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瑜伽焰口的经典与仪轨虽然译自唐代,但是其时焰口施食并非为民间作荐亡法事之用,而是修密者每日必行的自修功课,如《蒙山施食仪》是汉传佛寺出家人晚课必修的行仪。因此唐宋之时,焰口的仪轨与唱诵都简朴无华。

元代诸帝信奉喇嘛教,尊喇嘛为帝师。如元世祖忽必烈,奉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并命创制蒙古文字;而世祖本人在“万机之暇,自持数珠,课诵、施食”。由于藏传密教的盛行,瑜伽焰口不仅内容增益密咒,行仪也渐渐应用于民间,作为荐亡功德的本子。

明代法事兴隆,前未曾有。洪武元年至五年(1368—1372),朝廷相继在南京蒋山设水陆法会,修设之盛,常达数千人,太祖与群臣亲赴法会礼佛。水陆法会,冥阳两利,法会中要设放瑜伽津济焰口五堂。水陆是大型法会,所需人力、财力非常庞大,启建不易;而焰口较为简省,少至七人,多至十余人,即可举行。因此,民间法事,焰口比水陆更为盛行。

焰口虽然是荐亡法事,但是度鬼亦度人,佛法毕竟以人为本,唱诵、行仪、文词都是人在欣赏,因此法事的行仪,必须适应人世间各地不同的习俗而有权宜之变;寺院又有禅、教、净、律与显、密的传承不一,焰口也就各自以意增益,流通多种版本。但是也因此形成杂乱,妄作增减,繁衍丛杂。明末三峰法藏禅师曾经慨叹说:

施食之法,本如来大悲作用,奈世传失旨,竟类俳倡,掺杂歌曲,鄙俚不经,而三观妙体置之不问,吁可悲也!

据传,明末之时焰口坛仪有三十六种之多,可谓盛矣。云栖莲池大师说:“瑜伽施食法,藏有多本,其最初唯佛示阿难陀罗尼一章而已,而教令诵之二十一遍,即今变食真言是也。嗣是则渐增,增而至坊间所称《瑜伽集要》而详矣,尽矣,不可复增矣。” 因此,大师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重订坛仪,名《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下称云栖本),并撰《瑜伽施食仪注》,以能行解相应。未几,天启六年(1626),三峰汉月藏禅师,考辨诸本,编订科仪,亦名《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下称三峰本),分上、下两卷。清初康熙十四年(1675),有巨彻寂暹上座,因诸方坛仪,参差百等,不能一揆,于是编著《瑜伽焰口注集纂要仪轨》(下称巨彻本),亦分上、下两卷。以上三本现存,都收集在《卍续藏经》第104册。综观三本内容,大同小异,印咒都是相同,只是编列前后顺序不一。而其他奉请文、召请文、叹孤文、发愿回向偈等,各本略有增减不同。

明清之际,焰口流通版本,尚有行法、海上、天机、性澄等诸本,唯至今都已佚散,不过从云栖、三峰、巨彻三种本子来看,修设瑜伽的印咒各本应该没有差别,差别的是其他文词,各家增减不同,随顺世情而参差不一。

康熙三十二年(1693),江宁宝华山定庵德基律师,依云栖诸本,重编施食要集,名《瑜伽焰口施食要集》。其序云:“余初至山中(宝华山),留心于此,意在不简不繁,而文义具足,吾宝华每每用焉。”其后乾隆六年(1741),宝华山七祖福聚文海律师因之著《瑜伽补注施食仪观》,成为华山焰口版本。此后三百余年,至今汉传佛教地区,不论海内海外,禅、净、教、律各寺,无不通用《华山本》之焰口。因此,《华山本》成为现今焰口通行的流通本子。 0dWKxT9UXjKFJ4Sui1Z0ZTFUmTggu/acCy34Dlg2BptFthIPDzhZgeYt+KvH532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