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况周颐《粤西词见》

作为一代词学名家,况周颐对词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了大家熟知的《蕙风词话》在理论上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词学理论遗产外,其创作也令人称道,同时,在词学文献上,他也有突出的贡献。《粤西词见》就是一部充分体现况周颐词学文献贡献的著作。然而,对于这样一部重要的地方词学文献著作,历来少有人论及,因而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粤西词见》表面上看来是一部总集性质的著作,因为它如况周颐所说,是“就我所见裒而存之”,但同时,它又是一部选集,是“ 其菁华,以少为贵”的著作,明确说明书中的词是经过了况周颐的选择后才录入的。这样一部集总集与选集于一身的著作,决定了它具有存词以传其人(作者)、存人(作者)以传其词的用意与特点。也就是说,对于流传作品较少的词人,则不管艺术价值高低,悉数录入,以传作者;对于流传作品较多的词人,则择优录入,通过这些词来达到宣传词人的目的。因此,《粤西词见》既是总集,又是选集。

一、《粤西词见》的编纂动机与性质

关于《粤西词见》的编纂动机,况周颐在《粤西词见叙录》中说得很清楚:

粤西诗总集有上林张先生鹏展《峤西诗钞》,福州梁抚部章钜《三管英灵集》,词独阙如。地僻尘远词境也,顾作者仅耶?抑不好名,不喜标榜,作亦不传也?地又卑湿,零笺散楮,不十数年,辄蠹朽不可收拾,幸而获存,什佰之一耳。是编就我所见裒而存之,而又 其菁华,以少为贵。它日辑嘉道以来诗,续梁氏著录,以此附焉。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况周颐编纂《粤西词见》的明确目的就是:在粤西诗歌总集已有张鹏展《峤西诗钞》和梁章钜《三管英灵集》的情况下,面对着粤西词作保存困难,存世稀少,词作总集暂付阙如的现实,为保存粤西词作文献资料而作一部粤西词作总集,也就是为了向张鹏展的《峤西诗钞》、梁章钜《三管英灵集》看齐。这是况周颐编纂《粤西词见》的唯一动机吗?回答是否定的。

况周颐在《粤西词见跋》中的话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粤西词见》二卷,二十四人词,不及二百首。综论国朝吾粤词人,朱小岑先生倡之于前,龙、王、苏三先生继起而振兴之,一二作者类能摆脱窠臼,各抒性情,造诣所独得。流传虽罕,派别具存。今半塘王前辈鹏运大昌词学,所著《袖墨》《味梨》等集,微尚亦不甚相远,殆不期然而然邪?嗟乎,世路棘荆,风雅弁髦,区区选声订均之末技,深山穷谷之音,夫孰过而问者?是编刻成,以贻半塘,亦曰伤心人别有怀抱也。这段话实际上道出了《粤西词见》的另一动机。前面是介绍《粤西词见》和粤西词发展的基本情况,但到了后半,况周颐话锋一转,开始感叹其人生境遇。况周颐认为编纂《粤西词见》是无人问津的“区区选声订均之末技,深山穷谷之音”的事业,而当他将《粤西词见》赠送给王鹏运(半塘)时,王鹏运认为这是“伤心人别有怀抱”之作。对此看法,况周颐表示了高度认同,一个“亦”字透露了个中消息。这就是说,《粤西词见》并不完全是像张鹏展《峤西诗钞》和梁章钜《三管英灵集》那样,单纯地为了搜集粤西文献,而同时又有借编纂《粤西词见》以度无聊生涯之意。关于这一点,况周颐在《粤西词见》中评说张琮词的话也可作为佐证:“今年孟冬,穷居无俚,撰录乡先辈词。” 这里所说的“撰录乡先辈词”,就是指编纂《粤西词见》。从“穷居无俚”四字正可见其生活状况与心理。

之所以如此,这是与况周颐编纂《粤西词见》时的处境有密切关系的。据《粤西词见叙录》和《粤西词见跋》,《粤西词见》编纂完成并刻印出版是在光绪丙申(1896),这时正是况周颐流寓南京之时,这时的况周颐缺乏经济来源,生活困窘,寄人篱下,处境十分艰难。编纂《粤西词见》则可以让他暂时躲入他喜欢的词学象牙之塔中,忘记现实的苦恼。

二、《粤西词见》的价值

作为广西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词作总集,《粤西词见》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存词。这可以说是《粤西词见》最突出的贡献。在广西的历史上,词人本来就不多,再加上“不好名,不喜标榜”,“地又卑湿,零笺散楮,不十数年,辄蠹朽不可收拾,幸而获存,什佰之一耳”,在这种情况下,广西历史上的许多词人,特别是作品数量较少、无词集流传的一般词人,正因为《粤西词见》的录入,作品才得以保存下来。例如况祥麟,虽然史籍中记载他有《红葵斋诗草》附词,但因为《红葵斋诗草》已亡,其词也不可见,《粤西词见》中录入的七首词便成为况祥麟仅存的七首词。再如周冠,《粤西词见》“周冠小传”云:“冠,字鼎卿,灵川人,咸丰十年进士,官汝宁知府,有《筠园词》。”《筠园词》早已不存,所以,《粤西词见》中选录的这一首《台城路》就成为周冠仅存的一首词了。在况周颐编纂《粤西词见》的时候,他所看到的广西词学资料远比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丰富。百余年后,这些资料或毁于战火,或毁于其他,多数已不存世,在这种情况下,《粤西词见》在存词上的贡献就显得更为突出了。曾德珪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编纂成《粤西词载》 ,这是广西词学资料的集大成之作,我们从《粤西词载》中可以看到,其中的许多词人词作均录自《粤西词见》,计有倪承诜1 首、潘 2首、冷昭4首、朱依真2首、李秉绶1首、黄体正3首、况祥麟7首、王维新1首、胡元博2首、侯赓成1首、龙启瑞4首、苏汝谦1首、何慧生6首、吕赓治1首、李守仁2首、周冠1首、秦致祜1首、韦业祥6首、邓鸿荃1首,共48首。这48首今已不见于其他史料中,只保存在《粤西词见》中,因而是弥足珍贵的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粤西词见》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粤西词见》之所以在存词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因为况周颐在搜求粤西词作上花了大量心血。他在谈到搜寻朱依真(小岑)词时说:“小岑先生《九芝堂诗存》八卷,余得于海王村。《纪年词》求之十年不可得。检邑志,得《绛都春》《念奴娇》两调。”况周颐为了搜寻朱依真的《纪年词》,花了整整十年的功夫,但最终未能如愿,只是在临桂的地方志中找到他的两首词。可见其用功之久,用心之深。

(二)选词。如上所述,《粤西词见》在编纂之初,就有“ 其菁华,以少为贵”的意图。既然如此,那么,它就有一个选词的过程。在词集不存或词作流传较少的词人作品中,我们看不出况周颐选词的结果,但是,将《粤西词见》中所录作品与流传下来的词人词集比较,就可以看出况周颐是如何选词的了。

在选词上,《粤西词见》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粤西词发展观。他在《粤西词见跋》中说:“综论国朝吾粤词人,朱小岑先生倡之于前,龙、王、苏三先生继起而振兴之,一二作者类能摆脱窠臼,各抒性情,造诣所独得。”这就是说,况周颐是将清代粤西词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来看的,其中代表性的人物是早期的朱依真(小岑),其后是龙启瑞、王拯、苏汝谦。在《粤西词见》的选词上,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朱依真的词因为存世本来就只有2首,所以只能选入2首,这是无可奈何之举。而龙启瑞则选入了35首,王拯46首,苏汝谦24首,这三人是《粤西词见》中选入作品最多的粤西词人,合计共105首,占了《粤西词见》188首的一半以上。这极为明显地表现了况周颐的词学观。

从具体的选录标准来看,况周颐还是执行了较严格的标准,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他一向奉行的“重、拙、大”要求。“重、拙、大”是临桂词派的首领王鹏运提出的词学创作纲领与批评标准,就是要求词作具有厚重、阔大的特点,反对纤细柔弱,这得到了临桂词派后起的代表人物之一况周颐的响应与拥护,从《粤西词见》也可以看出这一倾向。蒋冕是况周颐选入的唯一清代以前的词人,现存《湘皋集》 中存词34首,但《粤西词见》只选入了其中的两首,即《卜算子》(晚秋)、《清平乐》(题风泉阁)。以蒋冕的声望,他可以说是明清时期广西人的骄傲,正因为如此,清代的一些广西诗歌总集总爱大量选录他的作品。然而,况周颐在《粤西词见》中却只选入了他的两首词,这说明在况周颐看来,蒋冕的词也具有很高的水平。选入的这两首词,《卜算子》(秋晚),题为“秋晚”,实为晚秋一景。作品刻画了一只晚秋时节的大雁,通过外在的描写和一些合理的想象,将大雁欲息难止、欲语无人的处境表现得非常生动。至于《清平乐》(题风泉阁),则紧紧抓住风泉阁的地理环境及其历史特点与主人的性格,表现了对主人的赞赏。这两首词应当说是蒋冕词中比较优秀的作品,剔除了蒋冕词中绝大多数应酬之作。谢良琦是清代广西词人中存词较多的词人,现存词50余首,但况周颐只选入了其中的《临江仙》(望湘亭)、《桃源忆故人》(昭武城头)两首内容较为厚重之作,这说明《粤西词见》是比较倾向于选择具有重、拙、大特点的作品的。这也可以看作况周颐践行“重、拙、大”这三条临桂词派创作理论的尝试与努力。

(三)评词。况周颐具有非常丰富精辟的词学思想,历来认为其词学观比较完整集中地见于其代表作《蕙风词话》等著作中。其实,况周颐的著作丰富,其词学观除了比较完整集中地表现在《蕙风词话》中外,其他著作中也有不少,《粤西词见》就是其中之一。

《粤西词见》因为是粤西词作的总集,所以其特殊的价值之一就在于从中可以比较集中地看到况周颐对于粤西词的看法,这对于我们了解粤西词以及况周颐本人的词学观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首先,《粤西词见》表现了况周颐对粤西词发展的整体看法,勾勒出了清代粤西词的发展脉络。他在《粤西词见跋》中说:“综论国朝吾粤词人,朱小岑先生倡之于前,龙、王、苏三先生继起而振兴之,一二作者类能摆脱窠臼,各抒性情,造诣所独得。流传虽罕,派别具存。今半塘王前辈鹏运大昌词学,所著《袖墨》《味梨》等集,微尚亦不甚相远,殆不期然而然邪?”这等于勾勒出了清代粤西词发展的大致脉络,即清代粤西词的发展经过了朱依真,再发展到龙启瑞、王拯、苏汝谦,到王鹏运而达顶点。这不仅仅是清代粤西词的发展脉络,同时也差不多是整个古代粤西词的发展脉络,因为在此之前只出现了明代的蒋冕等少数词人。这样的工作是以前的学者未曾做过的。

其次,对古代粤西词创作不发达的原因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况周颐在《粤西词见叙录》中说:“(粤西)地僻尘远词境也,顾作者仅耶?抑不好名,不喜标榜,作亦不传也?地又卑湿,零笺散楮,不十数年,辄蠹朽不可收拾,幸而获存,什佰之一耳。”指出粤西词的创作之所以不发达,原因一是地处偏僻,二是作者少,三是因为不好名,不喜标榜。虽然这只是猜测之词,但是表达了类似于廖鼎声对于粤西诗的看法:“粤人固非无能诗,以僻在岭外,流传遂少。”“甚矣吾粤文献之失据也,即诗而论,唐以前无征,而有元一代主中华近百年,亦无一可稽。非以僻远之故,声气不易通于时欤?沈归愚尚书有国朝及明诗《别裁集》,流传最广,顾四百年间,采风不及于粤。岂粤无能诗者哉?人每挟一轻视鄙夷之心以从事,则即论文□□其不涉于私者几稀。故其标榜虚声,曾不足以服天下之人心,而关后世之口。粤人又拙于应援顾瞻之习,些所为浩然长叹也。” 诗词相通,对于粤西诗词的看法,况周颐与廖鼎声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应当说,这是相当中肯的意见。

再次,对粤西词的整体特点和某些词人、词作作了精当的评论。况周颐认为:“吾粤词人,诚寥寥如晨星,然皆独抒性灵,自成格调,绝无挨门傍户、画眉搔首之态。” 这就指出了粤西词人虽少,但都有自己的个性,自成格调,不入门户,无雕凿粉饰、扭捏作态之病。这显然是况周颐在对粤西词人、词作经过了认真的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无疑是相当客观的。而对于粤西的某些词人、词作,况周颐同样给予了如实的评价。如评朱依真:“小岑先生……《绛都春》《念奴娇》两调,专诣精卓,风格在碧山、玉田之间。《诗存》中有《论词绝句》二十八首。宋人于周清真,国朝于朱锡鬯,并有微词,不为盛名所慑,惟推许樊榭。甚至观其所为词,固不落浙西派也。”认为朱依真仅存的两首词,“风格在碧山、玉田之间”,而没有落入当时盛行天下的浙西派的窠臼中。同时,对朱依真的《论词绝句》二十八首所表现出来的词学思想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不为盛名所慑”,敢于对周邦彦、朱彝尊这样的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于词于论,均给予了相当的肯定。又如评秦致祜:“受之性豪迈,工诗画,棋力酒量辄加人一等。《长相思》词亦饶有英气。”秦致祜是很少有人关注的词人,现仅存词作一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词人,况周颐却同样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他性格豪迈,工于诗画,其仅存的那首《长相思》也“饶有英气”。评论虽短,却也是深中肯綮。这些评论对于我们认识粤西词人无疑是有帮助的,同时,对于我们认识况周颐本人的词学思想也大有裨益。

(四)注词。《粤西词见》中注词的情况并不普遍,但为数不多的以“按语”形式出现的几处注释具有特殊的价值。从注地名来说,只有两处,即注释朱依真《绛都春》(夜泊相思江):“相思江,在临桂城南五十里。”注朱依真《酹江月》(漂帛塘观荷花):“漂泊塘在临桂丽泽门外,一名西清宝贤壕。明张鸣凤《桂胜》云:壕水春夏之交,奫沦山麓,岩花水藻,丛发清绮,隔水百十家,隐见木末。后负连山,前则万荷递映,不减若邪之胜。”这两处注释,注释的是桂林的地名,对于桂林之外的读者、今天的读者都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后一处,在注释清楚的同时,还引明代张鸣凤《桂胜》来注,而这段引文,在四库全书本《桂胜》中,“后负”以下是缺文,况周颐所引的别本却是完整本,因而这段引文又有校勘《桂胜》之用。由此可以看出况周颐对于注词的重视。从注词义来说,也只有两处。一注王拯《浣溪纱》十二首:“定甫(王拯)先生《浣溪纱》本事,半塘约略言之,盖可以怨己。”一注所附录朱依真《论词绝句》二十八首朱依真自注“先大夫有《补闲词》二卷”语:“县志·艺文志《补闲词》一卷,朱桐庄若炳撰,今未见。”前一条注释可以帮助读者理解王拯《浣溪纱》十二首的词意,后一条注释则说明了朱若炳《补闲词》卷数的差异以及朱若炳与朱依真之间的父子关系,这对于读者了解文学家族的构成与词集的流传情况具有特殊的意义。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有一段话:“曩吾词成,于每句下注所用典。半塘辄曰:‘无庸。’余曰:‘奈人不知何?’半塘曰:‘傥注矣,而人仍不知,又将奈何?矧填词固以可解不可解,所谓烟水迷离之臻,为无上乘耶。’”由此可见,注释是况周颐的习惯,虽然王鹏运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但至少在《粤西词见》中况周颐并未完全遵从王鹏运的意旨,同时在《蕙风词》中也时时可见。

三、《粤西词见》的不足

《粤西词见》作为一部粤西词总集,其草创之功不可磨灭,但是,从更高的标准来衡量,或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就可以发现它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

首先,从存词来说,《粤西词见》只有二卷,收录了二十四位词人,作品总数不及二百首。确如况周颐自己所说,是“就我所见裒而存之”。虽然况周颐下了很大的搜求功夫,但是作为一部词作总集,《粤西词见》尚难称完备。《粤西词见》收录的二十四位词人是蒋冕、谢良琦、潘 、黎建三、冷昭、朱依程、朱依真、倪承诜、况祥麟、唐建业、胡元博、侯赓成、龙启瑞、王拯、苏汝谦、周冠文、周尚文、秦致祜、张琮、李守仁、韦业祥、吕赓治、倪鸿、何慧生。尽管这一名单涵盖了明清两代粤西词人的大部分,但仍有不少遗漏,例如清初的李彬,他既是一位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词人,其词现存十余首,但未被收录;朱若炳,著《补闲词偶存》,存词近百首,但也未被收录;封豫,既长于诗,又长于词,有《后生缘词》,现存词百余首;周必超也是一位有一定成就的词人,有《分青山房词别稿》《分青山房词别集》,现存二十余首;崔瑛工诗词,有《琼笙吟馆诗词集》,现存词二卷。这些词人均未被收入。民国时期陈柱的《粤西词四种》丛书,收有《雪波词》《彭子穆先生词集》《槐庐词学》《校梦龛集》四家词集,这四家中只有《雪波词》被《粤西词见》收入,其他三家均未收录。这作为一部词作总集来说,是有遗珠之憾的。之所以如此,不是况周颐不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收集资料十分困难。“就我所见裒而存之”是明智之举,同时也是无可奈何之举。由于况周颐遵循过去编纂总集的旧例,没有收录王鹏运等尚还健在的词人,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虽然是遗憾,但可理解。

况周颐自己其实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后来他还在不断地搜求有关资料。《蕙风词话》中的一段话透露出个中消息:“《粤西词见》二卷,丙申刻于金陵。尝欲辑补遗一卷,今不复从事矣。黄云湄先生词,余出都后,半塘得于海王村。今年四月,出以示余,属录入粤西词补者也。黄先生名体正,桂平人,嘉庆三年(1798)乡试第一,官至国子监典籍。有带江园小草,附词。”可见,随着新资料的获得,况周颐曾有补充《粤西词见》之意,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这一意图,这不能不说是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其次,从选词来说,《粤西词见》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上所述,《粤西词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临桂词派“重、拙、大”的思想,但是由于存在着理解上的分歧及其他原因,《粤西词见》在选词上并未做到尽善尽美。如果说选入李守仁的《点绛唇》(春尽)、《虞美人》(春闺)、《菩萨蛮》(柳)这些内容既不够深沉,艺术特色也不够鲜明的词是为了存词的话,那么,面对周尚文这样存世词比较多的词人,况周颐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重、拙、大”的偏移。《粤西词见》选入周尚文词21首,总体的选词应当说是不错的,但这21 首中的《一络索》(杏花)、《西江月》(海棠)、《琐窗寒》(春阴)这三首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周尚文的代表作。就是况周颐一向十分看重的龙启瑞、王拯、苏汝谦,况周颐选入的词也未必首首精当,也存在着不少可议之处。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粤西词见》中时有表现。

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但作为广西历史上第一部词作总集,《粤西词见》不仅具有启示作用,开了广西词作总集编纂的先河,而且直接影响了后世如《粤西词载》等的编纂,可谓居功至伟,其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ANWEpm04ehG1keGO4apUn0ygY+3GZkbCTwlXonW+5udY7Aq/7vx7dgLMGjJBA07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