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6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忠于别人,其实是因为不忠于自己

原典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知道自己做不到,和不知道自己做不到,有境界上的差异

上一篇小梁讲到不讨好他人,就会发展出自己的仁德,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睡得好觉的人。本篇小梁跟大家分享一个睡前的练习,这个练习很重要,它关乎我们是不是能完美地与朋友圈进行连接。

许多人都不知道睡前要做什么,所谓的安心有没有法门。其实安心是有法门的,比如儒家是以著名的三个问题来展开对安心法门的解说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是孔子晚年的弟子,也是最有成就且备受尊重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大学》的作者就是曾子。

“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一个很重要的修炼方法。为什么这样说?你看,“为人谋而不忠乎”,其实更多在于你和你的受托者。虽然现在没有封建时代意义上的皇上,但每个人总会受托于人,总有领导、上级,哪怕你是老板,也有董事会的其他成员、投资人……

“为人谋而不忠乎”的意思是,当别人托付你什么东西的时候,你是否能尽心尽责?朱熹说:“尽己之谓忠。”就是问心无愧。你说:“这件事我尽力办。”

你是不是真的尽力了?如果你不打算尽力,就不要提“尽力”二字(大多数中国人的名字,都是有出处的。比如,张忠谋的“忠谋”,据我推测就来自“为人谋而不忠乎”)。

我每天读《论语》的时候,都感觉在扇自己的耳光,因为每句话都直戳心窝。当我开始承认这一点的时候,就舒服多了。因为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别人。道德,最多是用来贴在自己身上的金条,而不是扔向他人的板砖。

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什么不是“为人谋而忠乎”呢?因为我们在大概率事件上都是不忠于自己的承诺的,所以当我们问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忠的时候,其实已经假设了内心的承诺与行为是不一致的。

因此,很多人很怕读《论语》,是因为读《论语》的时候,会让自己觉得很汗颜。

我常常想,当我们读完《论语》之后,是否知道自己做不了君子该如何呢?幸好以前学过《庄子》,只能说知道自己做不到,也比不知道强,能做多少做多少,做不了就慢慢做,但是得接受自己,清楚自己是做不到的人。

知道自己做不到,和不知道自己做不到,是有境界上的差异的。

在忠于别人之前,还有一个问题—是否忠于自己

第二个问题—“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就是说,你与朋友交往的时候,有没有真正做到守信用。“信”就是言而有信,时时刻刻想着之前的承诺。

最后一个问题—“传不习乎?”这句话是说,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常常把它应用到实践中了呢?“学而时习之”(我们是不把是学到的知识常常复习了呢)就是与这句话对应的。“习”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但我认为,无论是作为实践练习,还是常常复习,都是有价值的。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就语出于此。

所以,我常常觉得一个人如果不读点儿古书,就会导致说话没有出处,很受鄙夷,很陋(low)(小梁在读《论语》的时候,有一个偶然的收获—把low翻译成“陋”,它不仅有境界低的意思,还有苍白、没有力量、没有层次的况味。就像我们翻译humor,用“幽默”这个词,其实“幽默”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屈原《九章·怀沙》中的“煦兮杳杳,孔静幽默”,然而这里的释义是安静,现在所指的“幽默”则是英文humor的音译,由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于1924年引入中国)。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就随意地把这句话读过去了,但真正接触《论语》之后,开始在睡前问自己—是否做到了“忠”?有时不一定是忠于别人,而是忠于自己。

我们可能是别人的仆人,却也是自己的主人。在我们问自己是否忠于别人之前,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忠于自己?很多人的身心疾病,本质上是因为不忠于自己身体的反应和感受,也不忠于内在真正的发愿。“忠”字,一个“口”,一“竖”,下面是“心”,一以贯之,将心注入。

我在想,一个人忠于自己和他人,是否矛盾呢?可能在终极层面是不矛盾的。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忠于别人,其实是因为不忠于自己。

如果我们真正忠于自己,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多想得到的东西。那个真正值得自己忠于的自己,其实要求很简单—“一箪食,一瓢饮”,足矣。

没有放弃,就不会有真正的获得

其实,大部分时候我们如果能忠于那个简单的自己,是不需要太多迎合他人的;没有太多需要迎合的人,也就没有那么多需要忠于的人,就不存在忠还是不忠的问题。

“与朋友往来,是否守信?”这句话的背后是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何必有太多的朋友?一个有几十位、上百位朋友的人,怎么可能每一次都守信?因为你照顾不过来这么多朋友。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守信,就会迫使你不要有太多的朋友。

我很欣赏我的一位朋友,他很坦诚地说:“我的心就这么大,进来一个‘新人’,就得挤掉一个‘旧人’。”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很忠诚的人,原因是他最终发现当自己需要守信的时候,只需要守住很少的朋友。就像古代真正的君子和圣人,朋友都不太多,因为有一个是一个,就像《从前慢》里说的那样。

“传不习乎?”你不可能练习太多东西的。因为学的再多,如果不练习也没有用,没有意义,甚至是不仁的。

当我们读这三句话的时候,要做到这三件事—忠、信、习。这会逼我们做减法:不应该结识太多向你要求“忠”的人,不应该有太多的朋友,不应该学太多的东西。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时,才发现所谓断舍离的本质,是把自己真正想交的人、想做的事落到实处的必然反映。

在去了好几趟日本后,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那个成熟的社会有种很有意思的气质—人们对那些特别奢侈的产品,早已没了兴奋感。在那些很大的奢侈品店,你几乎很少看见本地人,全都是内心还没有过这一关的外国朋友。

因此,忠、信、习是经历过很多之后,为了达成而反过来做了减法的人才可以说的。

临睡之前,当我们问自己这三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再做进一步推演—你准备放弃什么?因为没有放弃,就不会有真正的获得。就像没有疾病,就不会有真正的霍金一样。

睡不好,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放下,就睡着了。 ZYFmqPkI8hZpawZQnQcUs/Q5YxaPO0Aq/NPodnYpDAQFQpyiJVXHx1JwfwrUBo7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