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苏溪资寿寺

最早听说“资寿寺”还是在新闻里,该寺的明代十八罗汉彩塑被恶贼集体斩首盗卖,后被台商购得并重新捐回寺里,将众罗汉的头身恢复完整,也让我记住了灵石县苏溪村有一座资寿寺。

苏溪村位于静升镇以西,是一片建在山坡上的东西狭长的大村落,远观村貌高低错落,颇有气势,村前有从绵山兴地村一路流来的峪河相映,山水之间的古刹资寿寺坐北朝南,巍峨地矗立于村西北,葱郁的群山映衬出飞檐高挑,锦绣庄严,展现出一派华贵的气度。此寺最早创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金朝末年毁于大火,元泰定三年(1326)重建,明正德十六年(1521)再次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格局,清代也是屡经修缮。根据寺内一通清康熙年间的《重修资寿寺金妆碑记》所载,“资寿寺在城之东十五里许,创建于唐,重构于宋”,因“祝帝道以遐昌,资群生于寿域”而得名资寿寺。

灵石县苏溪村资寿寺

资寿寺的布局也很有意思,在最南端的照壁之后设有一座清代楼阁式仪门,下部为砖拱门洞,上边建重檐十字歇山顶木楼一座,悬匾“尊天阁”。仪门内侧是狭窄而悠长的南北向甬道,其间加筑有一座明天启二年(1622)的单开间砖门楼,嵌匾“法王古刹”。穿过这里才来到了寺院真正的山门,一座三开间出前廊的硬山顶过殿,其后是由它和天王殿以及配殿组成的第一进院落,这些建筑多是明代遗构。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并不设窗,仅在前后明间开门,两侧建钟鼓楼护持。檐下悬挂匾额“山林野趣”,殿内东西两廊下塑有威猛的四大天王,也是明代旧物。天王通高3米许,头戴宝冠,全身铠甲,手持法器,怒目凝眉,脚踏厉鬼,端坐在神台上,充满威吓之势,意在震骇心怀叵测之徒,战袍和披帛呈随风飘举之势,生动逼真。

穿过天王殿便来到了后院,这是资寿寺的核心部分,庭院宽敞,殿堂巍峨,经过漫长的甬道和紧凑的前院来到这里,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院子呈东西向的长方形布局,北端是一排砖石高台,上边一字排开建有三座殿宇,正中央为大雄宝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前出廊,檐下双下昂五铺作斗栱密集硕大,中央补出斜栱,悬匾“万德巍巍”,各间均开隔扇门窗。此殿是三座殿宇中最大的,也是全庙的核心建筑,左右分别为弥陀佛殿和药师佛殿,相对略低矮一些以彰显主次地位。

灵石县苏溪村资寿寺天王殿南方增长天王像一尊

东西两厢排列着长长的配殿,分别为弥勒佛殿、三大士殿、地藏殿和二郎殿,庭院里还对称分布着四座简单的四柱歇山顶碑亭。

这些殿堂里大部分都保存了彩塑和壁画,一派明清气息。在东边的三大士殿,我看到了久仰大名的十八罗汉彩塑,这些栩栩如生的和尚模样的罗汉环列在正中央的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周围。我印象最深的是几尊年轻的罗汉像,各个模样清秀,面带微笑,宛若邻家小哥一样生动传神,果然是佳作上品。弥勒殿窗前双手合十平端降魔杵的韦驮刻画得更是细致入微,甚至还在头盔下、额头上狭窄的位置细密地画出了裹头网巾的边缘,这是明代服饰里的一大特色,因此也就确定了这些彩塑的时代,亦可见当年匠人的一丝不苟。

灵石县苏溪村资寿寺天王殿东方持国天王像一尊

各殿内大面积壁画也基本完整,和彩塑一样许多都有明显的重妆和重绘痕迹。尤其正殿里的壁画,是寺中规模最大也最艳丽的,构图和造型都是明代风格,但用笔设色和细节处理又很显然是清代所为,因而可以判定是在原有明代壁画上重描过的,水准又下一等,至于外界传闻的寺中壁画堪比永乐宫云云,不足信也。 ouJmmOn0S2XEcI5HLZiAwQEJsLR37rdKesonwVzDdKKaY12v8iXaRwKRxppINf1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