眠的人,其实搞错了—不应该研究睡眠,而应该直接睡一觉。很多朋友应该有类似经验,如果辗转反侧实在睡不着,做一件事就能睡着。做什么?自己发掘。比如我睡不着就起来拼一拼儿子的乐高。

当晚上同时冒出很多想法导致自己很焦虑的时候,就要去做一件让自己很专注的事情。乐高小人的大小适合小朋友的手指,当我们这种粗手指的人很专注地去玩的时候,很快就睡着了。因为只有当你把焦点放在某件事情上,那些让你烦恼的事情,才会被你的意识所忽略—定在此处而放下别处。

读《论语》能帮助我们睡好觉,因为每句话都能让我们获得启发,想要睡好觉就做好一件事—just do it,要不就做到早起,要不就在睡觉前打坐,要不就去跑马拉松,要不就晒太阳……反正不是思考。

从来没有一个借由思考能睡好觉的人。当然也有人说:“我通过学习也可以睡好觉。”其实是因为这根本不是让你学习新的东西,只是转移了你的注意力而已。

你会发现那些读起来很爽的书让你睡不着觉,反而那些让你读得很困难的书能帮你睡好觉。为什么?因为这是在做,而不是在学。

读书是“行有余力”之后要做的事,在生活里活着,而不是在生活里寻找书本和知识的印证,变成了一个口头禅。

说到此处,又戳自己的心了—为什么常年不敢碰《论语》?因为《论语》的每一句,都是对自己无情的讽刺,有力的鞭挞。

记住,是做,而不是学,让我们获得真正的安定感。 qDgPHDzRnHZ0/hxIqqB9vcrrjN/8YEVqv4tH5olqQ0ili0YDxIDty2Ghbp0ys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