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系的发展演变

在各国制造业不同的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是逐渐变化的。在工业化时代,生产性服务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到产品制造的过程中,它的角色逐渐从具有润滑剂效果的管理功能,转变成一种有助于工业生产各阶段更高效运营以及提升产出价值的间接投入。而在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工业生产,而且仰仗于各个经济部门,生产性服务更全面地参与到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而成为新型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播者,具有更多的战略功能和“推进器”效果。 随着制造业企业服务化发展趋势逐渐凸显,生产性服务也成为制造业价值链上价值创造能力最强、获取附加值最高的业务环节,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提升经济发展潜力和发展质量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有关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系可归纳为如下四类观点:“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产业互动论”和“产业融合论”。

一、需求遵从论

“需求遵从论”认为: 随着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不断增加,制造业成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于需求遵从的地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工业化和城市化都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形成对服务业的有效需求,进而刺激服务业内部分工深化,并催生出一些新服务业部门,服务业才可能获得高要素投入回报。 制造业部门的扩张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较强的导引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受制于制造业的发展状况。Francois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进而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强劲需求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原因 ;Guerrieri和Meliciani也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最重要的市场需求者,一个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高低与制造业存在密切关系,专业化生产水平较高的制造业发展需要投入更多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和国际竞争优势,因此较强的工业化基础有利于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经济体系。 Cohen和Zysman认为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其他产业或部门对这些服务的需求其实是微乎其微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需求拉力也就极其有限。 国外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有Klodt 、Karaomerioglu和Carlaaon 、Mulder和Montout 等。江小涓和李辉也指出: 随着经济增长、劳动分工不断细化和市场不断扩展,产品的制造过程被分解为一个个专业化的节点,大量的中间产品和加工过程独立出来,此时,连结这些节点形成分工网络的必要性就显现出来,这些中间需求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部分。 国内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有任旺兵 、江静和刘志彪 、肖文和樊文静

因此,在制造业价值创造过程中,随着产品生产技术和企业组织复杂程度的提高,其对生产性服务尤其是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必将进一步增加,当前制造业部门的发展仍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扩张的重要需求驱动力。当然,随着产业分工越来越细,除了制造业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的增加有助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外,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也在持续增长中,尤其是服务业内部其他服务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的增长势头明显,通过“自我增强”机制大大地增强了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市场发展潜力。

二、供给主导论

“供给主导论”认为: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无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因此,二者的关系以生产性服务能够提高制造业效率为主,即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供给主导”的地位,而不是“需求遵从”的地位。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可以发现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和发展质量主要基于以下几种路径: 一是通过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到商品生产部门,扩大生产活动的迂回性、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促进资本深化、提高劳动和物质资本的生产率进而改进商品和其他服务的质量、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产出和产品附加值。 二是发展具有异质性特点和规模报酬递增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社会分工深化和专业化经济的发展,进而降低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组织成本,实现制造业规模经济效应,从而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持此观点的有Markusen 、Francois 、Eswarn和Kotwal、 Francois和Woerz 等。比如,Eswarn和Kotwal通过分析认为服务业可以促进制造业分工深化,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提高制造业运作效率,通过服务外包模式可降低制造业生产成本,如果没有服务业的鼎力相助,制造业就不能形成强大的发展根基。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发挥和增强自身的溢出效应,使得物质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要素更紧密地连接起来,增强要素之间的互补性,促进制造业企业生产和组织模式创新。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增加生产迂回程度,有助于推进制造业分工扩展和专业化程度提高,进而促进和推动制造业发展。

江静等 以及顾乃华等 也分别从经验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工业增长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江小涓和李辉的研究认为:虽然经过过去20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有明显提升,甚至有些领域的产品生产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和效率较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未来制造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这也从反面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是提高制造业运行效率、增强制造业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推手。

三、产业互动论

持有“互动论”观点的学者认为: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是简单的因与果的关系,也不是单向的拉动或推动关系,而更多的是表现为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型关系。因为随着制造部门技术进步和管理方式变革程度的提高,它对财务会计及审计、金融融资、管理咨询以及其他专业性商务服务等服务活动的中间需求必将迅速增加,具有信息、知识等要素密集特征的生产性服务投入的增加有利于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提高制造业部门的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当然从另一角度来看,制造业部门对生产性服务市场需求的增加也进一步拓展了生产性服务的市场需求规模,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市场规模的扩大将会诱导和刺激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生产性服务种类、数量增加以及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提升生产性服务供应商的服务供给效率和专业化水平。随着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二者之间唇齿相依的高度相关关系和互动趋势将会日益增强。国外坚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包括Park和Chan、格鲁伯和沃克。Park和Chan认为,随着制造业部门的不断扩张,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会迅速增加,这将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制造业部门的竞争力,进一步加速制造业部门的发展。 基于产业关联的研究视角,Porter指出发展高端制造业,需要投入更多的专业化生产效率更高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说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高端制造业加大对高端生产性服务需求强度反过来将驱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国内学者如吕征等 、聂清 、韩德超 、高觉民和李晓慧 等也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吕征等认为,在现代分工条件下,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趋紧密并互相促进,在对国际经验进行归纳和比较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了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面临的诸多障碍和瓶颈。

四、产业融合论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不断突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持续增强,产业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两者之间出现了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周振华对产业融合方面的文献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 。植草益借助信息通信业产业融合的实例,分析指出近年来有些产业发展受到政府严格限制的局面正在改变,政府对这些产业发展的管制正逐步放松,这不仅有助于降低相关行业间的壁垒,在各产业行业竞争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形里,这些因素还加快了产业融合的进程,致使不同企业之间合并、协作行为的频繁出现。 Hansen指出,在柔性的知识技术主导型生产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融合,在扩展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人均收入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嵌入制造业的生产环节,通过技能的提升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 Lundvall和Borras认为由于“无形服务”对制造业生产流程重组和再造的主导作用愈加强化,制造业企业要提高效率就必须积极推动制造业务与服务活动不断融合,这也催生和促进了服务型制造业的出现和发展。 汪德华等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影响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制造业企业内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降低了企业的装置成本,并有助于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社会化的专业分工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并且在产业关联度上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 同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特征的变化,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更强调个性化,定制化高端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在消费有形产品的过程中更注重内含在有形产品中的无形服务,这也促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企业产业共生融合程度的增强。

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和渗透,使得大型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制造企业在价值链上不断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而制造环节在这些企业的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不断被弱化,有的企业甚至把制造环节直接外包给其他企业,大量服务投入产生的增值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服务化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与此同时,服务业中不断增加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投入也使得传统服务业的一些特征不断被改写,促进了服务产业化、规模化生产能力的显著提升。因此,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增强。

以上四种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关系,需求遵从论认为制造业的中间需求的增加是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供给主导论则认为对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的增加是提升制造业发展效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互动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相互促进的互补性关系;融合论则认为在新的技术背景下产业边界更加模糊化,二者之间融合共生的产业关系更加清晰。事实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在社会分工以产业间垂直分工为主的情况下,产品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高度收敛和集中。在以规模化生产为主要目标导向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势必会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的中间投入,因此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早期会呈现出“需求遵从”的特点;但随着生产的迂回程度增加,市场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会随之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则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二者的关系又会以“供给主导论”为主;伴随着分工深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结构的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都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二者之间的耦合度也不断提高,这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会呈现出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的局面,互动融合的程度和水平也将随之提高。 cguR8OPcYQecXiIcjNudFzQ1qJ1GHU/WUFQkoJEmRwfytsu2B+LVw6iH4v2C5vU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