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主要观点、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一、主要观点

第一,生产性服务业内生于制造业发展过程之中,在制造业生产中生产性服务类中间投入的快速增加是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空间扩展和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产业间分工不断深化以及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从原来的纵向一体化逐渐走向扁平化,生产性服务也逐渐开启了“外部化”和“市场化”之路。但是不管生产性服务部门如何发展演变,其自身“内生于”制造业发展的客观事实决定了它始终离不开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的需求和供给的支撑。所以,随着行业间网络化分工特征日益凸显,生产性服务部门与制造业部门的互补性和融合程度将会持续提高。

第二,近年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从市场规模、专业化程度以及发展层次和发展结构来看,还不足以成为驱动中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心脏和翅膀”。

第三,中国制造业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发展观念束缚了制造业服务外包的倾向,而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导致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这也会抑制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中间需求。总之,普遍来看制造业企业对于生产性服务需求层次不高、需求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的需求方面因素。

第四,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以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本密集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逐渐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提升制造业效率、促进制造业产品和结构升级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企业仍在延续原先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可能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驱动效应不明显。

第五,在市场秩序自发扩展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补性增强、融合发展程度提高是产业分工深化的一般规律,二者互动融合层次和深度的升华不仅有助于实现各自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利于推进整个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而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时间比较短,产业间分工拓展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这势必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和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二、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如下: 首先,厘清生产性服务的概念、特征和范围,并对以往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以把握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状况;其次,从供给端和需求端详细剖析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诸多因素,通过梳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特征事实来深入挖掘制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多重原因,利用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着重探讨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再次,利用国民经济中相关统计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国制造业效率提升的效果,并利用中国1997—2012年相关年份的投入产出表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结构构成及其与制造业产业关联、互动融合的程度,深入剖析目前这种状况存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通过整理部分国家和部分典型企业案例概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现实状况,探讨和总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的模式和实现路径,为中国加快促进和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提供经验和借鉴。

三、基本框架

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现将本书的基本框架概括如下: 导论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特征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因素及运用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揭示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现实选择;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的内在机制以及运用计量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求证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现实状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的理论基础及发展趋势,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定量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及其与制造业的互动和融合情况,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和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包括对典型国家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描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和现实路径,对中国产业发展带来的有益启示和借鉴);研究结论和未来研究拓展。本书总体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框架结构 9etChGA5hvn7d9GB6F9kbQnj5p1dAN3Xim8J3jRW/5oFqOcyMZLP2JqXAy+FEt+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