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拨动互动之弦

本书聚焦“互动营销”,笔者突然忆起不久前同学聚会,老同学很怀念广院(中国传媒大学)舞台。那个只有电视台老炮才记得的经典时刻,那个如今早已不复存在的小礼堂,那个让人津津乐道爱恨交织的哄台传统:嘘声如雷、漫天纸飞机。对于登台表演的人而言,上台好比过鬼门关,但又无比渴望,欲罢不能。与其面对黑压压毫无反应的黑影看客,这些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哄台观众反倒更能激起表演欲望及创作激情。舞台的魅力也在于此。

回到本书焦点话题,研究团队在相继走访腾讯、谷歌、阿里妈妈、英特尔、群邑、电通安吉斯……世界级的创新企业、一线营销的操刀者,都被一一网罗,探讨的话题就是“营销”——一个本人也很困惑、纠结的话题。

当下“营销”的内涵外延早已跳脱出市场营销范畴中的专业词汇,呈泛滥之势:受众视角有面向大众的“大众营销”“合众营销”及相对的“精众营销”“分众营销”;方法论层面有借势为名的“事件营销”,以粉丝论成败的“口碑营销”等。此外,还有腾讯提及技术数据驱动智能演进的“数字营销”,以及与其呼应的阿里妈妈以精准捕捉数据赋能的“全域营销”……

“营销”究竟是什么?教科书、行业协会都已给出太多版本的概念解释,笔者更倾向于“营销是供需双方消除信息不对称以达到交易的平衡状态”的简明概括。即供方明确需方的需求痛点,需方获悉供方的服务所在,信息传递中促成交易的可持续的循环过程。营销实施中伴随着各种工具的动用:借助心灵沟通的“情感营销”、主打真实感知的“体验营销”、侧重数据收集的“精准营销”,其中也包括本期封面关注的、也是行业内外热议的、至今仍在被定义和探索中的以互动为名的“互动营销”。

关于互动,有两层问题需要进一步明晰:第一层,互动的主体是谁?是小礼堂里的表演者与观赏者、市场经济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营销过程中的供方与需方,他们在互动情景中完成交易行为,达到营销目标。第二层,如何实现互动?互动需要什么条件?自营销出现以来,营销人士出于渴望和本能一直在苦苦寻觅营销的终极真理,尽其所能地搜集、获取信息,捕捉需求,无所不用地曝光展示传播诉求,催生了各种眼花缭乱的理论派系和方法论。互联网更是让以往的营销规模乃至沟通效率实现了几何级上升,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现实与虚拟胶着的平台。巨量的多维信息在平台自由流动,信息连接和交换实时发生,如同表演者瞬间获得观众的眼神和反感的嘘声,生产者能立即感知消费者的需求和退换货要求,双方彼此进入一个情境,而这正是互动的先决条件。互动情景的外层表现是对方反馈的真实获取和实时响应;深层内核则是心灵世界的感知相通、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互动双方突破信息屏障、时空阻隔,达到共享、共通、共创的状态。

行文至此,众人所怀念的广院核桃林小礼堂舞台,震耳发聩的现场嘘声、漫天飞舞的纸飞机、表演者的毫不畏惧、观赏者的尽情投入,即可理解为一个真实世界的互动情境。感谢互联网让营销的舞台可以无限大,表演者和观赏者可以无限多,信息内容可以无限广。然而互联网带给营销者最根本的革命性变化在于:巨大的无边界平台;巨量的多元信息;真实的即时反馈。人与人一旦步入这个平台当中,既可以装腔作势,也可以真情流露;既可以脚踏实地,也可以天马行空;既可以耶稣降临,也可以撒旦现世。而这一切都在互动中完成。

为什么广院人会怀念那个破旧的小礼堂?其实是在怀念那种忘情的投入,那种毫不做作的张狂,一个被压抑的久违的本我。对于经营者而言,这种互动的融入状态不正是营销的终极目标吗?世界杂乱,信息喧嚣,只有人与人的真情互动方可拨动那个尘封的、僵硬的、麻木的心弦。

对不?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
国家广告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广告博物馆馆长
黄升民 MnvQmS/4y4/HpzKCk2mWKiw5os+BLb/xwuaTIwYaJ8ZleDTcq8wvfAWkLF4IQoT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