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相多宝塔

汾阳市现在驰名全国的、最闪亮的金字招牌便是杏花村汾酒了,这个位于汾阳市东北部仍然保留着千年来村名的地方,现在早已因醇厚的酒香,发展成规模超过一些县城的大镇子,把周围许多村庄都并了进来。小相村就是其中较大的一个村子,密密层层的房舍从公路边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山坡之下。

相传春秋时期,晋惠公夷吾在中大夫里克的帮助下夺取了君位,却反过来加害于里克。里克之妻带着幼子逃到此地避祸,改姓相里——这是关于小相村和西南边大相村最早的记载。在公路边即可望见村北坡地上有一尊古塔挺拔高耸,分外夺目,正是灵岩寺的药师七佛多宝塔。“灵岩寺在山坡上,远在村后,一塔秀挺,楼阁巍然,殿瓦琉璃,辉映闪烁夕阳中,望去易知为明清物,但景物婉丽可人,不容过路人弃置不睬。”这便是梁林二先生对灵岩寺和塔的最初印象。

梁林两先生接着写道:“及到寺前,残破中虽仅存在山门券洞,但寺址之大,一望而知。进门只见瓦砾土丘,满目荒凉,中间天王殿遗址,隆起如冢,气象皇堂……更进又一土丘,当为原来前殿——中间露天趺坐两铁佛,中挟一无像大莲座……再后当为正殿址……更有铁佛三尊,趺坐慈静如前,东首一尊且低头前伛,现悯恻垂注之情……铁像有明正德年号,铸工极精……在明代佛像中可称上品。

汾阳市杏花村镇小相村药师七佛多宝塔

“灵岩寺各殿本皆发券窑洞建筑,砖砌券洞繁复相接……正殿偏西,残窑多眼尚存……券洞中一处,尚存券底画壁,颜色鲜好,画工精美,当为明代遗物。

“砖塔在正殿之后,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这塔可作晋冀两省一种晚明砖塔的代表。砖塔之后……院内左右配殿各窑五眼……北面有基窑七眼,上建楼殿七大间,即远望巍然有琉璃瓦者……处处是诗情画趣,一时记忆几不及于建筑结构形状……据说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替换村长时,新旧两长各树一帜,怂恿村人械斗,将寺拆毁……全寺余此一院楼厢,及院外一塔而已。”(《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我穿过漫长的村路向宝塔寻过去,众多的民房此时倒好似荆棘丛横陈在我与塔之间。梁林两先生当初所见到的山门、天王殿、正殿和配殿等建筑的遗址,以及那著名的“东首一尊且低头前伛,现悯恻垂注之情”、留下了与林徽因对视照片的铁佛像,全部都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似乎从来不存在一般。塔的周围只有紧紧靠建的民房在寸土必争。

这座砖塔通高约36米,为八角十三级密檐楼阁式造型,下部建在条石雕刻的须弥座上,最下几层较高,再上则逐渐变矮,塔身也向内收分,从第九层起到顶则变为层叠的密檐式。在一层南向开塔门,二层南墙无门,只在上边镶嵌一块匾额“药师七佛多宝佛塔”,上款为“峕大明嘉靖廿七年(1548)七月初三日吉日建立”。塔南墙从三层到九层都设有真窗或假窗,再向上密檐部分则无窗。北墙上是二、五、六、八层设真假窗,东西向仅在四、五、六、八层开真假窗,窗户设置似乎无规律可循,真窗假窗也很随意,但据说这种设计有很好的抗震作用,经过四百多年的沧桑和多次地震,塔身至今完好,连裂痕都没有。塔檐下都有砖雕仿木结构斗栱装饰,但因为塔身瘦高,各墙面狭窄,出檐短促,每边只象征性地分割成两开间,三层以上斗栱不再出昂,仅用简单的一斗三升装饰。塔内空间狭窄,实际上只能登到五层,再向上八边形内室变为直贯到顶的方筒,能够直接看到塔顶的藻井。

灵岩寺创建年代已难考证,明代汾阳大才子榜眼孔天胤撰写的《灵岩寺增修记》里曾有“自隋唐以来莫之或衰”的描述。寺中原来也曾有唐宋石幢,明清时更是占地百亩,殿宇层叠,宝塔巍巍,僧侣如云,成为汾阳地区名刹。明万历皇帝钦赐匾额,冠以“护国”之名,使灵岩寺达到极盛之势。然而这一切终究灰飞烟灭,只剩下这尊孤独的宝塔,还有梁林两位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八十多年前的珍贵记录。

汾阳现存古塔多座,在当地人心中最著名者必定是城东南直插云天的清代文峰塔了,那是一座瘦骨伶仃的砖塔,高度有80多米,但除了追求高度,造型的美观和比例的协调都被忽视了,在我眼中它比不上玲珑塔美好,也不及这座药师七佛多宝塔的故事值得追思,高虽高矣,却暗淡许多。

塔北侧一路之隔现在建起来一座崭新的寺院,依旧叫灵岩寺,据说里面有一排窑洞仍是当年的原物,即“北面有基窑七眼,上建楼殿七大间”里所说的“基窑七眼”,但上面的楼殿则再也没有了。

沧桑变换之间,我辈追寻先贤的足迹,给古迹做记录,给未来留追忆,上承先辈,展望将来,还需更加勉力前行才是啊。 n/uZbXrwLJariJoEAxNLTH52uh3iKFqgQcZ+M8chPy4N7D0j+Arhxl3VnK+FvvN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