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峤西诗钞》的编纂思想及其独特价值

《峤西诗钞》是广西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21卷,收入粤西250多位诗人的诗作2100多首。其编者是张鹏展。张鹏展(?—1841?),字南崧,广西上林人,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1788)拔贡,同年中举,授翰林院检讨,为福建道监察御史,后又升太仆、太常寺正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在山左(今属山东省)主持学正时,编《山左诗续钞》。后受聘任桂林秀峰书院、上林澄江书院、宾阳书院山长。与此同时,编定《峤西诗钞》。

一、《峤西诗钞》的编纂思想

作为广西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张鹏展是有着鲜明的编纂思想的。

关于编纂的起因,这在道光二年(1822)他所作的《峤西诗钞序》中有明确的说明:

峤西诗之刻,所以存一省文献也。粤西士习,大抵务实而不务名。上焉者生平刻励于道德经济之业,不屑屑于雕章棘句以示长。间有山林绩学之士,风雨一编,苦心镂刻,只以自怡,未尝刻集以炫于世。是以粤西之诗少有存者。夫山川之精气为人,人心之精气为言,言之委婉成文者为诗,其发舒于人伦日用之间为忠爱,为孝慈,为节义,为廉介,为恬适,胥足炳耀于山川,其精不可掩也。特无人掇拾汇萃,以垂示于后,使仅如天籁之啸,于空自起自灭,过而不复留,为足惜耳。粤西自唐有二曹专集行世,家有其书,先之仅传“黄牛”“丝布”之咏,出于女子。迨宋数百年,现在专集者唯一方外契嵩,科名如冯当世、王世则,文学如张仲宇、张茂良、滑懋、唐弼、欧阳辟、蒋砺、石安民,或见称于张南轩,或受诗于梅圣俞,或与苏东坡相酬答,赫赫为一代大儒所许。迄今求其逸句残篇,了不可复得。此亦望古者之所心恻也。

展素不能诗,嘉庆庚午奉仁宗睿皇帝命,充山东乡试主考,并督学山东,见德州庐雅雨运使纂其乡人诗,仿元遗山《中州集》之例刻之,名曰《山左诗钞》。展因其为时已久,复采其后六十余年之诗,续之曰《山左诗续钞》。任满携刷本入都,分送诸友。时吾乡之官于京者卿敦甫、何弨甫、卓宽甫咸以为吾粤西诗素无辑本,何不采取汇纂,俾不尽湮没,亦敬梓之意也。展不揣固陋,遂与公启征求。起癸酉,迄壬午,陆续所得,钞录成帙。其中德望素著者,正襟朗诵,得所矜式;或浮沉仕路,隐约山林,亦可诵其诗而见其心。聊为存一省菁华于万一。

在这篇序中,张鹏展详细地回顾了《峤西诗钞》编纂的缘起。“峤西诗之刻,所以存一省文献也”,就是其最根本的出发点。而在此之前,正如张鹏展所说的,广西除了二曹和契嵩等少数诗人有专集行世外,长期以来都处于“无人掇拾汇萃”的状态中,以致广西历史上许多名人的诗歌,“求其逸句残篇,了不可复得”。正是因为如此,在友人的启发和帮助于,他才有了编纂《峤西诗钞》的念头,并最终完成。

《峤西诗钞》是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编纂而成。那么,《峤西诗钞》是依据什么原则来编纂的呢?张鹏展在《峤西诗钞·凡例》中作了交代:

第一,区分钞、选。他说:“诗以钞名,不同选例。选者,出其意见,以示抉择;钞者,汇萃成编,务以存其真也。”这就是将选录与钞录作了区别。既然《峤西诗钞》是以“钞”命名的,显然它就是以不同于“出其意见,以示抉择”的选录标准,即以“汇萃成编,务以存其真”的钞录标准来执行的。将“钞”与“选”作明确的区分,可见张鹏展明确的编纂意识。尽管如此,像多数总集作品一样,由于单个诗人的作品数量太多,不可能全部钞入,就必有一个甄选的过程。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钞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选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上,往往不容易区分钞与选,但在理论上作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同时也为他具体的操作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第二,明确钞入标准和范围。在这方面,他首先明确钞入的时代范围。《峤西诗钞》起自明代的蒋冕,迄于清代道光年间,即张鹏展生活的时期,而没有钞入明代以前的唐宋诗人诗作,其理由是他说的:“是编纂自前明,以唐之二曹已有专集,宋元诗存者寥寥。”其次有关于文体的规定。他说:“应制之作,自有矩度,宜别为选,兹缺不录。”“集古、回文等体,文人炫博逞奇,原非注意之作;联句一体,亦一时兴会所寄,只可存之本集,兹概未入纂。”这就将一些游戏娱乐之作排除在外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峤西诗钞》的编纂质量。再次是诗人身份的确定。毫无疑问,钞入的诗人必须是粤西人,但是这种情况往往并不简单。所以,张鹏展对此也有自己的说法:“侨寓间有入辑,以寄寓经数十载者始行入采,余不敢概录。”这就是说,只有侨寓粤西已久的诗人才钞入,一般的侨寓诗人不钞入,这等于树立了一条标准。他又说:“方外诗曾寄到十余人,以未知时代,俱不入载。”“自《三百篇》多存女子之作,嗣后选诗家,不遗闺秀,亦以存风教也。兹辑闺秀为一卷。”这就是说,僧人可以钞入,但因不知具体的时代就不钞入,这显然是为了慎重。而钞入闺秀之作,是沿旧例。由此可见,张鹏展在对钞入诗人的身份上,虽有一定之规,但没有太多的新意。

第三,独特的编次顺序。一般的选本、钞本常常以出生先后来排列编次,但《峤西诗钞》不同。张鹏展说:“编次先后,多以科名为断。间有送到较迟及文学、隐逸之士,无从详核,亦按世次节略叙入。”这就是说,科名先后是其主要的编次依据,世次是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采用。这种编次顺序在中国古代选本、钞本史上是比较独特的,这说明科名在张鹏展的心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由上可见,“存一省文献”是张鹏展编纂思想的核心,而具体的编纂原则和方法虽然总体上并没有太大的创新,但足以保证它有一定之规,从而保证了全书的学术质量。

二、《峤西诗钞》的独特价值

在《峤西诗钞》之前,虽然有二曹、契嵩等人的专集问世,也有像汪森的《粤西诗载》这类总集在前,但因为《粤西诗载》所收作品并不是纯粹的广西籍诗人,因而从来就没有出现一部像《峤西诗钞》这样的纯粹收录广西籍诗人的诗歌总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峤西诗钞》可以说是横空出世,对于广西诗歌文献的编纂来说具有开创意义。

《峤西诗钞》最大的价值,首先就是张鹏展所说的“存一省文献”。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存了大量诗人,尤其是一般诗人的作品。虽然在此之前的《粤西诗载》也保存了不少广西诗人的作品,但因为种种原因,数量有限,而《峤西诗钞》则收录了大量不见于《粤西诗载》的诗人作品,是《三管英灵集》之前收录诗歌资料最全的诗歌总集。例如卷一收录明人十七家,其中见于《粤西诗载》的诗人有蒋冕、陈瑶、陈琬、蒋昪、吴廷举、舒应龙、杨际熙、曹学程,共八家,不见于《粤西诗载》的有王惟道、王惟兴、李璧、舒宏志、李永茂、王贵德、唐世熊、陆经宗、石梦麟九家。这就是说,这九家诗人是《峤西诗钞》所增收的,超过了一半的诗人不见于《粤西诗载》,因而就意味着这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最早的保存这些诗人作品的资料。再如卷二十一收录的是广西妇女诗歌,共收录了唐玉弟、唐联弟、罗瑛、石朱玉、罗氏、白蕙、唐氏、赵宜鹤、罗氏、潘任姬、黄氏、查氏、陆小姑、秦璞贞等十四位女性诗人作品,这些诗人大部分不见于《粤西诗载》,是张鹏展第一次收录。其中如陆小姑是广西古代最著名的女诗人之一,虽然只收录了四首,但是第一次被收进《峤西诗钞》这样的大型诗歌文献中。后来《三管英灵集》收录达三十余首,也是受了《峤西诗钞》的影响。

《峤西诗钞·凡例》中谈到收录的范围时曾说:“是编采辑未遍,阅省志及郡县志,业有专集,未经寄到者尚有数十种。其志乘所未载者遗漏必多。再汇而辑之,是所望于同志之君子云。”这当然是一个谦虚的说法,但就已收入的粤西250 多位诗人中,很多是第一次收录。这在当时不易,在今天更为难得。这是《峤西诗钞》最重要的价值。

2.保存了大量文学家族线索与材料。这虽然是张鹏展的无意之举,但在客观上却保存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张鹏展在给所录诗人作传时,常常会注明某些诗人之间的关系背景,这就为我们研究追踪这些诗人的关系,特别是文学家族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线索。以张鹏展自己的家族为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张鹏展大量收入了他自己家族的诗人,主要有张鸿翮、张鸿 、张友朱、张滋、张鹏展、张鹏衢、张鹏超、张元鼎等。其中张鸿翮是张鹏展的曾祖父,张鸿 是其曾叔祖父,张友朱是其祖父,张滋是其父亲,张鹏衢和张鹏超是其兄弟,张元鼎是其儿子。这样,一个横跨近百年、历经五代的文学家族资料就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再如“岭西五家”之一的朱琦,我们从一般史料中都只知道其父朱凤森是一位诗人,这样,朱琦的文学渊源只能追溯到朱凤森;然而《峤西诗钞》卷十二收录了朱绪的一首《忆奉母至雷郡渡海风波之险忽忽四十年矣》,其小传云:“朱绪,字宝亭,临桂人,凤森父。”这样,我们就可知道朱绪是朱琦的祖父,其文学渊源也就更进一层,使这一文学家族的相关资料也更为丰富。

其次,《峤西诗钞》还保留了一些重要的批语,具有批评学价值和学诗的指导意义。保留批语,这在一般的总集性著作中是较少见的。《峤西诗钞·凡例》中说到:“是编辑于京邸,延山李监榆先生宝裔及友人李少白同编定。公余之暇,与卿敦甫、何弨甫、卓宽甫诸人稍加商酌圈点,照二人原本,或间参鄙见,取其便于初学。”从这段话一方面可以看出,《峤西诗钞》保留了李监榆、李少白等人的评点;另一方面又可见看出,张鹏展在“存一省文献”的同时,又希望通过相关的评点,“便于初学”,将其扩大为诗学教材。其实,除了李监榆、李少白二人的评点之外,还有辛筠谷等人的评点。李监榆、李少白、辛筠谷等人的评点数量虽然不多,但确实有其特殊的价值,“便于初学”。这些评点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集中于对张鹏展亲人作品的评点上,而对其他人的作品则很少评点。例如卷三收张鹏展曾祖父张鸿翮十六首,其中只有三首没有评点,其余十三首,至少有一人的评点,多的则有两人的评点。例如《大唐谣》:“去了休,去到大唐红蓼洲。红蓼生花不结子,绿朴生花球生球。”辛筠谷的评点是:“古雅。同一生花而结实不结实互异,盖务实之意。此与《有感篇》皆寓深远。”指出了其古雅的风格及其寓意。而李监榆则评点道:“三句皆云红蓼,而末句忽云绿朴,似应似不应,如断如连,似可解似不可解,方是谣不是歌行吟叹所谓体裁。”这就从文体学的角度指出了其特点。再如卷五收录张鹏展祖父张友朱五首诗,其中三首有评点。卷十二收张鹏展其兄张鹏衢诗仅一首《秋兰词》,但也有辛筠谷“词意古雅”的评语。卷十三收张鹏超三首,三首都有辛筠谷的评语。这些评点对于读者认识张鹏展家族的诗歌创作特点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为什么张鹏展只收录了对其家族成员的评点,而不收录对其他诗人的评点呢?对此,张鹏展没有交代,我们也只能推测他可能有宣传自己家族成员作品的意图。联系到他在《凡例》中说到的“取其便于初学”的话,这种意图就更为明显了。

再次,《峤西诗钞》启发了《三管英灵集》等后续著作的编纂。梁章钜《三管英灵集》是继《峤西诗钞》之后,收集广西诗歌更为全面的一部大型诗歌总集。梁章钜在《三管英灵集·凡例》一开篇就说:“粤西诗向无汇集,上林张南松通政有《峤西诗钞》之刻,征采阅十载而成,创辟之功勤矣,顾览者犹有未厌于心。兹编则搜集较广而体例亦加严,非竞美于前人,实增华于踵事。”这就说得非常清楚,梁章钜是看到过《峤西诗钞》,并且是在《峤西诗钞》的基础上踵事增华,发扬光大的。《三管英灵集》的规模无疑要比《峤西诗钞》大,收录的诗人、作品数量多得多,时间跨度也更大,从古代一直到清代道光前。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这种进步是建立在继承《峤西诗钞》的基础上的。如前所述,《峤西诗钞》在体例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按科名的先后来编定的,而《三管英灵集》也是如此。《三管英灵集·凡例》云:“编次以其人乡试中试之年为先后,其未与甲乙科者,约计其时代附焉,其年代时居均不可考者,另为一册。”这显然是受《峤西诗钞》的影响。再如对流寓广西的诗人的处理,《峤西诗钞》是“侨寓间有入辑,以寄寓经数十载者始行入采”,而《三管英灵集》则是“非久于粤者,不阑入”。在具体的录入诗人中,很多是直接从《峤西诗钞》直接抄录过来。例如《三管英灵集》卷五收李璧诗两首《旅怀》《琢玉亭书感》,这两首诗全见于《峤西诗钞》,只不过《峤西诗钞》在这两首之外,另收有《入境书怀》《道出下沙》《亏容江》三首。甚至关于李璧的小传也基本相同。《峤西诗钞》中李璧的小传是:“李璧,字白夫,武缘人。弘治乙卯举人。历官仁和兰溪教谕,迁剑州知州。著有《名儒录》《剑阁志》《剑门新志》《皇明乐谱》诸书。”《三管英灵集》则是:“李璧,字白夫,武缘人。弘治八年举人。官剑州知州。有《名儒录》《剑阁志》《剑门新志》《明乐谱》。”显然《三管英灵集》中的李璧小传是从《峤西诗钞》抄过来的,只是略加修改而已。再如《三管英灵集》卷五收舒应龙诗《湘山寺》,仅此一首,而此诗也见于《峤西诗钞》中,也仅此一首,只是诗题作《游湘山寺》。《三管英灵集》舒应龙小传云:“舒应龙,字仲阳,全州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官工部尚书。”《峤西诗钞》则云:“舒应龙,字仲阳,全州人。嘉靖己未进士,由知县累官至漕运、工部尚书,卒,祀乡贤福建名宦。”显然,《三管英灵集》舒应龙小传是在《峤西诗钞》舒应龙小传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类似的情况在《三管英灵集》中非常普遍。

自从《三管英灵集》问世后,《峤西诗钞》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这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三管英灵集》所收录的诗人、诗作更为丰富。但是,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我们是不能忽视《峤西诗钞》在广西学术史上的特殊地位的。本文略作论述,以求教于方家。 j1vIDJPaO1oA1H+TstVGUEJTgsLIPn73vP3AMfFvCw4ZW6m3bdkrzBnY+lHrmcm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